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嘔、愛頭痛、手腳冷的肝陽虛!」我吳茱萸湯,今天和你拼了!

2021-02-10 羅大倫頻道

「中醫基礎理論」的一系列文章,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學習中醫,讓大家跳出「只求方,不學醫」的怪圈。我們會用生動有趣的文字和妙趣橫生的現象來為您揭開中醫神秘的面紗,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同時也讓您對中醫「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冷,北方尤其如此,這種「冷」不僅僅是生理方面的,而且是肉眼可見的。街道上行人稀疏,商店飯館紛紛閉門大吉,好似所有人都極其畏懼著「刺骨的寒冷」。

但,總有一些身穿白衣的逆行者,仿佛無所畏懼,行走在大街小巷,帶給人溫暖,讓人心暖。謝謝你,白衣天使,願你三冬暖,願你春不寒,願你天黑有燈,下雨有傘,願你身體健康!

上面那一段是我想對醫護人員說的一點話,而下面這些則是想對大家說的。在這個節骨眼上,大家除了要少出行之外,還應該注意在這天寒地凍的時候,要溫陽。在寒流來襲的日子,陽虛的人最容易受傷,因為陽虛之人,陽氣不足,非常容易被寒邪傷到。

結合往期內容,我們知道心陽虛應該服用桂枝甘草湯,或者時常配一些乾薑,熬水服用;腎陽虛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桂附地黃丸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另外,脾陽虛和肺陽虛都有相應的對策,但肝陽虛呢?

對於肝陽虛,論述的醫家不多,但是所有的臟器,都是有陰有陽的,肝臟當然也不例外。

肝陽虛之人,多表現在肝的生發功能不足,從而導致腹痛、腰痛、男性疝氣,女性小腹痛。而筋膜失於溫煦,則導致四肢蜷縮疼痛拘急,這是一種肝風內動。那應該用點什麼藥呢?

答案是吳茱萸湯。這是出自《傷寒論》的方子,是個溫裡劑,具有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的功效。

主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適用於食後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乾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冷,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洩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等症。

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神經性頭痛、耳源性眩暈等屬肝胃虛寒者。

其組成是:吳茱萸9g,生薑18g,人參9g,大棗十二枚。哎,沒錯!唐代詩人王維有一首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中所說的茱萸,就是這個方子裡用的茱萸。那到底這個茱萸是有什麼魅力,才能讓王維和張仲景都如此青睞呢?一起來看看醫案吧!

這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著名經方大師郝萬山教授的一則醫案,這則醫案和前兩天有個粉絲詢問我的情況類似,非常典型,大家可以仔細研究一下。

郝萬山教授的一個小學同學,在醫院做了食道癌的手術。後來郝教授就去看望他,發現他手裡總是拿著一個喝水的杯子,但他不是在喝水,而是在吐唾沫,一會兒一吐,不一會兒,杯子裡就有半杯的唾液。

郝教授說,唾液在中醫裡把它叫做神池水、金津、玉液,是人體津液所化的,是很珍貴的東西。郝教授就提出讓這個同學練習吞津的功夫,因為這是一個養陰的辦法,能夠灌溉臟腑,濡潤四肢,清神補腦,使人面色紅潤。所以想美容,練這個功夫就行。

但兩天以後這個同學就來找郝教授了,說這個方法不行啊。原來是他咽了一天唾沫之後,前後心冰冰涼的,就像一個大冰砣子一樣。這時候郝教授才恍然大悟,對於這個食道癌手術之後的同學,他分泌大量清稀的唾液,這不是金津,不是玉液,也不是神池水,而是什麼呢?是寒飲不化,是病理產物,是肝胃兩寒,飲邪不化,他才分泌了這樣的東西。

