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洪武
小徐問我,為什麼有些學生對生活和學習充滿熱情,而有些學生則很淡漠,對於淡漠的學生要怎麼幫助他們。
我見過很多因為心理困惑來諮詢的學生,簡單地說,可以把這些學生分成兩個大類:一類對生活和學習有熱情但是很苦惱,容易和家人起衝突;另一類則對生活和學習沒有熱情、淡漠,對未來毫不關心,和家人之間甚至連衝突都沒有。相比較而言,前一種學生諮詢轉變快一些,而後一種學生轉變需要的時間要長一些,對父母堅持諮詢的耐心考驗大一些,對諮詢的技術要求也高一些。
通常來說情感淡漠的學生主要還是觀念上出了問題,我歸納一下最常見的有兩個觀念誤區。
第一,自由誤區。
很多對生活和學習表現淡漠的學生,他們對大人提出的要求也比較簡單,就是給他一個電腦或者手機,給他一個網絡,其他的物質需求可以降到最低。他們把這理解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的自由,一種選擇的自由。而很多時候父母或者老師都無法用有說服力的語言勸說他們,他並不擁有這種自由。
這是典型的對「自由」含義的理解誤區。美學家李澤厚在《華夏美學·美學四講》一書中說:「任性和偏見就是個人主觀意見和意向,是一種自由。但這種自由還停留在奴隸的處境上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恰恰是奴隸,是不自由的表現,是做了自己動物性的情緒、欲望,以及社會偏見、習俗的奴隸。」我認為這種表述是非常準確的,淡漠的學生選擇放棄學習,恰恰是因為他們失去了選擇的自由,失去了能動的自由,做了自己的情緒的奴隸而不自知。
第二,意義缺失。
很多學生一面討厭學習,一面沉湎於手機,其根本原因是意義缺失。這時候如果只是粗暴地想奪走他的手機,通常會遇到激烈的抵抗。厭學和上網只是表象,治療他們不能只針對表象,必須針對本質,也就是人生的意義問題。
心理學家及哲學家弗蘭克爾認為「一種適度、合理和一定量的緊張」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為自我健康生存提供一種挑戰。「假如一個人沒有任何要完成的任務的挑戰,從而免受由這些任務所帶來的具體挑戰,那麼某種形式的神經病狀——心理機能病——就可能會隨之而來」。針對學生來說,這段話可以理解為因為學生在學業上的放棄,不再參與競爭,從而也就失去了挑戰,因此造成了心理問題的產生,而為了自我療愈,他們選擇了手機和網絡這種飲鴆止渴的辦法。
所以,必須幫助學習找回生活和學習的意義。
首先就時間使用來說,物理時間是我們的時鐘記錄的時間,生活時間才是我們所參與的時間。度過一段沒有意義的時間不叫生活,那是物理時間的流逝,不是生活時間的積累。而如何獲得生活時間呢?弗蘭克爾說生活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苦的使命。弗蘭克爾同時提出發現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對於學生來說,學習就是他的工作,而愛和勇氣的缺失,讓他對工作也放棄了。
健康的人生必然是有意義的。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就不能把他的生活單調地限制在學習中,教他去愛和發現勇氣,是同樣重要的教育工作。
而對於每一個家長人來說,工作、愛和勇氣也是他本人獲得生活的意義的來源。一個自己生活得有意義的人,就不會把全部精力和期望投入和寄托在子女的教育上面,而這樣健康的家庭氛圍,反而有助於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康的人,一個在競爭中更容易獲得成功的人。
往期精彩推薦:
藝考生文化課快速提分方法
【賈說】怎麼回答為啥要寫作業
【賈說】讀書行樂要及時
【賈說】摔手機是病——得治
賈洪武教授講青少年如何戒除手機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