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對話ESO榮譽天文學家巴德:「黑洞」獲諾獎將推動天文觀測設施...

2020-12-24 第一財經

黑洞是時空的迷宮,無論是物質還是光線都無法逃脫。其巨大的質量、近乎於點的體積、吞噬一切的引力和無限大的時空曲率,吸引著人類一百多年來持續的探索。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三位科學家在黑洞研究方面的工作,引起了天文學的轟動。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發現了「黑洞」。

法國天體物理學家、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主任讓-皮埃爾·盧米涅(Jean-Pierre Luminet)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黑洞能獲得諾貝爾獎真是個太大的驚喜了!這對於宇宙科學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在瑞典科學院看來,宇宙科學似乎『風起雲湧』!」

100年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提出後不久,便有科學家探討了黑洞周圍的光線彎曲現象。盧米涅教授等人研究分析了克爾黑洞(Kerr black hole),並計算出黑洞的自轉如何影響事件視界投影的形狀,模擬出首張黑洞的圖像。2019年4月,科學家發布了銀河系M87中心的巨大黑洞的第一張望遠鏡照片,提供了黑洞存在的直接「視覺」證據。

盧米涅教授在40年前繪製了人類首張黑洞圖片,這張圖片與去年發布的黑洞真實圖片驚人相似。他表示,現年86歲的紐西蘭天體物理學家羅伊·克爾(Roy Kerr)在1963年發現了描述旋轉黑洞的廣義相對論方程的精確解,對2019年4月發表的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也有重要貢獻。

去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天體物理學未來幾年還將引來非常激動人心的發現,並有望繼續成為諾貝爾獎的主題,比如銀河系中黑洞的影像圖。」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榮譽天文學家迪特裡希·巴德(Dietrich Baade)教授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黑洞圖像值得獲得諾貝爾獎。」巴德教授團隊今年發現了迄今為止離地球最近的黑洞,他還準確預測了黑洞的發現有望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準確預測了德國馬普所的萊因哈特·根策爾(Reinhard Genzel)教授有望獲獎。

巴德教授解釋說,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裡卡爾多·賈科尼(Riccardo Giacconi)教授引入了與哈勃太空望遠鏡相同的觀測模式來觀測黑洞,「根據這種模式的觀測計劃是革命性的,ESO是第一個大規模提供這種觀測的主要觀測站。」

2013年起,ESO開始打造世界上最大型的光學望遠鏡「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該望遠鏡位於智利北部的山上,能夠觀察到恆星周圍的行星和黑洞等,預計2022年完成,投入超過10億歐元。

科學家希望藉此觀察到黑洞的形成、其他宇宙間的物質形成,以及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巴德教授等天文學家今年5月發現了一顆4.2倍太陽質量的小黑洞,這顆黑洞位於三星系統中,距離地球1000光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近黑洞,這也是人類肉眼能夠看到的黑洞系統。該結果發表在了《天文與天體物理》雜誌上。

巴德教授告訴記者,通過技術的發展,未來人類還將發現更多黑洞。「通過尋找光學對應物的方法來發現黑洞的方法看起來不太可能,因為現在的X射線源的數量似乎相對完整,而且這些射線源通常距離很遠,並且銀河系大量的灰塵會吸收光源,因此不利於觀測。」巴德教授表示:「我們必須以另一種方式進行黑洞的觀測,也就是利用黑洞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的方式,即以雙星形式圍繞黑洞周圍發光恆星的軌道運動進行搜尋。」

他還表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正在進行一項針對此類來源的重要觀測,很有希望能夠找到更多的黑洞,「近年來,天體物理學在空間、時間、質量和能量的大規模發現和解釋各種現象方面取得巨大的進步。但這些都是受益於對觀測設施的大量投資。」

巴德教授認為,如果再建一個帶有光纖鏈路的具有公裡級幹涉能力的歐洲極大望遠鏡(ELT)將會非常有用,功率更大的探測器網絡與天基引力波天文臺LISA結合使用也有助於在觀測上實現新的突破,下一代的大型巡天望遠鏡(LSST)和中微子觀測站也都是天體物理發展的重要觀測工具。

