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不全為"保底" 港生內地上大學收穫別樣體驗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2016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眼下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打開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官網,考生會發現在例行發布的考試須知外,還有84所內地高校接受文憑考試畢業生報讀申請的詳細信息。這意味著香港中學畢業生可通過中學文憑考試成績實現「一箭雙鵰」,既可以此投報香港當地大學,又可依照相關錄取標準免試就讀內地高校。

  2012年內地高校免試招收港生計劃推出以來,參與計劃的內地高校由63所增至84所,其中不乏「985」、「211」高校,也有省屬重點高校,院校及專業選擇日趨多元化。4年間,共有上萬名考生報考,人數增長穩定,其中5000餘名港生獲得錄取。

  通過免試就讀進入內地高校的港生,如何看待自己在兩地間的選擇?他們擁有怎樣的就讀體驗,關於未來又有哪些打算?在首屆免試生畢業前夕,記者採訪了多名來內地就讀的港生。

  免筆試只面試 看重學生素質

  根據香港教育局資料,當前香港學生入讀內地高校本科,主要有3種途徑: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港生、港澳臺僑聯招考試、院校獨立招生。其中「免試招生計劃」依據港生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擇優錄取,無須額外參加內地聯招考試。招生高校自行決定是否對考生進行面試。其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三所高校,另參與院校獨立招生類中的「校長推薦計劃」,供香港中學長期表現突出的學生提早「入場選座」,名額相對有限。

  「在內地長大、讀書的香港同學,主要通過港澳臺僑聯招考試就讀內地高校。在香港本地長大的同學,基本不選擇這條路,而是通過『免試招生計劃』或『校長推薦計劃』去內地讀書。」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大二港生黃樂妍為記者介紹各種考試的適用群體。她高二時曾來京短暫交流,此後確定來內地就讀。「我當時打算先通過『校長推薦計劃』嘗試,如果不行,再通過之後的『免試招生計劃』來內地,好在第一次就成功了。」

  「『免試』包含『免試招生計劃』和『校長推薦計劃』兩種,它們都不需要筆試,只用參加面試。」由「校長推薦計劃』進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的大一港生陳景軒,高三前的暑假在清華大學經歷面試後,同年11月便已確定被錄取。

  「面試強調學生的個人素質和全面發展,涉及專業知識的內容比較有限。」通過「免試招生計劃」入讀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大四港生李曉惠回憶道。無論「免試招生計劃」,還是「校長推薦計劃」,面試都是如此。

  兩地高校取捨 並非全為「保底」

  不少通過「免試招生計劃」被內地大學錄取的港生,同時擁有香港當地高校的入讀機會。港生在兩地高校取捨間,為何最終選擇前往內地?受訪港生中,有人看中內地整體發展環境,有人認為內地相關專業更具優勢,也有人坦承入讀的內地高校不夠理想,只是「保底」選項,並笑稱研究生期間爭取回港就讀更好的學校,從而實現「洗底」。

  「在通過免試就讀被內地大學錄取後,還有機會調整香港高校的志願,如果合理填報,被香港理想高校錄取的機率也較高。」李曉惠說,有些香港學生根據志願填報技巧,會將內地高校視作「保底」選項。「但也有不少人像我一樣,將內地求學作為開拓視野的途徑。『保底』的考慮會有,但最終選擇來內地的未必如此,有些可能放棄了香港更好的學校或專業。」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大二港生洪逸曦通過「校長推薦計劃」被錄取,但香港大學計量金融專業同樣在向他招手。在兩地的相似專業間,內地的發展潛力最終徵服了他。

  而被港大文學院錄取的高雪,在港大教室內坐了兩周後選擇退學,轉赴被同時錄取的中國政法大學,開始學習國際政治專業。「港大無論學習氣氛還是同學方面都很好,我轉向中國政法大學是出於個人和專業興趣。要領會外交的理念並親身參與相關實踐,最理想的地方當然是在首都北京。」

  黃樂妍說,因為部分香港學生對內地了解不深,所以過來就讀並非主流選擇。有些學校對免試就讀項目和內地情況也不夠了解,現階段尚未特別去推廣。

  數學課太過高深 政治課帶來提升

  在內地就讀的港生眼中,兩地大學生活有著怎樣的不同?受訪港生首先提到內地學生的勤奮。李曉惠說,香港高校中不大可能見到那麼多學生自習到深夜,或者圖書館爆滿的情況,除非在考試季,而這在內地有些高校卻很尋常。

