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持續型濫用職權罪追訴時效起算之認定

2020-12-17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多媒體報刊平臺

濫用職權罪是一種以特定危害結果發生為犯罪成立要件的結果犯。濫用職權行為導致「嚴重危害結果」出現的時間上通常具有延後性,特別是對於結果持續型濫用職權罪,「嚴重危害結果」的出現需要一定時間量的累積,即直至「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這一法定結果的出現。實踐中,針對結果持續型濫用職權犯罪追訴時效起算上存在幾種誤區,導致了罪刑法定原則的違背。鑑於此,有必要從法理上對結果持續型濫職權罪追訴時效起算的相關問題進行研討,以期對司法實踐有所裨益。

  一、司法實務分歧

  [基本案情] 2003年7月份,行為人程某在擔任某縣人社局保險福利股股長期間,利用職務之便,通過非正常程序為不符合退休條件的張某、沈某、馬某等11人辦理了退休文件,致使該11人從2003年12月至案發非法領取工資共計人民幣63.2萬元,給國家造成了63.2萬元的經濟損失。2015年8月,因群眾舉報,經查證屬實。

  關於該案追訴時效起算上通常存在以下幾種不同認識:一是認為本案追訴時效應從我國《刑法》第89條第1款規定的「犯罪之日」,即2003年7月份起計算;二是認為幾乎每一個故意犯罪都是作為+不作為構成的,行為人濫用職權後,負有阻止結果發生的作為義務,其能履行該義務而不履行該義務,導致張某等11人至案發前一直在非法領取退休工資的危害結果一直在持續,或者說行為人不作為是持續存在的,故追訴時效應從案發2015年8月開始起算;三是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印發〈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第6條之規定,本案追訴時效應從「危害結果發生之日」,即2003年12月起算。

  二、法理分析

  筆者認為以上三種認識均不正確,走出以上三個誤區亦需從法理上釐清以下三個問題:

  (一)濫用職權「行為發生之日」不等同於「犯罪發生之日」

  從刑事法學理論上講,我國《刑法》第89條第1款關於追訴時效起算點的「犯罪之日」是指行為具備犯罪構成要件之日或者是指犯罪構成之日。違法行為如果未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造成現實、緊迫的侵害或者威脅,不能評價為犯罪,更談不上「犯罪之日」。其理論基礎是法益侵害說和罪刑法定原則。法益侵害說認為,違法性的實質是對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脅。如上所述,德國學者李斯特認為,實質的違法性是指行為「對社會有害(反社會的或非社會的)」、是「侵害社會的舉動」、是「對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脅」。前文第一種觀點單純從形式上解讀「犯罪行為發生之日」,因此也就邏輯的推導出本案的追訴時效起算點為2003年7月,並由此得出已超出追訴時效的
錯誤結論。這是一種狹義的行為無價值論觀點。

  質言之,法益侵害說論者一般贊成結果無價值論,在判斷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行為是否屬於違法阻卻事由時,最基本的是考慮行為是否侵害或者威脅了刑法保護的法益(此即結果)。沒有侵害或威脅法益的行為,不管其樣態如何,即使行為人的內心再惡,行為本身對社會倫理秩序的違反再嚴重,也不具有違法性。

  另外,以三權分立學說與心理強制說為思想淵源的罪刑法定原則,在現代法制國家是通過限制國家刑罰權來更好地保障國民的自由和人權。如果採用行為無價值論,一方面會導致對國民行動自由的限制,另一方面過分重視行為樣態的反規範性,忽略了將法益侵害作為犯罪的本質內容。

  綜上,在濫用職權犯罪的構成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是法定的必要條件,無此重大損失或者實害的發生,僅有濫用職權行為,不能以犯罪論處。反之,將濫用職權「行為發生之日」簡單的等同於「犯罪發生之日」違反了罪刑法定原則,當然會陷入前文中的誤區一。

  (二)結果持續型濫用職權罪既非繼續犯又非連續犯

  依據《刑法》第89條第1款規定的「犯罪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認識二據此推導出本案的危害結果一直持續到2015年8月案發時,本案的犯罪行為為連續或者繼續狀態,故而認為應當從2015年8月起算追訴時效。在筆者看來,該認識同樣是對相關刑法理論的錯誤解讀。

