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 09:54:49 來源:陝西日報
《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提出,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要強化日常教育督導,激勵廣大教師努力成為「四有」好老師。儀式教育作為高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十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儀式觀視閾下,設計、探索並構建符合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儀式教育體系和路徑,有助於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儀式教育對加強師德師風的作用
促進記憶強化。儀式有三個特點,一是氛圍感強烈,儀式參與者在氛圍渲染下容易做出儀式所要求的行為,且印象深刻,有利於所要求的行為長期保持固化;二是集體感強烈,集體儀式參與人數多,使得參與者容易獲得集體記憶,並且可以相互強化,將個人理解上升為情感認同;三是重複感強烈,儀式通過行為的不斷重複強化受眾的記憶,參加儀式的過程對受眾來說也是加深記憶的過程。
促進情感接受。價值理念往往較為抽象甚至難以理解,需要通過具象化的行為符號來幫助人們進行認識和理解。儀式就承擔了這樣的功能,通過形象化、情境性的形式,將抽象的價值理念變得可見、可聽、可觸摸,從而喚起受眾的情感狀態,讓價值理念在富有感染力的特定場景中入腦入心,幫助人們真正從情感上理解、接受某種價值觀,並自覺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
促進行為養成。儀式是日常禮儀行為的重要來源,它通過倡導的行為符號向受眾傳遞主張的價值理念,並隨著儀式的不斷重複與強化逐漸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成為日常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這種行為符號被大多數人所踐行時,就會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禮儀風俗與文化,甚至可以成為正式的行為準則或制度規範。
儀式教育在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中的現狀,目前尚存在不足——
參與感不強。大多數活動儀式是由學校主辦,某一個或多個職能部門牽頭承辦,臺上臺下缺少互動,缺乏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吸引力不足。受高校自身創作能力、技術水平等局限,相對呆板而正統的儀式對教職工的吸引力不足。
傳播力不強。從傳播方式上基本依靠從儀式本身到參與教師的單向傳播,對未直接參與儀式的教師沒有形成二級傳播。
缺少物化載體。儀式教育多停留在個體層面,在對廣大教師群體產生教育引導方面未達到預期效果。
創新儀式教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思路與對策
創新形式,增強吸引力。儀式教育的氛圍感、集體感和重複感強烈,具有促進記憶強化、促進情感認同、促進行為養成的顯著作用。與時俱進,鼓勵創新,用教師喜歡的、新穎的形式舉辦儀式教育,吸引更多教師主動參與,通過儀式教育觸發文化動力和行為自覺,觸及師生心靈深處引發廣泛而熱烈的共鳴。比如教師節宣誓、教師節表彰會等活動,請學生參與進來,請教師家屬參與進來,會進一步增強教師的榮譽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策劃承辦,提升參與感。儀式教育活動,全程由教師負責策劃和組織實施,包括前期預熱宣傳、儀式流程確定、文案創作、美工設計、嘉賓邀請、現場組織等環節,學校各職能部門負責幕後的服務保障、綜合協調和審核把關工作。這樣的組織形式,既能充分激發教師的主人翁意識和主觀能動性,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參加」,實現了從普通觀眾到活動組織者的身份轉變,又能使教師通過參與活動的組織工作,加深對教師職業的尊重和崇敬。由儀式所塑造或喚起的情感體驗,能夠長期凝結在人的內心深處,既能讓參加者反覆回味和再體驗,也能延續作為一種源動力固定下來。
多途徑傳播,擴大影響力。為擴大儀式教育的影響力,可結合當前流行的網絡和新媒體傳播特點,通過電視臺、校報、校園網、微博、微信等多種渠道推送傳播,寓思想教育引導於生動情景之中,深化觀眾體驗,強化情感認同,獲取教師的廣泛關注。進一步擴大儀式教育的影響範圍,不僅使現場參加活動的教師受教育,而且使未能現場參加的教師也感同身受,從而擴大受益面。
引入實物載體,拓展教育面。儀式教育也可以創造性地引入實物載體,比如有些學校的「師德杯」,在儀式教育時,由德高望重的老教師代表將「師德杯」傳給優秀青年教師,既表達了老一輩對後來者的殷殷囑託,也凝聚著全校師生的熱切期望,從而提升教育活動的莊嚴性和儀式感,實現以點帶面、全體覆蓋的預期效果。
近年來,隨著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在高校的逐步深入,儀式教育已成為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載體。高校的儀式教育能夠有效傳承優良校風,促進師德師風建設,從而服務學校的大學文化建設。新時代新形勢下,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儀式教育,不斷完善教師儀式教育體系,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動有效載體。
(作者單位: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
編輯:遲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