  在陳景軒看來,兩地在課程設計上也存在差別。談到高校中讓許多人頭疼的數學科目,陳景軒說,香港中學的數學課程比較簡單,接不上內地高校的進度,所以學得比較辛苦。

  李曉惠說,香港有兩種中學,分別為英文和中文授課中學。排名靠前的中學大多使用英文教學,除了中國語文、中國歷史等中文相關科目,其他所有內容(含體育課)都以英文教授。「我在香港中學的數學課是用英文教的,內地教材卻是中文版,上面的名詞和概念一時間很難看懂。本來數學水平就不及內地學生,這下更加犯難。」

  港生在內地高校就讀,有些可申請政治課和軍訓免修,但也有人主動選擇。「雖然可以免修,但我基本上都修了。」陳景軒說,「我上學期學了《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修養》,這學期學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對課程內容比較能接受,教課的老師也是非常開明的。」

  李曉惠所在學校政治是必修課,在學習過程中,她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度有所提升。「教我的老師注重理論性和邏輯,會講述馬克思主義原來是什麼樣,中國化的發展又如何,對中國的作用體現在哪裡。說得非常客觀。這在香港是無法接觸到的,給我帶來很大的提升。」她補充道,「我有香港朋友參加可以免修的軍訓,對方說不然你來這邊幹什麼呢,體驗嘛。」

  「香港比較強調個人,內地更重視集體。」採訪中不少港生有著類似觀察。「內地高校採取班級制度,也會以此為單位組織很多活動。但在香港可能只是以院系和專業為單位,凝聚力相對來說不及內地強。」洪逸曦說。

  人脈多在內地 發展機遇漸豐

  眼下第一屆免試就讀內地高校的港生即將畢業,留在內地還是回港發展,成為他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李曉惠說,港生在內地使用港澳通行證,如果留下來工作,需要單位人事部門幫忙再辦就業證,有些單位可能會覺得手續繁瑣,不太傾向於招錄港生。

  「內地市場和發展空間都很大,大學四年的人脈也在這兒,我還是想嘗試在內地工作。」 李曉惠表達了進入百度、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公司的意願,「大國崛起應該是通過一些領域的突破創新來實現,網際網路行業正承載著這個大方向,我對此很感興趣,希望自己能參與其中。」

  「對於法學或醫學等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在兩地就業對接上略有不便。比如我學習內地法律系統的課程,參加內地司法考試,但不能直接去香港律所工作,因為兩地法律體系不同,要先考取香港的法學專業證書(PCLL)。在內地學醫,也需要回港參加執業考試。」復旦大學法學院大三港生羅任君說。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大二港生區成輝打算本科畢業後回港工作。「內地中醫專業本科在校讀書要5年,再加上之後的醫師規範化培訓,至少要10年才能取得執業資格,薪水不過三四千元人民幣。但在香港起薪就有兩三萬元港幣,而且培訓期不用那麼久。」

  羅任君說,香港中國企業協會近年來推廣中資機構對港生的實習和招聘活動,工商銀行等很多企業都在其中。無論內地的港資企業,或是駐港中資企業,港生都能在兩地間找到職業發展平臺。

