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了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等內地面孔,講述著內地特色的「打拐」故事,如果沒看到電影
《親愛的》導演
陳可辛的名字,誰又能察覺出這是一個香港人拍出的作品呢?片中對內地法院、派出所等公權機關的描述、設計到內地鄉鎮生活細節,更是令觀眾們會心一笑。陳可辛並不是一個人在奮鬥,事實上,自從2004 年關於香港內地合拍片的協議實施後,北上來內地拍片的香港導演們已經越來越「懂內地」:他們講述的內地故事越來越接地氣,鏡頭中的內地城市越來越生活化,電影中的內地人形象也與以往不同了……
2004年關於香港內地合拍片的協議實施後,香港導演正式開始了「北上潮」——彼時香港電影接連失去中國臺灣和南洋市場,而開始急速膨漲的內地市場成為香港電影人不得不正視的陣地。
最初受制於合拍片條件,和對內地文化的陌生感,一些香港導演還是傾向拍發生在香港的警匪片,頂多在片子裡塞一兩個內地演員。比如
《無間道3》裡
陳道明演的大陸警察「影子」,使這個本來有望成為經典的三部曲終於成為爛尾;
《線人》中
陸毅演一個搶劫犯、
《寶貝計劃》中
陳寶國演一個黑社會大佬,這也皆是水土不服的典型。另外一些人,則選擇了古裝片、民國題材與奇幻電影,如「狄仁傑」系列、「葉問」系列、「畫皮」系列等等,這既是他們熟悉的領域,又能比較好的規避掉「審查」。
但北上的香港導演們逐漸意識到,也許講述內地人更加有代入感的故事,才會更好的促進票房。2013年
杜琪峯的
《毒戰》出現,影片全程內地取景,但毫無違和感。它既遵從內地電影業的遊戲規則,但在規則之內拍出不刻意迎合,不影響品質,甚至在很多觀眾眼中,其犀利尖銳程度不弱於以往在香港拍出的電影。陳可辛在2013年捧出的
《中國合伙人》,將內地著名的「新東方英語培訓」搬上了大銀幕。今後,香港導演還將更自然地擁抱內地。
爾冬陞明年有一部橫漂題材的
《我是路人甲》。靠拍「狄仁傑」系列回春的
徐克更乾脆地拍起經典的文革樣板戲
《智取威虎山》。而
彭浩翔的
《春嬌與志明》中聚焦的就是北京的後海酒吧。
港導眼中的內地城市:早年只拍「北上廣深」,如今深入橫店和農村翻看香港導演最初「北上」時電影中的場景,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或者有典型內地風格的城市,取景也是標籤性質的建築物或者名勝古蹟,不少鏡頭都是浮光掠影式的匆匆掃過。陳可辛北上第一部電影
《如果·愛》中
周迅就飾演一個從北京三裡屯跳舞出來的演員,成名後來到上海拍電影。徐克的
《女人不壞》的故事發生地,也放置在北京。
而彭浩翔的《春嬌與志明》中聚焦的就是北京的後海酒吧,國貿地區的高檔寫字樓,連
徐崢和
楊千嬅談戀愛的地方,都選擇老套的清華大學。
杜琪峯的愛情片
《單身男女》,女主角
高圓圓老家放置在蘇州,鏡頭在這裡,只有一個標誌性的江南小巷。只有
許鞍華的電影
《玉觀音》與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因為劇本的因素,故事發生在雲南和上海弄堂,才拍得很有煙火氣。
從
《毒戰》開始,香港導演們開始有意識地塑造更有內地特色的場景。《毒戰》中的「津海市」雖然是虛構的,卻是在天津取景。而杜先生眼中的天津就是灰濛濛的一派蕭瑟。
古天樂的老巢是在廣東的農村裡的。陳可辛為了給《親愛的》中
黃渤找到一個合適的小賣鋪,跑了好幾個廣東的城中村,還在
趙薇出場戲中調來幾十個會講安徽蕪湖農村話的群眾演員,因此也很寫實地拍出中國八九十年代的場景。而
爾冬陞的新片
《我是路人甲》關注的就是橫漂,更是全程在橫店拍攝。至於徐克的
《林海雪原》,則都跑到大東北的山林裡拍戲了。
香港電影人鏡頭下的內地,總的來說,當鏡頭對準這個國家最繁華的部分時,它確實已經和國際最繁華的地方並無二致,但鏡頭一旦偏移,卻又發現了一些文明社會下的陳舊殘餘:比如《春嬌與志明》中大爺大媽拿著寫有子女各種條件的紙板如買賣般相親,A大媽說:「我侄女一個月賺幾萬呢。」 B大媽搶話,「我們家在北京市區兩套房子。房貸都還完了。」黃曉明則在和醜女相親時自卑地說「我沒有北京戶口」。
彭浩翔同樣也在此片中描述了他眼中的內地生活習慣,女生喜歡「螞蟻上樹」這道菜;去趟香港要帶兩臺iPad;
楊冪飾演的空姐也是文藝青年,喜歡去後海的酒吧「床吧」喝酒。在陳可辛的
《中國合伙人》中,留學潮時期苦念英語的學生,像搞傳銷似的勵志演講,刻畫得入木三分。
在《毒戰》中,也充分展示了杜琪峯眼中的內地生活特色:
古天樂首次被抓後,警察就給他披上了軍大衣;古天樂在毒窩和聾啞兄弟一家吃飯時,杜琪峯也不忘在飯桌上擺兩瓶內地人都熟悉的茅臺;而當
孫紅雷與傀儡大佬在夜總會談生意時,舞臺上身著大紅色性感裙裝的舞女跳得熱鬧,大佬們扯著嗓子開口閉口億萬上下的交易,被觀眾笑言堪稱最接地氣的一幕。這個舞臺,據說是天津的劉老根大舞臺。
下一頁:港導眼中的內地社會議題:死刑、打拐和文革後遺症>>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