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實質的一罪—繼續犯

2020-12-17 囍了了

一、實質的一罪的概念及其種類

刑法中有一些貌似數罪、實際是一罪的情況,這類情況也成為一行為法定為一罪或者處斷為一罪的情況。其主要有繼續翻、想像競合犯、結果加重犯。

繼續犯

繼續犯,又稱持續犯,是指作用於同一對象的一個犯罪行為從著手實行到實行終了,犯罪行為與不法狀態在一定時間內同時處於繼續狀態的犯罪。最典型的是非法拘禁罪,即非法將他人拘禁,在釋放之前,不法拘禁行為和他人身體遭受非法拘禁的狀態處於同步持續之中。

相對於「狀態犯」「即成犯」,繼續犯具有不法行為和不發狀態同步的持續性。

繼續犯的特徵:

1、一個犯罪故意。

2、侵犯統一客體(法益或社會關係)

3、犯罪行為能夠對客體形成持續、不斷地侵害。

4、犯罪完成、造成不法狀態後,行為仍能繼續影響不法狀態,使客體遭受持續侵害。不法狀態不能脫離犯罪行為而獨立存在。

如非法拘禁罪,行為人一旦著手實行拘禁之後,犯罪行為與(被害人被)非法剝奪自由的不發狀態便同時、持續地存在。行為人將被害人非法拘禁之後,犯罪就是既遂。如果行為人繼續扣押被害人,不僅意味著(被害人)非法剝奪自由的不法狀態持續存在,而且意味著其非法拘禁被害人的行為本身也在持續。

繼續犯的類型:

1、持有型犯罪,如非法持有毒品罪,非法持有槍枝、彈藥、爆炸物罪。

2、不作為犯罪往往具有繼續犯的特點,如遺棄罪等。

3、侵犯人身自由的犯罪,如綁架罪等。

繼續犯是相對於「即成犯」和「狀態犯」而言的。

即成犯指犯罪發生侵害結果的同時,犯罪行為即告終了,犯罪行為終了,隨之法益被消滅。其特點是行為、結果、法益、不發狀態均隨著犯罪完成而終結。

狀態犯指發生侵害一定法益的事實同時,犯罪行為雖然結束,但在其後侵害法益的狀態可能依然存在。其特點是行為、結果、法益均隨犯罪既遂而終結,但形成的不發狀態可獨立存在。當這種存續的侵害法益的狀態還受構成要件的評價時,不另成立他罪。

繼續犯的意義:

1、追訴時效的起算時間推後,不是從犯罪成立之日起計算,而是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一般犯罪,不發狀態持續到何時與追訴時效無關,例如盜竊罪,行為人持有贓物5年以後,對其行為的追訴時效仍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

繼續犯則不同,根據《刑法》第89條規定,「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2、正當防衛時機。在犯罪既遂以後,如果犯罪行為繼續存在,屬於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允許進行正當防衛。

3、犯罪繼續期間,其他人加入的可以成立共犯。

繼續犯的處斷原則:

刑法分則對於繼續犯設置了專門發條,規定了具體罪名,確定了相應法定刑,對於繼續犯應當依據刑法分則的規定論處,不實行贖罪並罰。返租行為和不法狀態在時間上持續的長短,則可以在量刑的時候加以考慮。