  中山大學市場營銷專業大二港生陳德林說,不少機構和團體都在積極推動港生內地實習、就業和創業,相信未來會幫助更多香港學生了解並走進內地。

相關焦點

  • 港生內地上大學收穫別樣體驗
    其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三所高校,另參與院校獨立招生類中的「校長推薦計劃」,供香港中學長期表現突出的學生提早「入場選座」,名額相對有限。   「在內地長大、讀書的香港同學,主要通過港澳臺僑聯招考試就讀內地高校。在香港本地長大的同學,基本不選擇這條路,而是通過『免試招生計劃』或『校長推薦計劃』去內地讀書。」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大二港生黃樂妍為記者介紹各種考試的適用群體。
  • 免試之外驚喜多 港生內地上大學收穫別樣體驗
    其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三所高校,另參與院校獨立招生類中的「校長推薦計劃」,供香港中學長期表現突出的學生提早「入場選座」,名額相對有限。   「在內地長大、讀書的香港同學,主要通過港澳臺僑聯招考試就讀內地高校。在香港本地長大的同學,基本不選擇這條路,而是通過『免試招生計劃』或『校長推薦計劃』去內地讀書。」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大二港生黃樂妍為記者介紹各種考試的適用群體。
  • 港生北上升學拓新路 港人需加強了解內地高校
    2011年,國家宣布為香港文憑試考生提供免試收生計劃,港生以文憑試成績可直接報讀內地高校,港生由是多了一條升學出路。  免試收生計劃誕生前,香港學生若想升讀內地高校,只能通過港澳臺僑聯招試(聯招試)及院校獨立招生兩個途徑。然而,在港有獨立招生權的內地院校少之又少,而聯招試需學生額外參加入學試,而考試大綱又以內地高中教育課程為藍本,對香港考生而言,絕對是大挑戰。
  • 內地免試招港生高校增至103所 港生北上求學路更寬
    內地免試招港生高校增至103所 港生北上求學路更寬 2017-11-09 10:06:2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抓緊機遇丨港生北上升學天地寬
    ,愈來愈多港生首選北上讀大學名校多、資源多、前景佳,近年內地大學成為本港學生的優選,報名人數一年比一年多。不過,本港對此的整體重視程度不足,尤其在疫情下,跨境港生要經歷檢測、隔離、開支增加等問題,但未得到支援。議員和校長均指出,今年的跨境港生特別需要幫助,他們呼籲有關方面優化機制,鼓勵內地升學,促進兩地學術文化交流。
  • 內地高校免試招生在港啟動現場確認 港生躍躍欲試北上升學
    原標題:港生躍躍欲試北上升學展才華 3月11日至29日,「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展開現場確認程序。程序啟動第一天便有不少學生和家長到場。現場相關負責人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潛力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香港學生北上升學。 「內地現在發展快,機遇多。
  • 港校北上面試內地考生 重在了解適應及抗壓能力
    港校北上面試內地考生 重在了解適應及抗壓能力 2008年07月02日 15: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香港科大設在廣州的面試點,約有500名內地生參加。(圖片來源:文匯報)   中新網7月2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上月底,趁廣東高考生填報內地大學志願前夕,多所香港高校在廣州、深圳面試內地考生。今年各港高校都格外重視面試,除了由各專業的教授親自把關,面試內容也有所變化。其中最顯著的一點,就是著重了解考生生活適應,以至對壓力的承受能力。
  • 清華北大香港「攬」生源 是什麼吸引了港生北上?
    港生內地求學就業會受影響嗎?內地高校對港生和內地生錄取標準有何不同?  內地高校在港再擴招  近兩年間,內地生報考香港高校熱在降溫,申請港校的內地學生人數呈逐年下降趨勢。《大公報》此前報導,2015/16學年香港理工大學及嶺南大學申請人數勁跌,跌幅分別為34%及40%。  與之相反,內地卻流露出在港招生的強烈意願。
  • 港生內地實習日記:「跨專業」為青春添彩
    這個暑假,我們在內地實習(港生內地實習日記)  編者按:  暑假是香港青年內地交流和實習的旺季,今年熱度再創新高。數千名香港學子走進內地各大城市、多個行業,體驗內地職場文化,提高自身綜合競爭力。
  • 聚焦 | 難融、輾轉與收穫:那些在香港讀大學的內地生們
    而對於今年的學生們來說,政治、疫情,他們需要比以往考慮更多的不確定因素。香港教育局數據顯示,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8所公立大學共有內地學生1.2萬人,另有1.4萬名內地學生在樹仁大學、港專學院等自資院校就讀。內地學生已成為香港高校中最大的非本地生群體。
  • 大灣區教育,港人未來或可以北上內地任教!
