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溝通?先肯定,再鼓勵

2020-09-05 和孩子做朋友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碰到很多困惑,包括:如何與孩子溝通。似乎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他們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叛逆:愛頂嘴、對著幹、父母的話當耳邊風,有的孩子甚至拒絕與父母溝通。

碰到這樣的"熊孩子",我們該怎麼辦?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一個有效的正面管教工具:先肯定、再鼓勵。

我們通常如何與孩子溝通?

在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觀察一下自己的行為習慣。當我們看到孩子有問題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我們與孩子溝通的第一句話又是什麼?

通常我們會這麼說:"你不可以這樣!你為什麼要這麼做?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怎麼還不聽?"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批評,也就是說,一上來就先否定孩子。

那麼,孩子被否定之後,他的第一反應,通常是反駁,並為自己辯解:"為什麼不可以?我覺得這樣很好!為什麼一定要聽你的?"

強勢的父母不依不饒,繼續說教:"我告訴你,你應該這樣做。。。。。。你要記住了,下次千萬別再犯錯!"而一旁的孩子,撅著嘴,壓根兒聽不進去,心裡想著:"哼!下次我偏這麼做!"

為什麼父母的苦口婆心,得不到孩子的認同?為什麼父母的善意提醒,換來的卻是一場親子爭執?

因為,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在這樣的溝通模式下,我們的習慣是:先批評,再灌輸。我們先否定孩子的行為,然後把我們認為正確的方式,強行灌輸給孩子。那,孩子的常規反應自然是拒絕。

為什麼要"先肯定"?

並不是孩子叛逆才這樣,事實上,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機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你否定一個人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防禦和反擊,他需要通過行動來自我保護,證明自己是對的。

所以,從溝通的一開始,我們的方法就出了問題。

良好溝通的第一步,是先肯定。通過肯定,來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這裡的"肯定"並不是拍馬屁、套近乎。而是通過肯定的語氣,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意圖。

在《3條簡單的兒童心理學》這篇文章裡我們提到過,孩子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著真實的意圖。例如,一個孩子把牛奶灑了,其背後的原因是他想喝牛奶,但不小心沒拿穩;一個孩子與同學吵架了,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那位同學搶了他的文具,他想把自己的東西拿回來;一個孩子考試考砸了,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生病了,但他依然帶病參加考試。

當我們準備與孩子溝通時,首先要做的,是透過行為表象,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當我們能夠看到並接納,孩子就會有一種被認同感,這是良好溝通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後面的溝通也就變得順暢。

肯定之後該怎麼做?

前面提到,良好溝通的第一步,是先肯定孩子。那麼肯定之後,接下去該如何溝通?

通常,父母習慣於把自己的認知和經驗灌輸給孩子,直接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了,應該怎麼做。但事實上,還有一個更好的溝通方式,就是通過引導,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問題所在,並尋找正確的處理方式。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案例,看看不同的溝通方式所帶來的不同結果。

周末的一個下午,5歲男孩天天抱著皮球下樓踢球。他好不容易找到一塊空地(小區主幹道,不時有私家車經過),開心地玩起來。媽媽看到後,又氣又急,把孩子拉到一邊,劈頭蓋臉教訓起來:"這個地方能踢球嗎?旁邊那麼多車,沒看到啊?如果被撞到怎麼辦?"媽媽因為擔心,說話非常大聲。

天天看到媽媽這樣,會如何反應呢?如果天天是一個膽小的孩子,可能會被嚇哭。媽媽驚恐的反應,在他心裡會留下陰影。如果天天是一個膽大有主見的孩子,一定會頂嘴:"我覺得這個地方很好,非常安全!"如果他倔強些,可能吵著鬧著不肯走,非要繼續玩。於是,一場親子矛盾就此爆發。

那,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呢?如果是一個有著正面管教意識的媽媽,她可能會這麼做,她會蹲下身子,拉著天天的手說:"寶寶,你想打球,也找到了一塊場地,這很棒(先肯定)。但你有沒有發現,這裡車很多,是不是有點危險呀?你覺得有沒有可能找到一塊更安全的場地呢(再引導)?試試看,你一定可以找到(最後鼓勵)。

得到媽媽的鼓勵和肯定,天天開心地抱著皮球,蹦蹦跳跳地去尋找其他更合適的場地。

溝通的關鍵是什麼?

第二位媽媽的表現值得讚賞。當她看到孩子的行為不恰當時,首先用肯定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認同感,避免了不必要的爭執。然後,媽媽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問題所在。也正因為有了之前的認同感,孩子通常會接納媽媽的引導,不會產生排斥心理。最後,媽媽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去尋找更合適的解決方案。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位媽媽沒有直接告訴孩子,可以去哪裡踢球,而是鼓勵孩子思考並尋找。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成長體驗。媽媽的引導,幫助他看到問題,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險。而媽媽的鼓勵,更是讓他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其實,與孩子的溝通並不難,只要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並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鼓勵孩子,孩子就會信任我們。既然"批評+灌輸"這樣的溝通方式行不通,何不換換"肯定+鼓勵"?

