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眾多河流匯聚成大海一樣,坦克的發展歷程也並非只存在一條主線——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情況尤其如此,為了追求理想的設計,許多國家都會進行探索:其中一部分成了傳奇武器,但更多卻被鎖進了檔案櫃,並被後人忘卻。
但這些武器中卻有一些異類,它們並非性能不佳,而只是因為誕生在了相對弱小的國家手裡。波蘭坦克就是其中之一——但如果你是《坦克世界》的死忠,又應該對它們不會陌生:不久前,波蘭坦克線剛被添加進了1.1版本中。
《坦克世界》1.1的主打是波蘭線,另外,該版本還增加了蘇聯的「核戰坦克」——279工程……如果國服真的會開始大更新,不知是否會跳過1.0、從1.1直接開始……
雖然在現實中,這些坦克要麼在1939年灰飛煙滅,要麼根本沒有走下繪圖板,但這絕不意味著它們不值一提。事實上,從某些角度,它們可謂極富創意:如果波蘭人有更發達的工業,或是更充裕的時間,這些創意將結出碩果。但遺憾的是,由於戰爭爆發,它們都註定會淪為鏡花水月。
FT-17和TK/TKS:貌不驚人的小車,波蘭國產坦克的源頭
為何弱小的波蘭會自主開發坦克?答案與其戰略環境有關。當時,波蘭被夾在了兩個強國之間,不僅如此,它和這些國家的關係還異常惡劣。在西面,是波蘭傳統的敵人——德國,在1933年、納粹黨上臺後,雙方爆發戰爭已成為時間問題。而在東面,則是強大的社會主義蘇聯,他們將波蘭視為帝國主義代理人。種種新仇舊恨交織在一起,讓波蘭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
1920年代的波蘭愛國宣傳畫,其中顯示了這個國家危機四伏的戰略環境
正是因此,自誕生之初,波蘭便將國防當成了重中之重,1930年代,其軍費佔財政支出的比例甚至超過了50%。同時,波蘭人也清楚地意識到,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一旦爆發戰爭,西方的支援很難及時趕到,於是,在獨立後,該國便開始在一無所有的基礎上,建設自己的軍事工業。
同樣的情況適用於坦克,1939年時,除卻少數零件,波蘭已經具備了獨立生產這種武器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常年努力的結果——1927年,其製造的第一輛坦克便走下了生產線。
波蘭最早國產坦克的藍本,是一戰時法國設計的FT-17——它們也是波蘭陸軍早期裝備的、最重要的裝甲車輛。雖然以後來的標準,FT-17的問題很多,但在一戰結束時,它們卻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型號。正是因此,在1919年、波蘭剛組建軍隊後不久,便立刻向法國進口了多達120輛的FT-17。
波蘭陸軍早期裝備的FT-17坦克,這是一部裝備了短管火炮的型號
在波蘭陸軍早期裝備的FT-17中,有一輛的經歷尤其傳奇,它在同蘇俄的戰爭中被俘獲,後來被蘇方轉交給阿富汗,後來,這輛坦克在2001年的阿富汗反恐戰爭中落到了北約盟國手中,最後又被轉交給了波蘭
在這120輛FT-17中,有75輛安裝了短身管火炮,另外45輛安裝了機槍。後來,這種外貌滑稽的武器也成了波蘭首批國產坦克的雛形——它們是用許可生產的方式建造的:具體來說,就是法國提供圖紙和零件,波蘭人負責組裝。
但FT-17已經落後,波蘭軍隊同樣渴望更先進的設計。其中,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引進技術,但問題在於,他們不僅資金有限,也沒有多少可選的餘地:事實上,即使在西方國家,工程師們也只是在摸索中前進。
最終,囊中羞澀的波蘭人選擇了英國開發的「超輕型坦克」,這種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廉價:1925-1928年期間,英國的卡登-勞埃德公司開發了多種產品,在尺寸上,它們甚至比今天的迷你轎車還小。但即使如此,波蘭人還是從它們身上看到了一些價值。
卡登-勞埃德Mk.VI型超輕型坦克,這種貌不驚人的坦克引起了引起了波蘭軍隊的強烈興趣
其中,最令他們感興趣的是卡登-勞埃德Mk.VI型(Carden-Loyd Mk.VI)。該車輛只有不到2.5米長,裝甲只能抵禦步槍子彈,但它們的性價比卻是軍方樂於接受的。1929年,波蘭將一輛該型車帶回國內,測試結果非常理想。最終,波蘭人購買了該型號的全部生產技術。
1930年代初,波蘭軍隊的超輕型坦克,其中左側就是下文提到的TK-1坦克,第二輛則是TK-2,一種基於TK-1修改而成的試驗型號,遠處則是從英國進口的原裝卡登-勞埃德坦克
但波蘭人的目標不止於此,因為他們同樣注意到Mk.VI型存在缺陷,首先,它的減震系統非常糟糕,甚至短途越野也會令乘員精疲力竭;其動力設備也需要改進,尤其是需要更換成更適合波蘭軍隊維護的型號。因此,在購入這種車輛之後,波蘭工程師們便忙碌起來,最終推出了TK-1,雖然它仍是英國產品的改進版,但無可否認,波蘭人邁出了第一步。在TK-1的基礎上,波蘭人不久又推出了改進版TK-3。
