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樂讀」?應去除「得失之心」障礙隨心瀏覽

2020-12-19 浙報融媒體

點擊收聽音頻朗讀:

本期朗讀者:黃琛迪

溫州市圖書館閱秀匯朗誦社理事;「淌在你睡夢裡的詩」主播;

本期朗讀文本:

二叔於星期假日,一定下鄉陪父親作上下古今談。他讀的新理論書比父親多,我更不敢望其項背。他每於書櫥中取出一部書,略略翻閱,便能述其梗概。他告訴我無論讀古書新書,都要能抓住重點,先看作者自序與目錄,略讀即可,不必逐字逐句推敲。如有興趣,可摘錄與自己相同及相反意見,並加批註,最好用活頁,以所讀書性質歸類,不做筆記亦可,於書頁上下空白處批註。純文學書如詩歌散文,則可任意圈點。他說會讀書的人,不但人受書的益處,書亦受人的益處。此話我時時牢記在心。和大學時夏老師的話不約而同。他詩詞背得很多,用工楷抄了一本詩詞選,題為《詩詞我愛錄》。後來我也學他把自己心愛詩詞抄一本《詩詞我愛錄》。此抄本曾帶來臺灣,不意竟在辦公室抽屜中不知被何人盜去,十分痛心。

網絡配圖

他和父親談哲學、宋明理學,說來頭頭是道,連佛經他都看了不少。他並不贊成我年紀輕輕的就讀佛經,卻寫了佛經上四句給我作座右銘:「一切眾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當成佛。」他說:佛經道理深奧,總括起來也就是「我心即佛」四字。「佛」即是最高之智慧。宋明理學無論是程朱、陸王,都未跳出這個道理。只是治學方法不同而已。他說肫肝叔雖也看佛經,卻是自恃聰明,走火入魔,十分可惜。那時肫肝叔已不幸染上不良嗜好,處處躲著我父親,見了二叔也是自慚形穢,默無一言。對我卻始終推心置腹,他給我看他自嘆的詩,記得其中四句是「因無骨相饑寒定,只合生涯冷淡休。羞向雞蟲計得失,那堪兒女足酸愁」。我看了也只有嘆息。父親去世時,他於無窮悔恨中,作了一首輓聯:「涕淚負恩深。憶十年誨諭諄諄,總為當時愛我切。人天悲路絕。對四壁圖書浩浩,方知今日哭兄遲。」至今憶及,猶感愴然。這兩位叔叔一樣有極高天分,一樣的讀了很多書。卻是氣質如此迥異,人生觀如此不同。這疑問,我到今天都時時在心。

父親逝世後,我又單身負笈滬上繼續學業,大學的中文系主任夏承燾老師對我在讀書方法上,另有一番指引。他說讀書要「樂讀」,不要「苦讀」。如何是「樂讀」呢,第一要去除「得失之心"的障礙,隨心瀏覽,當以欣賞之心而不必以研究之心去讀。過目之書,記得固然好,記不得也無妨。《四史》及《資治通鑑》先以輕鬆心情閱讀,古人著書時之渾然氣運當於整體中得之。少年時代記憶力強,自然可以記得許多,本不必強記,不記得的必然是你所不喜歡的,忘掉也罷。遇第一二次看到有類似故事或人物時自然有印象。讀哲學及文學批評書時,貴在領悟,更不必強記。他說了個有趣的比喻:你若讀到有興會之處,書中那一段,那幾行就會跳出來向你握手,彼此莫逆於心。遇有和你相反意見時,你就和他心平氣和辯論一番,所以書即友,友亦書。詩詞也不要死死背誦,更不必記某詩作者誰屬,張冠李戴亦無妨,一心純在欣賞。遇有心愛作品,反覆吟誦,一次有一次的領會,次有一次的境界。吟誦多了自然會背,背多了自然會作,且不至局限於某一人之風格。全就個人性格發展,寫出流露自己真性情的作品。

他教學生以輕鬆的行所無事之態度讀書,自己卻是以極認真嚴肅態度做學問。他作了許多詩人、詞人的年譜,對白石道人研究尤為深人。我也幫忙他整理許多資料,總覺研究工作很枯燥,他說是年齡境界未到,不必勉強。性格興趣不相近,也不必勉強。

「我讀溫州」

欣賞完本期的節目音頻,品讀完文學作品後,您是否也蠢蠢欲動,想要為自己喜愛的作品「發聲」呢?

