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順德的百歲老人李阿婆
已經五世同堂
本來享受著兒孫繞膝的晚年生活
卻在四個月前
發現自己上牙齦長了一塊「肉」
而且這塊「肉」還在慢慢變大
最後連假牙都戴不上去了
家人慢慢發現不對勁
......
指導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頜面外科 王友元副教授
據李阿婆回憶,四個多前她發現自己假牙下面的牙齦長多了一塊「肉」,感覺疼痛不適,偶爾還會有出血。
當時李阿婆和家人以為只是「上火」,加上處於新冠疫情期間,所以沒有去醫院就診。
近日,李阿婆感覺這塊「肉」在慢慢變大,最後連假牙戴不上去了。才幾天的時間,無法好好吃飯的李阿婆便漸見消瘦。
李阿婆的孫媳婦是醫護人員,發現這個情況後立馬警覺起來,帶李阿婆去當地醫院口腔科就診,接診醫生初步診斷為「上牙齦癌」。
然而由於李阿婆年高百歲,身體機能較差,當地醫院感到治療比較棘手,建議李阿姨轉往上級醫院治療。
聽到是癌症還可能要手術,李阿婆和家人們一時感到憂心忡忡。
為了進一步確診並得到更好的治療,家人陪同李阿婆慕名來到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就診。
口腔頜面外科王友元副教授為李阿婆做了詳細的專科檢查,並詢問病史,初步診斷為「上前牙齦癌」,並在門診為阿婆進行「上前牙齦腫物病理活檢術」,同時進行新冠病毒咽拭子檢查,為住院提前做好準備。
幾天後,病理結果回示「上前牙齦高分化鱗癌」,與門診的診斷相符合。王友元副教授立即讓李阿婆的家人為她辦理入院,同時提前聯繫相關科室快速完成入院後的系列檢查,評估李阿婆的心肺功能等情況。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頜面、頸、胸部CT檢查提示李阿婆上頜前牙齦癌、雙側頸部淋巴結轉移外,右肺也初步診斷為早期肺癌,並經PET-CT檢查明確診斷。
「面對李阿婆這種超高齡並且病情複雜的患者,要想制定出合適的治療方案的確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專業的團隊必須要克服這種困難。」王友元副教授說道。
為了制定更優的治療方案,王友元副教授與胸外科陳柏深副教授、心血管內科張海峰副教授,針對李阿婆的病情展開辯證討論。結合術前檢查結果,專家們認為李阿婆雖已達百歲高齡,但心肺功能尚可,可耐受全麻手術。
與家屬溝通後,專家團隊最終確定先為李阿婆進行「上頜前牙齦癌擴大切除+雙側頸淋巴清掃術」的手術方案,避免牙齦癌和肺癌同期手術帶來的手術時間延長、術中出血增加、患者創傷過大的風險。
「通過短時間、小創傷、少出血的手術,可以終止牙齦癌的進展,同時幫助老人快速恢復正常的進食,從而保證老人的營養支持,以便接受下一步針對肺癌的治療。」王友元副教授介紹。
術前查房時,王友元副教授對團隊成員說道:「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最小的代價,讓老人家能夠重新好好吃飯,才能讓她重獲生命力。」
7月17日下午4時,李阿婆被緩緩推入手術室,在麻醉科曹德雄副教授的豐富麻醉經驗護航下,麻醉過程十分順利,早已準備好的團隊成員立即有條不紊地密切協作開展手術。
僅僅耗時一個多小時,王友元副教授便成功地為李阿婆完成上頜前牙齦癌擴大切除術、補片修復缺損術和雙側頸淋巴清掃術。
術中、術後李阿婆的生命體徵非常平穩,順利拔管後安返病房。次日早晨,見到來查房的王友元副教授,正坐在病床上自己吃飯的李阿婆激動地向王友元副教授表達感激之情。
術後第3天,經過各項檢查與評估,李阿婆康復良好,在家人的陪伴下順利出院回家了。
王友元副教授介紹,以往口腔癌發病高峰集中在40-60歲,現在隨著我國人均壽命普遍提高,更加高齡的患者也逐漸增多。
他提醒,對於家中戴有義齒的老人,如果出現牙齦疼痛出血等不適,一定要及時到口腔科就診,避免因為不良修復義齒對口腔黏膜等組織的長期刺激而導致口腔癌。如果不幸罹患口腔癌,千萬不要諱疾忌醫,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
來源:廣州衛健委、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編輯:朱曉華、李瀅、梁傑祥
責編:陳廣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