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BOSS說財經
人民幣是我國大陸地區的法定貨幣符號,它沒有規定法定含金量,執行著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等幾大職能。
最近十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人民幣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引發的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論斷也日益提上了日程。
在北京時間8月11日的時候,作為世界最大銀行之一的花旗銀行發布了一份最新報告,並且在報告中特別表示,在目前弱美元的貨幣環境中,會進一步加快中國人民幣的國際化。而且他們還表示非常看好人民幣匯率,並預計到2030年的時候,人民幣會成為全球第三大支付貨幣,佔比將達到7.94%。
實際上,除了花旗銀行以外,還有其他不少國家和機構非常看好人民幣,對於中國債券的持股比例也是越來越多。據相關機構統計,目前至少有28個國家或地區宣布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方式,同比增加了36.7%。
實際上早在之前幾年,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就在不斷地提高。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在進出口這一方面的發展勢頭非常不錯,不僅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而且也是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除此之外,中國也被認為是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和第二大吸引外資國,總結來說中國就是潛在超級大國之一。
在過去的30年,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中國與世界經濟日益深化的一體化程度也在不斷增強,極大提高了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並且早在2015年的時候,就有不少專業人士提出了中國人民幣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的可能。像盛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Steen Jakobsen當時就表示:美元「大勢已去」,人民幣將成世界第三大貨幣。
而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時期,各國經濟都受到了衛生事件的大力衝擊,中國人民幣市場的行情更是讓不少人看到了人民幣的潛力。
衛生事件不僅嚴重衝擊了全球生產網絡體系,同時也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在衛生事件全球蔓延之後,國際金融市場恐慌情緒爆發,各國風險資產價格大跌。日經225指數、韓國KOSPI指數、義大利股指下跌尤為明顯,美股則更在8個交易日出現4次熔斷。
為了為緩和投資者恐慌情緒,阻止市場預期進一步惡化,修復市場信心,美國迅速在3月份推出「零利率+無限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自此開始,全球多個國家央行實行降息政策,全球進入政策寬鬆周期。
而反觀中國,雖然在嚴峻的形勢下,我國經濟第一季度也出現了大幅度下降。但是在衛生事件可控之後,我國政府迅速有序地推動全產業鏈復工復產,加速恢復國內經濟的正常運轉以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滿足國內防控需求之後,我國還依靠國內巨大產能為世界各國提供亟須的抗疫物資,並有效地疏通全球產業鏈。
這一切全世界的人都看在眼裡,也讓很多國家和機構對人民幣更加有信心。據了解,截止到目前,至少已經有28個國家或地區宣布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方式。像全球的三大礦山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亞的力拓和必和必拓都與中國鋼鐵企業越來越頻繁地使用人民幣結算。
從境外投資者對中國債券市場投資和人民幣支付手段認可度來看,人民幣國際儲藏和支付能力同比也均有明顯提升。所以人民幣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也是指日可待!
本文由BOSS說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平臺、渠道,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