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良縣活水鄉示範蔬菜種植基地內,蔬菜長勢喜人,村民忙著採收蔬菜 活水鄉供圖
近年來,陸良縣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堅持把「一村一品」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產業扶貧、實現群眾增收的重要抓手,通過「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帶多村」的「一村一品」種植模式發展特色種植,帶動當地貧困群眾增收。
陸良縣活水鄉有 738 戶貧困戶因病因殘及其他原因致貧,為了能讓這些貧困戶早日脫貧,活水鄉摸清每戶實際情況後,進行分類登記,按照貧困程度逐項幫助落實。為了能讓貧困村整體脫貧,活水鄉編制了產業興村的發展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則,依託資源優勢,推進「一村一品」向多元化發展,各個貧困村都已明確了適合自身的「一村一品」主導產業,確立「山地生態蔬菜、出口創匯蔬菜」產業發展新思路。
同時,爭取蔬菜產業示範基地農田建設項目,規劃實施面積8500畝,覆蓋全鄉7個村民委員會16個村民小組2560戶8130人;規划水、溝、路田間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預計新建擴建8500畝蔬菜生產基地,著力打造雨麥紅、黑木兩個「一村一品」專業示範村。目前,活水鄉已完成雨麥紅山地蔬菜示範基地建設,主要種植大白菜、生菜、西蘭花、娃娃菜等葉菜、花菜系列,先後取得了「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供港蔬菜備案基地」、「出口蔬菜基地」、GAP四項認證,山地蔬菜品質優、商品性好,產品遠銷香港、澳門、東南亞等地 。今年將以黑木村委會西蘭花、石槽河村委會美人椒等為重點推動項目,下一步著力建設活水村委會、新臺子村委會、龍家水塘村委會0.25萬畝辣椒等以零星種植為主的山地生態蔬菜種植基地,在盤活了閒置的土地資源的同時,「一村一品」也讓當地邁出了脫貧的新路子。
陸良縣活水鄉村民蔬菜大豐收,群眾收割忙 活水鄉供圖
打響活水「活水土雞」這個品牌,以「土」為賣點,為群眾量身訂製發展規劃,按照每戶10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由村級合作社逐戶落實種養地塊並進行圈舍改造或場地平整,再由平臺公司統一採購雞苗、蜂箱、能繁母羊、石榴、柿子、花椒樹等物資,由農戶進行代種養;合作社組織禽、蛋、蜂蜜等土特產品回收;平臺公司負責產品分揀、包裝和銷售。按「一村一品」標準發展各類特色產業實現「大而精」,農戶用心經營實現「小而專」,讓優質的農產品直接進入超市、餐館、大中型企業,按戶均養殖30隻母雞,養殖95天後開始產蛋,每月每隻雞產15枚雞蛋,月收450枚,1.3—1.5元/枚,戶均月收入可達600多元。
陸良縣活水生態土雞養殖基地 活水鄉供圖
昔日不起眼的農家院落,如今成了農民致富的「增收盆」,村民在精耕細作的院落裡嘗到了甜頭,以大白菜、生菜等葉菜、花菜的庭院經濟種植為契機讓村民認識到不光大田裡有收入,小庭院照樣可以做岀大文章。活水鄉通過多方整合資金,把全鄉範圍內的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部分邊緣戶進行了庭院經濟發展的規劃覆蓋,確保貧困群眾穩定增收,高質量脫貧。同時組織農業、畜牧、農機等涉農站所,開展「一對多」全程式跟蹤服務活動,徹底為貧困戶解決種植、養殖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全面拓寬產業扶貧路子。作為試點之一的圩上村,已實現「庭院經濟」對 14戶 3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全覆蓋,以鄉級平臺公司為龍頭,村級合作社為陣地,每村配備2—3名產業指導員(防疫員從村中選擇,縣農業農村局負責培訓和指導),定期開展服務指導,種苗由鄉平臺公司統一採購供應,產品統一回收、包裝、銷售 ,外出務工的村民不少都回鄉就業,既掌握了種、養植技術,又增加了收入。
2020年上半年,在全鄉47個自然村中選出15個幹群發展意願強的自然村,建成一批「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的美麗鄉村示範村,「以前不僅路太差,晴天一身灰,雨天滿腳泥,其它配套設施也特別落後,現在好了,喝的是安全水,住的是小洋房,走的是水泥路,用的是放心電,夜晚出行有路燈陪伴,休閒也有了好去處,『一村一品』產業越做越強,咱家鄉越來越美了,咱老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每當談起村裡實實在在的變化,活水鄉的村民無不翹起大拇指,紛紛點讚,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偏遠落後的活水鄉實現了華麗轉身。
陸良縣活水鄉村民在庭院裡種植蔬菜 活水鄉供圖
貧困戶按照不同程度進行分類,依照實際情況助其脫貧,在陸良縣活水鄉引進的多個產業項目已開始實施,提出「一村一品」的發展道路,努力探索增收新途經即發展庭院經濟的新路子,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庭院有效空間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庭院特色種、養殖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門路,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以此打造「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努力讓貧困村充分利用產業脫貧,庭院經濟促進「一村一品」,己成為活水鄉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加快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重要途徑,有力地促進了全鄉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何玲芬文/活水鄉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