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碰到很多困惑,包括:如何與孩子溝通。似乎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他們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叛逆:愛頂嘴、對著幹、父母的話當耳邊風,有的孩子甚至拒絕與父母溝通。
碰到這樣的"熊孩子",我們該怎麼辦?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一個有效的正面管教工具:先肯定、再鼓勵。
我們通常如何與孩子溝通?
在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觀察一下自己的行為習慣。當我們看到孩子有問題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我們與孩子溝通的第一句話又是什麼?
通常我們會這麼說:"你不可以這樣!你為什麼要這麼做?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怎麼還不聽?"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批評,也就是說,一上來就先否定孩子。
那麼,孩子被否定之後,他的第一反應,通常是反駁,並為自己辯解:"為什麼不可以?我覺得這樣很好!為什麼一定要聽你的?"
強勢的父母不依不饒,繼續說教:"我告訴你,你應該這樣做。。。。。。你要記住了,下次千萬別再犯錯!"而一旁的孩子,撅著嘴,壓根兒聽不進去,心裡想著:"哼!下次我偏這麼做!"
為什麼父母的苦口婆心,得不到孩子的認同?為什麼父母的善意提醒,換來的卻是一場親子爭執?
因為,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在這樣的溝通模式下,我們的習慣是:先批評,再灌輸。我們先否定孩子的行為,然後把我們認為正確的方式,強行灌輸給孩子。那,孩子的常規反應自然是拒絕。
為什麼要"先肯定"?
並不是孩子叛逆才這樣,事實上,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機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你否定一個人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防禦和反擊,他需要通過行動來自我保護,證明自己是對的。
所以,從溝通的一開始,我們的方法就出了問題。
良好溝通的第一步,是先肯定。通過肯定,來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這裡的"肯定"並不是拍馬屁、套近乎。而是通過肯定的語氣,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意圖。
在《3條簡單的兒童心理學》這篇文章裡我們提到過,孩子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著真實的意圖。例如,一個孩子把牛奶灑了,其背後的原因是他想喝牛奶,但不小心沒拿穩;一個孩子與同學吵架了,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那位同學搶了他的文具,他想把自己的東西拿回來;一個孩子考試考砸了,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生病了,但他依然帶病參加考試。
當我們準備與孩子溝通時,首先要做的,是透過行為表象,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當我們能夠看到並接納,孩子就會有一種被認同感,這是良好溝通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後面的溝通也就變得順暢。
肯定之後該怎麼做?
前面提到,良好溝通的第一步,是先肯定孩子。那麼肯定之後,接下去該如何溝通?
通常,父母習慣於把自己的認知和經驗灌輸給孩子,直接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了,應該怎麼做。但事實上,還有一個更好的溝通方式,就是通過引導,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問題所在,並尋找正確的處理方式。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案例,看看不同的溝通方式所帶來的不同結果。
周末的一個下午,5歲男孩天天抱著皮球下樓踢球。他好不容易找到一塊空地(小區主幹道,不時有私家車經過),開心地玩起來。媽媽看到後,又氣又急,把孩子拉到一邊,劈頭蓋臉教訓起來:"這個地方能踢球嗎?旁邊那麼多車,沒看到啊?如果被撞到怎麼辦?"媽媽因為擔心,說話非常大聲。
天天看到媽媽這樣,會如何反應呢?如果天天是一個膽小的孩子,可能會被嚇哭。媽媽驚恐的反應,在他心裡會留下陰影。如果天天是一個膽大有主見的孩子,一定會頂嘴:"我覺得這個地方很好,非常安全!"如果他倔強些,可能吵著鬧著不肯走,非要繼續玩。於是,一場親子矛盾就此爆發。
那,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呢?如果是一個有著正面管教意識的媽媽,她可能會這麼做,她會蹲下身子,拉著天天的手說:"寶寶,你想打球,也找到了一塊場地,這很棒(先肯定)。但你有沒有發現,這裡車很多,是不是有點危險呀?你覺得有沒有可能找到一塊更安全的場地呢(再引導)?試試看,你一定可以找到(最後鼓勵)。
得到媽媽的鼓勵和肯定,天天開心地抱著皮球,蹦蹦跳跳地去尋找其他更合適的場地。
溝通的關鍵是什麼?
第二位媽媽的表現值得讚賞。當她看到孩子的行為不恰當時,首先用肯定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認同感,避免了不必要的爭執。然後,媽媽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問題所在。也正因為有了之前的認同感,孩子通常會接納媽媽的引導,不會產生排斥心理。最後,媽媽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去尋找更合適的解決方案。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位媽媽沒有直接告訴孩子,可以去哪裡踢球,而是鼓勵孩子思考並尋找。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成長體驗。媽媽的引導,幫助他看到問題,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險。而媽媽的鼓勵,更是讓他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其實,與孩子的溝通並不難,只要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並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鼓勵孩子,孩子就會信任我們。既然"批評+灌輸"這樣的溝通方式行不通,何不換換"肯定+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