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不自覺,裝攝像頭監控是個好辦法嗎?

2020-09-24 常青藤爸爸

前段時間《江蘇新聞》報導了一件事,14歲大的男孩報警稱被爸爸裝攝像頭監控,引起了網友們激烈地爭論,確切說,是引起了「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們」和「新時代追求獨立自主的孩子們」之間的battle。


視頻中,爸爸當場就氣得反問兒子,「我監控監視你什麼了?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然後向警察解釋,「因為我們人不在家,我們倆都在外面做生意。」


爸爸這一連四發真是說得「鏗鏘有力」啊!


我來替他把潛臺詞補充完整:

我監視你什麼了?我看的就是你熬夜打遊戲,防得就是你偷偷幹壞事。你如果是乖乖學習還怕我監視嗎?你有多少隱私?你一個小孩子家有什麼隱私,有什麼是不能給大人看到的?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我是你爸爸,父母管孩子天經地義,監視你是在管你,為你好。爸媽都在外面忙生意,盯不了你,不裝監控還能怎麼辦?


這個爸爸絕非個例,挺多家長,尤其是小學生家長,通過監控管孩子,而且裝了以後感覺挺好的。


嗯,看監控的人是感覺挺好的,也理直氣壯。


可是被監控的那個人什麼感覺,你有沒有設身處地想過?


我們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老闆要給你的工位安監控你什麼感覺?我們把上面那位爸爸的問題換成老闆的問題:


我監視你什麼了?上班就該認真工作,又沒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你有什麼怕我監視的?怕摸魚被看到?防得就是你摸魚,你不摸魚還怕我看?
你有多少隱私?你聯繫的人、聊的事,都是公司業務,能有什麼隱私,有什麼是不能給老闆看到的?我又不監視你上廁所。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我是你老闆,我付錢給你,怎麼就不能看著你幹活了?你有錯我隨時能指出,多高效的工作方式,一對一VIP待遇,別的公司還沒有呢。公司這麼多人,我忙不過來啊,安監控也是無奈之舉。我是為你好!好好工作,將來升職加薪,受益的不還是你自己!不知道感恩還委屈,真是氣死我了!這員工真不懂事!

祝每一個安監控的家長,背後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老闆


老闆這要求就算再理直氣壯,估計也沒幾個人能接受吧!即使是熱衷給孩子裝監控的家長。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對於你的監控,孩子的感受也是一樣的。


前一段時間,有個女孩因為被媽媽安攝像頭監督是否按時看書,也上過一次熱搜。當時網友們舉行了投票,結果絕大多數人都投給了「完全不能接受被監視」。


就像孩子說的,誰願意被像囚犯一樣關著啊。


所以,安監控這事常爸是旗幟鮮明地反對。


不裝監控,孩子背著我不幹正事怎麼辦?


父母初衷沒錯,但是安監控這方式真的治標不治本。


無論是幹正事還是閒事,被監視的感覺真的很差,所以很多孩子會用哭鬧、藏攝像頭、砸攝像頭等方式來表示拒絕。還有的孩子學會了撒謊、討好、偽裝。


臺灣有個系列短劇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有兩集講了媽媽監控兩個女兒的事情。


媽媽會一邊做家務一邊看姐妹倆在另外房間的活動,監督她們的一言一行。因為姐姐茉莉細心穩重,媽媽一般重點監視姐姐,有什麼事都讓姐姐帶著妹妹做。


她以為看得越多,就會越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不會變壞,會好好學習,結果呢?


茉莉表面很乖,會照顧妹妹,會主動學習,成績優秀,堪稱「完美」。但是在媽媽看不到的地方,那些被否定的意願,在瘋狂扭曲生長。


她偷偷寫小說,偷偷和男生談戀愛,偷偷去圖書館借自殺、嗑藥相關暗黑系題材的書。甚至偷東西、自殘,所有媽媽禁止的,茉莉都在偷偷做。


媽媽長期監控施加的精神壓力,茉莉不敢反抗又無處發洩,她開始偷東西。每次媽媽指出她的錯誤,她就會去偷一樣東西,當作禮物送給媽媽。


「作為媽媽,永遠那麼高高在上,永遠那麼有道理是吧?我永遠有錯,你永遠完美是吧?戴上我偷的發卡,你就是和我一樣有罪的人,我們都不完美。」看著媽媽開心得戴上發卡,茉莉生起一絲快感,找到一絲絲平衡。