郝教授接著說,既然這樣的話,就給你開點藥吃吧。開什麼藥?對嘍,就是吳茱萸湯。吃了一個星期,唾液分泌減少,不用再隨身帶這個杯子吐唾沫了。吃了兩個星期就不吐唾沫了。

緊接著是北京中醫藥大學趙進喜老師的醫案。郭某,女,51歲。性格暴躁,久罹頭痛,其痛以前額及頭頂部為甚,沉重如壓一物。胸悶,心下脹悶不舒,時嘔清水,手足冷涼,舌質淡苔白膩,脈象右弦滑,左弦細,辨證為寒濁飲邪上逆,若用經絡辨證方法,則為肝經頭痛、胃經頭痛,符合仲景「乾嘔、吐涎沫、頭痛者」病機,腹證也符合吳茱萸湯腹證特點。

故投用吳茱萸湯加味:吳茱萸9克,生薑15克,黨參10克,大棗12枚,白芷10克,仙靈脾15克。5劑後,頭痛大減,再投2劑,諸症消失。

大家看完這兩個醫案之後,應該能發現說的是肝胃虛寒,濁陰上逆導致的頭痛和吐唾沫。但疑問就隨之而來了,不是說肝陽虛呢麼?怎麼說著說著跑肝胃虛寒去了,其實,說的是一回事兒,單純的肝陽虛在臨床上並不多見,多是肝和胃一起出現問題,這是為什麼呢?

肝屬木,胃跟脾一樣屬土,木克土,所以肝氣不疏,或者有的時候肝的氣機不舒暢了,不按原來的道路走,而要往岔道上走,就會橫逆犯胃。因為肝本來就克胃,所以它一不舒服,就更要去欺負胃來發洩。在中醫上,我們管這種情況叫肝氣犯胃

肝氣犯胃是肝失疏洩,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寒邪內犯肝胃而發病。臨床以胸脅胃脘脹滿疼痛為主要表現。常見於胃脘痛、嘔吐、呃逆、脅痛,以及現代醫學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其實啊,正常生理情況下,肝的疏洩功能可以促進脾胃的運化,而脾胃的運化功能又有助於肝的疏洩,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協調。但疾病情況下,兩者也相互影響,如抑鬱傷肝,肝失疏洩,橫逆犯胃,胃失和降,引起肝氣犯胃證;若胃氣先虛,肝氣相對偏盛,乘之於脾胃,也可引起肝氣犯胃證。

除此之外,關於肝和胃,大家也要區分一下肝胃不和以及肝氣犯胃。

肝胃不和與肝氣犯胃

肝氣犯胃與肝胃不和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肝氣犯胃屬於肝胃不和的範疇,而肝胃不和涵義較廣,凡是肝與胃之間生理聯繫失調,臨床上同時出現肝失疏洩,胃失和降,及胃受納腐熟功能異常者,均為肝胃不和證。肝氣犯胃證與肝脾不和證都是肝氣橫逆侵犯中焦所致,兩者均可出現胸脅脹滿疼痛,精神抑鬱或煩躁易怒等臨床表現。但脾主運化,其氣主升;胃主受納,其氣主降,因此,肝氣犯胃證,多兼見胃脘脹滿疼痛,呃逆噯氣,吞酸嘈雜,嘔吐等胃氣上逆的表現;而肝脾不和證,多兼見食少納呆,腹脹便溏等脾失健運之症。這個大家知道就可以了。

然後,讓咱們回到吳茱萸湯這個方子上來。到底應該怎麼用吳茱萸湯呢?是一有吐口水的症狀就用還是頭痛的時候用呢?這就需要從條文來分析了。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金匱要略》)

在《傷寒雜病論》中,吳茱萸湯證的條文如上,陽明病、少陰病、厥陰病篇各1條,雜病的嘔吐1條。那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陽明病、少陰病、厥陰病和雜病都有吳茱萸湯證呢?

