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2030年人民幣將成全球第三大貨幣,人民幣國際化,越走越穩

2020-12-22 遠望智庫

文:鐵狼

花旗銀行在近日的報告中指出,預計2030年,人民幣將會成為全球第三大支付貨幣,佔比7.94%,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支付貨幣,花旗銀行將持續看好人民幣的匯率和中國債券;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之路將平穩前行。

隨著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發展,人民幣已經成為中國進口關鍵大宗商品的結算貨幣,在黑天鵝事件下,中國的魄力和舉動,率先復甦的經濟,讓眾多投資機構十分看好人民幣的發展前景。

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當中佔比上升至2.02%,刷新歷史記錄,這些種種因素均表明人民幣逐漸成為全球投資者的「避風港」。國際金融專家表示,現目前人民幣的匯率穩定,在全球治外匯儲備資產中佔比不斷升高,未來的前景不可估量,就像花旗銀行在報告中闡述的那樣,2030年,人民幣預計會成為全球第三大貨幣。

2018年開始,中國就加大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給予更多國外投資者人民幣資產的機會,鐵礦石的結算,更是促進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目前澳大利亞的比和必拓,力拓,巴西淡水河谷等鐵礦巨頭都已經先後與中企實現了人民幣結算方式。從2009年中國啟動跨境結算開始,截至都目前全球有28個國家和地區在使用人民幣結算,不僅如此,中國還與日本,韓國,英國,瑞士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籤署了雙邊本幣的互換協議。

目前,中國基本已經實現穩步復甦,復產復工都是井然有序,而美元則持相反趨勢。美國第二季度GDP下跌32.9%,創下歷史最差GDP,美聯儲放水數萬億美元投入市場,讓美元指數迅速下跌,美元縮水10%,美元繼續維持弱勢,目前,美國經濟重啟的目標仍然存在不確定因素,並且美元指數的不利好,這種種因素都給人民幣帶來了一定的上行空間。

8月12日,美元指數持上升趨勢,人民幣中間報價6.9597,上調114點,一路高漲的金價在周二出開始大幅度下跌,並且創下7年來最大跌幅,現貨黃金在突破2000美元大關之後,就一直處於調整時期,因為黑天鵝事件,美國已經出臺數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用來穩住經濟。美元指數在經歷過7月低谷之後,目前已經回穩,美國的經濟復甦計劃能否順利進行,美元是否會持續下跌,還要看美國後續對黑天鵝事件的控制情況。