但是更多的,茉莉的負面情緒是攻擊自己。每次考砸了,茉莉就會提前把手腕割出一道道傷痕,她覺得,自己先痛過再被媽媽打,好像就沒那麼痛了。她幻想著,如果有一天媽媽看見這些傷痕,可能會傷心,會警醒,會給自己道歉,從此就不再打罵自己了。


終於有一天,茉莉再也沒力氣反抗媽媽了,她選擇了自殺。


抓住培養自制力關鍵期,才是解決不想學習的根本方法


說回新聞中的老父親,孩子熬夜打遊戲,不催都不知道學習,這麼被動的態度是如何形成的,自己有想過嗎?反正不是天生的。我們公號上周發表的文章裡剛說了,內驅力是人人生下來就有的能力,它生於呵護,毀於逼迫。詳情請戳:《看完「學渣」逆襲的成功案例,說說如何保護孩子學習的「自驅力」》


老父親的做法也給我們敲響警鐘,保護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要趁早——要想孩子14歲的時候知道為我學,我要學,那麼從4歲的時候就應該開始培養。


下面就來給看到這裡的各位常粉們上乾貨了!


如何保護孩子的自驅力?具體說就是整個學習過程,要滿足孩子的這三個心理訴求:自主感、勝任感、需要感。

這三大心理訴求來自兩位著名美國心理學家EdwardL. Deci與Richard Ryan在1970年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它解釋了人能持續有動力做事的原因。


自主感


自主感通俗說是孩子自己做主要學習,自己真心願意做。


這個願意可能因為興趣,可能因為喜歡某個老師,因為好朋友去了某個興趣班也想一起玩,或者因為一點點天賦。不管因為什麼,當他與學習產生了那麼一點點火花,就趕緊抓住它。


經常聽我們APP上故事的小朋友,很多都把同齡的小小常當成是未曾謀面的朋友,所以在課程中出現小小常的形象,他們就特別願意學。這也是我們在設計課程時的一點「小心機」,來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所以經常會收到類似下面的反饋:


其實小小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會因為他的一個好朋友去學圍棋了,而他想和這個好朋友對弈,所以也主動要學圍棋。


孩子好奇心這麼強,其實興趣的火花是天天呲呲冒的,就看你能否抓住。父母要做的不是嘮叨孩子,而是先從打造內驅力自動發芽的環境開始。比如自己很努力,成為孩子追隨的榜樣。很多醫學世家、音樂世家、教育世家,都是這樣薰陶出來的,這一點作用不可小覷。


但是,光得到「自主感」並不一定能保證孩子有持續做事情的動機,這就要說到第二個重要的心理訴求——勝利感。


勝任感


勝任感是指這件事我覺得我能做到。


在孩子失去興趣的時候,孩子最容易說的理由是「我不喜歡」。這並不是真正的答案,只是很多時候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表達。


所以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去觀察、去找到實際上他為什麼不喜歡的原因。


一旦找到原因就可以採用具體的方式給孩子建立「勝任感」。


這種感覺通常有兩種獲取的途徑,一種是從內獲取,孩子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厲害,有能力;還有一種從外部獲取,像是別人點讚或者得獎。


用拉琴來舉個例子,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一定是被表揚聲包圍的,自己也是信心十足的。可拉著拉著,新鮮勁兒過去了,緊跟著的反而是枯燥的練習和背譜子,手型不對、拉錯音更是常有的事。孩子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做好,出現了畏難情緒。


這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勝任感」的好時候了。可很多父母往往在揪著「自主感」不放,急於與他爭辯。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當初可是你自己想要拉的,怎麼可以現在就打退堂鼓?學東西不堅持哪兒行?」但他們不知道,基本上,這話對孩子起不了作用。


那父母該怎麼從「勝任感」上找突破呢?比如,你可以讓孩子當你的小老師,教你小提琴,讓他從你身上找到優越感,從而獲取「勝任感」。同時你還可以接納孩子沮喪的情緒,試著幫助他平衡「勝任感」。比如說,「孩子,你是不是覺得現在拉小提琴有點難了,不像以前那樣很有成就感了?那這樣,以後練習曲子,我們搞個混搭。不要老練那些新曲子,也拉拉簡單的,你練得熟的,或者你喜歡的曲子,找找自信。自信被加滿的時候再去拉那些有點難度的曲子。」


不光鼓勵他「加油」,更要教會TA方法去解決問題,才能幫他重新找回「勝任感」。


另外有一個思路是將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降低難度。就像上樓梯,臺階太高肯定累,變成更多的小臺階,每一步就輕鬆一些,孩子才願意努力。



