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在《吃飯》一文中提到:
吃飯有時很像結婚,名義上是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飯還有很多社交的功能,譬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經等等。
的確,自古以來,我們就被教育,中國是禮儀之邦,飯桌上要「食不言,寢不語」、要細嚼慢咽、要正確端碗等等。吃飯早就不只是吃的含義,而是一種文化與修養。在飯桌上,每一個細小動作,都能反映這個人的修養。
現代社會,做父母的都是在關注孩子的食量,常常鼓勵孩子「好好吃飯,多吃肉」,卻很少去注意孩子吃起飯來的樣子。這就導致,許多孩子「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吃沒吃相」。吃是每個孩子的本能,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吃相」。孩子有一個好的吃相,無疑會更勝一籌。從孩子吃飯時的這些言行,完全可以看出他的教養。而他的教養,往往體現了父母的修養,甚至家庭的教育理念。
餐桌禮儀12條:你給孩子規定了嗎?
禮儀一:不要把餐盤中食物翻來翻去的夾。
用筷子夾食物的時候在盤子裡翻來翻去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並且非常不衛生!想想你吃的東西沾滿別人的口水,你還打算和他吃飯嗎?
禮儀二:所有人入座再開始吃飯,長輩先開動。
孩子吃飯時,有沒有在飯菜上桌時就偷吃?或者沒有等人齊,不等長輩,自己就先吃?
很多大家庭聚餐時大家都等著長輩到來後吃飯,孩子不能因為年齡小而是個例外,等待也是餐桌禮儀。
禮儀三:不霸佔食物,不要一次取食太多。
孩子吃飯時,看到自己喜歡的食物,就會把食物攬到面前,並不停地往自己的碗裡裝。有的小孩甚至還會上手去抓、吐口水等,讓別人無法再吃。還有的孩子不停地往自己碗裡夾菜,最後吃不掉就倒掉了、浪費食物。
禮儀四:就餐時不能亂跑,坐下後不可換座位。
孩子吃飯時,是不是喜歡在家裡跑來跑去, 大人也被動著不停地追著餵飯。
禮儀五:不要隨意揮舞餐具,不用時安全放置。
孩子吃飯時,是不是會經常亂動餐具發出各種聲音,有時候還會敲打、揮舞餐具,把餐具給打壞?
除了繪本裡的這五大餐桌禮儀,我們可以延展下知識,教會孩子更多的基本用餐禮儀。
禮儀六:不要大聲喧譁。
小朋友吃飯時大聲喧譁,會影響到其他用餐的人。在家裡吃飯或在餐廳用餐,需要在自己的座位文明用餐。
禮儀七:不要在吃飯時大聲吧唧嘴。
子曰:食不言,寢不語。吃飯時不講話不發聲自古便是一種傳統禮儀,父母要教育孩子吃飯的時候細嚼慢咽,儘量閉著嘴,喝湯時也儘量不要發出聲音。
禮儀八:不要一邊吃飯一邊幹別的事情。
吃飯時也儘量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提醒孩子不要邊吃飯邊看電視、玩玩具等。同時也要提醒爸爸媽媽,再忙也不要在吃飯時長時間接手機。
禮儀九:不要伸手越過餐桌去取食物。
告訴孩子,如果有想吃的食物,或者想拿的東西,可以請旁邊的人幫忙,千萬不要直接伸手去拿。
禮儀十:保持自己的餐盤整潔。
不要認為反正有服務生收拾,就隨意亂夾亂放,搞得自己的餐面一片狼藉,給別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禮儀十一:打噴嚏要用紙巾捂住鼻子、側身子。
不要對著飯菜打噴嚏,有可能會弄到食物裡,影響飯菜的衛生和別人的食慾。
禮儀十二:用餐結束時,記得把椅子還原。
教會孩子用餐後將椅子整齊放好,防止佔用過道絆倒他人。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
抓住孩子的兩個敏感期,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吃飯與睡覺一樣,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如果孩子不懂得使用這項能力,那肯定是我們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
(1)自主用餐的敏感期
孩子2歲時會經歷秩序敏感期,會有嘗試自己用餐的意願。在寶寶產生秩序感的第一時間,父母可以為孩子培養一系列良好行為習慣,幫助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包括餐桌禮儀。
這個時期,父母千萬不要擔心孩子弄得到處都是,還堅持自己餵飯。一定要引導好孩子,讓孩子自己嘗試吃飯。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可以耐心地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2)長幼秩序意識建立的關鍵期
長幼秩序的用餐禮儀關乎品德教育。在孩子剛懂事時就培養這方面的意識,好品格才會猶如與生俱來一般。若有長輩在場,一定要等長輩先坐定,先動筷子。這體現了中國人尊重長者的傳統。
各位家長,請務必重視孩子的吃相教育,讓孩子的吃相,成為最高級的家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