那這樣也不行啊,這麼寬泛,到時候我們怎麼用啊?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弄清楚,吳茱萸湯證的特異性表現是什麼?從上述4條原文來看,共有的表現是嘔吐。但話說回來,嘔吐是吳茱萸湯證的特異性表現嗎?也就是說見到嘔吐就能用吳茱萸湯嗎?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嘔吐的實際病位在胃,病機是胃氣上逆。也就是說,吳茱萸湯證可以有嘔吐,甚至可以說,吳茱萸湯證必須有嘔吐,但嘔吐卻並不都是吳茱萸湯證。

那吳茱萸湯的嘔吐有什麼特徵呢?

吳茱萸湯治療的嘔吐必須是肝寒犯胃的嘔吐,導致胃氣上逆而嘔吐的原因是肝寒,即只有肝寒犯胃導致的嘔吐才是吳茱萸湯證。換句話說,吳茱萸湯證的嘔吐必須有肝寒的特徵,在嘔吐的同時伴有肝寒的特徵才是吳茱萸湯證的特異性。

那麼,肝寒的特徵又是什麼呢?一般而言,就是在肝經循行的部位,比如胸脅,腰,頭頂,會陰出現脹痛等,同時有寒象,如怕冷、手足寒冷、嘔吐物清稀,甚至冰涼、舌質淡苔白等症狀。這裡再強調一下,吳茱萸湯的嘔吐並不是說一定要嘔點什麼東西出來才行,而是有這個趨勢,就像醫案中的患者吐口水,或者噁心,乾嘔都是可以的。

另外,還有一個吳茱萸湯的使用指徵,大家需要知道,那就是有關情志方面的。肝會影響情志,大家都是知道的,如果是肝陽虛的患者,他會有晚上特別煩躁的感覺,條文中是用「煩躁欲死」來形容的,雖然沒那麼誇張,但可以看出其嚴重程度。雖說晚上「煩躁欲死」,但是白天就沒那麼嚴重。這是因為白天陽氣相對來說比較充足,而夜晚則陽氣較少,所以煩躁的症狀會在夜晚加重。

這種煩躁,病人的神志是清楚的,是病人告訴醫生或家屬的,說自己煩得要死,凡是病人說自己煩得要死的,肯定不會太嚴重。反而要是病人雖然煩躁,但是說不出,道不明,那就需要謹慎對待了。

當然,吳茱萸湯並不是只能治療嘔吐而已,否則我也不給大家介紹這個方子了,它還有很多其他的妙用。咱們從藥物組成就可以分析出來。

本方針對肝胃虛寒之證,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應該以辛熱入肝、胃、脾、腎經的吳茱萸暖肝溫胃,下氣降逆,和中止嘔。

本方重用生薑,是一大特色,意在溫中止嘔,和胃降逆,助吳茱萸散寒降逆止嘔。張錫純曾說:「吳茱萸湯中重用生薑,取其溫通之性,能升能降,以開脾胃凝滯之寒邪,使脾胃之氣上下能行」(《醫學衷中參西錄·醫論》)。

虛寒之證,治當溫補故以人參補氣健脾,以復中虛,可配生薑以調胃。

大棗甘緩和中,既可助人參以補虛,又可配生薑以調脾胃,且可制約吳茱萸、生薑之辛燥。

四藥配伍、共奏溫中補虛,抑陰扶陽,降逆止嘔之功。

1.感冒

臨床上常見感冒患者身熱輕、惡寒重、全身乏力而頭痛較甚,尤其在使用西藥發汗退熱後更易出現,此時往往表現為陽氣不足,運用吳茱萸湯為主,酌加解表之品,病情往往迅速緩解。

2.胃痛

對臨床上因脾胃虛寒而致胃脘疼痛的患者可採用吳茱萸湯為主方以溫中散寒補虛,同時可加黃芪、玄胡等開滯行氣止痛。

3.痛經

痛經常與虛、寒、瘀三者關係密切。遇到有虛寒痛經的患者時,可予吳茱萸湯為基礎溫中祛寒,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再加用溫經、養血、祛瘀之品。其實《金匱要略》所載溫經湯中就有吳茱萸湯的影子。當然,《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中所載主治寒侵胞中而致痛經帶下的吳茱萸湯與本文所討論的吳茱萸湯是同名不同方。