舉個例子,讓孩子實現英語的自主閱讀是大目標,自主閱讀的長句、陌生單詞比較多,就要先學短句、自然拼讀和高頻詞。要會單詞,就要認識字母。字母這麼枯燥,就通過兒歌、繪本、小遊戲、動畫片、尤克裡裡彈唱,變著法兒調動孩子手眼耳口去學習。(常爸寫的那本《別錯過孩子英語學習敏感期》的書,為什麼要強調「分齡啟蒙路線圖」?就是為了根據孩子不同年齡的認知水平的興趣點,把「學好英語」這個大目標分解成每個年齡可以完成的具體的小目標。)


光有前兩點,能不能就讓一個人全心全意地積極投入了呢?還不夠,人是社會動物,所以特別需要「需要感」(relatedness),而這也是常常被我們忽視的。(這個relatedness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翻譯成歸屬感或連接感,但實操中我們更看重「被需要的感覺」,所以這裡翻成「需要感」。)


需要感



我們公號的粉絲曾告訴過我這麼一個故事,有一次她帶著孩子和老人出國玩,在酒店辦手續的時候,孩子和老人在大堂休息,這時酒店工作人員很友好地跟老人和孩子打招呼,說了幾句很簡單的英語,但老人聽不懂,孩子充當了翻譯。結果自此以後,孩子對英語的好感度爆棚!以前是被家長趕鴨子上架地學英語,現在變成自己要求學英語!這就是孩子的「被需要感」得到了滿足而產生的主動性。



不一定非得出國才能培養英語方面的「需要感」,也可以讓孩子教你、教家裡的老人、教弟弟妹妹,畢竟「你們不如他」嘛,你們的崇拜、你們的進步,都會讓孩子覺得學以致用,「有人需要我」。


同理,
當孩子告訴你他討厭彈琴的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我是否認真地當過他的聽眾?有過由衷的讚美?還是他彈他的琴,我嗑著瓜子玩手機?


其實「被人需要」是一種人人都有的非常高級的情感,一個人越能感覺到被很多人需要,格局就越大,就越能產生強大的動力做事。很多做大事的大人物常常能自我犧牲廢寢忘食,那真不是傻,是找到了自己活著的意義。


當孩子學習不自覺的時候,與其想著裝個什麼牌子的攝像頭更管用,不如從根上想一想,到底是孩子的哪個心理訴求沒有被滿足:

你是不是忘記了傾聽、沒有尊重他的興趣,使他沒有了「自主感」?
是不是只顧著抱怨,沒有與他一起解決問題幫助他重獲
「勝任感」?是不是只讓他獨立練習讓他丟失了「需要感」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時時注意滿足他自主學習的自主感、勝任感和需要感,養成一個主動學習的內驅力和好習慣,否則,等到初高中,再想靠裝攝像頭來監控孩子的學習,為時晚矣!