  首先,一般認為,繼續犯(持續犯),是指行為從著手實行到終止以前,一直處於持續狀態的犯罪。例如,非法拘禁罪就是典型的繼續犯。本案中濫用職權的行為已經結束,只是濫用職權的結果一直在持續,而繼續犯要求實行行為與不法狀態同時繼續。

  其次,本案更不符合連續犯的理論界定。連續犯要求行為人基於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連續實施性質相同的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情況。例如,行為人基於非法佔有的故意,連續實施的多個詐騙行為。本案中,行為人只有一個濫用職權行為,當然不能成立連續犯。

  再次,關於時效制度的理論根據之一是「人的可改造性和人的社會性說」,認為人具有可改造性,因而,追訴時效制度是對犯罪人自我改造效用的承認。之所以在刑事法律中規定追訴時效,是因為這一制度同樣能夠實現刑罰的特殊預防目的。倘若按照認識二的邏輯推演,結果持續型濫用職權罪只要結果在持續,追訴時效起算點也將無限拉伸,即使20年以後案發,也應當從案發之日起算追訴時效。這顯然背離了追訴時效制度設立的初衷,使得該制度的確立成為一紙空文,喪失了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因為,刑罰的及時性是制止犯罪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對於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經過20年一般也不再追訴。必須追訴,應當經過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這既是對國家刑罰權的一種限制,是司法文明進步的結果,更是對有限的司法資源合理配置的一種理性選擇。

  (三)濫用職權罪是以給特定法益造成「重大損失」為犯罪成立要件的結果犯

  構成濫用職權犯罪,我國刑法要求行為人的濫用職權行為,必須造成了「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結果。易言之,濫用職權犯罪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結果犯,而是濫用職權行為對特定法益必須造成法定程度的實際危害結果時才能認定構成犯罪既遂的實害犯。就本案而言,結果持續型濫用職權犯罪,其「嚴重危害結果」的出現具有時間上的滯後性,故單純以結果發生之日作為追訴時效的起算點,有悖罪刑法定原則的精神。前文中認識三就是片面解讀了結果持續性濫用職權罪中的「危害結果」。

  三、小結

  行為構成犯罪,必須堅持罪刑法定原則,同時結合法益侵害說及結果無價值論綜合分析認定。同時,應將犯罪之日界定為「犯罪成立之日」更為妥當。犯罪成立之日,是指行為符合犯罪構成之日:不以法定危害結果為要件的犯罪,犯罪行為實施之日即是犯罪之日;以特定危害結果出現為要件的犯罪,特定危害結果的發生之日才是犯罪之日。因此,在司法實踐中,筆者認為,對於結果持續型濫用職權罪在認定其追訴時效起算時,合理的做法只能是,需待危害結果通過一定量的累積實現法定的「嚴重危害結果」,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時,該臨界點即為追訴時效的起算點。具體到本案,也即30萬元的的直接經濟損失出現之日為犯罪成立之日,並以此時間點作為該案追訴時效的起算點。 FJ

  (作者單位:六安市霍邱縣紀委監委第五紀檢監察室)

