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發展空間較香港大,愈來愈多港生首選北上讀大學
名校多、資源多、前景佳,近年內地大學成為本港學生的優選,報名人數一年比一年多。不過,本港對此的整體重視程度不足,尤其在疫情下,跨境港生要經歷檢測、隔離、開支增加等問題,但未得到支援。議員和校長均指出,今年的跨境港生特別需要幫助,他們呼籲有關方面優化機制,鼓勵內地升學,促進兩地學術文化交流。\大公報記者唐曉明
教育局昨日表示,入讀內地186間指定大學的香港新生可申領「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資助,免入息審查資助金額為5600港元,金額和去年一樣,並無因應疫情而有所調整。目前身處深圳的明仔已經在深圳酒店隔離了兩天,兩周後要到北京的大學報到。父母因工作關係不能陪同兒子北上,懂事的明仔留意到資助計劃的新聞,卻慨嘆「有點失望」。
「我前日做咗檢測已經使咗兩千元,又買多咗防疫用品,再計埋14天隔離的酒店租金及日常飲食,阿爸阿媽加埋要畀多起碼成萬元。」明仔說,本已得到香港某間大學的取錄,但經過思考及與父母商量後,即使面對疫下,他亦堅持初衷到北京讀書,「因為我之前實地看過,很喜歡北京的環境,也想有不同的人生體驗。」
事實上,隨著國家的整體發展,愈來愈多人意識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多,香港學生到內地高等院校升學趨增,今年總報名人數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三,有接近一萬一千人。特區政府雖然有相關措施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如昨日提到的首年入讀內地指定186間大學、包括參與「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的122所院校的香港學生,可以申請「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惟社會各界均認為資助如象徵性質,並不足夠,難起鼓勵作用。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張國鈞表示,現時政府對資助學生內地升學撥款金額不變,特別是免入息審查的資助額一向偏低,其實支援度很低。他認為,當局應該考慮增加支援,吸引更多香港學生到內地升學,了解內地文化和社會狀況,更能聯繫起兩地的人際網絡。
香港培僑中學校長伍煥傑亦指出,政府現時對有關學生支援不足,尤其疫情下,抵埗後在酒店隔離的開支都由學生全數支付,加上學生要增購防疫用品,對一心北上求學的青年人造成負擔。他說,近年內地大學漸趨國際化,教學資源充足,北大清華更舉世知名,港生北上求學,有利增加雙向認識,促進兩地的交流融合。很多同學畢業後在內地的事業都發展得很好,即使回港工作,亦有更多選擇。他認為,政府應考慮調整資助政策,從中增加鼓勵港青北上求學的誘因。
伍煥傑續說,現時學生前往內地的交流活動很多都流於表面,報價多是價低者得,不太重視膳食質素和酒店環境,影響學生對內地的觀感,期望有關部門完善相關機制,審批時能夠控制交流團的質素。
|編輯:吳偉楠
每日瀏覽更多新聞資訊 關注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官方頭條號:大灣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