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輔導作業,首先應該明確作業的目的,如果家長的輔導方式與作業目的背道而馳,結果也會南轅北轍。
李老師班裡有一個女同學叫小語,她們家和李老師在同一個小區。某天李老師與小語媽媽相遇,李老師問:「孩子在家寫作業怎麼樣?」。小語媽媽臉上洋溢著自豪:「我女兒寫作業我從來沒管過,就在家自己寫。」接下來兩人互相寒暄了幾句,便各自離去。
這是我身邊真實的事情,小語當時是四年級,其實小語在她們班裡的成績也是數一數二的,大概就是人們所說「別人家的孩子」。現在對於學生,只要成績好再看其他什麼方面都好,這似乎已經成了定律。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人家孩子學習好,寫作業不用管,我家孩子不行」。為什麼?為什麼否定孩子不行?父母不應該混淆學習好的因果關係,不是因為學習好才各項都好,而是因為有關學習的各項做的好才有了優異的成績。
家長與其羨慕別人,不如摒棄一切不良心理狀態,尋找問題關鍵所在,幫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
家長輔導作業誤區
昨天在某問答上看到一個問題:家長輔導作業是否對孩子有害?
說實話,我小時候也沒有被輔導過作業,小時候在農村上學,同學的家長基本也沒什麼高的文化,不存在什麼作業輔導,更多的是告誡「趕緊寫作業」,可是學習好的同學也不少。
試問現在作為家長的你,小時候都有輔導作業嗎?不過時代不同,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家長或因為學校要求,或因為個人對孩子的期望才親自輔導孩子寫作業。
若問輔導作業是否對孩子有害?
輔導作業本身是有益無害的,家長的初衷也是好的,但是不少的家長卻使用了不當的輔導方式,讓結果不隨人願。
輔導時抱怨多於耐心
「作業怎麼這麼多」、「你怎麼這麼笨」、「哎呀,真麻煩」
快節奏的生活,工作的壓力,家庭因素導致現在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有不良的情緒,然而無法正常宣洩的時候,孩子的作業輔導成了激發宣洩的誘因。我們的家長開始變得多抱怨、易怒、缺乏耐心。
家長應該靜下心想一想,孩子在學校進行一天的學習,受到老師的教育,可是回到家裡他們的依靠就是父母。如果父母缺乏耐心,影響了孩子學習情緒,作業本身的優勢便體現不出來。
我常常與自己的女兒說:我不喜歡哭的孩子,哭是最沒有用的東西,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想抱怨也是一樣的,抱怨解決不了任何的問題,只會讓人的情緒變得消極,進而影響發現問題本質,削弱尋找方法的積極態度。
你們只要沒有活到大難臨頭,就不要抱怨,不要發牢騷!樣樣事都會發生,人事是千變萬化的。—— (契訶夫)
孩子還是未成年,身體心理都在發育階段,思維需要鍛鍊,意識需要構建,習慣需要培養,獨立能力需要提升,現在正是需要家長從旁引導的時候。家長如果在孩子人生起步時便失去了耐心,那孩子還怎麼健康地成長?
輔導不是拔苗助長
我朋友是作業輔導老師,有一個家長說,他女兒一、二年級的看圖寫話都是他替女兒寫的。其實這種情況我見過,我外甥小時候就不會寫作文,我姐姐要不幫他寫,要麼網上搜一搜抄一篇。一次、兩次,外甥再碰見作文還是無從下手。
我就在想,抄下來孩子背下來,也比只抄一遍要強的多。家長幫助孩子寫作業,這不正是「拔苗助長」嗎?學生本身就處於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如果什麼都會,沒有任何問題,沒有任何錯誤反而不正常了。
學習的本質就是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辦法,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得到提升的過程,步驟缺一不可。就如人盡皆知的物理學家牛頓,從發現蘋果落地這個問題,到思考解決問題的試驗方法,再到無數次試驗驗證、不斷的演算,最後獲得「萬有引力」的知識。又有哪個科學家,不是在發現問題後,不斷出現錯誤,不斷地進行繁瑣複雜的演算或試驗,最後獲得了成功。
家長的「代替」行為,就是在孩子發現問題的時候,直接給予了最後的結果,不用孩子尋找辦法,連出現錯誤的機會都沒有,便截斷了孩子進步的路,成功的路。
提示引導不是告知
我身邊有朋友在輔導孩子作業時,這樣輔導:「5+6是不是算出了雞和鴨的和」。我聽了以後,覺得很好笑,算式不已經都告訴孩子了?這樣的輔導還有用嗎,孩子還會主動去思考為什麼算式這麼列嗎?孩子最後的回答肯定是:「對!」等孩子在碰見同樣的問題,還是一臉懵,問題還是那個問題。
又比如說學生經常會碰到的一個問題:生僻字。當孩子問家長一個生字怎麼讀的時候,不少的家長會毫不猶豫地告訴孩子。但是我想如果家長告訴孩子通過字典來自己查詢,對生字的記憶也會更深。
試想一下,長期地以告知式輔導孩子作業,孩子習慣了不用思考便有答案,變得依賴家長,有問題就問,缺乏獨立思考,不僅問題本身得不到充分理解,連舉一反三的能力也失去。不用想,不用思考,答案就來,何樂而不為?