相關焦點

  • 冒名頂替上大學者該當何罪?追訴時效如何破解?
    因罪行法定,「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罪」在「王某嶸偽造國家機關證件案」中是適當的,但《刑法修正案(九)》通過以後,雖居民身份證嚴格來說也是國家機關版發的證件,但居民身份證犯罪是一類特殊犯罪,應優先適用以「偽造居民身份證罪」定罪處罰。(二)追訴時效如何破解?本案中要對相關人員追究刑事責任,一個難點問題是追訴時效。
  • 從「南醫大強姦殺人案」看刑事追訴時效的審查認定
    由此牽涉到本案是否已經過了刑事追訴時效,理論界和實務界有不同分歧意見,本文擬從現行法律規定、檢索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的裁判文書,並結合最高檢公布的典型案例進行綜合分析,得出本案已經超過20年追訴時效。但此案引出的有關刑事追訴時效的審查認定又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南醫大強姦殺人案」的有關情況,聯繫實際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以期對辦案人員在審查辦理刑事追訴案件的要件審查認定時有所裨益。
  • 多年前遭人誣陷入獄,追訴時效應如何認定?
    2006年,某公司經理夏先生因犯挪用公款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刑滿後,夏先生一直向當地司法部門申訴,他表示,自己是被公司會計陷害入獄的。經過漫長的申訴,差不多十年後,當地法院改判夏先生無罪,並認定此前最重要的證據是假的。夏先生拿到新的判決書後感慨萬千,他想知道能否追究那個陷害自己入獄的會計。
  • 追訴期限問題詳解
    公訴機關指控李某犯濫用職權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罪名成立,予以支持;但未指控李某犯受賄罪,應依法予以認定並追究其刑事責任。依照《刑法》第87條的規定,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追訴期限為10年。上訴人李某用職權的行為終了之日為2010年10月15日,偵查機關對李某涉嫌濫用職權行為立案偵查的時間為2016年3月8日,故上訴人李某所犯濫用職權罪未過追訴期限。②關於原判認定上訴人李某所犯受賄罪是否已過追訴期限的問題。
  • 對數罪追訴時效如何計算,數罪併罰最高刑期是多少?
    時效制度是刑法中一項重要的制度,任何犯罪都有追訴時效,數罪併罰作為一種刑罰處罰方式,那麼,對數罪追訴時效如何計算,數罪併罰最高刑期是多少?網友諮詢:數罪併罰最高刑期是多少?河北東方偉業律師事務所徐振西律師解答:追訴是指針對一個罪名的追訴。根據罪行時間的長短追訴時效有5年、10年、15年、20年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延長的。所以,如果是數罪併罰的,每個罪名都需要單獨計算追訴時效期限,追訴時效從犯罪行為開始時開始計算的。
  • 前後罪系同一罪名、或又犯任何一新罪的追訴時效期限起算正解
    《刑法》第八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在追訴期限以內又犯罪的,前罪追訴的期限,從犯後罪之日起計算。這種情況,一般稱之為追訴時效期限的中斷。法律設置追訴時效制度,就是行為人經過一段時間已經改邪歸正了,沒有再追訴的必要性。
  • 律師說法:關於玩忽職守罪、濫用職權罪和徇私枉法罪認定與區分
    犯罪主觀方面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濫用職權的行為會發生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從司法實踐來看,對危害結果持間接故意的情況比較多見。至於行為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濫用職權,還是為了他人利益濫用職權,則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 追訴時效中「逃避偵查」應如何理解
    一、刑事訴訟時效制度規範及其適用衝突  1997年刑法第十二條對刑法的溯及力作出了規定:「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1997年刑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關於訴訟時效制度之規定,包括訴訟時效的一般規定、延長訴訟時效例外規定以及訴訟時效中斷制度。
  • 我國刑法中有關追訴時效的規定
    3、兩種追訴時效例外的情形意義在於:①不使有罪的人逃脫刑罰的處罰。追訴時效應按下列規定計算:1、即成犯,從犯罪成立之日起計算;2、行為犯,從犯罪行為實施之日起計算;3、危險犯,從實施危險並造成險害後果之日起計算;4、結果犯,從犯罪結果之日起計算;
  • 逃稅罪追訴時效,逃稅罪數額較大、巨大的具體數額指的是什麼
