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某些心理學培訓讓人出現嚴重認知障礙

2020-09-05 張鵬工作室

有些心理培訓與諮詢,可能摧毀人的邏輯與精神

------ 張鵬

最近20年以來,有一個學科特別火熱,就是心理學。因此也產生了巨大的相關市場,包括心理學培訓、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師證書培訓。

作為一個曾經在中國與英國都從事過法醫工作的企業管理者,我對人的心理、智商、情緒、認知一直充滿了好奇,並且對相關內容進行了大量的學習、觀察、分析、實踐。我的目的是讓複雜的問題變簡單,並且找到任何現象背後的本質。但我發現,一些心理學培訓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通過與心理學、心理諮詢領域進行廣泛的接觸後,我越來越感覺到一個普遍發生、卻讓人費解的現象:許多(當然不是所有)進入這個領域的人,包括接受過心理學培訓、心理諮詢師培訓的一部分人,其精神狀態、認知能力、邏輯思維都出現了嚴重的混亂。他們對人、對事、對自己的看法離真實世界越來越遠,完全像夢遊一樣沉浸在心理學的一些抽象概念中。他們像入了邪教一樣自得其樂、固執己見、熱衷於玩弄那些虛無縹緲、神秘莫測的時髦詞彙,把一些非常簡單、明了的現象搞得複雜深奧。他們一邊給別人進行心理諮詢,一邊又受到自身「精神飄忽」的強烈折磨,不得不求助其他心理諮詢師的督導才能擺脫這種痛苦與煎熬。他們還有許多理論來支持、解釋自己這種狀態。

我認為,某些人經過心理學培訓或者諮詢後,心理更不健康了,甚至精神上都出了問題。唯一的收穫是,他們懂得了更多心理學名詞。而這個圈子裡的人似乎都認為這些「不正常」就是正常,所以,他們用了一個新的名詞,就是「接納」,即完全認可並接受他們自己造成的不正常。

這就好比人本來是吃飯的,他們居然改為吃泥巴,再從理論上論述吃泥巴的好處,把泥巴分成好多類別,分析每一類別的不同點,都標上新的名稱,這樣就建立了一個外人難以進入、理解、複雜的學科。並且他們會從心理上找到一整套理論,以便完全接納吃泥巴的做法。如果外人指責他們,他們會說:「你一個外行怎麼能懂得這麼深奧、複雜的心理學知識?」。

但我的邏輯很簡單:你學了這麼多,最後從認知上、邏輯上、事實上都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不但對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不利,自己的精神也不幸福。這到底是為什麼?

