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電子報劉善群定義新媒體:科技與人文的交匯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中時電子報劉善群定義新媒體:科技與人文的交匯

2015-05-20 19:46:0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溫州5月20日電 (記者 謝盼盼)新媒體的定義是什麼?20日,中時電子報總編輯劉善群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新媒體是科技和人文尋找到的交匯點,在新媒體時代,媒體還應要有服務精神。

  5月20日,由中國新聞社、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和溫州市政府聯合主辦,溫州市委宣傳部(外宣辦)等承辦的兩岸新媒體發展論壇暨「兩美溫州」採風活動在浙江溫州舉行,兩岸傳媒人探討變革中的網際網路時代新媒體發展方向,謀求兩岸媒體在不同政治文化環境下新媒體融合發展。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的廣泛應用,新傳播技術的不斷出現,網際網路新媒體呈爆炸式發展,新媒體形態層出不窮。

  劉善群將此看成是傳統媒體人「移民」到了新媒體,「新媒體是把過去的傳播形式,不管是閱讀的,圖像的,視頻的,廣播的形式,都搬到網際網路的平臺上。」

  正因為網際網路關係,劉善群說,這樣的關係也打破了媒體的疆域,既然都移到網際網路了,紙媒可以做廣播、電視,廣播也可以做電視。

  劉善群也得出了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科技和人文不斷尋找的交匯點。」他認為,從2007年賈伯斯第一隻iPhone手機開始,這一波的傳播革命便由科技在進行主導,儘管是科技在主導傳播,但人文是不能被科技所取代的。

  劉善群舉例稱,過去大家使用MSN,現在MSN在哪裡?如今已然成為微博微信時代,下一個新媒體又是誰?「隨著科技進步,會出來新的產品,但用的是人,人的精神是不可被替代的。」他還認為,儘管新媒體形式多樣,但誰說新媒體都長現在這樣,若明天有新的科技和傳播模式出來,新媒體又將是一副新模樣。

  其實,在面對新媒體的強勢來襲,有業內人士曾做出這樣的論斷:「紙媒已死,新媒體當立」。於是,爭相布局新媒體已成傳統媒體不約而同的選擇。

  「大家都面臨新媒體衝擊,要把傳統媒體的專長平移到新媒體上。」劉善群建議,傳統媒體「入駐」新媒體時,要擁有服務精神。「過去媒體,比較高高在上,他們對於用戶來說,是我給你看什麼,以媒體為中心。但現在媒體是服務業,用戶想看視頻、想聽廣播,媒體都要全部做好,請用戶來選擇,把他們伺候得好好的。」

  新媒體搭上網際網路的快車,在某種意義上還意味著平等和公平。「新媒體時代,替代品很多,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就進行選擇。過去說媒體,說哪家好,都是自己在說,現在是用戶在進行選擇。」劉善群稱。(完)