相關焦點

  • 裝攝像頭監控孩子看書寫作業,可真是個好辦法!
    警方了解到,原來上初中的兒子沉迷遊戲,有時候不自覺會熬夜。雙親因生意繁忙長期不在家,父親就想在兒子房間裝一個攝像頭來監督他學習。面對兒子的質疑,父親發出靈魂三問:「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
  • 裝攝像頭監控學習,是愛還是傷害?
    近日,「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的話題備受社會關注。江蘇一位14歲少年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的新聞更是衝上社交媒體熱門榜。其實,現在裝攝像頭監控孩子的父母,可能也有過被翻看日記、窺探隱私的童年陰影,他們未必不懂「千裡眼」可能破壞親子關係,未必不反感毫無隱私可言的「無孔不入的愛」。
  • 裝攝像頭監控學習,是愛還是傷害
    近日,「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的話題備受社會關注。「千裡眼」下的小朋友,則一邊與攝像頭「鬥智鬥勇」,一邊抱怨自己像「囚犯」一樣被管著。其實,現在裝攝像頭監控孩子的父母,可能也有過被翻看日記、窺探隱私的童年陰影,他們未必不懂「千裡眼」可能破壞親子關係,未必不反感毫無隱私可言的「無孔不入的愛」。
  • 裝攝像頭監控學習,「無孔不入的愛」也是傷害
    【新聞隨筆】近日,「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的話題備受社會關注。江蘇一位14歲少年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的新聞更是衝上社交媒體熱門榜。家長認為,安裝監控是無奈之舉,工作繁忙只能用攝像頭代替陪伴。「千裡眼」下的小朋友,則一邊與攝像頭「鬥智鬥勇」,一邊抱怨自己像「囚犯」一樣被管著。
  • 家長裝攝像頭監控學習,是愛還是傷害?
    近日,「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的話題備受社會關注。「千裡眼」下的小朋友,則一邊與攝像頭「鬥智鬥勇」,一邊抱怨自己像「囚犯」一樣被管著。其實,現在裝攝像頭監控孩子的父母,可能也有過被翻看日記、窺探隱私的童年陰影,他們未必不懂「千裡眼」可能破壞親子關係,未必不反感毫無隱私可言的「無孔不入的愛」。
  • 新學期來了,​你會用攝像頭監控孩子學習嗎?
    要開學了,家長最操心的無外乎是孩子的學習,特別是放學回家,孩子學習的自覺性能讓家長放心嗎  最近幾天,微博熱搜上出現了家長通過攝像頭監控女兒是否按時讀書的消息,一位媽媽在家裡安裝了雲臺攝像頭,監控女兒讀書的時候,坐姿是否端正,還通過攝像頭的對講功能喊話。對此,網友們觀點不一,您會給孩子安裝攝像頭嗎?作為孩子,你能接受父母這種行為嗎?
  • 「父欲裝監控兒報警」上熱搜:你贊成安攝像頭監控孩子學習嗎?
    更有家長發出感慨:「暑假第一周:嚴格控制孩子看電子屏幕時間;暑假最後一周:我要感謝佩琦、超級飛俠、豬豬俠………我這條命都是你們給的(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開學了,家長最操心的事就是孩子的學習了,特別是放學回家後,孩子的自覺性能讓家長放心嗎?
  • 監督孩子學習家長裝上監控 裝監控算侵犯孩子隱私嗎?
    兒子才知道自己房間裡裝了監控,很不高興。第二天兒子用布把機器人攝像頭包裹起來,扔到一邊。陳先生嚴肅表示,不可以這樣。兩人爭論了好久,最後陳先生跟兒子妥協,監控繼續,允許兒子在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適度地放鬆娛樂。  王女士在兒子四年級的時候就在兒子房間裡裝了攝像頭。「當時是因為我每天上夜班,他爸爸要出差,我們不放心孩子一個人在家,就裝了監控,一是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二是為了孩子的安全。
  • 「父欲裝監控兒報警」上熱搜:你贊成安攝像頭監控孩子學習嗎?
    更有家長發出感慨:「暑假第一周:嚴格控制孩子看電子屏幕時間;暑假最後一周:我要感謝佩琦、超級飛俠、豬豬俠………我這條命都是你們給的(以上排名不分先後)」。開學了,家長最操心的事就是孩子的學習了,特別是放學回家後,孩子的自覺性能讓家長放心嗎?近日,話題衝上微博熱搜;此後,江蘇一家電視臺以話題,對安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這一話題進行了街頭隨機採訪。
  • 評論 | 裝攝像頭監控學習,是愛還是傷害
    近日,「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的話題備受社會關注。江蘇一位14歲少年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的新聞更是衝上社交媒體熱門榜。「千裡眼」下的小朋友,則一邊與攝像頭「鬥智鬥勇」,一邊抱怨自己像「囚犯」一樣被管著。其實,現在裝攝像頭監控孩子的父母,可能也有過被翻看日記、窺探隱私的童年陰影,他們未必不懂「千裡眼」可能破壞親子關係,未必不反感毫無隱私可言的「無孔不入的愛」。
  • 孩子學習老不好?要裝個「監控」嗎?
    1你家有攝像頭嗎?你們是不是對監控攝像頭的認知只停留在用來防盜防偷?出來漲漲見識吧,監控攝像頭還有這樣的用處。當然,您的孩子成績也許上去了,但心態可能也炸裂了。為督促孩子學習家長們裝了監控,重點是這種監控不是學校教室裡安裝,而是在孩子房間內安裝。有些私立學校,補習班在教室安裝攝像頭,這可以理解。但在孩子房間內安裝攝像頭還是第一次聽說。
