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內地生專訪 看香港讀大學有何不一樣?

2020-12-13 陽光高考

    他們來自內地不同地方,他們的高考成績平均超出重點線50分以上,他們不約而同選擇赴港讀書。晨報特派記者實地探訪香港8所高校,採訪了十餘位內地在港大學生,希望通過他們的學習生活寫照,折射出一個真實的香港高校。

    轉型

    陌生環境裡自閉等於自掘墳墓

    馬夢龍,2006年從襄樊四中畢業,高考以663分被香港中文大學獎學金基地班錄取。

    在港學習半年多,馬夢龍說自己膽子更大了,也更獨立,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以後的路要怎麼走。而此前,他每做一件事都會請示爸媽:可以這樣做嗎?

    入校時,學校為每位新生註冊了校園系統郵箱,馬夢龍的校園郵箱中每日可收到10多封電郵,均是校內各大活動通知。馬夢龍說:「只要你有足夠精力,保證不會錯過任何信息和機會,在這裡,閉塞行不通,面對轟炸而來的信息,想要充耳不聞很難。」

    初來香港,馬夢龍也曾失落無助。他坦言,從陌生到初步適應,花了1個半月。「上課時,你會發現,左邊坐著省狀元,右邊是直轄市理科第二,加上陌生的語言環境,如果再自閉,那無疑是自掘墳墓,浪費高昂學費。」

    經過數周心理調劑,馬夢龍的人際交往得以迅速提升,不僅是與內地生,更大膽向香港本地學生取經,學粵語、講英文,「只要微笑示人,別人也會向你伸出友好的雙手」。

    馬夢龍到港半年,媽媽蔣女士感嘆:「與同齡孩子相比,兒子似乎更成熟了,變得會說話了。」

    全英文教學逼著你「脫口秀」

    張怡婧,北京人大附中畢業,香港城市大學工業工程管理專業一年級學生。

    張怡婧說,初到城大,感受最直觀的就是全英文教學模式,與內地教學有質的不同。不同觀念、文化的交匯,也迫使她學會從不同角度辨證看問題。

    很多內地生初到港校時,都會經歷一個語言尷尬期,對此,馬夢龍深有體會。「我們學的英語很應試化,會寫會讀會考,卻無法開口說。」馬夢龍說,剛開始時,教授課上說的每個單詞,自己都必須在腦子裡翻譯成中文理解,等到明白後,教授已開始新的討論,感覺自己總比香港本地學生慢幾拍。

    香港教育學院大二學生張琳來自遼寧撫順,因就讀英文系,授課時對學生英文水平要求相當高。張琳稱,全英文教學就是逼著學生大膽開口,香港本地學生多數開朗大方,溝通能力很強,內地生多與他們交流,對促進英文水平很有幫助。

    香港8大高校均配有語言資料中心,學生可在那裡自由選擇學習英文、粵語及其他外語。通常,各校的語言資料中心是內地新生人氣最旺的地方之一。

   學習

    1名教授帶5名學生老師電話「及時呼」

  駱佳昀是香港大學法學專業大二學生,此前在復旦大學就讀一年,說起兩地教學的差異,這位來自上海的小夥子脫口而出:「在港大,1名教授帶5名學生,這樣的小課,你能想像得出嗎?」

    港大教學實行「大課+小課」的模式。每周各院系都有1至2次大課,人數在50到百人不等,大課後,會有兩至三次小課,師生比例是1∶5,1名教授帶5名學生。

    駱佳昀說,每個學生都能近距離與教授進行一對一交流和討論,教授的電子郵件、辦公室電話和行動電話,以及網絡即時聯繫方式如MSN等,學生都有。

    同樣來自上海的葛力對港校老師的親和力深有體會。在香港浸會大學就讀的葛力,初入校時,曾以電子郵件向英語老師詢問作業的問題,第二天,老師在回信中不僅給了他關於作業的詳細資訊,還指出其電郵中英文書信格式上的不足,文末還不忘給葛力打氣鼓勵。