相關焦點

  • 中時電子報總編劉善群:全媒體時代資源最重要
    (中國臺灣網 王怡然 攝)  中國臺灣網9月12日臺北消息 9月11日,正在臺北出席2014年(第六屆)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的大陸運營商、行業協會及網絡企業和網絡媒體代表參觀走訪了旺旺中時電子報,與臺灣網際網路同行座談交流。中時電子報總經理總編輯劉善群就中時網際網路發展的經驗做了分享。
  • 《中時電子報》總編輯劉善群:藉助峰會平臺尋求更多合作
    藉助峰會平臺尋求更多合作——訪臺灣《中時電子報》總編輯劉善群東南網11月4日訊(福建日報駐臺記者李向娟)《中時電子報》是臺灣最早的網絡媒體瀏覽《中時電子報》,你既可以看到報紙的最新內容,也可以觀看電視直播、視頻報導。「我們的理念是『資訊隨時存在,新聞隨手可得』,網際網路沒有國界、沒有疆域,只要能上網,隨時隨地能看到我們的內容。」在第七屆海峽媒體峰會上,臺灣《中時電子報》總編輯劉善群分享了他們經營新媒體的經驗。
  • 青蔥新媒體總部喬遷 即將入駐廣報中心
    它是新城中軸的基點,一江三城CBD核心交匯處,廣報中心通過獵德大橋與珠江新城CBD、廣州國際金融城緊密連結,是未來電商城的核心。 此外,伴隨琶洲網際網路創新集聚區的崛起,騰訊、阿里巴巴、小米、TCL等知名網際網路科技創新企業的進駐,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央企、「獨角獸」創新型企業等也相續落戶,高端產業、高新科技、高端人才將向海珠大規模匯聚。
  • 歡迎報考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專業介紹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為全日制普通本科獨立學院,舉辦方為中山市人民政府,合作方為國家重點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電子科技大學。學校建校至今已有34年的辦學歷史。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設有電子信息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材料與食品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管理學院、經貿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部等11個院部,涵蓋40個本科專業。
  • 電子科技大學新媒體技術助推「個性化」、「人本化」迎新服務
    電子科技大學新媒體技術助推「個性化」、「人本化」迎新服務 2014-09-19 來源:電子科技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迎新工作主打「網絡牌」,通過網絡平臺建設,綜合使用專屬APP
  • 天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傳媒藝術系 用新媒體培養人才 為新媒體培養...
    說起搭建「天工雲」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和災難性事件現場報導實驗項目對於傳媒類專業學生的作用,天津工業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王熙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現在的實驗教學讓學生有了很多以前幾乎無法體驗的機會,身臨其境地感受危險環境的同時,不僅安全有保障,還可以隨時反覆實踐,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更鍛鍊了他們將來作為新聞工作者面對自然災害等突發情況進行現場報導的能力
  • 什麼是新媒體?怎麼界定新媒體?
    什麼是新媒體?這個問題就像是什麼是網際網路一樣。新媒體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絕對的概念,隨著科技的進步,新媒體的概念也會進一步延伸變化,但我們怎麼樣去定義並界定這種抽象化的概念呢?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先來看看「別人」都怎麼說,最後我在結合學術界的觀點和業界的實踐做一個統一的說明。
  • 多彩人文 | 我心目中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
    恭喜親愛的小寶貝們一路風雨無阻、披荊斬棘走到了今天西安外事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學生心目中的專業來啦!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歡迎大家加入!@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張晨輝,陝西省銅川市,中共預備黨員,現任人文藝術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1801班團支書、人文藝術學院「我和你」藝術團媒體創意部部長。
  • 新媒體藝術,善用科技創造出有溫度的互動體驗!
    像TeamLab藝術團隊這種世界級的新媒體藝術大咖,相信長期沉浸在數字創意展示行業內的新媒體藝術粉早已耳熟能詳。當下的新媒體藝術,致力於將每一個藝術裝置賦予有思想、有價值、有溫度的意義和價值,用科技為我們創造出一場場有溫度的互動藝術體驗,向我們傳遞多樣的人生意義。
  • 轉譯器 | 歷史變化:數字人文定義