除此之外,吳茱萸湯還能夠治療呃逆、疝氣、眩暈等疾病,甚至只要是陽虛比較重的人,都可以試試這個方子,這裡就不一一解釋了。

雖然吳茱萸湯是個非常好的溫肝陽的經方,但不建議大家貿然大量的喝這個方子。因為有一些人服用這個方子之後會有一些副反應,比如四肢皮膚灼熱、瘙癢不適、腹痛、腹瀉、胸悶、頭疼等。建議大家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或者剛開始的時候小劑量試探的喝,如果沒問題的話,可以再逐漸加大劑量。

接下來,相信大家也知道我想說什麼了,還是養生的問題,吳茱萸湯再怎麼好,再怎麼妙,它也無法消除疾病帶給我們的痛苦,想要讓病魔離自己遠遠的,還得是從平時做起。

今天咱們就說說陽虛之人,冬天應該怎麼養生。

1、 飲食方面: 

不要多吃生冷的,粘膩的,冰凍的東西。有很多女性每天要吃很多水果,吃水果對皮膚確實有好處,但是要看是什麼體質,比如說陽虛的人,氣虛的人,痰溼的人,吃太多的水果,不僅不利於美容,反而增肥。反而會破壞消化功能,影響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和消化功能一受影響,時間久了,必然會從外形上反映出來。

另外陽虛的人要少喝綠茶,綠茶偏寒的。可以喝紅茶。鮮榨的果汁,陽虛體質不要喝,像西瓜汁、苦瓜汁,如果您喝了的話,肚子可能會疼得讓您在夜裡醒來。

要吃一些甘溫的、甘緩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羊肉牛肉都是補陽氣的,還有板慄,核桃,核桃是溫腎陽的。羊肉比較溫和,既補陽又補氣還能補血,煲羊肉的時候裡邊放一些當歸,白芍都是很好的。所以對那些一到冬天手冷的,冷的發麻,吃點當歸生薑羊肉湯是非常好的,這是張仲景的方子。

2、 生活起居方面:

增加戶外活動,這樣陽氣就被調動起來,很多功能就是用進廢退,陽氣本身就有一個功能是衛外的,衛氣要行肌表,老躲在一個固定的環境裡面,不和自然接觸,內外環境的調節功能就得不到訓練,得不到增強,衛外的功能就越來越低,表陽會越來越虛。

3、 經絡穴位:

神闕、關元、氣海、腎俞、命門熱敷,這些穴位的具體位置,在公眾號裡都搜得到。或者把生薑和鹽放肚臍裡用艾條燻,灸好以後肚臍裡會有一兜黃黃的薑汁。這些穴位的作用就是調動您自身的調節能力、平衡能力,把您的天然藥庫給調動起來。

好了,關於吳茱萸湯就先講到這裡,大家如果還有什麼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另外,要是這篇文章也能在這寒冷的冬天帶給您一絲溫暖,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文章◎圓力

✲編輯◎圓力

✲審校◎紫葉

✲封面圖◎千庫網授權

✲文中圖片均已註明來源,未經授權請勿擅用。

有獎徵文

如果您也有與中醫不得不說的緣分,可以將您的故事落筆成文隨時投遞給我們,文章請以word文檔的格式投遞至我們的郵箱

syyuandongli@sina.com

投稿的文章請保證原創,並附上您的微信暱稱、姓名、電話、地址等聯繫方式。我們篩選後會向作者獲取授權,刊登在頻道的欄目中,一經刊載,將為您送上羅博士的親筆籤名書哦~

感謝大家的積極反饋,我們期待您能夠將您與中醫的故事分享給我們與更多的蘿蔔絲,讓更多的人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羅博士的官方微信公眾號有如下四個,大家可以掃描二維碼關注,除此之外皆屬仿冒,請大家切勿上當!