相關焦點

  • 如何在溝通中鼓勵孩子?只需4招,教你培養出自信的孩子
    想必每位家長都很清楚,鼓勵和肯定在親子關係中的重要性。一個在肯定中成長的孩子,更容易收穫自信的人生。但是,鼓勵也是講究方法的,具體到生活中,該如何合理、有效地對孩子進行鼓勵,似乎很難找到合適的方法。那麼,今天我們就帶來4個溝通小技巧,教你怎樣在溝通中肯定孩子,樹立自信。
  • 《把溝通留給孩子,如何教孩子學會溝通》
    從現在開始,鍛鍊交流與溝通能力! 溝通與語言能力,早就不是單純的說與聽的問題,有人說:一語能興邦,一言能誤國!大抵就是這樣吧! 溝通已經不是成年人面對的問題,孩子也時刻面對著,比如與同學之間的分歧,與老師之間的交流,甚至遇見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都與溝通有很大的關係,那我們該如何教孩子學會溝通呢?
  • 父母怎麼鼓勵孩子,如何正確有效地表達,家長對孩子的肯定和表揚
    道理簡單明了,但操作起來卻因人而異,所以又有『鼓勵是一門藝術』之說。就像知道不代表做到,做到不一定做好。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怎麼鼓勵孩子,如何正確有效地表達對孩子的肯定和表揚,時常考驗著很多家長的智慧。
  • 父母怎麼鼓勵孩子,如何正確有效地表達激勵,家長對孩子的肯定和...
    道理簡單明了,但操作起來卻因人而異,所以又有『鼓勵是一門藝術』之說。 就像知道不代表做到,做到不一定做好。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怎麼鼓勵孩子,如何正確有效地表達對孩子的肯定和表揚,時常考驗著很多家長的智慧。
  • 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
    首先,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青春期孩子大腦的發展。家長A或許是出於對自己孩子的了解說的這番話,但是卻不利於後續溝通,屬於典型的「尬聊」。家長B在共情的基礎上,用開放式的問題鼓勵孩子傾訴,開啟了溝通的一扇大門。
  • 跟孩子溝通時,如何說溝通更有效?
    很多父母聽到孩子說不會做,可能第一時間就會這樣回應:「哦,寶貝,你肯定會做,你再想想!」父母這樣說,是想要通過這樣的言語告訴孩子,他真的可以搞定這道難題,意圖鼓勵孩子持續努力。這種意圖本質上是好的。但實際上,孩子聽到的時候感覺並不好,也無法真正地鼓勵到孩子。相反,這樣的說話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更沮喪,你這樣的方式是在告訴孩子,他的感受是錯的,你挑戰了他的現實感受。所以,孩子會更堅持自己的看法:「不,我就是不會做!」
  • 如何陪伴內向孩子長大?先肯定他們的個性,才能茁壯成長
    孩子性格內向、慢熱,要他們開口和久未見面的長輩打招呼都不容易;在學校裡,老師問問題也不太敢舉手,更不用說上臺說話了……但其實,內向只是孩子的性格特質,沒有好壞之分,父母不應給孩子貼標籤,多點鼓勵和肯定,給他們時間慢慢來,才能看到孩子擁有的內向的力量。
  • 《父母話術訓練手冊》:總是鼓勵孩子,溝通就沒那麼難
    下班回來的爸爸見孩子在玩手機,有些不悅,問孩子「還沒有」孩子回答,語氣或許有一些愧疚「告訴你多少次,放學回來先寫作業,再去玩!」爸爸不滿,聲音提高了一點「煩死了!」孩子也不開心,小聲嘟囔了一句,孩子爸爸立刻暴跳如雷,「你這孩子是怎麼回事,我供你吃喝,供你讀書,怎麼你還不滿意」,嘮嘮叨叨之後,一氣之下,孩子可能還會受一頓皮肉之苦。
  •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金剛飛天編程-每日育兒資訊​在和孩子溝通時,很多父母會面臨一些情況: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話?跟孩子講話好像「耳旁風」……面對孩子,家長如何有智慧地進行溝通,這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親子溝通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教育形式,親子溝通的質量直接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家長具體該怎麼做吧!
  • 請多給孩子鼓勵和肯定
    每天放學回家必然是要先把作業做完心裡才會踏實的,但是做完作業依然不能安心睡覺,後面的課程還沒預習呢,我不能落後的。漸漸的倒是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似乎成績好真的是因為我聰明,管他呢,反正大家看的都是結果,你能考出好成績就是因為你有靈性,是學習的料,誰會在意你因為一道數學題在草稿紙上寫寫畫畫了兩個小時,最後在睡夢中才解出來?
  • 《正面管教》鼓勵式溝通,讓孩子建立學習、成長的信心
    因為當孩子犯了一個錯誤或傷害別人時,他們會感到自責。當大人通過啟發式問題幫助孩子們探究自己選擇所造成的後果,而不是將後果強加給孩子的時候,做父母的應給予孩子鼓勵。在溝通過程中,我們非常容易混淆鼓勵和表揚,而這兩個表達出來的效果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有必要區分這兩個詞語。那什麼是「鼓勵」,什麼又是「表揚」呢?
  • 親子溝通難在哪?如何說孩子才能聽,如何聽孩子才願意說