當然,我也遇到過一些經過心理學學習或者培訓還保持了嚴謹邏輯、正確認知的人。

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有同感?歡迎各位在下面的留言中發表看法。

相關焦點

  • ...認知學習的特點;進化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模型;學習障礙的臨床表現
    評價:機能主義大大推動了美國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的發展道路,促進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認為學習使人的適應性得到提高;同時還推動了工業心理學的發展,特別是對工作環境中的人的因素的研究。高原現象布賴恩等人用實驗的方法揭示高原現象的存在。
  • 認知功能出現障礙,除了痴呆,還會出現什麼問題?
    認知是什麼? 百度告訴我們,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 術後譫妄和術後認知功能障礙
    外科和麻醉技術的進展,以及更好的術前準備和風險評估,使手術更加安全和一些嚴重併發症(如感染)發生率的降低。然而,對於有效地保護老齡化的大腦免受圍手術期壓力的影響知之甚少。 圍手術期認知障礙的發生可能為術後譫妄或出院後發作,稱之為術後認知功能障礙。
  •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臨床心理學研究與培訓中心新學期開診了
    中心簡介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臨床心理學研究與培訓中心依託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臨床心理學教研室
  • 北京市老年人認知障礙管理和心理關愛工作啟動
    光明網訊8月27日,北京市老年人認知障礙管理和心理關愛項目啟動暨培訓會召開,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市各區社管中心、各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相關負責同志與代表以及認知障礙疾病領域多位知名專家共計千餘人出席線上會議。
  • 認知神經學:被量化的心理學
    原標題:認知神經學:被量化的心理學 在心理研究的歷史上,有一群科學家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前僕後繼,其中的一些人開創了為心理尋找生理落腳點的交叉學科——認知神經學,它又被科學家認為是向智能的本質和意識的起源這一基本的重大理論問題發起衝擊的學科。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心理學研究者正式注意到在認知神經學研究誕生之前,這項學科已經經由現代科學之手,糾正了曾經的「彎路」。
  • 參加心理學培訓越多,越感覺自己不健康
    因為在心理學服務機構工作的緣故,身邊的朋友時不時地會跟我討論一些心理學領域的話題,其中最容易被提及的就是:「你快幫我看看,我是不是得了XX症?」平時在辦公室裡,同事們也特別喜歡用業內的專業術語、定義來解釋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的事。甚至有不少學員在參加課程培訓後,主動解讀自己應該是存在某種心理障礙。
  • 4月開課|你值得成為牛轟轟的認知行為治療師 (認知行為治療系統培訓第二季)
    作為當今第一大心理學流派,全球範圍內,80%以上的諮詢師學習CBT,是精神科醫生執業必備的療法之ー;加拿大情緒和焦慮治療網,建議把CBT作為治療抑鬱障礙(Ravindranetal.,2009)和焦慮障礙(Swinsonetal.,2006)的一線治療;越來越多的心理諮詢師/治療師,以及精神科醫師使用,因此認知行為治療已經成為心理服務提供者必修的課程之一。
  • 睡眠障礙與認知功能的關係(柳葉刀綜述)
    儘管其中某些改變可能是衰老的正常表現,但個別變化將會導致潛在病理狀態或神經退行性病變過程。睡眠清醒周期,通過腦區以及神經遞質系統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予以調節;而這些神經遞質大多涉及記憶與認知功能。正是這種共享通路(見圖一),可能導致了阿爾茨海默病以及其他類型痴呆患者經常出現睡眠問題。
  • 以心理學跨越溝通的障礙
    是什麼在影響跨文化溝通,該如何突破溝通障礙?一系列的「靈魂之問」在《吾心可鑑:跨文化溝通》中都有細緻解答。 這眾多選題,契合了人與人溝通的時代癥結——無論是國人之間還是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交流。
  • 認知障礙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
    認知障礙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市一醫院康復專家表示,認知與我們的語言行為表現分割不開,我們會將認知訓練、語言訓練和肢體運動訓練相結合,從而整體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最終回歸生活、家庭和社會。
  • 專家談嚴重智力障礙兒童的臨床表現
    專家談嚴重智力障礙兒童的臨床表現 時間:2020-12-01 17:51上海六一兒童醫院 痴呆是一種程度較重的兒童智力障礙症狀,兒童痴呆症候群是指兒童在意識清醒狀態下,出現的已獲得的職業和社會活動技能減退和障礙,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力減退和喪失
  • 王建平:2021年認知行為治療(CBT)連續培訓項目(2年6階段) | 招生通知
    為了大家可以接受專業認知行為治療的培訓,東方明見特邀王建平教授於2021年在湖北武漢開展系統的認知行為治療連續培訓項目,旨在培養一批真正專業的CBT治療師和諮詢師。本項目已認證為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的繼續教育項目,課程中的學習和督導會得到註冊系統繼續教育學分和相應的督導學時,用於註冊心理師/助理心理師申請或更新註冊。
  • 為何抑鬱症會感到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認知障礙呢?
    他在自己微博中描述的抑鬱症非常形象,除了不開心沒欲望,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衰退等都讓他無法承受。那為什麼抑鬱症會出現反應慢、記性差、注意力不集中?我們所說的抑鬱症患者的反應慢,記性差,注意力不集中,其實都可以歸結為認知功能障礙,大約三分之二的抑鬱症患者可能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尤其在首次發作的病例中,有26%的患者存在嚴重的認知損害[2],可以說患者的社會功能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損害。
  • 學習障礙會出現在什麼樣的人身上?
    學習障礙會出現在什麼樣的人身上?現在有學習障礙的學生非常多,什麼樣的學生都有,有從小優秀的,也有從小就比較差的,但從小比較差的學生,引不起人們的重視,因為就那樣,天生不是學習的料。在平時調整的學習障礙的學生中,從小優秀的比較多,從小就是家長的驕傲,但到了某個年級段,不知什麼原因,突然成績下降了,不學習了,不去學校了,嚴重的患上抑鬱症。不知什麼原因,是家長,老師不知道,但還是有的,一個好學生不可能無緣無故的成績下降,一定是發生了什麼,如聽不懂了,和老師有矛盾,換老師,換座位等,要了解有關經歷,分析原因,解釋厭學原理,在通過調整不合理認知來降低焦慮。
  • 認知性構音障礙和語言發育遲緩一樣嗎?
    對於語言,大眾總是會賦予其太多的定義,什麼人與人之間的橋梁,交流的工具等等。其實語言只有很簡單的一個職能,那就是將個人所想要表達的內容如何更好、更準確地傳達出去,讓接受者清楚明白地接收到。絕大多數人從出生咿咿呀呀到擁有可以用作交流的語言,這個時間不會超過三年。
  • 【心理為你】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臨床心理學研究與培訓中心新學期開診了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臨床心理學研究與培訓中心依託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臨床心理學教研室,該教研室是由我國臨床心理學先驅陳仲庚教授及其同事在1978年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恢復建系時建立。目前教研室主任為錢銘怡教授,成員有甘怡群教授、鍾傑副教授、姚萍博士和易春麗博士。
  • 認知行為治療師系統培訓項目 招生簡章
    認知行為療法又叫CBT,由A.T.Beck在60年代發展出的一種有結構、短程、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它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問題上,通過改變患者對己、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心理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CBT?
  • 【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之父:烏爾裡克·奈塞爾
    自20世紀中葉認知心理學興起以來,已成為當代心理學發展最快的分支學科,幾乎滲透到心理學的所有領域,以至於人們將它看成是繼心理學行為主義革命後的「第二次革命」。奈塞爾的著作《認知心理學》催生了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誕生,掀起了認知革命的浪潮,並為其贏得「認知心理學之父」的雅譽。
  • 認知心理學視野下的個體行為
    認知心理學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以奈瑟1967年出版《認知心理學》一書為標誌。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被稱之為心理學學科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行為主義的興起),成為當前佔主導地位的心理學思潮。它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知過程,如注意、知覺、意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