相關焦點

  • 我國刑法對繼續犯、連續犯的溯及力
    所謂繼續犯,亦稱持續犯,是指犯罪行為在一定時間內呈繼續狀態的犯罪。繼續犯的本質在於犯罪行為的繼續,即某種行為在一定時間內處於實施過程中。所謂連續犯,是指行為人基於數個同一的犯罪故意,連續多次實施數個性質相同的犯罪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態。司法實踐往往對於某一犯罪行為開始於刑法生效以前,繼續到刑法生效以後才結束的「跨法犯」情況,應當適用新刑法還是適用舊刑法還模糊不清。
  • 脫逃罪並非繼續犯而是狀態犯
    脫逃罪的追訴時效是從罪犯脫逃時計算,還是從被抓獲之日起算,實踐中存在不同認識。筆者認為,脫逃罪是狀態犯,而非繼續犯,該罪追訴時效應從在押人員逃離關押場所時開始計算,而不應該從抓到脫逃人或脫逃人自首時計算。理由如下:     首先,脫逃罪不是繼續犯,而是狀態犯。
  • 實質刑法三部曲鑄就學術標籤 | 評劉豔紅教授《實質出罪論》
    眾所周知,形式刑法與實質刑法是我國學界關於如何理解罪刑法定原則及犯罪構成理論的重要學派之爭,對於如何準確理解刑法的規範、進而準確認定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劉豔紅教授則是實質刑法陣營中最有代表性、相關成果最為豐碩的學者。早在2009年,劉豔紅教授就出版了《實質刑法觀》一書,正式開啟了形式刑法與實質刑法之爭的時代,該書一經面世,即在學界產生重大的學術影響,引領了實質刑法的基本思潮。
  • 陳洪兵:罪數論的中國方案——包括的一罪概念之提倡
    由於包括的一罪並非法定的罪數概念,使得「罪數論中含義最模糊的莫過於包括的一罪」,即便在其「原產地」日本,對其界定也很不一致。再如,行為人消費處分受委託保管的財物後謊稱被盜,若本來的侵佔罪(告訴才處理的犯罪)缺乏告訴,考慮到告訴才處理制度的本旨,檢察院不宜以詐騙罪提起公訴。確定溯及力的關鍵在於「行為時」的確定,罪數形態中的繼續犯溯及力的確定具有特殊性。通常認為繼續犯是不法行為在持續,因此,一旦認為某個罪名是繼續犯,會直接影響到溯及力的確定(如所謂跨法犯)。
  • 07年國家司法考試《刑法》模擬試題(二)
    >  D.牽連犯是實際的一罪,所以不實行數罪併罰  3.關於吸收犯下列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A.吸收犯必須是數個獨立的行為符合數個犯罪構成的行為  B.吸收犯的數行為必須存在吸收關係,即前行為是後行為所經的發展階段,後行為是前行為的當然結果。
  • 2019法考必背考點:罪數行為單數 繼續犯
    2019法考必背考點:罪數行為單數 繼續犯 2019-08-18 14:48:11| 來源:廣東中公教育
  • 刑法中法定的一罪
    一、法定的一罪,指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依據刑法的規定作為一罪定罪處罰的情況。主要有結合犯、集合犯。二、結合犯指兩個以上各自獨立成罪的犯罪行為,根據刑法的明文規定,結合成另一個獨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態。數個獨立的犯罪,是指數個各自具有自己罪名的犯罪;新罪是指區別於被結合之罪、具有自己的獨立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數個獨立的犯罪結合成一個新罪的方式是,甲罪+乙罪=丙罪(或甲乙罪)3、數個獨立的犯罪結合成為一個新罪,是根據刑法的明文規定。
  • 區分繼續犯、即成犯、狀態犯的意義及標準是什麼?
    法妞網友諮詢:區分繼續犯、即成犯、狀態犯的意義及標準是什麼?日本學者指出,區分繼續犯與即成犯·狀態犯,關涉到追訴時效的起算點、溯及力、故意·責任能力的存在時期、承繼共犯的成立範圍、罪數或者犯罪競合關係、能否實施正當防衛等問題的處理。
  • 實質出罪承負更重的說理負擔
    《實質刑法觀》是從法哲學層面對刑法基本立場的思考,它是形而上的成果;《實質犯罪論》是從法學理論層面對刑法基本教義犯罪論體系的思考,它是形而中的結晶;《實質出罪論》是從刑法實踐層面對實質解釋論的展開,它是形而下的收穫。確如儲槐植教授所言,劉豔紅教授的三部曲是刑法理論體系領域最有分量的成果,更是我國形式刑法與實質刑法這場爭論中最有代表性的成果。
  • 本案是挪用公款罪還是挪用資金罪
    根據《刑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被告人冒力屬於國有企業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應以國家工作人員論,符合挪用公款罪主體構成要件,應以挪用公款罪定罪量刑。  第二種意見:被告人冒力挪用國有資金歸個人使用,數額較大,截止1997年9月22日,已滿三個月未還,其實行行為此時已具備挪用(含挪用公款罪與挪用資金罪)犯罪全部構成要件,成立挪用犯罪既遂。
  • 刑法中的罪數和數罪併罰問題
    (三) 刑罰執行中犯「新罪」的並罰;第71條:死刑、無期,吸收原則;附加刑,相加原則;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先減後並, 先減原判決已經執行的刑期。將原判決剩餘的刑期與新罪判決的刑期按限制加重原則並。二、貌似數罪但不實行數罪井罰的情況:(一) 實質一罪(一行為,一罪):1、繼續犯2、想像競合犯,3、結果加重犯。
