中國美食舉世聞名,西方則流行快餐,原因在於文化傳承不同

2020-12-19 千古之客

中國是有著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研究哲學和文化的時候,西方的許多國家還是茹毛飲血的野人,整天為食物發愁。中國漫長的文化傳承,是中華名=民族全面領先於西方國家。

中國祖先對文化和哲學的研究遠超西方國家,早在幾千年以前,中國就已經提出了天圓地方的觀點,而且在春秋時期,中國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中國老祖宗的才智讓人無不欽佩。

中國的飲食文化涉及了陰陽五行、儒家思想、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至今已經發展了上萬年之久,經理了四個大的階段,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美食種類多達8萬餘類,中國被稱之為「烹飪王國」

中國美食有著很多的講究。

口味多樣。中國自古以來就疆域龐大,民族種類眾多,風俗和習慣相差很大,因此,形成了口味不同菜系,有魯菜、淮陽菜、湘菜等多種菜系。

第一點,靈活多變。中國一年四季,氣候變化很大,按氣候變化調節飲食習慣,一直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習俗。冬季有滾燙熱辣的火鍋等,夏季有清淡可口的涼菜。蒸、煮、燉、炒、燜多種方式的烹飪,讓中國美食更加豐富。

第二點,注重養身。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藥膳,有時中國的美食甚至可以成為治病的良藥,堪稱神奇。

第三點,講究美觀。中國美食強調色、香、味俱全,不僅對美食的口味和口感要求嚴格,就連美感都十分注重。

除了以上這些,中國美食還有很多的講究,總之,中國的美食已經發展為了一種文化,中國的美食之所以如此出名,與中國老祖宗的身份有關,中華大地最發達的中原地區處於內陸,文化比較發達,生活比較富庶,因此對於生活的享受要求比較高

而西方國家則不同。就比如英國,英國人的祖先其實是一幫海盜,經過常年的戰爭,慢慢建立了國家,他們沒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國民都已填飽肚子為最高理想,所以他們對美食的要求很低。

一方是有著上萬年美食發展的文明古國,從古自今,一直將美食作為一種文化去傳承。另一方則是海盜出身,以快速填飽肚子為目標,美食對於他們來說只是生存的必要品,所以他們發明了大量的快餐。雙方的文化傳承不同,導致了對美食的重視程度不同,側重點也有差異。