  • 用攝像頭監控學習:別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開學季到來,孩子的學習尤其是他們放學回家後的自覺性最讓家長關心。近日,「通過攝像頭監視女兒是否按時看書」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此前,一位14歲男孩因父親要在自己房間裝監控而選擇報警也引發網友熱議。父親表示,男孩沉迷遊戲,自己在外忙著做生意,裝監控是為了督促他學習,起到提示的作用。
  • 攝像頭監控孩子學習有必要嗎?孩子:這麼做侵犯了我的「隱私權」
    很多父母因為工作的原因,沒有辦法在家裡陪伴孩子的成長,監督孩子的學習,所以為了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家裡的情況,選擇了安裝攝像頭來監控了解情況。但是有的孩子對父母裝監控的這個行為卻敬謝不敏,即使安裝了監控也會利用各種手段讓監控失靈,因為不想自己活在一個沒有隱私的家庭環境中。
  • 攝像頭監控孩子學習有必要嗎?孩子:這麼做侵犯了我的「隱私權」
    很多父母因為工作的原因,沒有辦法在家裡陪伴孩子的成長,監督孩子的學習,所以為了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家裡的情況,選擇了安裝攝像頭來監控了解情況。爸爸說,自己和孩子媽媽在外做生意,沒有辦法一直監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所以想要在孩子的房間裝上監控。再說了,小孩子能夠多少隱私?兒子居然還說自己和她媽不懂法、不懂禮貌,還說他是文盲!
  • 家長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算不算侵犯隱私?
    兒子才知道自己房間裡裝了監控,很不高興。第二天兒子用布把機器人攝像頭包裹起來,扔到一邊。陳先生嚴肅表示,不可以這樣。兩人爭論了好久,最後陳先生跟兒子妥協,監控繼續,允許兒子在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適度地放鬆娛樂。強烈抗議,兒子用彩色鉛筆畫糊攝像頭王女士在兒子四年級的時候就在兒子房間裡裝了攝像頭。
  • 家長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算不算侵犯隱私?
    兒子才知道自己房間裡裝了監控,很不高興。第二天兒子用布把機器人攝像頭包裹起來,扔到一邊。陳先生嚴肅表示,不可以這樣。兩人爭論了好久,最後陳先生跟兒子妥協,監控繼續,允許兒子在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適度地放鬆娛樂。強烈抗議,兒子用彩色鉛筆畫糊攝像頭王女士在兒子四年級的時候就在兒子房間裡裝了攝像頭。
  • 毀掉一個孩子,給他裝個監控就夠了
    ,在家裡裝了個攝像頭,還冷不丁通過攝像頭喊話:坐直一點!,我犯得著裝監控嗎?這部分本來就不自覺的孩子,會因為裝監控而變得自律,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嗎?說句不客氣的:現在不自覺的孩子,裝了監控更不可能變成一個自律的孩子。
  • 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不是明智之舉
    疫情期間,她為了監督兒子上網課,特地在家裡裝了攝像頭。最近,「通過攝像頭監視女兒是否按時看書」還上了微博熱搜。(9月9日《揚子晚報》)其實,吳女士的做法並非個例,反而是眾多家長的一個縮影。比如,疫情期間,陳先生為了孩子的學習和安全著想,給兒子房間裝了一個遠程監控的攝像頭;王女士為了督促孩子好好學習,在兒子四年級的時候就在房間裡裝了攝像頭;兒子上四年級上學期的時候,趙先生覺得有必要抓孩子的學習了,又在兒子房間的雙人床的下鋪上裝了一個球形的攝像頭……對於家長們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的做法,有人表示支持,認為這樣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時刻督促孩子學習。
  • 家長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 算不算侵犯隱私?
    兒子才知道自己房間裡裝了監控,很不高興。第二天兒子用布把機器人攝像頭包裹起來,扔到一邊。陳先生嚴肅表示,不可以這樣。兩人爭論了好久,最後陳先生跟兒子妥協,監控繼續,允許兒子在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適度地放鬆娛樂。強烈抗議,兒子用彩色鉛筆畫糊攝像頭王女士在兒子四年級的時候就在兒子房間裡裝了攝像頭。
  • 父親為督促孩子學習裝監控,是愛還是傷害?
    近日,「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的話題備受社會關注。江蘇一位14歲少年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的新聞更是衝上社交媒體熱門榜。「千裡眼」下的小朋友,則一邊與攝像頭「鬥智鬥勇」,一邊抱怨自己像「囚犯」一樣被管著。其實,現在裝攝像頭監控孩子的父母,可能也有過被翻看日記、窺探隱私的童年陰影,他們未必不懂「千裡眼」可能破壞親子關係,未必不反感毫無隱私可言的「無孔不入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