    溝通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前提如果你和孩子的溝通總是出現,溝通障礙、無效溝通、不知如何溝通。那麼,是時候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時的溝通出了問題呢?2 直接說出你的感受,為規則賦予感情不當溝通:進門之前先敲門是基本禮貌,我說請進,你再進來。
  • 生活中如何運用肯定的語言與對方溝通
    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在婚姻上,最具毀滅性的問題在於缺乏溝通。」的確,當我們在步入婚姻的殿堂後,夫妻之間如何有效溝通是我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愛的語言」的溝通方式之一——肯定的語言,讓我們在生活中,能讀懂對方,從而建立起真正的愛情。在生活中如何用愛的語言與自己的伴侶溝通呢? 愛情是在溝通中逐漸建立的,這其中包含著言語與行動。
  • 李玫瑾老師教你:如何教會孩子溝通
    生活中家長們跟孩子溝通最常見的就是「家長在吼叫,孩子在哭鬧!」有的家庭裡面,孩子的這一哭就解救了他;有的家庭裡面,孩子越哭父母懲罰的越狠,導致孩子越哭越兇。總之就是所有的問題最後都變成了哭態度問題。而原本要解決的問題就被忽略了。習慣了先哭治人的孩子,將哭戲演繹的淋漓盡致,而父母們則變成了聞聲而逃。是什麼造就了這樣崩潰的局面?
  •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溝通沒有秘訣,父母必須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創造自己的溝通方式。比如,一位母親的兒子個性內向,沉默寡言,一般的方法難以獲得有效的溝通。於是,這位母親根據兒子喜歡聽音樂、寫作和閱讀的特點,經常與兒子一起到書店去,在那裡聽兒子向她講述故事和書裡的人物,以此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她還和兒子一起聽音樂、做兒子作品的第一個讀者,不斷進行鼓勵。
  • 如何有效的和孩子溝通?
    在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儘量讓孩子多說,多問些問題,去鼓勵孩子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可以使孩子今後擁有更好的表達能力,以及能夠更加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和孩子進行溝通,是父母走近孩子的過程,也是孩子走近父母的過程。正確有效的親子溝通,氛圍是愉悅舒適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愛著的,它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諧的家庭氛圍最重要的基礎。
  • 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交流
    我周圍不少同事朋友,都跟我抱怨過類似孩子不說話不交流,怎麼問都問不出來到底今天幹嘛了,以及青春期的孩子不好管難纏之類的問題。我覺得出現這類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家長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有限溝通交流,特別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大多數家長都特別想知道孩子今天過的如何,肯定會問問情況。簡單的來句:「今天過的怎麼樣?」
  • 孩子良好的溝通能力如何培養
    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很重要。培養孩子良好的交往和溝通能力,能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更遊刃有餘,獲得更多機會,更易得到成功。孩子的良好溝通能力怎樣培養?父母要鼓勵孩子不要害怕與人交往,在平時注意讓孩子養成與各種人交往的好習慣,比如見到鄰居和周圍的人要主動與他們打招呼、問好。二、要有同理心。
  • 大灣網教育: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不知道身為父母的大家有沒有這種煩惱,孩子說什麼都不聽,讓他去做什麼他就是不做,總是和自己唱反調,而且無論是採用哪種手段,孩子還是這幅樣子。無論怎麼溝通都感覺不得要點,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成為不少家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 如何溝通,孩子才能對你說心裡話?
    比如,今天孩子在學校跟同學打架了,被老師批評,然後罰抄作業,回家後可能他會很不高興地跟你說,今天老師罰抄作業,然後父母的回答肯定是說「是不是又犯錯了,肯定跟同學打架了?還是遲到了?犯錯,老師罰你抄作業也是對你的一種警告,下次就不要再這樣做了。」或許就如上面所述,孩子每次跟你訴說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你總是對孩子進行說教式的口吻,總是採取否定的回答去糾正孩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