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紅霞)大腕雲集,星光燦爛。1月10日,「水與文化——成都平原都江堰灌區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學術論壇」舉行,國內知名水利專家學者雲集,對於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如何與「幸福河流」建設結合在一起,各抒高見。
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李原園首位上臺。他從水流、水域、物質的河流三要素入手,梳理都江堰灌區的河流特點,對如何理解和建設「幸福河」作了深入闡述。
河流三要素:水流、水城、物質
李原園認為,河流主要是由三大元素組成:一個是河流裡面的水域空間,也就是通道、廊道;第二是水流,第三個是伴隨水流所帶來物質循環流動。水流、水域、物質三個要素是河流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相互作用,同時河流或者河湖、河道本身和流域之間相互關係,以及河流的天然性和人工調控性之間的關係,又組成了複雜的系統——河湖系統。
人與河湖系統的關係核心是什麼呢?他認為從河流三要素出發,背後隱藏的是河流有自身的規律——水要符合水循環和水量平衡、能量循環的規律,水流中的物質又符合物質不滅和物質平衡規律,水流動過程中發生的化學反應要符合化學平衡和化學循環的規律,同時還有很重要的生物平衡,因為河流裡面加帶著有機質、生物、種子、蛋白質等。因此,所有河流都是這四大平衡的密碼和規律。
從河流與人的關係,理解「幸福河」
人在河流循環和演進過程中,必然會對自然循環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幹擾,有一些是屬於低效循環過程,有一些是屬於高效循環過程。人類對於河流開發利用和保護的一個核心宗旨,就是去挖些自然循環系統裡面比較高效的優點,「實際上就是人本和諧,就是五大平衡規律。」李原園說。
河流和人的關係,李原園將其劃分成四個階段:遠古漁獵採摘階段,人們逐水草而居,對河流的幹擾和影響比較小;農耕階段,是局部的開發利用,順應自然為主;工業化階段,隨著水泥鋼筋的發展對河流的幹擾,受人類影響越來越加劇;現代文明階段,人類對河流的需求和要求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是什麼?一是安全性的需求,主要是保持生命財產安全;第二是經濟性需要,主要是為了興利;第三個是精神的愉悅。
對「幸福河」的理解,李原園用四句話來概括:河湖與社會的自然協同、人對河的感受和服務、河流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基本的生態場景、人的精神愉悅。它有4個特徵:可持續性、安全可靠性、高質量高品質性、人水融合性。
幸福河有沒有完整的樣子?
比如韓國的清溪江,過去是把河道蓋起來排汙,現在變成穿城而過的人水相融的典範。比如德國萊茵河,萊茵河治理以前汙水橫流、生態惡化,歐洲國家制定了萊茵河計劃,讓河道恢復到自然的狀態,把原來的河道面積再擴一倍,恢復溼地。如今,萊茵河景象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都江堰的例子大家更熟悉了」,李原園講解,2000多年前建設的都江堰,就是人水和諧的典範——既取河流造福人類,趨利避害這樣的作用,也為成都平原繁榮以及新水網構建奠定了基礎,還為未來幸福河進一步提升和完善奠定了骨幹和框架。
「我們總結一下,可以得出幾點啟示:幸福河的構建,首先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充分尊重水循環規律以及水循環帶動其他循環規律。第二必須整體系統考慮,也就是要考慮河道和流域的關係、考慮除害興利的關係,還要考慮治河和治土、治塵、治人的關係。
怎麼體現人水共融、城水共融?「我們要在人水和諧基礎上,符合特定基礎條件下,讓河湖有序地為人類提供各種服務,主要體現在防洪、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和水文化五個方面。」李原園對成都寄予希望,「成都有兩千多年治水歷史和文化積澱,又有成渝經濟圈發展新機遇,對河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都有條件有能力也有需求,把江河都治理成幸福河,把河網治理成生態水網,真正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為人民群眾過好幸福生活提供江河治理的服務和支撐保障。」(成都市水務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