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 韓安東 黃進 趙文君)在清遠連南瑤族自治縣大坪魚鄉稻田生態養魚專業合作社的稻田中,遊客捲起褲腳下田捉魚,驚呼聲不絕於耳。連南瑤族自治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房金陽說,半個月來僅此一項收入就超過8萬元。在梅州市漳北村,網紅民宿禾肚裡與村民共享資源,農戶一方面可以提供家中空餘床位分成獲益,另一方面可以務工獲得勞動收入。在揭陽惠來縣,海源達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詹偉傑正忙著新鮑魚上市,在當地之前舉行的鮑魚網絡節和雲展會上,3000多斤鮑魚全部售完。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美麗鄉村建設,農民致富是落腳點。讓村裡人住得舒服、城裡人內心嚮往,帶動鄉村旅遊和相關產業發展,釋放美麗經濟潛能,是廣東美麗鄉村建設的下一個方向。
廣東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省扶貧辦主任顧幸偉表示,鄉村風貌提升要進一步轉化成鄉村美麗生產力,釋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讓美麗經濟在南粵鄉村遍地開花。
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不斷推進,廣東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讓廣大農村脫了貧,而且走上了奔康路。美麗鄉村催生美麗產業,美麗產業又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在嶺南大地的鄉村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生動實踐。
產業賦能大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
在佛山三水白坭鎮沙圍村的西江農業園核心區,有一個充滿科技感的產業園——康喜萊現代農業產業園。從露地到蔬菜種植大棚,水肥一體化、無土及氫水栽培、吊蔓種植、軌道噴霧、軌道車等現代農業科技讓人目不暇接。這裡的水培蔬菜每年產值高達4萬元/畝,高值藥材金線蓮的乾貨零售價達到5000元/斤。
近年來,陽江江城區積極建設綠蘿產業園,並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綠蘿生產基地,2019年年產綠蘿2500萬盆,年產值達2億元。目前,江城區綠蘿產業園輻射帶動項目區周邊農戶奔康致富超過2000戶。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做大做強現代農業的強力引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三年來全省已創建14個國家級、160個省級、55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主要農業縣實現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全覆蓋,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梯次發展格局。
2018年至2020年,廣東省財政每年安排25億元支持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2018年、2019年扶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建設10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珠三角地區19個自籌資金建設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基本實現主要農業縣全覆蓋。
產業園的發展有效帶動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據統計,2019年年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100個省級產業園主導產業總產值1305.8億元,產業園內農業企業數量達到3299個,品牌數量(含企業自有品牌)2459個。財政資金撬動作用效果明顯,省級財政資金撬動比達到1∶4.36。
農旅賦能好風景變成好「錢」景
「住在這個鄉村庭院,白天能看到連片豐收的田園,晚上能聽到蟲鳴蛙叫。」廣州的陳女士這樣描述在韶關市仁化縣新龍村居住的感受。據當地村民介紹,新龍村開始建設美麗鄉村後,當地政府組織藝術家到村裡幫忙繪製房屋設計圖,對村屋外的庭院進行規劃設計,傳統泥磚房變成優美庭院。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推進,我省居民休閒消費需求不斷升級,對高品質休閒旅遊產生巨大需求,相關市場前景廣闊。
對此,廣東提出要以鄉村旅遊為目標建設一批美麗鄉村精品路線,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以農促旅、以文興旅、以旅強農,挖掘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特色名村的市場價值。同時,推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從單一的農家樂、賞花摘果,向觀光、體驗、康養、休閒、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複合方向發展。
目前,廣東將一批美麗鄉村串點成線,串珠成鏈,打造一批廣東美麗鄉村精品路線,促進餐飲、住宿等關聯產業的發展,使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加工資收入;把特色農產品變禮品、特色民俗文化和工藝變商品、特色餐飲變服務產品,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將民房變民宿、農家庭院變成農家樂園,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科技賦能農村電商帶來發展機遇
湛江徐聞是中國最大的菠蘿產地,其種植基地更是被譽為「菠蘿的海」。新冠疫情發生後,徐聞菠蘿流通鏈受阻。為改變現狀,徐聞充分利用各類網絡銷售平臺,解決菠蘿銷售問題。通過「觸網」,菠蘿日銷量約5000噸。
讓農產品「上網」,成為了廣東提速農村發展,發展美麗經濟的不二法寶。
曾經0.5元/斤無人問津,如今8元/斤供不應求,這是清遠英德小小楊桃上演的「升值記」。英德市果康源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宋勇輝告訴記者,通過樹立市場意識,他們將楊桃打造成了爆款農產品,在淘寶網的銷量曾拿過全國第一。
隨著鄉村環境逐年變好,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鄉創業。
在廣州從化,90後郭建華轉型成為新農人,用無人機播撒鄉村振興夢;在肇慶封開,電商從業者伍幸輝積極讓本地優質農產品「上網」;在揭陽軍埔村,年輕一代回鄉創業,用電商開闢了一扇致富大門。
去年11月,廣東省人社、農業農村部門部署啟動「農村電商」工程。其中,廣東將實施「百園萬站」行動,布局建設一批農村電商產業園和示範站,用3至5年時間,打通農村電商「人、品、網、店」全鏈條。
以新業態發展美麗經濟,廣東在行動。通過創建農產品「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廣東推出「短視頻+網紅」營銷模式。同時,持續推進「12221」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農產品的實際需求,廣大農民群眾致富奔康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助力脫貧2277個省定貧困村脫貧奔康
走進位於湛江吳川市的穩村,清新質樸的村歌縈繞於耳畔,金黃的稻穀、翠綠的番薯苗、錯落的民房相互交織,勾勒出一幅恬淡美妙的田園風光。
穩村原是省定貧困村,村民長期處在溫飽線水平。轉折發生在2016年5月,那一年穩村迎來了一支真抓實幹的扶貧工作隊,走出了一條美麗鄉村建設和脫貧致富相結合的新路子,打造了包括「穩村番薯」和「倒蒸地瓜」等系列深加工產品在內的「穩田香」品牌,帶動全體村民增收。2019年,穩村村民人均收入高達20696元,比2015年增長了三倍;2020年,僅單賣番薯苗,全村收入就接近200萬元。
為了使脫貧攻堅工作與美麗鄉村建設相銜接,進一步提升全省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廣東在2277個省定貧困村中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創建,省級財政給每個省定貧困村投入1500萬元,累計投入341.55億元,大力推進2277個省定貧困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鄉村產業發展、基層黨建等工作。
根據省農業部門數據統計,目前全省2277個省定貧困村人均收入從3年前的4000元以下提高到現在的17000元以上,環境面貌大改善、富民產業大發展,真正實現了「後隊變前隊」。
鄉村美了,信心足了,生活更有希望了。清遠英德市連樟村,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不僅讓泥巴路變成水泥路,還成為了全國第一個5G覆蓋的行政村;肇慶市廣寧縣江合村,通過開展「一村一品」脫貧攻堅項目,以一把龍鬚菜奔康致富;在海豐縣新山村,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和紅色村規劃建設,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文化景點……
這是鄉村振興帶來的改變,從農村的「面子」到農民的「裡子」,從點上出彩到鎮村同興。住得更好,賺得更多,廣大農民群眾的笑臉成為了廣東最好、最真實的扶貧成績單。一條生態美與百姓富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正在嶺南鄉村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