波蘭卡登-勞埃德、TK-1、TK-3、TK-S系列超輕型坦克的全家福,注意它們在車體和行走裝置上的區別
作為二戰前波蘭產量最多的坦克,TK-3還擁有大量的衍生型。其中最著名的是1933年後陸續服役的TKS,與原版相比,該車最大的變化在於改變了車體的外觀,駕駛員的視野也有所改進。
和TK-3一樣,TKS的武器也是機槍,但一部分車輛在1939年換裝了20毫米機關炮。雖然戰爭爆發時,只有不到30輛改裝完成,但憑藉低矮的外觀和高射速的武器,它們在某些場合仍被證明非常致命。其中一個最有名的例子是羅曼·奧利克(Roman Orlik)車組,在1939年9月18和19日,利用路基和樹叢的掩護,他們從側面擊毀了至少7輛德國坦克。
裝備20毫米炮的TKS坦克,在1939年的戰爭期間,它被證明不失為一種有效的伏擊武器
《坦克世界》有一種勳章紀念的就是奧利克車組的事跡,其中,你需要駕駛輕坦、擊毀至少兩輛等級更高的車輛
7TP:波蘭製造,英國血統
但問題在於,無論是FT-17還是TK/TKS,都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坦克。同時,軍隊都渴望獲得更強大的武器。為此,他們再次將目光投向英國,1930年代,他們購買了6噸重的維克斯E型坦克,打算以此作為未來坦克的開發藍本。
維克斯E型的實車照片,這裡是一輛安裝了並列式機槍塔的型號
1931年5月,一個特別委員會被派往英國,並同維克斯公司籤訂了50輛維克斯E型坦克的採購合同。這50輛坦克包括兩個型號,其中一部分是安裝兩個機槍塔的A型,其餘則是安裝火炮的B型,另外,英方還應當轉讓生產許可——整個協議在1931年9月籤訂。
維克斯E型在1930年代的軍火市場上很受歡迎,這裡展示的就是國軍裝備的一個衍生型號——F型的彩繪,這些坦克曾參加過淞滬會戰
1930年代初,維克斯E型坦克無疑是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寵兒,它被出口到至少12個國家,其中一個最著名的用戶是中國的國民黨陸軍;還有一些車輛被出售給蘇聯,後者以此為基礎,開發出了知名的T-26系列。不過,波蘭陸軍卻認維克斯E型存在問題,比如發動機冷卻系統表現不佳,這讓他們沒有照搬原始的設計。
在1932年底,波蘭的設計師們開始忙碌起來,其中一個方案被稱為VAU-33,從中衍生出了戰前波蘭最優秀的坦克——即7TP,其代號的含義是「波蘭製造的7噸級坦克」。
戰前,接受檢閱的7TP坦克縱隊
儘管在外觀上有類似之處,但7TP的內部設備卻和原型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其中一個例子是動力系統,7TP使用的是一臺瑞士生產的紹爾柴油發動機,與原版的汽油發動機相比,柴油機不僅起火概率更低,而且馬力更為強勁;另一個創新之處在於坦克上的潛望鏡,這種潛望鏡由天才的設計師魯道夫·貢德拉赫(Rudolf Gunlach)設計,可以提供360度的視野。至於其防護則與維克斯E型相當,最大裝甲厚度為17毫米。
貢德拉赫潛望鏡的設計圖,它允許乘員僅用這一部設備,就能夠觀察周圍360度的環境,這種潛望鏡在戰爭期間廣泛裝備在了盟軍和蘇聯的坦克上
到1935年,已有兩輛7TP的雙炮塔原型車竣工——但它們只安裝了機槍,但此時,技術發展已經表明,安裝機槍的坦克很難勝任戰場環境,在對付裝甲車輛和堅固掩體時尤其如此——總而言之,為7TP安裝火炮已經勢在必行。
1936年,瑞典的博福斯公司為7TP研製了一種炮塔,其中容納了一門37毫米炮,後來,這種炮塔被廣泛安裝在7TP坦克上。按照統計,在戰前波蘭生產的132輛7TP中,有110輛都是安裝該炮塔的版本,其餘22輛則依舊保留著機槍。
《坦克世界》中的7TP坦克,但該車的炮塔形狀和實車存在差異
1937年後,7TP坦克的批量工作開始,坦克的大部分零件都在國內生產,並最終送到位於華沙郊外切霍維採(Czechowice)的F-1工廠接受總裝。由於規模有限、任務繁重,該工廠從來沒有滿足過波蘭陸軍的需要。
在批量生產開始前,7TP坦克便已小批量交付部隊,其中第一個用戶是波蘭陸軍裝甲兵訓練中心,該中心1934年在華沙成立,後來搬到了華沙西北的莫德林(Modlin)。1935年8月,該中心收到了第一批交付的7TP坦克,至於一線部隊則還要等待更長時間。
1939年,在廠房中建造的7TP坦克,有限的工業規模極大影響了這種武器的產量
1938年10月,參與佔領波蘭-捷克爭議領土——切欣工業區的7TP坦克
作為波蘭軍隊的尖子部隊,波蘭第3裝甲營直到1938年才全部更換完7TP。在同一年,該營麾下有一個連參加了夏季演習——這也是它們第一次在公眾面前集體亮相,同年10月,該型又接受了一次「準實戰」考驗:當時,其麾下的部分坦克被派往西南邊境,佔領了一片與捷克存在爭議的地區。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坦克世界專區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