相關焦點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領獎照」圖源:瑞典皇家科學院No.1 四年三獲就在昨天,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獲得者。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諾獎以上,真相未滿:追捕黑洞二百年
    加上此前著名的「黑洞照片」公布,黑洞在這幾年可以說是反覆躍入公共視野。但圍繞今年諾獎首次頒給黑洞研究這個話題,還是產生了不少疑問。比如說很多媒體和評論人都認為,屬於黑洞研究的諾獎「姍姍來遲」,並且頒給霍金好友羅傑·彭羅斯,是對2018年霍金辭世的某種惋惜和追悔。
  • 物理學獎預測集體「翻車」 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這一領域四年三獲諾獎,實在是讓其他領域的物理學家們坐不住啊。 這一方面說明在諾獎委員會眼中,所謂「四大領域輪流轉」的規律可能根本不存在。另外一方面也說明目前的物理學界,在評委們心目中次序靠前的排隊項目並不太多,很多預測者們眼中的熱門並不完全符合物理學諾獎的核心主旨。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數學物理神級人物獲獎
    直到1963年,29歲的紐西蘭數學物理學家Roy Patrick Kerr進一步從廣義相對論中推導出軸對稱的旋轉黑洞解。幾十年來的天文觀測,人們基於不同的模型採用不同的觀測方法在宇宙時空中由遠及近推測出眾多大大小小的黑洞候選體,為它們分門別類,並探究它們可能的物理起源和形成途徑。在廣義相對論的早期,人們對史瓦西解中發現的奇異性的性質感到困惑。
  • 諾獎史上首位女天文學家,給女孩樹立榜樣,她做到了
    ()現在,銀河探險家蓋茲,因發現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緻密天體——黑洞(諾獎頒獎詞很謹慎,並未提黑洞),成為諾獎歷史上首位女天文學家。安德莉婭·蓋茲(Andrea M.在天文觀測中,天文學家利用散斑提高解析度。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2020年諾獎,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我當場請教馬丁·裡斯,為何相對論的理論研究,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都未獲頒諾獎。他也百思不解。那一學期,我正在聽裡斯的宇宙學課。他是霍金的師弟,時任劍橋天文所所長,深孚眾望。但劍橋的人物太多了,群星燦爛,當時大家也就認為他是一位名教授,而且,他那時也還沒有三一學院院長和皇家學會會長那麼顯赫的頭銜。
  • 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黑洞研究,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物理學家,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獲得該獎項的一半;諾貝爾獎的另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緻密天體的發現。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霍金好友獲獎,感謝黑洞!
    作者 | 陳大鑫 物理學諾貝爾獎一直都是大家最期待的諾獎之一,下面這張號稱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合照,大家有認識多少呢? 文末有答案。剛剛!北京時間10月6日18點左右,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揭曉!
  • 黑洞探索者:霍金缺席的諾貝爾物理獎毫不失色
    黑洞的理論預言與發現 是宇宙學領域的重大進步 應該在很久之前就獲諾獎 黑洞早就該獲諾獎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說,黑洞的理論預言與發現是宇宙學領域的重大進步,應該在很久之前就獲諾獎,但一直遲遲未得,是業界很大的遺憾。黑洞理論過了這麼多年都沒有獲諾獎,業內猜測可能是諾獎委員會比較慎重,此前覺得證據不是那麼的確鑿。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霍金也對黑洞做出重大貢獻,在公眾中名氣更大,也高調得多。1990年代,彭羅斯封爵,但是霍金為了抗議英國政府將兩個科研經費管理機構合併,拒絕了封爵。霍金雖然已經去世,也繼續引起關注。 如果霍金健在,是否也能獲諾獎? 霍金生前一直未獲諾獎。人們普遍相信,這是因為他的理論沒有實驗或觀測的驗證。