「我讀溫州」版塊是《朗讀溫州》欄目下的一個面向全社會朗讀愛好者們的開放平臺,如果你也熱愛朗讀,也希望為溫州或自己「發聲」,歡迎各位向《朗讀溫州》欄目踴躍投稿!

【投稿要求】內容體現「溫州」元素,音頻節目時長控制在10分鐘以內。

【投稿方式】以音頻結合文稿(姓名、職業、照片、原文)的形式,發送至郵箱820806039@qq.com!

相關焦點

  • 正確看待「得失」之心
    真真正正的得失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得失,當你得到的同時,必定會有所失去,在你失會的同時,也必定會有所得到。有失必然會有所得。這只是教你如何看待得失之心,而並非所有事情都用得失之心去衡量,所以說每一次的失去都會有所得到,每一次得到都會有所失去。學會為所失去的感恩,也學會為所得到的慶幸。
  • 得失心
    因為有得失之心,所以才會有患得患失的心情。最近,我忘了為一個好消息而感到開心。遲鈍的我還是經過了朋友的熱烈反應,才發現自己的心情竟然像白開水,沒有喜悅也沒有失落感。他們的興奮和喜悅,遠遠超乎當事人。   還記得4年前完成第一部獨立影片時,總會期待影片能到外國的電影展參展。等待能否被錄取的心情就像過山車,大幅度的起起落落。每每被一個個國際影展回絕,心情就越來越沮喪和失落。
  • 擁有一顆寧靜的心,才能平靜地看待世間的得失,如何獲得寧靜呢
    靜是一種大知大覺的靈機;是高山野雲般的空靈智慧;是修行之人必持的禪定智慧,寧靜即釋迦。我們的心若能常常清淨,沒有貪、嗔、痴,遇到什麼境界都不會受影響,不論外在的誘惑還是遇到的危險,內心都不受其影響,這就叫做寧靜。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煙火歲月中,得失乃是人生常事,該如何應對,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得之我命,失之我幸。如果一個人得失心太重,心情就不會愉悅,整天憂慮重重。得失心,就像一團亂麻,一旦纏繞著你,心裡就會亂糟糟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真正有了從容淡定,才不會被人生起伏而左右。
  • 少兒讀「經」有何利弊得失?儒學專家熱議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圖為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少兒讀經利弊得失之檢討曾潔 攝   中新網曲阜9月21日電 (曾潔 李欣)退學讀私塾、父母擔當讀經「家教」、課餘「讀經班」異常火熱……針對少兒讀「經」不斷湧現的討論,9月20日-21日在孔子故裡山東曲阜舉行的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特設「少兒讀經利弊得失之檢討」專題論壇。與會儒學專家認為,中國教育正在逐漸回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語境。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是通向幸福快樂生活的源泉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無住生心」四個字,相傳六祖慧能就是聽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在《金剛經》的第十品(莊嚴淨土分)裡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王陽明: 你的人生慌亂,根源是得失之心太重
    你的人生慌亂,根源就是得失之心太重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 薦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後感以前上學,老師總是用張載那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來勉勵我們做有理想有格調、踏實勤懇、嚴謹治學的大學生,近代治史,最貼近這一信仰的,我認為錢穆算是之一。
  • 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
    專欄56期: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編輯:滅空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世間無上者師父常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沒有得失之心,心裡沒有太多負擔、沒有憂慮或害怕。人之所以會有得失心,就是對外在事物財、色、名、利的執著與貪念,貪著心愈重,得失心就愈重。而要能放得下,唯有靠自己在因地上不斷努力用功與發心,了悟一切萬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緣盡還無,不再患得患失,心自然就能得自在。
  • 環境使然的變色能力:《隨心所變的樂我君》
    《隨心所變的樂我君》以充滿童趣的畫風,包裝相對沉重的人格議題。書中主角是一隻變色龍名叫「樂我君」,他正是「內向型人格」的代表,隨著情節發展的變化,作者董致均藉由「樂我君」的表現向世人傳達「內向型人格」的觀點與在生活層面所遇到的難題。
  • 去除功利之心 追求品位閱讀
