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有山無水,山便缺了一分靈氣;有水無山,水便失幾許氣勢,所以山水兼具的地方就格外讓人欣喜,要是這山水兼備的地方再有上那麼一兩個讓人感動的故事,就更是非去不可了。
上世紀50年代,中山古鎮20歲的劉國江愛上大他10歲的寡婦徐朝清。為躲避世人的流言,他們攜手私奔至深山老林。為讓徐朝清出行安全,劉國江一輩子都忙著在懸崖峭壁上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級。半個世紀過去了,男人為了心愛的女人在大山標記了愛的刻度,成為一段佳話在大山中傳開,轟動一時。
正是因為"愛情天梯"的悽美故事,很多人才踏上中山古鎮的旅途,雖然愛情天梯的主人公都已相繼離世,但動人的真愛故事不會消失,它將繼續傳遞下去,成為中山古鎮愛情文化的魅力之源,歷久彌新。
(用掉半生鑿出的愛情天梯 作者:佚名)
流淌過中山古鎮的筍溪河也因這裡的故事而給人不同的感覺,不妨一去。中山古鎮座落在群山環抱的筍溪河畔,從江津城區出發,行程約一小時即進古鎮地界。中山不大,長長窄窄的一條老街,一旁清澈的小河靜靜的流淌,依山傍水的中山熱鬧中保留著一份恬靜。
中山建築,巴渝風韻
到中山不看建築就等於白來,即使是建築門外漢,那富有特色的老街和舊屋也能讓人體會到一些什麼。黃昏時分,在街上閒走,聽打鐵的聲音,聞炒辣椒的香味,連空氣也帶了幾分薄醉。
古鎮老街,宛如巴渝鄉村民俗博物館。現存的1500多米狹長老街, 整條老街以青石板鋪設的街面為軸,東西兩排而走,街面3至5米不等,建築物為穿逗式木結構或穿逗式和臺梁式混合結構,中為騎廊式過街亭建築,建築群巧妙利用三合場依山傍水的地形靈活而經濟地做成高低錯落的臺狀地基,採用吊腳樓式建築,建築高度為1至3層,牆體用木樁、木板、竹夾,屋頂全用青瓦鋪蓋,街道屋頂飛簷,相連相接,使街面被遮掩,沿街鋪面鑲單片門板、逐塊開關。即使是漫步在小雨中,踏著石板路,卻可身不著水。雨天不溼鞋、日不能曬,冬暖夏涼的特點,這種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川東地區雨晴不定的特點。鋪面樓上可住人,開間做得較大,且易組合;整座古鎮全系青色瓦片蓋頂,紅漆木板竹篾夾牆,圓柱承重,古樸凝重中透出原汁原味的巴渝人家風韻。歷經幾百年的雨打風吹後,長街很多地方已經衰敗,斷瓦殘簷間蛛塵密布,古意森森。
(筍溪河畔的吊腳樓 作者:馬鼎寧)
千百年來,在這曾經無比繁華的老街上,古老的行業消逝了不少,但還有一樣行業依然興旺如初,那就是客棧。那些古老的客棧曾經接待的是來往穿梭的商人,馬幫,而今卻都是用來接待遊客。古老的客棧,它的主人也是一代代傳下來的,打開窗即可聽見河水轟鳴聲,恍惚間似乎回到了古代。
黃桷樹下,歲月作瓦
古鎮現住有200多戶人家,民間傳統的經營業態如鐵匠鋪、中藥鋪、剃頭鋪等依然存在。走在老街,還可見鍋廠、鏵廠、染房、織機房、銀匠鋪、鐵匠鋪等傳統手工藝作坊,以及古色古香的老茶館、小酒館、中藥鋪。老街深處,本地特產煙燻豆腐、石板餈粑、五糧咂酒和家制醃菜散發淡淡清香,讓人情不自禁走過去,品味鄉間佳餚。太陽斜著射進狹窄的老街,給灰暗黝黑的街面一隅鍍上一抹金黃。踏著塊塊黛青石板鋪就的老街,在彎彎拐拐的石梯小巷穿行,穿場而過的風中不時瀰漫著陣陣草藥的清香,鐵匠鋪裡飛濺的爐火和叮叮噹噹的打鐵聲,配合得天衣無縫,偶爾會看到已經斑駁的"毛主席萬歲"的"文革"標語,而街畔屋簷下那剃頭的白髮老翁,老屋裡包著白頭帕、喝茶嗑牙的長者,都顯得那麼安閒而自在。
街的下面就是筍溪河,水並不深,河的岸邊是茂密的竹林,風吹竹葉,發出沙沙的令人愉悅的聲音。穿透竹葉的陽光,落在地上斑斑點點,河這邊的大黃桷樹下,有悠閒的小茶館,隨意坐下,叫上一碗白底藍花的蓋碗茶,在樹陰下坐著,對著對岸的盈盈綠竹發半天的呆也夠愜意的。
(古鎮生活 作者:自由人生)
如果不想坐露天,那麼盡可以選擇街邊的老茶館,沱茶、花茶,雖質樸,卻有著獨特的味道,尤其是茶館裡往往有老人敲了梆子,咿咿呀呀地唱起川劇,更增添了幾分蒼涼和古樸,茶過幾巡,老人收拾了傢伙,笑呵呵地坐到旁邊和你談起中山往事,又是一種感覺。