    偷稅漏稅——逃稅罪追訴時效逃稅罪追訴時效一、什麼是逃稅罪逃稅罪是指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佔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扣繳義務人採取欺騙二、逃稅罪的追訴時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零一條【逃稅罪】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佔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法律適用丨追訴時效變更與罪刑法定原則
    從罪刑法定原則的視角來看,追訴時效變更的溯及力應當區分為針對已過追訴時效行為的真正溯及和針對未過追訴時效行為的不真正溯及。對於前者,不利於行為人的追訴時效變更沒有溯及力;對於後者,不利於行為人的追訴時效變更具有溯及力。     關鍵詞:追訴時效 溯及力 事後法 罪刑法定 比較法  法諺有雲:「正義或許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
  • 【法學研究】追訴時效中「逃避偵查」應如何理解
    1997年刑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關於訴訟時效制度之規定,包括訴訟時效的一般規定、延長訴訟時效例外規定以及訴訟時效中斷制度。就訴訟時效的一般規定而言,1979年刑法與1997年刑法規定一致,適用何者對實際結果的認定沒有差異。就延長訴訟時效制度而言,1997年刑法第八十八條規定了兩種適用情形:第一,立案偵查或者法院受理案件後,逃避偵查或審判;第二,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應當立案而不立案。
  • 「追訴時效」與司法正義
    來源:檢察日報 作者:陸青「追訴時效」與司法正義專家表示,現代刑法設置追訴時效制度,旨在穩定社會關係和充分利用司法資源。但是,若遇極其嚴重、危害極大的犯罪,必須追訴的,仍可以報請最高檢核准,予以追究。但也有人擔憂,案件已經過了追訴時效,正義可能無法到來。那麼,為什麼要設定「追訴時效」?過了「追訴時效」的罪犯,法律是否就真的束手無策?對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刑法專家。
  • 禁止溯及既往與追訴時效的交錯適用
    由於刑事追訴時效制度在法理依據上的多樣性,產生了其究竟是實體法規定還是程序法規定的爭議。論文第二部分從罪刑法定原則的本意、刑事訴訟法律關係的主要客體、各國立法與司法實踐三個方面分析了刑事追訴時效制度的程序法性質,因而不受刑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的約束,而應於頒布生效後即行適用。
  • 刑法關於追訴時效延長制度是什麼,怎麼規定的?
    追訴時效制度是刑法的一項基本制度。追訴時效制度存在的意義在於促使犯罪人在沒有受到國家刑事責任追究的情況下,悔罪自新、重新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那麼刑法關於追訴時效延長制度是什麼,怎麼規定的?
  • 浩然觀點:關於追訴時效制度的幾點探討
    ,認識上存在很多誤區,導致有些案件錯用追訴時效制度。有者認為,追訴就是「開始追訴」。只要在時效內啟動追訴程序了,案件就不受時效的限制。這種觀點得出的結論是「在時效內開始追訴的話就可打破追訴時效制度」,顯然,這種觀點自相矛盾了。而且持這種誤解的人居多。
  • 關於刑事案件的追訴時效具體法律規定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刑事案件的追訴時效問題,刑事案件的追訴時效影響刑罰的執行,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這兩天南京醫大案的告破,就涉及到刑事追訴的問題。如果各位讀者喜歡本文的話,歡迎各位讀者朋友轉發、收藏、評論吧。好了我們拒絕閒聊,那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了解關於刑事案件的追訴時效。
  • 刑法的追訴時效的幾個問題? (過了追訴期就無罪嗎?)
    犯罪分子的犯罪行為已經超過刑法規定的追訴時效期限的,不再追究其刑事責任;如果已經被追究了刑事責任,該案件應當予以撤銷。在一種犯罪有幾個量刑幅度的情況下,應當按照犯罪的實際情況確定追訴時效期限的長短,即犯罪符合哪一個量刑幅度,就應當以那個量刑幅度的法定最高刑確定追訴時效的期限。
  • 保姆偷子案「過刑法追訴時效」,不代表不能追責
    6月11日,重慶警方回應稱,何某某投案自首時已過刑法追訴時效,因此未立案。即便能追責,也是適用拐騙兒童罪公安機關所言的追訴時效制度,的確關涉那些陳年舊案是不是還要抓人追責的問題。但我國刑法對追訴時效的規定,也不是僅僅根據時間一刀切的,還需要依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此次事件中何某某偷走劉某心的行為發生於1992年,原則上適用當時的1979年刑法。
  • 十年前的包庇案 刑事追訴時效怎麼計算
    檢察機關對沒有逃避偵查的王某所涉嫌包庇罪是否已過追訴時效、能否追究刑事責任存在爭議。筆者認為,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即使犯罪嫌疑人未逃避偵查和審判,也不受追訴時效限制,理由如下:  一、從立法原意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