    我十分贊同一種觀點:「讀書應順著個人的興趣去發展」,至少它是變被動讀書為主動讀書的起點。但僅強調興趣還不夠,這些興趣必須朝著真、善、美的方向發展和提升,只有在正義、慈悲之心的關照下,知識和技能才能煥發出巨大的正能量。也只有為興趣注入了正能量,才能有品位地讀書。所謂讀書的品位,恰如周國平所言:「就是能夠通過閱讀而過一種心智生活,使你對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終處於活潑的狀態。」
  • 得失心太重!
    需要先了解得失心是如何在大腦裡工作的。知道了原理,然後扭轉錯誤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並且根據一些實際操作才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得失心。從我的實際訓練和體驗中感覺,人是情感的動物,只要你有情感波動,就無法100%的去掉得失心,但至少可以幫助你減少到很低的程度,至少能幫助你比其他人心態更好。人為什麼有時候會得失心重,有患得患失的感覺?
  • 中國青年報:41.9%的人確信得失心過重難成功(全文)
    54.0%的人認為劉翔的「看淡得失」值得當前年輕人學習,其次是「寬容對手」(50.3%),39.0%的人選擇「謙和」。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講師蘇美妮認為,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認為體育競技要展示的不僅是人的健康和力量之美,還應展現人性之美。劉翔在衝突面前,表現出的釋然與氣度,就體現出這種人性之美,回歸了體育最初的精神。
  • 粗淺解析佛學中理解的得失權衡
    心受困於塵世間,看不開,參不透,捨不得,難以坦然面對七情六慾,人情世故,如同無形的牢籠,禁錮心靈。佛學教人向善,從另一個角度詮釋生命真諦,指引處世之道,淨化心靈,使心靈開明敞亮。人生難參悟得失,一生在感悟,終究受困於得失。得失是心靈的失落,心中難以擺脫的糾結。
  • 《樂記》之「樂」音義辨
    人們也許不假思索就能回答:《樂記》之「樂」不就是「音樂」之「yuè」嗎?其實,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為《樂記》之「樂」注音11處,其中「音洛」10處,「音嶽」4處,這4處「音嶽」有3處同時標明可讀「音洛」。在陸德明看來,凡文中「樂」之讀音可能產生歧義處,一般都應讀「音洛」,只有少數需要兼讀「音嶽」。
  • 清平樂的樂怎麼讀為什麼 詞牌名中的「樂」都讀「yuè」嗎?
    不過,也有一些網友表示,過去一直念「lè」,是因為看電視劇才知道讀「yuè」。也有網友稱,竟然念錯了十多年,記得上學時老師教的是「lè」呀。  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王國欽表示,「樂」是一個多音字((lè、yuè、yào 等)。讀 lè 為快樂、愉悅之意;讀 yào 為喜好、欣賞之意;讀 yuè 為音樂、樂曲之意。
  • 真正有福的人,具備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計較,容易放下得失之心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增廣賢文》 有一句話說道,無福之人跑斷腸,有福之人不必忙。02二、放下得失之心,我們會更有福氣真正有福的人往往容易放下得失之心。當一個人越懂得放下得失之心,其實我們越有福氣。從生命的角度來說,得失本來就是一體的。如果我們總是渴望把什麼東西都抓得緊緊的,反而會束縛我們生命的終極體驗。唯有學會放下得失之心,懂得本質上得失是一體的,那麼我們就能活出豁然開朗的生命來。
  • 劉俊秀丨班級共讀《隨心寫出好文章》,我的做法和感悟
    《隨心寫出好文章》教學感悟之一首先說一下我選擇這本書作為本學期班級共讀的第一本書的原因:第一,書名吸引了我。作為一名數學老師轉變為一名語文老師,深知寫作是相當重要的,所以也是本人必須要看的書。第二,書的目錄吸引了我。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寫作是表達的需要;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寫作的技巧;作文與評價;閱讀沒有標準方式。
  • 2018年高考作文猜題上榜之二「得失」類話題作文升格指導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常常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權衡得失,從而作出抉擇。此時就要全面理解、正確對待「得與失」了。有「得」必有「失」;「失」是「得」的必要條件,沒有「失」必定沒有「得」。「得失」總是平衡的,絕對不可能得到很多而失去很少,甚至什麼也沒有失去;能得到一些東西固然是好的,但也要看看值不值得,不能因小失大、貪小失大。
  • 讓特殊群體盡享讀書之樂 首都圖書館無障礙服務接地氣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康復文獻閱覽室是首都圖書館非常有特色的一項服務,在這裡可以讓殘障人士盡享讀書之樂。康復文獻閱覽室位於首都圖書館A座一層,面積有220平方米,這裡配備了44個坐席、3輛普通輪椅和1輛電動輪椅。分為報刊閱覽區、普通圖書閱覽區、盲文圖書閱覽區、多媒體區四個區域。在這裡,讀者可以閱讀到50種期刊、10種報紙、1000餘冊各類普通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