鎮上的飯館很多,很多客棧也兼賣飯,木門外,主人用竹編的扁簍裝了青的菜、紫的茄子、紅辣椒掛在外面,五顏六色煞是好看,屋簷下用木盆盛著清水,養著田螺、鱔魚,現撈現做。吃飯一定要選客棧後面的露臺,江風習習,夕陽初下,那感覺舒適得緊,菜餚多半是泡椒田螺、野菌燒臘肉,蘑菇肉片湯,香落了鼻子,配上自釀的米酒,很快便有了幾分醉意。
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太陽快落山了,走過石橋到筍溪河的另一邊,那裡有大片的翠竹,風過處竹影風影悠悠揚揚,透過竹葉的縫隙吊腳樓的倒影影影綽綽,小隱晾曬的各色床單長長垂掛著在鏡頭非常的好看。沿著竹林旁邊的小路就一直上到了河岸邊的山上龍塘莊園上,龍塘對面是山坳裡也隱藏著一個叫棗子坪的莊園。
龍塘莊園四周有石頭砌成的高大圍牆,還有一個威風凜凜的碉堡,再加上大大小小的厚實木門,嚴嚴實實地將莊園保護、封鎖起來,倒給人一種安全感。這也是一座由上百間房屋和九重之門組成的複合式的四合院。裡面七奪天工的花廳、堂屋、戲樓、院壩、花園、廂房、臥室、亭臺……幾乎應有盡有,活像一座"大觀園"。也像許多莊園一樣,朝門照例不大,但內院卻十分寬敞堂皇,充滿了一代財雄的霸氣與威風。
該莊園建築獨特,分上、中、下三殿,土木結構,飛簷翹脊、青瓦白牆、柱礎撐弓、穿逗架梁、鬥拱雲墩、頂梁全是雕花。鉚廳兩側天井8個簷口各塑有一隻一米大小的蝙蝠,雙眼大如雞蛋。前院排場雄偉壯觀,除戲樓被拆除外,左右化妝檯和打鼓臺保存完好。莊園四周為蔥綠的林蔭,每日早晚成千上萬的白鷺飛舞在林中,一年四季與人為友,形成一幅天倫共樂的風景畫。
(古莊園 作者:亂雲飛渡)
破敗的莊園,衰草悽悽,蛛網密布;纏著白帕子的老人,靜靜坐在門前,千溝萬壑的臉,深邃的目光,仿佛述說著這個古鎮久遠的傳說。中山的魅力,還在於她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還有河對岸那座鬱鬱蔥蔥的深山--半坡山,那些築在深山峭壁上陡峭的石階,望著都令人膽寒,過去的僻荒之地,也多了來來去去的遊人。大多都是情侶,上山下山都要手牽著手才能勉強通行,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人人都嚮往"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愛情,我想這牽手互助的過程或許就是所謂的"愛情"吧。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回眸大山,還是那樣的蔥綠。半個世紀的曠世情緣,6000多級的愛情天梯,50多年的姐弟戀情,成為巴渝文化殿堂中一塊小小的磚瓦,滋養我們正日漸變得冷漠、功利、世俗的心。中山的魅力,還在於她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夜晚總是來得很突然,當四周開始歸於寂靜,當客棧主人開始用木棒搗起鮮紅的辣椒為明天的美味釀製作料時,古鎮的夜便不經意地來臨了,在昏暗的燈下和主人嘮家常,或淺酌幾杯小酒,和朋友談天說地,或者趁著濃濃夜色到古鎮溜達一圈,尋點另類的玩法,都能讓人興味大發。
如果趕得巧,沒準碰上美院的學生在搞創作,有清秀女子挽起青絲,穿了旗袍,撐了油紙傘,在小巷裡拍照,夜晚的微光灑在白皙的臉上,映著黑底白花的旗袍,十足像《胭脂扣》裡的梅豔芳。掠過她的一刻,心裡竟有絲絲涼意,這靜謐的夜晚,多了幾分悲悽。
夜裡,隱約有梆梆的打更聲,又有譁啦啦的雨聲,還有白天那些個破敗莊園,各種形狀的院門,斑駁的牆體,雕刻了故事的斜梁,在快剝落的語錄牆邊推磨的女子,還有羞怯地和我微笑的一對小男孩……
一宿寧靜後,清晨的古鎮又開始充滿生氣,呼吸著來自四面山的新鮮空氣,沿著老街漫步,冗長擁擠的弄堂,嘈雜的鬧聲,世俗的歡樂和苦惱都在這個小鎮演繹得淋漓盡致。實際上,每一個古老的小鎮都有著一部屬於它自己的電影,作為旁觀者,能夠沉浸一處,發現驚喜,這便是一次行走最好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