    葛力說,在香港,再牛的教授都不會板著臉示人,老師的電話基本上是「及時呼」,不僅在學業上,在個人職業方向指導中,教授們也會全方位幫學生分析,找出適合個人的出路。

    在港期間可出國交流提前體驗世界名校生活

    在港大內地生開放日前夕,杭州籍男生胡力舟剛從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回來。受訪時,胡力舟稱自己仍處在做交流生的興奮期。

    胡力舟是港大金融專業大二學生,他說,在該校,每個學生均有一學期到一學年不等的出國交流機會。

    胡力舟介紹,除校方提供的交流生機會外,高校中部分學院也會為學生爭取到海外交流,讓學生視野更開闊。

    「世界知名學府的交流生背景,在就業時可增加不少砝碼。」北京女孩、港大2006年畢業生李婷,憑藉個人較高的綜合素質及交流生背景,在世界知名諮詢公司順利找到工作。

    來自內地的葛俊是香港理工大會計學系2006屆畢業生,本科階段曾遠赴英國和義大利短期學習一學期,還在韓國參觀了亞太經貿組織會議首席行政長官的高峰會,「增長的見識和學問,從深度和寬度上是我從來沒想到過的」。

    葛俊說,如果沒有這些出國交流的見識和視野,也不可能有機會供職於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畢馬威。

     生活

    過日子善用地區價格差

    香港是購物天堂。話雖如此,可長期學習生活在此,學會精打細算也是一門學問。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與金融專業一年級學生張齊魯說,在港學習4年,學費加生活費一般需要40餘萬元,這對普通內地家庭來說不是個小數目,能省則省既是風格也是學問。

    說起過日子,上海伢劉欣也是竅門多多。劉欣說,就拿理髮來說,在香港隨便理個髮差不多要八九十元,而在深訓只需二三十元。另外,在香港購書比較貴,很普通的一本教輔書就要兩三百。這樣就算加上來往路費,去深圳仍然很划算。

    男女混住同一hall

    在香港高校裡,男女生同住一個hall(宿舍樓)很正常。劉欣介紹,他所在的理工大,除學敏堂是純女生堂外,其他舍堂都是男女生混住。

    香港理工大學有關負責人稱,學生宿舍有專人負責管理,通常設有1個舍監,還有6個宿舍導師,主要負責生活指導、調解衝突。另外,每個舍堂還有學生組成的捨生委員會,學生自製,並負責組織一些特色活動。

    22日,記者前往香港理工大學宿生樓參觀。大廳裡,除有物管人員值守外,還設有地鐵站入口般的關卡。劉欣解釋,每個學生都有一張學生卡,進入宿舍都要刷卡,管理處電腦裡存有所有學生的照片和資料。非本校學生進出需嚴格登記。學生卡不僅是出入證,憑卡在舍堂健身房做運動都是免費的。

    11樓務賢堂,張齊魯跟一位香港本地生同住。十餘平方的空間配套齊全,空調、寬帶、獨立的洗浴間。張齊魯說,宿舍一般沒有獨立的廚房,要想自己煮東西,可去每層樓的公共活動區,那裡的廚房很專業,而且不用額外付費。洗衣服則可去二樓的洗衣房,一次大概是5元錢。

    條件好費用也不菲。香港高校的住宿費每生每年超萬元。

     實習就業

    實習含金量高就業服務一條龍

    北京女孩李婷,曾在兩家大型國際投資銀行實習。她說,港校的實習是真刀真槍地做事,實習完後,已有職場中人的感覺。

    能在世界名企工作,李婷對學校的就業服務中心心存感激。她說,從申請工作到製作簡歷,再到面試技巧的傳授,直至最後與公司籤約,港大就業服務中心的一條龍服務讓畢業生省心不少。

    「求職時,就業服務中心會針對每位畢業生給予一對一的指導,服務很細緻。」李婷介紹,每年從港大畢業的內地生,就業流向並非大同,有學生選擇出國深造,也有學生選擇留港工作,比例不一。

    香港教育學院大一學生卞珏來自上海,來港就讀一學期,已開設有實習課程。其介紹,實習貫穿整個大學始終,從大一到大四都有不同階段的實習,如從幼兒園到中學,從協助教學到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等。