相關焦點

  • 28國及地區以人民幣結算,花旗:2030年人民幣將成全球第三大貨幣
    據新浪財經報導,世界最大的銀行之一花旗銀行在8月11日最新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弱美元的貨幣環境將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預計到2030年,人民幣將以7.94%的佔比,躍升為全球第三大支付貨幣。因此,花旗銀行將繼續保持看好人民幣匯率和中國債券的策略。事實上,看好人民幣資產前景的不只是花旗這一家金融機構。
  • 人民幣成結算新寵!花旗銀行:2030年將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
    在北京時間8月11日的時候,作為世界最大銀行之一的花旗銀行發布了一份最新報告,並且在報告中特別表示,在目前弱美元的貨幣環境中,會進一步加快中國人民幣的國際化。而且他們還表示非常看好人民幣匯率,並預計到2030年的時候,人民幣會成為全球第三大支付貨幣,佔比將達到7.94%。
  • 花旗銀行劉利剛:弱美元將持續至2022年,人民幣國際化將會加速,2030...
    「多因素助推之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會加快,到2025年,人民幣在國際主要支付貨幣中會取代日元,變成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到2030年,人民幣會逐漸取代英鎊,變成全球第三大支付貨幣
  • 經濟聚焦:未來3年左右人民幣有望成第三大國際貨幣
    原標題:人民幣有望成第三大國際貨幣(經濟聚焦)   自2012年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與交通銀行每年定期聯合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以探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重大理論與政策問題。
  • 2014國際貨幣論壇暨《人民幣國際化報告》發布會在人民大學舉行
    ]陳雨露:人民幣有望三年後成為第三大國際貨幣[人民網]陳雨露:人民幣離岸市場未來發展面臨四個主要挑戰[人民網]韓文秀:人民幣國際化需要三個支撐跨越三個門檻[人民網]魏建國:中國20年內有可能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新華社中國金融信息網-網絡直播]2014國際貨幣論壇暨《人民幣國際化報告》發布會[新華網]學術報告稱,2020年前人民幣將成第三大國際貨幣
  • 中企與全球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實現人民幣跨境結算,花旗:2030年人民...
    據新華社8月10日報導,上半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達12.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7%,至此,人民幣連續8年成為中國第二大跨境收支貨幣。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近日披露,一季度人民幣外匯儲備的份額超過2%,比2016年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SDR)的時候增長了近一倍。
  • 全球數字貨幣競合格局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然而,帶著降低交易成本之使命而降生的貨幣,反而成了增加交易成本的源頭之一。這集中體現在國際經濟和金融交易活動中。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美元」體系——在便利交易的同時,也加劇了全球經濟和金融的結構性失衡。至今,「特裡芬難題」仍未解決。美國不僅是最重要的國際貨幣發行國,也是安全資產的最重要供給者,這必然對應著經常帳戶的逆差。
  • 助推人民幣國際化,中國債券成「香餑餑」
    中國債券成「香餑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人民幣對美元今年以6.5%的漲幅在所有新興市場國家貨幣中位居前列。同時,與各主要經濟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國債真實利率也非常高。目前,中國10年期政府債券對同期美國國債的溢價已升至250個基點,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 全球支付貨幣排名升至第五 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
    新華社上海7月24日電(記者 範子萌)《上海證券報》24日刊發題為《全球支付貨幣排名升至第五 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的報導。文章稱,7月23日,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6月,在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升至第五位,佔比為1.76%。
  • 李曉:應該如何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借今天這個機會,我想談談最近關於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一些思考,在此基礎上分析一下新形勢下中國實施高水平的金融業開放與發展的必要性。 人民幣國際化的起步很大程度上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結果。自2009年推行跨境人民幣結算開始到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經歷了一個政府推動的快速發展時期。
  • 人民幣匯率彈性越大越能有效推進市場均衡
    當下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關係用「牽一髮而動全身」來形容毫不誇張。在外部經濟環境的壓力和變數在增大,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在上升的情形下,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承受了巨大壓力。不過,在以供求關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我國外匯市場運行平穩,人民幣籃子匯率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表現依然穩健。
  • 人民幣國際化有新動作
    張帆 攝(新華社發)新加坡金管局擬為當地銀行提供多達250億元人民幣資金、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國際銅期貨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掛牌上市、25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在香港成功發行……近期,人民幣國際化接連傳來新消息。對此,相關人士指出,當前人民幣國際化呈現人民幣跨境支付顯著增加、投融資功能日益深化、儲備貨幣功能穩步推進以及企業對人民幣接受程度不斷提高等趨勢,未來人民幣的吸引力將持續增強。
  • 人民幣又又又升值了,外貿的出路在哪裡?
    美國在二戰以後憑藉天時地利一躍成為全球老大,主導構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通過將美元與黃金掛鈎打造了一種以美元為主的國際國幣體系。然而,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金本位體系無法跟上信用體系的步伐,比如日本的黃金儲備不如印度,但日元卻遠遠比盧比有影響力。2008年金融危機時,很多高額黃金儲備國家並沒有大量增發貨幣,因為大家都有一個共識,花不出去的錢就是廢紙。
  • 香港金髮局:數字貨幣及跨境理財通將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香港金髮局:數字貨幣及跨境理財通將助推人民幣國際化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嘉程  2020-10-08 香港金融發展局(金髮局)行政總監區景麟
  • 人民幣外匯儲備全球佔比升至1.84%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穩步提高_深度...
    英鎊、澳元和加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佔比分別為4.48%、1.70%和1.91%。人民幣全球外匯儲備規模和佔比自數據公布以來首次超過澳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60多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 人民幣國際化的機會窗口
    從具體數據來看,如圖所示,2019年中國出口佔全球的比例達到13.23%,美國佔比為8.81%,2007年中國的出口份額已經超過美國;進口方面,2019年中國進口佔全球比例為10.80%,美國為13.35%,中國與美國依然存在一定差距,這與美國作為貨幣中心國需要輸入商品滿足世界其他地區美元流動性的需求有關。從經濟和貿易總量上來看,人民幣登上國際舞臺已展現出明顯的機會窗口。
  • 人民幣國際化發展要潤物無聲功到事成
    近期,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增大,保護主義上升,美國總統川普發起的貿易爭端升溫,致使國際貨幣競爭與匯率波動加劇。歐元區呼籲夯實歐元地位,以俄羅斯等代表的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則掀起了「去美元化」進程,國際貨幣格局步入震蕩調整期,人民幣國際化也將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
  • 溫彬:貨幣國際化的理論和實踐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溫彬 2009年,為順應國際市場需求,我國開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十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程度整體上呈現螺旋式提升態勢,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持續鞏固、愈加穩定。英國在十九世紀8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佔全球貿易總額的比重持續高於22%;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快速上升,所佔的比重由1938年的14.1%上升到1945年的32.5%,並持續保持第一大貿易國家地位;日本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則由1949年的1%上升到1980年的7%;歐元區國家對外貿易與GDP的比值長期位於國際平均水平之上,特別是自1974年以來,這一比值持續超過50%。
  • 邢自強:「十四五」雙循環的雙支柱——人民幣國際化和產業鏈升級
    來源:一財網2016年6月成為摩根史坦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時,邢自強只有34歲。4年後的今天,在首席經濟學家中,他依然是最年輕的那股力量。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在宏觀經濟研究領域駕輕就熟、眼光獨到。2020年,邢自強研究的兩條主線是中國產業鏈優勢和人民幣資產國際化。
  • 人民幣正式成為世界貨幣 攜人民幣「走天下」不是夢
    如果一種貨幣「入籃」SDR,其將正式成為國際官方儲備貨幣,這會促使各國官方機構在其儲備構成中考慮增加該貨幣儲備資產的比重,推動私人機構投資者更多地持有該貨幣資產,從而擴大這一貨幣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其國際化將具備更多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