🔹本公眾號原創文章版權歸本號所有,如需轉載請給編輯留言,並標明出處。禁做商用。

🔹本公眾號所轉載文章僅供大家學習交流,均在合理使用範圍內。若所引用的圖片來源、數據來源、文字版權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其他權利,煩請告知編輯,編輯將立即改正或刪除。

🔹本公眾號擁有羅大倫博士之肖像權,如有未經允許,擅自使用者,本公眾號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公眾號由北京市中喆(瀋陽)律師事務所提供法律支持,本號將對任何未經授權轉載、亂作商用以及經警告拒不刪帖等侵權行為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吳茱萸湯主治三經寒邪與吳茱萸破陰實
    嘔吐、拉肚子、手腳冰冷而煩躁欲死,「一個人煩到不行」,吳茱萸湯證的這個特徵,實在是很好用!一個人熱盛會煩,這個我們都知道對不對?可是你不要忘 記,一個人的陽氣被陰邪所糾纏的時候,更會煩!所以前面有同學喝了桂枝湯 「反煩不解者」要刺風池、風府對不對?這是陽氣無能擺脫陰氣的糾纏,這個時候更加會煩。辨證點方面,少陰病的那個吐、利或者手腳冷都還沒那麼重要,最重要 的是煩躁欲死。
  • 【經方研讀】吳茱萸湯
    虛寒之症以溫為主,溫中寓補,取人參以益氣健脾,溫中補虛,使本方成為溫補之劑;生薑辛溫散寒,溫胃降逆,與吳茱萸同用有相得益彰之妙;大棗甘補,既可協助溫中補虛,又能甘緩調和諸藥,共同組成可散可降,既溫又補之劑。【運用思路】 吳茱萸湯在論中出現3次,皆以胃氣虛寒,濁陰上逆為其基本病機。其主證為嘔逆,或兼見頭痛,或兼見下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
  • 《傷寒論》 吳茱萸湯
    【方藥歌訣】  吳茱萸湯人參棗,生薑五兩溫裡好,       陽明寒嘔厥陰逆,溫肝暖胃止下利。【學用導讀】  運用吳茱萸湯,既要重視方中重用吳茱萸生薑,又要重視隨證加味用藥。【中醫辨證】  肝胃虛寒證。食谷欲嘔,或乾嘔,吐涎沫,或吞酸,頭痛,或巔頂頭痛,或胸膈滿悶,手足厥冷,或下利,或煩躁,舌淡,苔薄白,脈沉或遲。用方思路:正確使用吳茱萸湯,既是主治肝虛寒證的基礎方,又是主治胃虛寒證的基礎方。
  • 吳茱萸湯
    嘔而頭疼,用吳茱萸湯,偏頭痛,尤其是幼兒偏頭痛,用吳茱萸湯機會多一點。參考劑量吳茱萸6g黨參10g生薑5g大棗5枚按語;美尼爾氏綜合症是以膜迷路積水的一種內耳疾病。本病以突發性眩暈、耳鳴、耳聾或眼球震顫為主要臨床表現,眩暈有明顯的發作期和間歇期。
  • 準確用經方的「捷徑」:以吳茱萸湯治頭痛為例
    按:本例頭痛,實無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全身證候和舌脈,卻有氣血不足之象。但補益氣血,頭痛依然如故;獨投吳茱萸湯,竟獲痊癒。辨證之關鍵,在於抓住特徵性證候——頭痛伴噁心、嘔吐清水。慮其經常感冒,感冒必發,遂用本方小其制,合玉屏風散:吳茱萸、生薑、防風各10g,黨參、大棗、白朮各15g,黃芪30g,連服20劑。至今將近三年,極少感冒,血壓一直正常,頭痛僅發過三次,且明顯輕於往昔,亦不嘔惡,而照服初診方一劑便可息止。按:本例頭痛,亦無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全身證候和舌脈。