     香港本地生眼裡的內地生

    「內地生會學但不會玩」

    近兩年來,隨著內地與香港教育合作項目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內地生走進香港高校。穿行於香港的校園,從外表甚至語言上,也許你很難分辨出面前的學生是內地生還是香港本地生,但畢竟文化背景、成長環境不同,兩地學生在思維模式、行事風格方面還是會不經意流露出「差異」。

    內地生更受優待

    23日晚,香港大學學生會內務副會長、文學院二年級學生徐航在接受晨報記者專訪時笑言:內地生比本地生更受校方優待。

    徐航表示,就拿住hall(寢室)來說,香港大學一共有16座舍堂,大概有三四千個本科生宿位,與學生總數相比,相當緊張。住hall在香港本地生眼裡,是讀大學時的一種可貴經歷。但住hall對本地生而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要遞交申請,還得通過該舍堂學生會的面試,經挑選認可後才可以成為舍堂的一員。而內地生住hall則不需這麼麻煩,校方一定會給每位內地生安排宿位,除非該生本人不同意。

    內地生學習更刻苦

    徐航說,工作學習中,她接觸到不少內地生,感覺內地生學習都非常投入刻苦,在圖書館經常能看到內地生用功的身影。香港本地生大部分在完成一天的學習後,晚上就會回家,通常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打短工、做義工、參加社團活動等,有的會跟朋友聚一聚,一起玩一玩,玩到凌晨一兩點鐘也是司空見慣的。臨近考試時,「臨時抱佛腳」這句話用在香港學生身上蠻貼切的。

    「內地來的同學學習真的很刻苦!」採訪中,很多香港學生會用這句話評價內地生。徐航分析說,除了與內地生的學習習慣有關外,港校相對較高的學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她坦言,相比本地生,內地生的學費的確高出很多,大部分又拿不到獎學金,努力學習,以好的成績回饋父母也是不少內地生的學習動力。

    參與活動熱情待升溫

    23日下午,記者於香港浸會大學採訪,由於還在放假,校園裡學生的身影不多,一群正在排演話劇的學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作為主創人員之一的傳理學院一年級女生葉嘉敏介紹,他們正在為3月底舉行的香港八校巡迴演出作準備,儘管還在假期中,社團的成員們已提前返校了。

    葉嘉敏說,該話劇社團約有500餘名成員,據她所知,目前還沒有一位內地生。在她看來,內地生不是很熱衷參與一些社團活動,本地生在這方面則相當有激情。她表示,一起做活動是種很好的交流、了解方式,有助於個人能力與協作能力的提高,希望更多的內地生能參與進來。

    香港大學的徐航說,香港大學的各種社團達百餘種,學生的參與度很高,外界甚至流傳著一種誇張的說法:多到一天到晚搞活動。有些內地生起初並不是很理解,甚至認為是不務正業,但隨著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內地生嘗試加入感興趣的社團,有的很快成為活躍分子。(《武漢晨報》特派記者 向潔楊梅發自香港)