    數字人文的定義是隨著數字人文的發展而變化的。,強調數位技術文化和環境中的人文研究,將人文問題與數位技術與媒介研究結合起來,討論複雜的數字環境中的人文知識發展狀態和問題,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強調跨學科性、動態性和混雜性,並對印刷文化和基於印刷文化的傳統出版模式進行了有意識的反思; 而在近幾年,數字人文的定義變得更加的具有兼容性,儘管計算語言學已經逐漸自成一個學科,但數字人文還是將其考慮在內,並還包括了除了傳統的文學、歷史、考古、藝術史等研究領域之外的數字文化
  • 探訪誠品大陸首家旗艦店:IP+口碑營銷+新媒體傳播的人文場所
    誠品生活蘇州--IP、跨界、口碑、新媒體等多種營銷齊聚 1.IP營銷 去過臺灣、或者想要去臺灣的文藝青年們,幾乎都不會對"誠品書店"感到陌生。"誠品"已經成為了文化行業獨具特色的人文場所。
  • 人文地理學的定義
    它們是一些為旅行者導遊的資料彙編,一些常常穿插著許多使讀者心曠神怡的驚奇故事的報導,一些充滿歷史回憶的地名和距離的羅列。它們有時是一些考古學和系譜學的論述一些統計的和行政的基本知識。這類作品當然是為了滿足所有的人—甚至是最卑微的人—在聆聽談說外國人及異地風光時油然而生的好奇心。但實際上它們只是一堆未經整理、未加解釋的,也就是沒有科學性的雜亂無章的知識。
  • 呂宇翔:一種「新媒體研究」的理論思考框架
    不完全統計,現有的關於「新媒體」或「新媒介」的定義不下百種,歸納起來,由其定義的方法,可以簡單分為以下幾類:1、直接定義——以抽象語言概括新媒體內涵Lievrouw 和 Livingstone(2002):對新媒體來說,我們指的是信息傳播技術和與之相關聯的社會關係。美國連線雜誌(Wired):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2018年招生簡章
    近5年,學生在學科競賽和藝術展演活動中獲得國家級獎項137項,省級獎項797項;在全國「挑戰杯」競賽(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學術科技「奧林匹克」)中,我校分別在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和創業大賽中摘得全國銀獎;在全省「挑戰杯」競賽中連續四年奪得十佳之稱的「優勝杯」;在武術、龍獅、體育舞蹈、定向越野等體育比賽中獲國家級獎項
  • 2016新聞傳播學考研方向:新媒體與網絡傳播
    考研選報專業及方向不可盲目,必須要對專業的概況、課程設置及就業方向,相關院校情況了解清楚方可下決定。新東方網考研頻道在此為大家解讀新聞傳播學專業及報考方向,希望對此專業有興趣的考生認真了解。
  • 電子科技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最好,A+級
    高考填報志願時,大學排名和專業排名是考生朋友很關心的問題。2019-2020全國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排名情況怎樣?以及哪些大學比較好是廣大考生以及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本學科屬於工學學科門類,涉及廣播、電視、電路、視頻、音樂、圖像、雷達、新媒體、微電子、人工智慧等眾多高科技領域。
  • 新媒體時代的語境解讀
    一、關於新媒體 自全球化的網際網路出現以後,國內外關於新媒體的論述很多,從定義的角度來看:一是從傳播方式的角度,如美國《連線》雜誌將新媒體定義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二是從與傳統媒體相區別的角度,如上海戲劇學院新媒體領域的陳永東副教授認為,「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媒體及各種應用形式,目前主要有網際網路媒體、掌上媒體、數字互動媒體、
  • 【招生】2018「網絡與新媒體講習班」
    理性看待輿論中的情感表達9. 公共討論中的對話理性:網際網路時代如何好好說話10. 網絡公共事件的多元表達與共識底線11. 從川普現象談新媒體對現代社會結構的顛覆性影響12.著作有《衛星電視新論─科技、法規與媒介應用之探討》《廣播媒介生態與產業》《後電子媒介時代》。主要專長是廣播電視電影內容產制與管理、新傳播科技、電訊媒體經營、大眾傳播概論。曾任臺灣金馬獎執行委員會委員、臺灣電視金鐘獎評審主任委員、臺灣電視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劃主持人、臺灣政治大學政大之聲電臺臺長、臺灣政治大學廣電系主任、臺灣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 西安市新媒體大數據聯合創新中心揭牌
    9月24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學資訊與新媒體學院和西安交通大學宣傳部共同主辦的「『科學·傳播·悅讀』高端對話」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召開。西安交通大學資訊與新媒體學院大數據聯合創新中心揭牌成立。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管曉宏正式受聘為資訊與新媒體學院建設和發展智庫首席專家。在網絡時代的潮流下,資訊傳播教育如何實現跨學科發展?
  • 建設「一帶一路」交匯點樞紐城市,南京這樣發力
    」交匯點重要樞紐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日前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指出,南京是「一帶一路」交匯點重要樞紐城市,要提高政治站位,發揮特有優勢,以創新名城建設為引領,以基礎設施建設聯通為支撐,以產能經貿合作為重點,以平臺載體提升為依託,以國際人文交流為紐帶,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不斷開拓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