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外流的本質是什麼,是誰阻止了處方外流?

2020-12-14 31聯動

處方外流是指醫院開具處方後,處方流轉到醫院外,患者可以在醫院外根據處方購買藥品。處方外流的本質是醫藥分家,處方外流推行慢的原因在於醫藥分家的時機尚未成熟。造成處方外流的阻力一是因為消費習慣,二是因為藥店承接能力,三是因為醫改力度。

關於消費習慣,一是患者信賴醫院甚於藥店,同樣的藥品從醫院拿的總感覺比藥店拿的安全。二是從醫院拿藥比從藥店拿藥方便,患者或家屬在醫生開過處方後就可以到醫院藥房取藥,不用專門再跑到藥店去了。

關於藥店承接能力,一是技術原因,藥店需要購買相應的處方信息共享系統軟體並學會使用,需要投入資金和精力;二是藥品規格原因,在我國醫藥銷售的實踐當中,出於種種原因,醫院和藥店的藥品品規並不一致,藥店拿到處方後並沒有相應的藥品可供銷售。三是帶量採購實施後,藥店對藥品的議價能力低,相同品規拿到的價格不會低於醫院的藥品,價格不佔優勢。四是藥店的儲存能力,藥品是特殊的商品,部分藥店無法滿足某些特殊藥品的儲藏條件。

關於醫改力度,一是雖然國家醫保局成立後,醫改力度很大,但醫院體制並未改變,醫院明裡暗裡可以從藥品獲益,難以完全放開處方。二是除了帶量採購中標藥品外,藥品銷售模式並未改變,醫生可以從處方中獲益。三是醫保尚未打通,從藥店購買藥品難以享受從醫院購買藥品的醫保待遇。

綜上分析,處方外流,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處方外流在一部分地區已經實行,也許未來某一天可以大範圍地實施。但處方外流僅是一種手段,不是醫改的目標,醫改的目標是要緩解「看病難、看病貴」,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總結起來,醫改就是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處方外流作為一種手段,要解決的是降低成本,是為了斬斷藥品與醫院、藥品與醫生之間的利益鏈,所以,處方外流的落腳點是一方面要實現處方真正的流動,不再是醫院指定的藥店,另一方面是醫院統方信息、患者購買信息都要保密,醫藥企業無法再給予醫生與開藥掛鈎的激勵。