  • 臺灣科學家參與天文望遠鏡大型黑洞觀測計劃
    新華社臺北5月29日電(記者賈釗、陳鍵興)記者29日在此間獲悉,臺灣天文研究團隊參與架設的格陵蘭望遠鏡4月加入參與大型黑洞觀測行動——「事件視界望遠鏡」全球陣列計劃,該計劃未來可望為人類首次取得「超大質量黑洞」影像。  臺「中研院」當日召開記者會,介紹有關情況。
  • 中國發現迄今為止質量最大恆星級黑洞,將顛覆科學界的固有認知
    黑洞無毛定理認為,黑部的性質可以由很少的物理量決定,包括質量,自旋和電荷。其中電荷很快會和周圍環境的電荷中和而變得電中性。因此天文觀測上黑洞只由質量和白旋兩個物理量完全的描述。這實際上暗示了所有黑洞存在簡單的尺度關係。然而,由於黑洞吸積流不同吸積率時的複雜觀測效應,以及跨尺度的黑洞量測量的困難性,這樣一個簡單的尺度關係是很難獲得的。
  • 諾貝爾物理學獎 授予了黑洞研究
    諾貝爾物理學獎 授予了黑洞研究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彭羅斯使用巧妙的數學方法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他證明了黑洞確實可以形成,並對其進行了詳細描述。他的開創性論文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對廣義相對論的最重要貢獻。  公報還說,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根策爾和蓋茲分別領導一個科研小組,用各種先進的望遠鏡觀測銀河系中央一個名為「射手座A *」的區域。
  • 天文學家發現黑洞竟可以打嗝
    但是對於宇宙中的黑洞,如果我說它也會打嗝,你會信嗎?事實證明,黑洞有和人類打嗝相似的習慣,天文學家剛剛捕獲了宇宙最具破壞性的實體之一黑洞打嗝的照片證據,這個黑洞並不是一次打嗝,而是連續兩次打嗝。 科學家利用人類最強大的太空觀測工具 - 哈勃望遠鏡和錢德拉太空望遠鏡 - 已經在兩個不同的事件中觀測到了在遙遠的星系中噴射熱氣的黑洞。這個名為SDSS J1354 + 1327的星系距離地球約8億光年。
  • 天文學家發布首張預測黑洞圖像 形狀彎如月牙
    天文學家預測黑洞形狀如同月牙據英國媒體1月22日報導,美國的天文學家近日公布了首張預測的黑洞形狀圖像,像一彎月牙,但他們坦言目前並沒有技術來證明他們的猜測在第221屆美國天文學會的大會上,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艾曼·卡曼魯迪(Ayman Bin Kamruddin )公布了他猜想的黑洞圖像。據了解,黑洞是看不見的,即使是光也不能脫離它的巨大引力。天文學家設想,黑洞的周圍有邊界,並且被其吸入的物質放射的射線可以被觀測到。首張黑洞圖像便是在這種預期下完成的。...
  • 宇宙探索屢現「高光時刻」,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帶來這些驚喜
    2020年諾獎,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我國科學家發現罕見天文現象「雙黑洞吞噬恆星」
    人民網北京12月2日電 (趙永新、呂騫、王夢曉、楊穆龍)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發現罕見天文現象:在一個河外星系中觀測到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黑洞潮汐撕裂併吞噬恆星的藝術圖。
  • 為什麼我們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暗淡而有的黑洞明亮?
    在我們銀河系的中心,有一個出奇的平靜的黑洞怪物。 「作為一個黑洞,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系統,它幾乎已經死了,」位於夏威夷的臺灣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傑弗裡·鮑爾(Geoffrey Bower)說。這是為什麼呢?
  • 天文學家目睹了恆星被黑洞撕碎成「義大利麵條」
    一個黑洞享用了一頓義大利麵條晚餐,天文學家能夠在2.35億光年遠的Eridanus星座的螺旋星系中見證這一事件。天文學家在智利歐洲南方天文臺用望遠鏡觀測到一顆恆星發出的光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吞噬並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