    但是,港澳教師赴內地任教中、小學仍然有不少障礙。本港教育工作者對教師北上發展所面對的問題,點出兩大關鍵阻力:現時兩地薪酬差距大,以及未有具體配套措施幫助教師北上就業。教育界期望政府推出相應措施,支援香港準教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他們的事業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 港生赴內地深造成「優選」
    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港生赴內地升學總報名人數為10778人,當中通過「文憑試招生」的報名人數為3993人,港澳臺僑聯合招收香港學生報名人數為2650人,院校自主招生報名人數為4135人。為何赴內地升學成為港生熱門選擇?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分析,2019年下半年開始香港社會出現的亂象,對學生和家長的求學選擇產生一定影響。
  • 從「北姑」到「打拐」 「北上」港導看內地社會
    陳可辛並不是一個人在奮鬥,事實上,自從2004 年關於香港內地合拍片的協議實施後,北上來內地拍片的香港導演們已經越來越「懂內地」:他們講述的內地故事越來越接地氣,鏡頭中的內地城市越來越生活化,電影中的內地人形象也與以往不同了……港導北上十年簡史:從「硬塞內地演員」,到「內地取景取材」    2004年關於香港內地合拍片的協議實施後,香港導演正式開始了
  • 赴港內地生專訪 看香港讀大學有何不一樣?
    全英文教學逼著你「脫口秀」     張怡婧,北京人大附中畢業,香港城市大學工業工程管理專業一年級學生。     張怡婧說,初到城大,感受最直觀的就是全英文教學模式,與內地教學有質的不同。不同觀念、文化的交匯,也迫使她學會從不同角度辨證看問題。
  • 港生申請內地大學比率創九年新高,港籍的便利可不止這些!
    小德昨天看到了這條熱搜:#港生申請內地大學比率創九年新高#每年都有大量內地學生來香港求學。其實,每年也有不少香港學生"北上"求學!今年,又有一大票內地知名高校到港招生,幾乎所有的985/211都來了!學術交流中心學術與培訓部主任鄒重華表示,香港近期發生的暴亂讓很多家長和學生考慮去學習環境更穩定的內地讀書。有資料顯示,報名參加本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相當於內地高考)的人數同比減少3472人,參加文憑試收生計劃的港生人數卻增加。今年參加文憑試收生計劃的港生人數佔參加中學文憑考試人數達,是自2012年文憑試收生計劃推出以來的新高。
  • 香港高中生申請內地大學比例創新高,TOP20高校全部為港生敞開大門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學術與培訓部主任鄒重華表示,香港近期發生的暴亂讓很多家長和學生考慮去學習環境更穩定的內地讀書。上述「文憑試」又稱為「內地高校免試招收港生計劃」,即香港學生可根據他們的中學文憑考試(DSE,相當於香港的「高考」)來報讀內地加入該計劃的高校,「免試」的意思為免除內地的聯招考試。
  • 教育部擴大招生規模 | 港生內地升學九年創新高!
    今年港生申請內地大學的比例創九年新高,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的進一步建設,粵港澳青年人才流通備受關注。「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近來致力為內地港青提供服務,他建議特區政府有關部門與社會服務機構合作,為港青提供更多北上升學就業的有用信息及輔導,乃至「一條龍服務」。
  • 香港學生盼北上內地讀書 交流機會多科目選擇廣
    (香港《文匯報》/歐陽文倩 攝)   中新網3月17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近年香港學生北上內地升學漸成趨勢,2015年「內地部分高等院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16日開始現場確認階段,首日已有220位應屆文憑試考生相應到不同中心辦理手續。
  • 污衊內地生為「間諜」港大學生會校園電視篡改迎新視頻
    港大學生會校園電視篡改迎新視頻污衊內地生為「間諜」周二,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在其多個社交平臺,發布「歧視版本」的所謂迎新視頻,短片全長2分19秒。更扭曲大學傳統為「恐嚇、極端民族主義、獨裁、政治宣傳」,並稱「大學向院校自主及學術自由關門
  • 內地生無法赴港:在家上「天價網課」很心塞
    大公報報導,香港向來是受內地學生青睞的求學之地,今年受疫情影響,多間大學早前呼籲非本地生無須赴港上課,第一學期的課堂大多以網上形式授課,有學校更暫停寄送來港籤證。有內地學生直言「在家上『天價網課』很心塞」,加上既要處理已下訂的房間,又擔憂網上學習影響實操型課程的成效,希望學校下學期的課程和活動安排結合上學期的情況作調整,並在恢復面授後向非本地生提供一定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