就拿人教版小學數學來說,教材上已經不是家長上學那會兒,一大堆概念給你列好,而更多的是引導式教學內容。教材都已經開始引導孩子發現規律,總結規律,開發思維,結果回到家,又被家長的錯誤方法給打回原形。
思考是學習本源,如果家長以錯誤的方式扼殺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還談什麼成績?
輔導不必示弱
什麼是輔導作業示弱?示弱就是家長面對小學低年齡段的孩子學習,唯恐怕自己話多幹預的多影響孩子學習興趣,做什麼都低聲下氣,原則問題也要徵求孩子意見。示弱是對於十二歲以後孩子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時,走在叛逆邊緣時,父母才需要做的。
萬物皆有平衡,如果孩子小時候家長就示弱一方,孩子只會變得趾高氣昂,變得自我自大。不僅在家裡是「小祖宗」,天不怕地不怕父母反正是弱勢,恐怕到了學校也會吃暗虧。
家長不要在該立規矩的時候不管,放縱孩子,等到管不了,孩子跟你對著幹的時候再後悔。
不適時的過度憐惜
有些家長總會覺得,現在孩子太累,學習到太晚,作業太多,本質的原因真的是作業多?為什麼同樣的作業有的學生很快能完成?
之前看一篇文章中提到,孩子三年級要寫300字作文,問了有名的小學教師說五年級才要求寫300字,作者還是個初中老師。我就在想,如果五年級還在寫300字作文,到了初中能把老師氣個夠嗆。
所以,小學正是不斷鍛鍊思維,調整習慣的時候。如果家長在現階段家長就心疼的不得了,忘記幫孩子糾正不良習慣,鍛鍊思維。結果小學什麼也沒學好,問題堆問題,日積月累,到了中學那不就堆積成山了?恐怕到了中學不僅孩子吃力,家長也跟著吃苦頭。
這又讓我想起了最近某問答上一個問題:兒子上初一,基礎差各種補沒有效果,我要不要放棄?
俗話說:預先行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學的學習之路捋順了,那麼在今後的學習中必將事半功倍。
輔導不要做甩手掌柜
經常在網上看見網友說:「我家孩子就不是學習這塊料,孩子開心就好」
對於這樣的家長真是無話可說,這是阿Q精神麼?暫且認為這是家長真實的想法,如果對孩子的期望值都沒有,不管什麼學習問題也都不成立。(當然也不乏父母覺得自己有能力為孩子鋪平人生路的牛人)
以上是其中一種的甩手掌柜,有的家長喜歡把老師當神仙,只要學生去學校學了,老師就得教會,也不究其孩子原因,教不會就是老師的責任。這種家長通過對老師的責怪,來掩蓋自己在孩子學習中的存在的責任,從而心理得到一時安慰。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老師是負責教授知識傳授道理,解答問題的,把老師教的知識融會貫通、消化理解是學生應該做的。作為家庭教育重要一環,家長輔助孩子學習是無法規避的問題。
甚至有的家長把孩子扔託管學校或輔導班就再也不管不顧,可是父母輔導孩子尚且缺乏耐心,更何況盈利性的輔導班。我問過一個從作業輔導班出來的學生:如果碰見不會的題了老師怎麼給你講?那個學生直接來了句:「老師就告訴我了」。(當然不是所有的輔導班都這樣,但這個也是真實存在的)如果真的像這個孩子說的那樣,那麼又回到了我上述的前兩個問題。家長如果送到這種地方,卻不管不顧,孩子學成什麼樣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後希望家長們都能在對待孩子作業的時候,多一點耐心,多一些方法。
分享生活實例,探究親子教育,喜歡的可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