相關焦點

  • 大中小學強化勞動教育 中國理念與西方不同
    正是中國傳統的勤勞觀念與中共的勞動信仰相結合,推動了「勞動教育」在中國紮根發展,並迎來新的生機。教育學生崇尚勞動和吃苦精神,是中國集體主義文化在現代社會的不變傳承,也展現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國集體主義的文化強調的是克制自我和對集體的奉獻,由此衍生而來的自然是個人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和人們對這種精神的推崇。
  • 中西方養狗文化異同的內在原因,尊重各民族文化傳承的必要性
    一切以西方愛心、博愛為其思想導向,並要求其他人也要遵從這種有悖中華文明的博愛。豈不知中華文化傳統早已根深根深蒂固於國人的腦海裡,又哪能是短時間內能改變的?針對於養狗的理念,因文化傳承不同,思想意識及認知不同,相應的法律及道德也自然不同。首先,中國自古是農耕民族,它有著自己的文明發展史。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 ——讀《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
    □董興傑在當今世界相互激蕩的文化潮流中,對自身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建設與傳承至關重要。在此背景下,細讀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感覺獲益匪淺。該書著眼點在於尋求我國諸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書中指出,這些貌似發生在不同領域的問題或現象,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文化缺失或文化斷層。因此作者首先嘗試從精神文化層面找尋改善甚至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 回味記憶,追溯本真,永和豆漿傳承美食味道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美食文化也不例外。這幾年,有關美食的紀錄片似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遍地開花的各類吃播,足見大大小小的吃貨們基因裡流淌的對美食的熱愛。論起中國人對吃的追求,那是從古至今都未停止過的。比如現代國人早餐桌上經常出現的豆漿,那便是傳承了千年!
  • 中國的武俠文化與西方的騎士文化有何異同?
    中國的武俠文化和西方的騎士文化,都是各自國度裡的文化奇葩。從文化共性上能夠看到,中國武俠和西方騎士都崇尚武力,其文化共性是追求正義、重視信義、忠誠不屈。可以說,中國的俠士和西方騎士的共同觀念體現出全人類的志向,兩者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裡,創造出一種精神上的和諧。
  • 舌尖上的紹興非遺 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至此,紹興市已擁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61項,子項(項目數+共享、擴展項目數)372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各自將精妙的製作技藝發展成為一種習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
  • 人民日報國際視點:從中國美食了解中國文化
    本報記者採訪的國外專家學者認為,《舌尖上的中國》從選材立意到拍攝手法還有不足之處,但片中的人文元素是它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對於反思中華文化跨語境和跨文化傳播策略非常有意義。    獨闢視角——   展現美食背後的中國文化底蘊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是在2012年8月中韓建交20周年時首次在韓國播出的。韓國媒體當時報導稱,通過這部片子可以用眼睛和耳朵來享受中國的美食。此外,這部紀錄片通過對中國各地飲食的介紹,還展示了中國人的飲食與文化、生活風俗等之間的重要聯繫。
  • 飲食也是一種文化,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差異原來有這些!
    隨著歷史的積澱,飲食也逐漸發展形成一種文化。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人們價值觀念、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等差異,使得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飲食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1、飲食觀念上的差異中西方飲食觀念差異,可以概括為:中國的飲食觀念相對感性,西方國家的飲食觀念相對理性。
  • 西方牛排的種類繁多,西方各國有不同的吃法,總統都是這樣吃的
    牛排在西方屬於高級料理,因此牛排是一個非常有講究的料理。很多人講是用牛排看作是用餐禮儀的一部分。普通人還好,如果是有貴族身份的人食用牛排時舉止不當甚至會被西方媒體進行有力的抨擊!牛排法國是西方的美食之都,也是最早開始流行食用牛肉的國家之一。然後牛排卻不怎麼受法國人民的青睞! 法國菜裡牛肉大多是燉熟。
  • 語言傳承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
    教師在客觀全面地向大學生介紹和分析西方文化的同時,教會他們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觀察和認識世界,學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效地獲取信息,掌握鑑賞和吸收外國文化的本領,在此過程中逐步積累文化知識和提高自身素質。
  • 安徽美食博物館:傳承文化 品味歷史
    【解說】青花釉裡紅鯉魚紋盤、清代黃銅廚具……6月13日,記者走進安徽「第一僑鄉」肥東縣長臨河古鎮的一座徽州古宅,這裡收藏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與飲食相關的老物件。四水歸堂的空間布局將這座佔地1.3畝、總建築面積約700平米的徽州古宅分隔為美食用品展示區、美食創新體驗區、傳統文化交流區和僑鄉人文接待區。
  • 2017年12月英語四級作文範文50例帶翻譯:西方快餐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7年12月英語四級作文範文50例帶翻譯:西方快餐 2017-08-21 11:41
  • 全球公認的幾大美食,中國榜上有名,全列入「非遺文化」!
    必須保存其精髓及專業製作技巧,這就是他應該被列入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的原因。」日本料理講究節令與食物的匹配,在相應的季節也會以不同的菜品來食用。日本料理也講究美食與器皿的搭配,既要高雅大方,也要實用並具觀賞性。
  • 世界上文化各異,可從世界很有代表性的美食文化了解
    柴門餐飲始創於2006年-成都,以傳承發揚博大精深的川菜文化為本,提煉發揚以成都為核心的巴蜀文化,打造「健康人文幸福川菜」為經營理念。 美食是一種文化,世界各國的美食都非常具有當地的特色。
  • 通過英國校服了解西方的文化傳承!
    導致許多孩子在國內成績平平但出國之後卻可以考到一所非常好的學校的原因在於,歐美國家對於一個孩子優秀與否並不單純只看紙面成績,更多的是看一個孩子的綜合能力,例如演講能力、動手能力或者想像力等等。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這種不同,直接影響到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有很多明顯的區別。其區別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比較。如中國繪畫更多地強調表現,不注重焦點透視,而是注重散點透視;西方繪畫卻非常注重焦點透視,強調再現、模仿和寫實。為什麼會這樣,區別的原因在哪裡呢?我覺得除了兩種文化不同以外,還有一個就是兩種文學的源頭也不一樣。中國文學史是從《詩經》、《楚辭》開始的。《詩經》是流行於2000多年前的民間歌謠,《楚辭》是屈原、宋玉創作的作品。而且《詩經》大部分在黃河流域,而《楚辭》是在長江流域。
  • 於曉非: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
    特別是佛教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到中國,傳到漢族地區,融入到中華民族文化中,佛教思想深入到中華民族血液和骨髓之中,佛教也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一。但佛教畢竟是誕生於印度,印度的古老文明傳統又傳承到今天。第三是西方文明。
  • 永和大王加盟,發揚傳統美食新方式
    永和大王是九五年成立的一家快餐企業,主要售賣豆漿油條、以中式特色為主的小吃甜點等,自從企業成立直到如今,全國已經有超過幾百家的門店,覆蓋全國五十幾個城市,2004年時被菲律賓龍頭餐飲企業快樂蜂收購,引進了新型的創業思想和企業精神
  • 在對話中探索文化傳承
    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代傳承,一直是近年來中國紀錄片創作的重要議題。近日,由五洲傳播中心、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紀錄片《與古為友》上線。該片以對話的形式展開,每集邀請一名流行文化人和一名傳統文化研究者,展開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對話。
  • 尋找媽媽的「味道」 傳承中華餐飲文化
    此次活動引起了中國烹飪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寧波市文化局等部門的高度重視,諸多領導也作為嘉賓參與其中。為慶賀歐琳第三期工業園區建成,眾人攜手點亮象徵著歐琳企業憧憬的後現代透明建築「廚立方&生活時光」的點燈儀式也成為活動的一大亮點。比賽時,15名選手煎炒烹炸,臺上歌舞昇平,以廚為樂,以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