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警張波給記者填寫「無犯罪記錄證明」的時候,他說:「今天是巧合了,我剛好在所裡。下次最好能提前給我打個電話,一方面省得白跑路,一方面也讓我能提前查查資料,來了之後兩分鐘就能拿到。」
□東方今報記者 孫川川/文
首席記者 劉棟傑/圖
部隊徵兵政審、招錄公務員政審、企業招聘、出境等,或者是辦理一些證件,人們的社會活動總會有需要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的時候,那麼,「無犯罪記錄證明」怎麼開?流程複雜嗎?昨日下午,東方今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暗訪調查。
22分鐘「證明」到手
昨日14時20分,此時距黨政機關部門的上班時間還有10分鐘。東方今報記者來到位於鄭州市鑫苑路的豐產路派出所交管巡防大隊(原北林路派出所)。
詢問一樓大廳值班工作人員得知,辦理「無犯罪記錄證明」,需要找戶口所在地的社區民警。根據一樓大廳牆上的「信息公開欄」,記者查找到戶口所在地廣電南路6號院分管民警張波的聯繫方式。
14時24分,記者撥通張波的電話,說明自己戶口所在地和申請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的來意。「我正在看一個犯罪嫌疑人,等我5分鐘吧。」張波電話裡說。
14時38分,張波打來了電話,讓記者到三樓四中隊辦公室找他。見到張波之後,他看了記者的身份證,然後詢問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的用途。當得知記者是出國旅遊來辦理護照需要時,張波讓記者稍等一下,然後進入辦公室內間查詢相關資料。
14時42分,張波從辦公室內間出來,然後拿出一本「無犯罪記錄證明」專用格式的單子開始填寫。14時46分,記者拿到開具的「無犯罪記錄證明」離開。
若提前「預約」 兩分鐘就完事
從14時24分,記者撥通張波的電話,到14時46分離開,22分鐘,一紙「無犯罪記錄證明」就新鮮出爐。
在民警張波給記者填寫「無犯罪記錄證明」的時候,他說:「今天是巧合了,我剛好在所裡。下次最好能提前給我打個電話,一方面省得白跑路,一方面也讓我能提前查查資料,來了之後兩分鐘就能拿到。」
而張波對於轄區內居民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相當謹慎,在詢問了記者用途之後,用筆在記者的證明上寫下了這樣一行字:僅供辦理護照使用,有效期 壹(一)個月。
張波說,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很簡單,只用帶上身份證就行。
評論
政府要以
群眾心聲意願為第一信號
老太太冒雨辦證白跑一趟,市民跑五趟也沒辦成養老保險,再看看之前的河北小夥辦護照返鄉六次,這些例子屢見不鮮;如此折騰人的事,幾乎每個人都感同身受。
「門難進、人難找、事難辦」,這是許多群眾去機關辦事時的親歷。政府部門也在積極扭轉這一局面,但某些政府公務人員的「大老爺」作風仍未徹底消除,導致市民辦事遭遇「底層板結」、「中層阻梗」,諸事難辦。
辦事難原因何在?究其根源,一是政策、法規的規定造成審批程序繁瑣;二是審批流程複雜,環節過多;三是部門職責不清,職能交叉、不協調;再者,一些部門工作職責不落實、推諉扯皮、久拖不辦等情況依然存在。不過,歸根到底,「辦事難」還是基於權力的傲慢和冷漠,服務意識的欠缺。
對於「辦事難」這種現象,還應該檢討和反思的是由各級行政部門制定的一系列面向公眾的辦事規定、要求、程序等等,是否存在著不合理的因素。以辦證為例,其實,有些證,公務人員有著過多自由裁量權,手鬆則成,手緊則不成,而正因如此給了某些公務人員「臉難看」的底氣。
只有深入傾聽群眾呼聲,才能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大家覺得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最希望政府解決的事情是什麼?」政府要以群眾心聲意願為第一信號,事事心懷百姓,滿足老百姓的合理需求,把人民賦予的權力運行在陽光之下。
為群眾辦事是政府部門的工作,為群眾及時、高效地處理事務更是政府部門職責的應有之義。只有每一個政府部門和每一位工作人員都擺正自己的位置,拿出該有的態度,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才能實現,如此,才能真正破解百姓「辦事難」,讓市民辦事實現「零障礙」。
東方今報評論員 李春曉
昨日,東方今報記者通過社區民警,順利開出了「無犯罪記錄證明」
互動
辦事遭遇「臉難看」 @東方今報吐槽吧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趙丹
央視最近曝光「辦證難」,北漂小夥曾返鄉6次辦護照 。辦事難的何止是這位北漂小夥。
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一直是百姓辦事常遇到的頭痛事。辦事無障礙,則變成了大家的美好願望。拿這辦證來說,關乎百姓生活。生育證、駕駛證、獨生子女證等等,都要和政府窗口部門密切相關。
「材料不全」、「不在這兒辦」、「過幾天再來」……辦證過程中,老百姓最怕、最反感這些套話,更別提吃「閉門羹」、看臉色了。
作為責任媒體,東方今報從今天起推出系列「群眾辦事難不難 記者貼身來體驗」系列報導,貼身體驗並真實記錄老百姓在辦證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並聯繫糾風部門和涉及的相關職能部門,搭起市民辦事的「便民橋」,期待讓百姓辦事真正實現「零障礙」。
若您去政府部門辦事遭遇「臉難看,事難辦」,請告訴我們:新聞熱線:(0371)65830000,微博:@東方今報
(東方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