相關焦點

  • 港生赴內地深造成「優選」
    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港生赴內地升學總報名人數為10778人,當中通過「文憑試招生」的報名人數為3993人,港澳臺僑聯合招收香港學生報名人數為2650人,院校自主招生報名人數為4135人。為何赴內地升學成為港生熱門選擇?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分析,2019年下半年開始香港社會出現的亂象,對學生和家長的求學選擇產生一定影響。
  • 內地生赴港讀大學不需再讀預科 過二本線可申請
    繼香港科技大學在農曆大年初六舉行2012年內地本科招生開放日後,近日,香港多所高校公布了招生計劃,今年均增加內地招生計劃,但學費不漲。記者獲悉,從今年起,香港的大學學制由三年改為四年,內地生赴港讀大學不需再讀預科。
  • 香港學生:「在內地讀書很充實!」 願意赴內地升學港生人數持續增長
    部分新增的院校開辦了香港高校未能提供的課程,為港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科選擇。  「我們班上有香港同學,有時候在選修課上也會遇到不少。」在校園裡,黃諾晴不時碰到香港同學的身影。她說,在學校其他活動中也認識了一些來自香港的學長。
  • 日月談|港生赴內地深造成「優選」
    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港生赴內地升學總報名人數為10778人,當中通過「文憑試招生」的報名人數為3993人,港澳臺僑聯合招收香港學生報名人數為2650人,院校自主招生報名人數為4135人。為何赴內地升學成為港生熱門選擇?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分析,2019年下半年開始香港社會出現的亂象,對學生和家長的求學選擇產生一定影響。
  • 港校在內地褪色?香港八大院校內地生申請人數下降引發議論
    與去年相比,各校所錄取內地生並無太大波動,但高考狀元選擇來港升學人數減少,三甲亦不多見。其中,香港中文大學今年錄取內地各省市三甲生人數從去年的42人減到17人,校方沒有透露當中是否有狀元考生。近年香港特區政府鼓勵各所大學招收非本地生。但是去年遼寧省高考狀元劉丁寧入讀港大一個月後,因不適應而返回內地讀書,引發熱議。
  • 內地生在港生存調查:去香港讀個大學到底好不好?
    去香港讀大學到底好不好?在香港高校掀起內地招生熱的今天,針對這個問題,他們或許最有發言權。  10年間,已有數千名內地學生走出香港高校。  自我增值機會多、言論自由和高效生活是他們的理由  當這個夏天過去,又有一批內地學生將南下香港,在這個特殊的中國城市度過一段特殊的學生生涯。  據在港內地畢業生聯誼會統計,自2002年起,赴港就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總人數以每年近千人的速度增長,到2006年已增至5000人,總數則已超過1.4萬名。
  • 赴港讀"大專"當心被忽悠 副學士文憑內地不承認
    記者了解到,香港政府從2006年起,批准8家院校招收不超過該校學生總數一成的內地副學士(大約2000人)。但由於嚴重缺乏宿舍,至今僅有約200內地生入讀副學士課程。  「這是一塊肥肉,是香港自己發明的學位,是這些高校斂財的手段。」長期關注在港內地生發展的耿春亞說。
  • 內地生在香港就讀畢業後可無條件留港1年
    日前有媒體報導,香港特區政府正在考慮容許在港就讀的非港籍學生,畢業後無條件續籤一年,以方便其留港找工作。時報記者就此約訪香港教育局,有關負責人透露,新政策將於今年9月推行,並計劃興建「聯合宿舍」解決內地生的住宿難題。
  • 香港留學|港生報內地大學人數創新高!近5000 DSE考生申請
    2021年香港中學畢業生內地升學報名資料昨日發布,今年報讀內地高校的香港中學文憑試(DSE)考生人數創九年新高,達4783人;而今年DSE考生數量連續九年創新低,僅有52131人。  專家指出,報名赴內地升學人數增加,說明港生對內地抗疫取得巨大成功、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有信心、內地高校實力不斷增強等。
  • 聚焦 | 難融、輾轉與收穫:那些在香港讀大學的內地生們
    香港教育局數據顯示,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8所公立大學共有內地學生1.2萬人,另有1.4萬名內地學生在樹仁大學、港專學院等自資院校就讀。內地學生已成為香港高校中最大的非本地生群體。2020年,15所香港地區的大學招收內地學生,申請即將進入面試階段。又一批內地生正要赴港,展開人生新的篇章。
  • 港生內地上大學收穫別樣體驗