相關焦點

  • 處方外流還是處方創造?
    長期以來,藥品零售市場的想像主要來自處方外流,上萬億的處方藥市場只要流出10%-20%就能為藥品零售市場帶來一倍左右的增量。不過,正如我們在《為什麼處方外流難以推行?》一文中所強調的,除了醫生的經濟動力,處方外流自身需要解決諸多障礙才可能真正獲得發展,首先是監管平臺的建立,其次是醫保統籌在零售渠道的發展,最後是對藥店的規範。隨著藥品集採和醫保監管趨嚴,處方外流再次成為市場的熱點。一方面,隨著藥品集採,仿製藥市場在院內的銷售面臨困境,尤其是原研藥為了維持全球價格體系,藥價無法與國內藥企匹敵,這推動了其向院外的流動。
  • 處方外流大勢所趨 院外銷售成下一個風口 2020年處方外流市場規模...
    這樣一來,藥品不再是醫院的利潤中心,各省都在探索推進處方外流,處方外流成大趨勢。  新醫改背景下,DTP(DirecttoPatient),即院外藥房營銷模式,將是醫藥企業的不二選擇。健客網、老百姓、一心堂(002727)、益豐大藥房陸續宣布開展或即將開展DTP業務。業內人士預計,到2020年,處方藥院外市場銷售規模接近2500億元。
  • 一心堂入局 連鎖藥店搶灘處方外流
    近日,一心堂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合資設立雲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具體名稱以主管機關核定為準),在藥品零售連鎖業務基礎上,積極拓展面對醫療機構的處方藥品以及智慧診療業務等。業內人士認為,在醫藥分開、處方外流等多項政策利好下,醫藥零售企業相繼布局「網際網路+醫療」等業務,為承接處方外流做準備。
  • 多省鼓勵處方外流,大批常用藥轉至藥店銷售,4000億利益重新分配
    業內普遍認為,在4+7帶量採購、一致性評價、醫保控費等多項監管政策的壓力下,醫院市場已發生結構性的改變,大批常用藥須轉移至零售藥店銷售,處方外流已成定局。而根據步長藥業總裁趙超的估算,到2020年,中國處方外流市場規模,已超過4000億元。無疑,這將是未來醫藥市場的整體增量。
  • 乘處方外流之勢,院外終端逐鹿醫藥新戰場
    第一階段(2007年起)頂層呼籲破除「以藥養醫」,處方外流初見端倪;第二階段(2015年起)醫院開始主動釋放部分處方,處方外流市場破冰;第三階段(2018年起)常見病、慢性病的線上場景閉環逐漸形成,在政策的紅利下,處方外流進入加速期。· 2019年,處方藥院外藥品零售終端市場規模約為1700億元,預計2024年將增長至2400-2500億元。
  • 醫保局力推處方外流,流轉平臺上線,零售藥店可實時結算
    同時,通過處方流轉平臺,醫保監管人員審核處方的合理性後,參保職工可自願選擇在定點門診或其他就近定點藥店購藥。 在此之前,浙江、重慶、天津、北京等省市政府均曾出臺文件,鼓勵零售藥店加入醫保體系,使用電子處方系統,支持醫療機構處方外流,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醫療機構對外流出處方的意願並不強烈。
  • 監管部門嚴規範、醫院處方外流難 零售藥店進最難熬陣痛期
    處方外流風向愈加明顯  近幾年來,通過門店專業能力的提升挖掘處方藥銷售市場,成為不少連鎖企業突圍發展瓶頸的選擇。  然而,現實卻十分殘酷,某不願透露姓名的連鎖藥店高管就向記者表示:「雖說以平價藥房為突破點,行業快速發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政策亦鼓勵醫院處方外流,但直到今天,處方流出的情況依然不理想。」
  • 衛生部出臺處方管理辦法 醫生開藥須使用通用名
    北京晨報訊 處方藥應當憑醫師處方銷售、調劑和使用,醫生的處方上則要使用藥品規範名稱。  醫院不得阻止處方外流  衛生部發言人毛群安表示,一些醫院的處方採取了密碼式的處方辦法,給患者到院外調配處方設置障礙。但是在目前情況下,醫療機構要維護公眾的選擇權,不能設置任何障礙阻止處方外流。
  • 誰將會是中國網際網路時代的CVS?
    「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國家戰略下,阿里健康、京東健康、融貫電商這三家來自網際網路的頭部企業,到底誰將會是中國網際網路時代的CVS?到底誰會在藥品零售轉型的大潮中拔得頭籌?這一系列問題同樣發人深省,令人深思。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通過零售藥店向C端服務,本質上與是不是連鎖無關,核心在於能否向零售藥店賦予向C服務的能力以及強有力的網絡協同能力,連鎖只是其中一種賦能的形式,而虛擬聯盟是另一種。
  • 沒有處方還是買到了消炎藥「頭孢」
    金山網訊 前天,記者走訪了6家藥店,在前5家都因為記者沒有處方而無法購買處方藥頭孢克肟,而在記者走訪的最後一家——中山東路上的一家藥店,記者不需要提供任何手續,「如願」買到了處方藥頭孢克肟。5家堅稱「沒處方不賣處方藥」在解放路上的一家藥店,記者提出要購買頭孢克肟,一位女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藥是需要處方的,是給誰吃的?」「給小孩吃的。」「小孩多大?」「8歲,有點咳嗽,有炎症,以前醫生開過的。」「沒有處方是不能購買處方藥的。」
  • 網絡售藥「灰色地帶」還不少:沒處方照樣能買處方藥
    原標題:網絡售藥「灰色地帶」還不少:沒處方照樣能買處方藥  據北京日報3月1日消息,藥品零售表面波瀾不驚,現狀卻亂雲堆疊。眼下,藥品零售企業的自我「鬆綁」和監管部門的「收緊」又迎頭撞上。食藥監總局近日提出我國不能放開網售處方藥。但處方藥違規零售卻開疆拓土,從網絡擴展到手機APP,讓監管更加撓頭。
  • 分析|網售處方藥障礙掃清,但處方仍難流出醫院
    【財新網】(記者 王禮鈞 馬丹萌 趙今朝)網售處方藥即將告別「灰色地帶」,走向陽光合規,但患者如何拿到真實處方,網絡平臺如何校驗這些處方,或將成為新考驗。11月1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公示《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