  • 吳茱萸湯,才四味藥,治療那種平時比較虛的,寒性的胃引起的嘔吐
    今天來學習一個溫中止嘔的方子。適合那種脾胃虛寒而嘔吐的。吳茱萸湯出自《傷寒論》。由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四味藥組成。吳茱萸是溫中止嘔的,人參益氣養陰的,生薑健胃止嘔,大棗健脾的。所以這個方子適合虛的,寒的,不是那種溼氣重的,不然大棗不適合在這裡了。
  • 頭痛怕冷嘔吐痰涎?這個方子奇效!張勝原創名方四陳湯橫空出世!
    吳茱萸用於此證之寒,可謂恰到好處。生薑辛溫,溫胃散寒,和中止嘔,乃嘔家之聖藥也,與吳茱萸配,散寒止嘔之力益著,更輔以乾薑溫中而助散寒之功,雖重寒亦可除也,更有人參益氣而護之,何愁胃寒不安耶?有又三陳湯之化痰溼之用,挾痰可除之而無虞也,全方配伍精妙,共奏暖肝胃祛痰溼之功,而諸證皆可安也。  或問曰:三陳湯已在二陳湯之基礎上易烏梅為生白芍,此四陳湯緣何舍烏梅生白芍皆不用耶?
  • 學習經方的體會——治療咳吐涎沫方眾多,小青龍湯、半夏乾薑散、吳茱萸湯、理中湯主證各有什麼不同?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洗)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切)六兩  大棗(掰)十二枚      《神農本草經》雲「吳茱萸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邪風,開腠理。」配伍人參,大棗,生薑補中,健胃,止嘔,治胃虛,寒飲衝逆,食谷欲吐者;或嘔而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或乾嘔吐涎沫,頭痛者;或嘔而胸滿者。
  • 張仲景「降濁氣」的方子,化解胃寒、胃脹、胃嘔
    總有人問我,人為什麼會得病?我的回答是,氣有常,人就沒病。氣失常,人就有病。我給你舉個例子,你就懂了。話說有這麼一位老太太,生於舊社會,沒名字,叫做侯李氏。當時是82歲。醫案裡用的配伍,你再仔細看一下:吳茱萸9克,人參6克,半夏12克,生薑18克,大棗12枚。這個方子,你記住,它是張仲景在《傷寒論》裡記載的吳茱萸湯配伍。這配伍啊,原來的結構是吳茱萸、生薑、大棗、人參。醫案裡頭,無非就是加了一個半夏。吳茱萸湯幹啥的?就是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的。其中吳茱萸暖肝胃,降逆止嘔。
  • 【傷寒論】第243條,【每日醫案】頭痛,【金匱懸解】妊娠十,【方劑歌訣】理氣劑,【古詩詞】離多最是.
    吳茱萸湯也治連嘔帶下利的,嘔和下利同時出現,但是嘔吐比較重的,也管用;也治療嘔吐,不吐東西,吐出一些水,就是吐一些水沫沫、涎液,這個方子是很好的。在內科裡用它治虛寒型的胃痛,胃脘疼痛嘔吐。這個方子還能夠治醋心,就是酸心,就是泛酸。酸心有熱的,也有寒的,用吳茱萸這個藥,能夠制酸,對於胃酸效果很好。所以陽明病用吳茱萸湯就是溫中降逆,散寒止嘔。吳茱萸湯在少陰篇和厥陰篇還有治療的意義。
  • 國醫大師劉尚義常用藥對之黃連、吳茱萸
    黃連、吳茱萸為臨床常用藥對,二藥合用,黃連與吳茱萸用量比6∶1時,為左金丸,具有清肝瀉火,降逆止嘔的作用。黃連為毛茛科植物黃連、 三角葉黃連或雲連的乾燥根莖,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乾燥,撞去殘留鬚根。