    在首屆免試生畢業前夕,記者採訪了多名來內地就讀的港生。   免筆試只面試  看重學生素質   根據香港教育局資料,當前香港學生入讀內地高校本科,主要有3種途徑: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港生、港澳臺僑聯招考試、院校獨立招生。其中「免試招生計劃」依據港生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擇優錄取,無須額外參加內地聯招考試。招生高校自行決定是否對考生進行面試。
  • 香港高中生申請內地大學比例創新高,TOP20高校全部為港生敞開大門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學術與培訓部主任鄒重華表示,香港近期發生的暴亂讓很多家長和學生考慮去學習環境更穩定的內地讀書。上述「文憑試」又稱為「內地高校免試招收港生計劃」,即香港學生可根據他們的中學文憑考試(DSE,相當於香港的「高考」)來報讀內地加入該計劃的高校,「免試」的意思為免除內地的聯招考試。
  • 港科大內地博士自殺引關注 赴港學子有4大壓力
    後被媒體證實失蹤原因與其在港期間學習和生活壓力有關。這一系列事件引發了我們對赴港學子學習生活狀態的關注。  沈盈姊希望通過本報向那些想來香港讀大學的學弟學妹們轉達她的建議:一定要在內地打好英語基礎,否則來到香港之後,很難跟上老師講課,學習壓力就會非常大。  香港城市大學明粵會教師陳子享說,內地學生在香港地區的孤獨感並不亞於在英語國家,因為他們的語言不通。去外國可以說英語,在香港通常就一定得說粵語。
  • 香港學生來內地讀大學熱度上升 港生:內地機會多 教學質量好
    其中,今年通過「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報讀內地高校的人數同比上升近一成。四種主要途徑上內地大學黎洋是今年中山大學的「新鮮人」,讀書成績一向很好的他,選擇來內地讀中山大學,一開始並未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 申請香港band1中學,在港讀小學真的比內地讀小學更有優勢嗎?
    其實大家想知道的無非就是「在香港讀小學的港寶,真的比內地讀小學的港寶,升中時更有優勢入讀Band 1中學嗎?」今天小拔和大家聊一聊,內地讀小學和赴港讀小學,升中時候的優劣勢對比。 有無呈分試決定了能否參與香港的中學統一派位 香港的小學生會經歷三次呈分試。第一次是小五下學期最後的考試,第二次是小六上學期第一次考試,第三次是小六下學期第一次考試。呈分試對報考官津學校非常重要,需要提早一兩年預備。
  • 香港高中畢業生人數降 赴內地升學仍具吸引力
    專家指出,近年香港高中畢業生人數下滑,連帶報讀內地高校的人數也呈下降趨勢。然而,到內地升學對港生仍具相當吸引力。  受出生率下降等因素影響,近年香港高中畢業生人數和參加文憑試的考生人數大幅下滑。根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數據,文憑試考生人數(不包括自修生)逐年下跌,今年的人數由去年約6.2萬,減少約5000人至5.7萬,是歷年最低。
  • 免試之外驚喜多 港生內地上大學收穫別樣體驗
    在首屆免試生畢業前夕,記者採訪了多名來內地就讀的港生。   免筆試只面試  看重學生素質   根據香港教育局資料,當前香港學生入讀內地高校本科,主要有3種途徑: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港生、港澳臺僑聯招考試、院校獨立招生。其中「免試招生計劃」依據港生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擇優錄取,無須額外參加內地聯招考試。招生高校自行決定是否對考生進行面試。
  • DSE港生報讀內地大學分數線將出爐?港生回內地上大學,DSE和聯考選哪個?
    香港DSE考試吸引絕大多數內地港寶家長的主要原因是:港生通過「DSE免試招生計劃」,可以報考內地127所高校,當中包括絕大部分雙一流大學。而今年在DSE考生同比減少1.06%的情況下,今年參加「DSE免試招生計劃」的港生人數卻增加19.8%,達到了4783人,而今年DSE港生報讀內地高校的錄取結果將會在7月29日放榜。
  • 內地生VS港籍生在報考香港DSE上有什麼區別?怎樣才能輕鬆上名校?
    雖說DSE是一個國際考試,沒有戶籍的限制,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國籍的學生都可以透過DSE升讀香港及國外的大學。不過,還是有很多家長對此存在疑問,內地生內地生和港籍生,在報考香港DSE上有什麼區別?有香港身份的考生是否更有優勢?今天港君就來和大家一一分析!
  • 內地生無法赴港:在家上「天價網課」很心塞
    大公報報導,香港向來是受內地學生青睞的求學之地,今年受疫情影響,多間大學早前呼籲非本地生無須赴港上課,第一學期的課堂大多以網上形式授課,有學校更暫停寄送來港籤證。有內地學生直言「在家上『天價網課』很心塞」,加上既要處理已下訂的房間,又擔憂網上學習影響實操型課程的成效,希望學校下學期的課程和活動安排結合上學期的情況作調整,並在恢復面授後向非本地生提供一定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