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康復的三個階段
心臟康復主要分為Ⅰ 、 Ⅱ 、 Ⅲ 期康復三個階段, 分別對應急性住院康復期、 院外早期康復、 家庭康復, 詳見表1。 其中Ⅰ 期康復主要是評估; Ⅱ 期康復主要是幫助患者實施安全有效的運動計劃, 以使患者儘快恢復正常生活; Ⅲ 期康復則為協助患者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創造安全的運動環境,以防疾病復發。
1 Ⅰ 期康復
Ⅰ 期康復又稱急性住院康復期, 指患者住院期間的心臟康復, 時間多為1 周左右, 適用於 8 h 內無新發胸痛或再發胸痛的患者, 病情穩定患者常於擇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CI) 前或 PCI 後 24 h 內開始, 病情不穩定者則可延遲至 PCI 後 3~7 d 。 Ⅰ 期康復期間可通過監測 C 反應蛋白、 紅細胞沉降率等炎性指標及心肌肌鈣蛋白 I( cTnI) 、 心肌肌鈣蛋白 T( cTnT) 、 N 末端腦鈉肽前體( NT-proBNP) 、早期右房室瓣反流峰速與右房室瓣流速比值( E/FPV) 等指標來預測患者心肺功能康復情況, 該階段主要強調冠心病症狀的治療及相關危險因素的宣教。 根據患者危險分層( 冠心病患者危險分層詳見表 2) 及 PCI 時間不同, Ⅰ 期康復程序有所不同 :
(1) 中、 高危患者即多支冠狀動脈病變或未完全血運重建、 急診 PCI 者, 該類患者 1 周康復程序詳見表 3;
(2) 低危患者即擇期 PCI 者, 該類患者 PCI 後 1~3 d 康復程序詳見表 4。 此外, 低危患者因危險分層較低, 術前就可以進行康復訓練以增強心肺儲備及運動能力, 提高患者手術耐受力, 促進患者術後恢復。
2 Ⅱ 期康復
Ⅱ 期康復又稱院外早期康復, 是心臟康復的核心階段, 其中運動康復是該階段最重要的環節, 一般為患者出院後 1~6 個月開始運動康復, 行 PCI 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CABG) 者則常規於術後 2~5 周進行運動康復;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時、 嚴重心律失常、 高血壓未控制〔 靜息收縮壓 >160 mm Hg( 1 mm Hg=0.133 kPa)和 / 或靜息舒張壓 >100 mm Hg〕 、 紐約心臟病協會( NYHA)分級Ⅳ級患者不適合進行運動康復。 Ⅱ 期康復內容主要包括危險評估、 設計運動康復程序、 糾正不良生活方式、 指導生活及工作等, 其中危險評估是重點, 醫務工作者主要根據患者危險評估結果制定個體化康復計劃, 以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心肌損傷標誌物監測、 超聲心動圖、 運動負荷試驗、 運動無創心排量的監測、 徒手 6 min 步行試驗( 6MWT) 及心理評估等是Ⅱ 期康復的主要監測指標, 其中症狀限制性心肺運動試驗( CPET) 的廣泛應用使個體化康復計劃更加精準 。
3 Ⅲ 期康復
Ⅲ 期康復又稱家庭康復, 指出院後 1 年至更長時間進行的心臟康復。 Ⅲ 期康復是Ⅱ 期康復的延續, 基本上可推薦所有 CVD 患者進行, 主要內容為定期社區複診、調整藥物、 控制危險因素、 健康諮詢等, 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出院後能根據自身情況和醫生開具的運動處方進行有效、 適度的心臟康復訓練, 以防止疾病復發、恢復正常工作與生活。
來源:韓清梅, 鄺江瑩, 杜晗, 等 . 我國心臟康復發展現狀[ J] .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誌, 2020, 28( 11) : 130-135,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