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世界的看法,決定了其未來命運的走向。
心理學家貝克是認知療法的創始人,他認為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決定了其自身的行為。在沒有任何訓練的情況下,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一方面取決於自身環境,一方面取決於遺傳。這意味著全然憑藉人們的本能去理解世界,很難做到客觀、全面。因此心理學家貝克提出了五大常見的認知陷阱,是在本能狀態下人們普遍會犯的錯誤。當一個人掉進了這五大認知陷阱之後,其世界觀將嚴重扭曲。大部分人在受教育過程中,會逐漸走出認知陷阱,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人無法客觀的認知世界。
在一種缺乏證據或者證據並不足夠客觀的情況下,僅憑自我的主觀感覺就草率地妄下結論。個體對某件事武斷的推論會影響其世界觀,哪怕在事後證明他們的推論是錯誤的,在遇到同樣問題時他們仍然會犯同樣的錯誤,因為他們只記住了自己認為的那個結論。對某個問題妄下結論的後果就是,他們再也沒有機會通過正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意味著在成長過程中的諸多阻礙,有時候並不全然是外界的,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因為自己的武斷、魯莽,導致走了許多彎路,如果不及時糾正,世界觀將嚴重扭曲。
個體在不考慮其他情況下,針對某一獨立事件,對他人或者自己做出有關能力、智力或者價值等整體素質的普遍性結論。通俗來講就是為了認知方面,對他人或者對自己的標籤化認知。給自己或者給他人貼一個標籤,這個標籤可能會影響到自己或者他人的發展方向。比如,當你認為自己是內向的,那麼你就會有很多事情不敢去做,不願去做,羞於表達自己。長此以往,原本並沒十分內向的你,也會因為你給自己貼的標籤,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內向。不是標籤改變了你,而是你對自我的認知改變了你。過度概括化、過度標籤化,將會使你的世界觀變得嚴重扭曲。
以絕對化的思考方式對事物做出判斷或評價,這種非黑即白的認知方式,將導致你的世界觀嚴重扭曲,甚至使得你的行為走向極端。如果你喜歡黑,那麼你也要學著理解和接納白;同樣的如果你喜歡白,也要學著理解和接納黑。事物的存在方式總是矛盾的,這種矛盾不可消除,就像是白天和黑夜那樣。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心智成熟的人表現之一就是二分法的消解。就是說個體不再單純的以仁慈和冷酷、具體和抽象、接受和反抗、自我和社會、適應與衝突、莊重和輕浮等方式看待世界,而是能夠接納、認同矛盾的存在。
對事物的認知無論是誇大還是貶低,都會導致個體產生認知偏見。當然,這種對事物的誇大和貶低是客觀存在的,這是因為每個人對外界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樣所導致的。同樣一句話,有些人聽了可能就無所謂,而內心敏感的人聽了可能就會放在心上。敏感的人受到刺激之後,總是誇大他的影響;過於大大咧咧的人,受到刺激之後就會貶低他的影響。無論是誇大還是貶低,都不能夠客觀地看待世界。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形成認知偏見之後,就會導致世界觀產生扭曲。
個體將外界發生的事情,與自己相關聯的傾向。不管是外界發生了什麼好的事情,亦或是發生了什麼糟糕的事情,個體總是將原因歸咎為自己。通常個體不會將好事和壞事同時歸咎為自己,有些人只是將好事歸咎為自己,有些人則把壞事歸咎為自己。前者個體更加自信、樂觀,但是也更加自以為是;後者個體更加自卑、內疚,但是也更加謹慎。個人化是個體以自我為中心認知世界的本能,隨著個體的不斷成熟,會逐漸減少這種傾向。可是如果某些人總是以個人化的方式認知世界,就會造成認知扭曲。
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知
不管你的年齡多少,總之和自己相處了這麼久,你應該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了解。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武斷的人,那麼你就應該學著每次下結論的時候更加謹慎一點。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敏感的人,當你感受到外界刺激時,你就應該學會保持放鬆,而不是草木皆兵的樣子。如果你意識到自己總是以二分法的方式思考,那麼你就應該學會接納事物的兩面性。總而言之,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很重要,在此基礎上稍微加以調整就可以做到客觀的認知世界了。
加強邏輯思維的學習
認知世界應該不算很難的事情,因為世界總是遵循某種規律和邏輯運行著。只要個體儘可能地減少情緒化的思維,更多的以邏輯思維方式認知世界,就能夠保持客觀、有序的世界觀。邏輯學習需要專門的訓練,邏輯思維不是憑空而來的。有些你自以為符合邏輯的事情,其實並不符合邏輯。只有加強邏輯思維的學習,才能夠讓自己的認知更加客觀。
總而言之,認知世界的過程中,總是容易掉進認知陷阱中去。只要學會用理性、邏輯的思維方式認知世界,就能夠保持客觀、有序的世界觀。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