  • 沒想到這麼簡單的三味藥物,竟然有如此好的止嘔作用!
    嘔吐,是由於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所致胃中飲食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證。關於治療嘔吐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民間有喝醋止嘔吐的,也有吃生薑止嘔吐的,還有掐虎口止嘔等各種小竅門。其中,中藥當中有很多治療嘔吐的良藥,比如草豆蔻、廣藿香、半夏、吳茱萸、枇杷葉、沉香等。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三個最常見的止嘔藥物。
  • 頭痛、嘔吐不止,中藥半劑病去大半,繼續服藥卻痔瘡發作
    上周五下午,收到了一位同事的求醫電話,電話那頭不是在描述病情,反而是一直在強調「我沒有懷孕、我沒有懷孕」,懷著一顆好奇心,我約她來到我診室。仔細詢問病史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從一天前就開始劇烈嘔吐,喝水都會明顯嘔吐。
  • 用吳茱萸湯啊
    用吳茱萸湯加桑螵蛸,貼切! 吳茱萸湯治療入睡口涎外流 作者/楊承岐 家住縣城的高某,2013年由一位故友帶來我處,說他雖年近三十,卻每晚睡著後口涎外流,醒後枕巾弄溼一大片,非常難堪,一直羞於治療。最近聽人說這種毛病日久可能導致腦血管病,非常擔心,故來求治。
  • 天冷,手腳冰涼,來一份熱乎乎的壽喜鍋吧~
    ,再加衣服都覺得還是有點冷,手腳都很難暖和起來。▼鍋底抹牛油▼煎牛肉,牛肉上撒點砂糖(壽喜鍋的靈魂之一是要將牛肉煎至焦糖色)▼倒醬油和味淋▼幾秒鐘肉就熟了可以吃了,或者撈起來備用▼將要煮的食材擺盤▼倒醬油味淋和昆布高湯→蓋鍋蓋煮3分鐘→邊小火煮邊吃雞蛋打散作為蘸料,也是壽喜鍋的精髓之一,可以給牛肉降溫,又自帶鮮香,蛋液包裹牛肉,入口滑嫩,是牛肉火鍋的靈魂。
  • 頭痛經驗方:三合頭痛湯
    這些年來,經過反覆驗證,我總結了一個頭痛經驗方,因此方由《傷寒論》的吳茱萸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與夏度衡老前輩的四味芍藥湯,三個經典方合方加減而來,故命名為三合頭痛湯。組方醫理:本方是由吳茱萸湯去生薑、麻黃附子細辛湯、四味芍藥湯去丹參加川芎而成,吳茱萸、麻黃、附子、細辛溫經散寒,一溫則通,通則不痛,故為君;白芍、甘草、牡蠣不僅斂陰養血止痛,又可制約麻黃、附子、細辛、吳茱萸的辛燥之性,故為臣;黨參大棗補益正氣,顧護脾胃佐助之;川芎活血止疼,又可引藥入巔頂,為使藥。
  • 今天是大雪了,多吃這食物,清甜可口,手腳不冷,溫暖你整個冬天
    今天是大雪了,多吃這食物,清甜可口,手腳不冷,溫暖你整個冬天。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接將進入大雪節氣了,天氣也變得越來越冷了,穿上厚厚的羽絨服也不覺得暖和,我不喜歡冬天,因為一到冬天,我就無精打採,臉色蠟黃,手腳冰涼,就像呆在冰箱裡面,朋友都跟我開玩笑,讓我去非洲呆著,哪裡沒有冬天,所以我就在想,有什麼食材吃了不怕冷,我上網查了一下,能暖身的食物有很多,比如羊肉,生薑,紅棗等等,但是像羊肉這種食材有的人不一定喜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