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音頻朗讀:
本期朗讀者:黃琛迪
溫州市圖書館閱秀匯朗誦社理事;「淌在你睡夢裡的詩」主播;
本期朗讀文本:
二叔於星期假日,一定下鄉陪父親作上下古今談。他讀的新理論書比父親多,我更不敢望其項背。他每於書櫥中取出一部書,略略翻閱,便能述其梗概。他告訴我無論讀古書新書,都要能抓住重點,先看作者自序與目錄,略讀即可,不必逐字逐句推敲。如有興趣,可摘錄與自己相同及相反意見,並加批註,最好用活頁,以所讀書性質歸類,不做筆記亦可,於書頁上下空白處批註。純文學書如詩歌散文,則可任意圈點。他說會讀書的人,不但人受書的益處,書亦受人的益處。此話我時時牢記在心。和大學時夏老師的話不約而同。他詩詞背得很多,用工楷抄了一本詩詞選,題為《詩詞我愛錄》。後來我也學他把自己心愛詩詞抄一本《詩詞我愛錄》。此抄本曾帶來臺灣,不意竟在辦公室抽屜中不知被何人盜去,十分痛心。
網絡配圖
他和父親談哲學、宋明理學,說來頭頭是道,連佛經他都看了不少。他並不贊成我年紀輕輕的就讀佛經,卻寫了佛經上四句給我作座右銘:「一切眾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當成佛。」他說:佛經道理深奧,總括起來也就是「我心即佛」四字。「佛」即是最高之智慧。宋明理學無論是程朱、陸王,都未跳出這個道理。只是治學方法不同而已。他說肫肝叔雖也看佛經,卻是自恃聰明,走火入魔,十分可惜。那時肫肝叔已不幸染上不良嗜好,處處躲著我父親,見了二叔也是自慚形穢,默無一言。對我卻始終推心置腹,他給我看他自嘆的詩,記得其中四句是「因無骨相饑寒定,只合生涯冷淡休。羞向雞蟲計得失,那堪兒女足酸愁」。我看了也只有嘆息。父親去世時,他於無窮悔恨中,作了一首輓聯:「涕淚負恩深。憶十年誨諭諄諄,總為當時愛我切。人天悲路絕。對四壁圖書浩浩,方知今日哭兄遲。」至今憶及,猶感愴然。這兩位叔叔一樣有極高天分,一樣的讀了很多書。卻是氣質如此迥異,人生觀如此不同。這疑問,我到今天都時時在心。
父親逝世後,我又單身負笈滬上繼續學業,大學的中文系主任夏承燾老師對我在讀書方法上,另有一番指引。他說讀書要「樂讀」,不要「苦讀」。如何是「樂讀」呢,第一要去除「得失之心"的障礙,隨心瀏覽,當以欣賞之心而不必以研究之心去讀。過目之書,記得固然好,記不得也無妨。《四史》及《資治通鑑》先以輕鬆心情閱讀,古人著書時之渾然氣運當於整體中得之。少年時代記憶力強,自然可以記得許多,本不必強記,不記得的必然是你所不喜歡的,忘掉也罷。遇第一二次看到有類似故事或人物時自然有印象。讀哲學及文學批評書時,貴在領悟,更不必強記。他說了個有趣的比喻:你若讀到有興會之處,書中那一段,那幾行就會跳出來向你握手,彼此莫逆於心。遇有和你相反意見時,你就和他心平氣和辯論一番,所以書即友,友亦書。詩詞也不要死死背誦,更不必記某詩作者誰屬,張冠李戴亦無妨,一心純在欣賞。遇有心愛作品,反覆吟誦,一次有一次的領會,次有一次的境界。吟誦多了自然會背,背多了自然會作,且不至局限於某一人之風格。全就個人性格發展,寫出流露自己真性情的作品。
他教學生以輕鬆的行所無事之態度讀書,自己卻是以極認真嚴肅態度做學問。他作了許多詩人、詞人的年譜,對白石道人研究尤為深人。我也幫忙他整理許多資料,總覺研究工作很枯燥,他說是年齡境界未到,不必勉強。性格興趣不相近,也不必勉強。
「我讀溫州」
欣賞完本期的節目音頻,品讀完文學作品後,您是否也蠢蠢欲動,想要為自己喜愛的作品「發聲」呢?
「我讀溫州」版塊是《朗讀溫州》欄目下的一個面向全社會朗讀愛好者們的開放平臺,如果你也熱愛朗讀,也希望為溫州或自己「發聲」,歡迎各位向《朗讀溫州》欄目踴躍投稿!
【投稿要求】內容體現「溫州」元素,音頻節目時長控制在10分鐘以內。
【投稿方式】以音頻結合文稿(姓名、職業、照片、原文)的形式,發送至郵箱8208060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