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間一壺酒
遊山東,大家必定看的是」一山一水一聖人「,山指的是泰山,聖人指的是孔子,而水指的是濟南的趵突泉。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徵與標誌,與濟南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殊不知,在山東,除了濟南是泉城外,還有一個縣享有「中國泉鄉」美譽,這個縣就是泗水縣。史載,泗水縣有「名泉七十二,大泉十八,小泉多如牛毛」之說。
泗水泉水資源得天獨厚,泉群種類豐富,姿態各異,水質清澈,為國內罕見的泉水景觀資源。主要由泉林、石漏、潘坡、安山、東巖店、鮑村、玉溝、珍珠八大泉群組成。
據泗水大小21個山泉實測多年平均統計,日總湧量為26.1萬立方米,年總湧量為9500萬立方米,是山東日流量大於1萬立方米的巖溶大泉之一。《山東通志》稱其為「山東諸泉之冠」。
泗水縣是山東濟寧的下轄縣。泗水縣的名字由來是泗河。
泗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古稱泗水,發源於泗水縣東部陪尾山下,由趵突、響水、洗缽、紅石四大泉匯流而成。我國最早的地理書《禹貢》中就有「泗出陪尾」的記載。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稱「泗水出魯卞縣北」。清乾隆帝詩云:「四泉流作泗河源,乳竇靈根今古翻。混混從無舍晝夜,是之取爾子輿言」。
如詩如畫的泉林,引眾多先賢聖哲、文人騷客、帝王將相為之折腰。早在春秋時期,孔夫子既在此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感嘆。乾隆皇帝曾九次駕臨泉林,並在泉林營建了行宮。可惜泉林行宮及行宮八景已全部毀於清末戰火,只留下讚美泉林的詩文達190多篇。
泗水不僅有泉,還有山,名喚青龍。青龍山坐落於泗水縣泉林鎮北部,海拔380米,古時稱卞山,如一條長龍橫臥於青山秀水之中。山上有剝牛洞、狼洞、獾洞、雞冠洞、九頂蓮花山、仙家井……形態各異,惟妙惟肖,加之遍野蒼松翠柏、奇花異草,仿佛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孔子不飲盜泉水的典故就出自於此,至今青龍山有個山峪還叫盜泉峪。 從此「盜泉之水」用來比喻以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東西或不義之財。「不飲盜泉」則比喻為人正直廉潔。而「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則成為無數人警示自己的格言。
泉林為什麼泉多如林?還有一個優美的傳說呢。傳說有一年,魯國大旱,孔子天天到泗河邊祈雨。一天見一群頑童正用亂石追砸一條小青蛇,他立即喝退頑童,將受傷青蛇帶回家中餵養。
幾個月過去了,小青蛇的傷養好了,孔子準備將其放歸自然,誰知青蛇騰空變成了龍,說道:「夫子救命之恩,弟子來日定會報答!」
小青蛇是東海老龍王的兒子。回到東海龍宮後,把自己遇險被救的經過向老龍王講了一遍。老龍王說;「你遇上好人了,咱龍宮裡有金銀財寶,你帶些去謝謝人家吧!」
小青龍說:「我在他家養傷數月,知道他是位講仁義道德的聖人,因魯國大旱,他每天頂著烈日在泗河邊祈雨,我請求父王給魯國降場透雨,救命恩人知道後,定比給他金銀財寶要高興啊!」
老龍王十分為難地說:「降場透雨容易,只是玉皇大帝有令,要大旱魯國三年,玉帝的聖旨誰敢違抗?」老龍王未答應兒子的請求。不料,小青龍背著老龍王悄悄點齊水族,趁黑夜向魯國進發。半道上,被巡天夜叉發現,急忙報告玉帝。
玉帝聞聽大怒,立即令雷神出動,一陣閃電霹雷,把小青龍擊死在泉林北10公裡處,化作一座小山,龍頭在青龍山上,龍尾就在泉林的陪尾山下。
小青龍雖被擊死,但他的靈魂,仍念念不忘魯國旱情及孔子恩德,便從石縫吐出眾多清水,形成了一道泉水如林的勝景。泉水匯聚在一起又曲折蛇行,由東向西奔流而去,這也形成了聖人門前水倒流的奇觀。
參考資料:《泗水縣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