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港媒報導,內地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3月1日起開始網上報名,今年參與的內地高校增加6所達到84所。「免試招生」計劃在原有的港澳臺學生聯考之外,開闢了一條港生赴內地高校就讀的新通道,即依據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擇優錄取,無須額外參加內地聯招考試。
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經理鞏萬說,2015年共有2988名港生申請內地免試招生計劃,最終1444人獲招,錄取率達48.33%。香港教育局資料顯示,免試招生計劃自2012年實施以來,共有超過6000名香港學生通過該計劃赴內地求學。
憑港版「高考」成績錄取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發言人說,免試招生計劃減輕了香港考生的壓力,讓他們能更集中精力應付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學文憑考試是香港實行「334」新學制(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學,使香港學制與內地接軌)後的統一考試,類似於內地「高考」,成績由次到好分為1-5級。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6年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辦法,招生高校可根據本校招生要求,自行決定是否對考生進行面試,並且依照最低錄取標準招收考生。除「校長推薦計劃」內考生和報考藝術體育類專業考生外,最低錄取標準為「3、3、2、2」,即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中文科、英文科成績達到第3級及以上,數學科、通識教育科達到第2級及以上。「校長推薦計劃」內考生最低錄取標準可為「3、3、2、2」或「3、2、3、2」。報考藝術體育類專業考生最低錄取標準為「2、2、1、1」。
今年「校長推薦計劃」名額由每校3人增至5人,英文科最低要求降至第2級,但同時數學科須達第3級。鞏萬稱,該做法順應中學要求,同時為理科較強的學生提供升學機會。
高校層次不同方便選擇
在2012年內地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推出時,共有63所高校參與,而今已增至84所,其中既有「985」、「211」高校,也有一些省屬重點高校,呈「兩頭小、中間大」的形態,方便港生進行不同層次的選擇。在學校和志願選擇上,與內地考生相比享受較多優惠。
據統計,2015年選擇暨南大學的香港學生最多,其次是中山大學。在學科方面,主修人文社科的人數最多,其次是中醫學及語文類學科。各所大學招生名額不同,鞏萬舉例說,暨南大學計劃招錄100人,中山大學則為35人,有些大學標明僅招收填報第一志願的學生。鞏萬預計今年因「校長推薦計劃」名額增加,或會吸引更多數學科成績較佳的學生修讀經濟、統計及理工學科等。
鞏萬說,在今年新增6所大學中,其中4所廣西的大學近年招收了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學生入讀。港生入讀也有助於認識「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增進交流。
至於港生的出路,鞏萬透露最近向免試招生途徑升學的港生進行意向調查,上千名在廣州及福建就讀的港生中,大部分人打算回香港工作,一部分人留在內地工作,小部分人則繼續升學。
為內地高考改革提供借鑑
與香港當地參與聯招的8所大學相比,內地一般大學的錄取標準較低,每年尤其是廣東的部分高校會預留金融、經濟、中醫及西醫等熱門學科的學位給香港學生,競爭相對較小。目前,已有95%的內地大學學歷獲香港認可,赴內地升學因此成為不少港生的選擇。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早在2014年8月推出「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資助有經濟幫扶需求並已通過免試收生計劃,到內地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的香港學生,每名通過審查的學生可獲每年1.5萬元港幣的全額資助或半額資助,這也為不少港生免去後顧之憂。
知名教育學者熊丙奇稱,內地免試招收港生為高考改革提供了經驗借鑑。內地高校招生也可採用統一考試基礎上學校完全自主招生的方式,即考生在參加統一測試之後,以這一成績去申請大學自主招生,大學獨立進行評價、錄取。如此或能走出一條高考改革新路。(俞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