  • 2019年第086期——罪數(上):罪數原理
    2019年法考,你一定需要這麼一套資料。一、罪數概述(一)區分罪數的意義在於準確定罪、適當量刑。通常採用犯罪構成符合說:符合一個犯罪構成的是一罪,符合數個犯罪構成的是數罪。但有些情況需要根據刑法的特殊規定來判斷。稱為法律擬制。1.
  • 什麼是繼續犯
    窗    繼續犯,也稱持續犯,是指作用於同一對象的一個犯罪行為自著手實行到行為終了犯罪行為與不法狀態在一定時間內同時處於繼續狀態的犯罪    其構成特徵:一是必須是基於一個犯罪故意實施一個危害行為的犯罪。二是持續地侵犯同一客體或相同客體的犯罪。三是犯罪行為及其所引發的不法狀態同時處於持續過程中的犯罪。繼續犯的這一最為顯著的特徵,是它與即成犯、狀態犯、連續犯等犯罪形態相區別的主要標誌所在。四是犯罪行為必須持續一定時間或以一定時間的持續性為成立條件。這是繼續犯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也是它區別於其他犯罪形態的重要標誌之一。
  • 刑法筆記—罪數
    我們開始吧:罪數重點有:想像競合、法條競合、不可罰的事後行為、吸收犯、數罪 一、 單個行為A繼續犯:也稱持續犯,是指犯罪行為與不法狀態在一定時間內一直處於繼續狀態的犯罪。典型如:非法拘禁罪、窩藏罪。典型如:拐賣婦女過程中強姦、毆打、禁錮婦女,只定拐賣婦女罪。(至於為什麼,法理上符合這條罪的「期待」) 結合形式:1、a罪+b罪=c罪(我國目前還未制定這種情形,例如日本搶劫+強姦=搶劫強姦罪,便是這種類型)2、a罪+b罪= a罪或b罪(如:綁架後又撕票,定綁架罪) 注意:1、結合犯(數個行為),結果加重犯(一個行為),不一樣。
  • 刑法總則讀書筆記(二):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
    一、刑法解釋(一)刑法解釋的概念刑法解釋是對刑法條文含義的說明。任何法律都需要解釋,啟蒙思想家設想的那種不需要解釋的完美法律是不存在的。具體而言:首先,刑法內容由文字表達,這就決定了刑法需要解釋。3.我國刑法學中的形式解釋與實質解釋之爭傳統維度的形式解釋與實質解釋之爭從未在我國刑法學中引起紛爭,我國刑法學中的形式論者與實質論者其實完全接受前一種意義上的實質解釋立場,即都認為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涉及的不是單純的事實判斷而是需要同時運用價值判斷。
  • 結果持續型濫用職權罪追訴時效起算之認定
    違法行為如果未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造成現實、緊迫的侵害或者威脅,不能評價為犯罪,更談不上「犯罪之日」。其理論基礎是法益侵害說和罪刑法定原則。法益侵害說認為,違法性的實質是對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脅。如上所述,德國學者李斯特認為,實質的違法性是指行為「對社會有害(反社會的或非社會的)」、是「侵害社會的舉動」、是「對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脅」。
  • 2020法律碩士刑法重點考點梳理
    刑法學是實用性比較強的一門學科,囿於罪刑法定的刑法原則,刑法典、刑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建議學員不單要配備教材,更要有一本權威的刑法法條,如李立眾編、法律社出版的《刑法一本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第六版,司法考試的法規彙編等均可。
  • 2015年考研:非法學法碩刑法學考點預測
    臨近考研,萬學海文集合考研專業課教研中心,深入研究2015年考研統考刑法學考試大綱,結合統考基礎課刑法學的命題趨勢、規律及特點,經過反覆推敲錘鍊之後,分析提煉各層級知識核心要點,從而對本年的考研考點進行預測,幫助學員把握出題重點。一、刑法部分(一)緒論1. 刑法的概念、機能2.
  • 法碩(非法學)階段練習與解析(一)
    【考點】 犯罪主觀方面   【答案】A   【解析】窩藏罪的主觀方面是明知是犯罪人而故意為其提供隱藏處所,A項中甲不知乙為犯罪人,所以不構成窩藏罪。高利轉貸罪要求主觀上以轉貸牟利為目的,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不能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故CD項正確。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A項。   4.甲在公交車上扒竊,將乙的錢包掏出後放入自己的背包中,忽然又害怕遭到刑法懲罰, 在乙下車將其錢包偷偷放回。
  • 2014政法幹警考試專業綜合I:刑法 ——關於法定一罪的分析
    2014政法幹警考試專業綜合I:刑法 ——關於法定一罪的分析 2014-04-01 14:32:31| 來源:廣東中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