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鄒清平
每年的清明後穀雨前,這段春暖開花的季節,我們都會邀邀約約三五家人越過州河、翻山越嶺,驅車來到萬源市大山裡,在藍天白雲下,在青山綠水間歡歌笑語、山歌相伴,在原來廢棄的荒野茶園或者是在荒山野嶺的山梁上,採摘野裡生野裡長無人管的茶葉。
迎著朝霞輕風,踏著晨霧露水,我們忙忙碌碌、尋尋覓覓忙碌採茶,五小時左右滿背篼的、滿提籃的、滿口袋的活鮮鮮、嫩閃閃、油亮亮清香撲鼻的片片茶葉綠得誘人,十分可愛。
我們像呵護嬰兒一樣呵護著片片茶葉,腳步輕輕,背著背篼、提著提籃、抱著口袋裡面活潑潑的茶葉,來到白雲深處的鄉村人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齊心協力用鐵鍋制茶。有的洗鐵鍋,有的用木彈弓形、或幾個竹枝椏洗淨擦乾,或者火坑裡烤乾,有的將鐵鍋擦乾,有的燒柴火,我們一行人和鄉村農戶主人家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趕製帶露有機茶葉,融入春天活潑鮮味。同時準備了松樹柴塊、柏樹柴塊、青岡樹柴塊、老茶葉樹根等四五種柴塊子,一切有序的進行。
但燒柴火這個環節很有講究,開始要用小柴火苗舔著鍋底,中途用一會兒大明火,最後一段時間要用先期各種柴塊燃燒留下的木炭火烘烤。
我們一行人雖然都長在農村,但也有幾十年沒有進灶屋生過柴火了。在大明火環節,灶孔裡面燒了許多柴,有心急的人再往灶孔裡面堆放了許多柴,以為這樣做灶孔裡的柴塊會劈裡啪啦燃燒,火苗會又大又明,迅速從鍋底傳熱到鍋裡,方便炒好茶葉,事與願違,結果火浪子越來越小,還不斷冒出股股黑煙。
主人家感覺不對,馬上來到灶孔前,立即退出了四五根柴出來,只架了五六根柴在灶孔裡面,再用大塊子柴刨開亮空,這時火苗突然又紅又大,燃燒動蕩,時不時還躥出灶孔,木柴燃燒時蹦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也沒有黑煙竄出。有人問這是怎麼回事,主人家脫口而出,俗話說「火要空心才明,人要忠心才成」。不是柴塊子越多,火浪子越大。
平日裡,我欣賞著、品嘗著女兒戲稱玻璃茶缸裡翻飛遊弋「三無產品」的綠茶,像片片蘭花飄蕩,在清新撲鼻的氣息裡,咀嚼著這條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