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偷子案「過刑法追訴時效」,不代表不能追責

2021-01-10 新京報

▲1996年,朱曉娟與剛找回來的「盼盼」合影。圖/新京報網

隨著重慶母親朱曉娟狀告河南高院做出錯誤DNA鑑定報告侵權一案庭前調解,她索賠295萬餘元的消息受關注,重慶「保姆偷子案」再度受到關注。

復盤此事經過,讓人唏噓不已:1992年6月10日,朱曉娟1歲的幼子被保姆何某某偷走,家人苦尋未果。3年後,經河南省高院鑑定,一被拐兒童「盼盼」與朱曉娟夫婦「具有生物學親子關係」。但2017年,何某某突然向警方自首:她曾偷走孩子,取名劉某心,如今受一檔尋親節目感召,欲將孩子送回。經鑑定,朱曉娟與劉某心「符合雙親遺傳關係」,而她撫養了二十多年的「盼盼」和她並無親權關係。

再受關注後,很多人呼籲,偷子保姆何某某應被繩之以法。6月11日,重慶警方回應稱,何某某投案自首時已過刑法追訴時效,因此未立案。

即便能追責,也是適用拐騙兒童罪

公安機關所言的追訴時效制度,的確關涉那些陳年舊案是不是還要抓人追責的問題。但我國刑法對追訴時效的規定,也不是僅僅根據時間一刀切的,還需要依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此次事件中何某某偷走劉某心的行為發生於1992年,原則上適用當時的1979年刑法。即該法第141條規定的,「拐賣人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但後來1997年修正後的刑法,區分了拐賣兒童和拐騙兒童的行為,規定了新的拐騙兒童罪。即拐騙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者監護人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也就是說,非以出賣為目的,拐騙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者監護人的,要以拐騙兒童罪處理。

顯然,拐騙兒童罪的法定刑比原來的拐賣人口罪要輕一些。根據刑法之「從舊兼從輕」原則,即便是現在要追究何某某的刑事責任,也應該適用拐騙兒童罪,對其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18年重慶市公安局認定,朱曉娟與「盼盼」親子關係不成立。圖/新京報記者王煜

是否「過追訴時效」,有待相關部門解惑

問題在於,何某某的犯罪行為發生於二十多年前,無論是當時的刑法,還是現在的刑法,二者都規定了,法定最高追訴期限為二十年。如果二十年後必須對涉嫌犯罪者進行追訴的,各級檢察機關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同時,兩部刑法也都規定了「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只不過,現行刑法還補充規定了,「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從報導來看,受害人朱曉娟為尋找兒子,事發幾年後經河南省高院鑑定,錯誤地領回了孩子「盼盼」。這至少說明,朱曉娟已就兒子被拐一案尋求過司法機關幫助。這樣說來,此案應該符合「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這一規定。

而且,假如朱曉娟當年「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同樣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為此,如今公安機關認為「何某某投案自首時已過刑法追訴時效,因此未立案」是依據刑法規定的哪一條哪一款,不妨進一步說明,以解開公眾的疑惑。

即便未立案,受害人也可追究保姆民事責任

事實上,多年來,對於這種陳年舊案涉及追訴時效的問題,最高檢通過案例指導,一直堅持強調犯罪的情節、後果是否嚴重;經過20年追訴期限後,犯罪嫌疑人有無明顯悔罪表現;是否賠禮道歉、賠償損失以獲得被害方諒解;犯罪造成的社會影響如何;不追訴是不是可能影響社會穩定或者產生其他嚴重後果等因素。

而據媒體報導,何某某表示,去年曾給孩子生母道歉,「她要追究我的刑事責任就讓追究,不追究也就算了。畢竟我們兩個人一個兒子,就當走親戚吧」。她還說,「我跑不了,也不怕警察找」。

由此看來,何某某對自己偷走他人孩子(去撫養)的行為似乎表現得很淡定,有無充分認識到自己做的是嚴重破壞他人家庭、傷害他人重大權益的犯罪行為,恐怕也存疑。

而作為受害人的朱曉娟,在公安機關不立案的情況下,可以向檢察機關申訴,請求檢察機關發揮法律監督職能,依法追究何某某的刑事責任。

無論司法機關是否追究何某某的刑事責任,受害人因為二十多年來一直遭受著失去兒子的痛苦,儘管後來領回了「盼盼」,但錯誤的鑑定再次給其帶來痛苦。

可以說,何某某給受害人帶來的傷害一直處於持續狀態,即便過去了二十多年,在民事法律上,朱曉娟依然可以向何某某提出侵權損害賠償請求,至少能夠要求司法機關追究何某某的民事責任。

□哲剛(法學學者)

編輯 李冰冰 校對 盧茜

相關焦點

  • 「南醫大被害案」「張玉環案」等跨新舊刑法,追訴時效從舊從新?
    一旦案件進入刑事訴訟程序卻被發現不符合刑法關於追訴時效的規定,那麼就意味著案件要退出刑事訴訟程序。這樣,在刑事程序法中,就需要設定不符合刑法關於追訴時效的規定時案件退出刑事訴訟的程序規則。為此,我國刑事訴訟法確立了犯罪已過追訴時效的程序操作規則。就此而言,認為追訴時效屬於程序法問題,實際上也是有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作為依據的。
  • 刑法追訴時效規定適用之我見
    被害人在追訴期內提出控告,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對比法條可見,在特殊追訴時效上的規定,97年刑法比79年刑法更重,不利於犯罪嫌疑人。 根據上述觀點,王某犯罪行為至1997年9月30日未超過10年時效,應適用97年刑法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決定是否追訴。第八節規定「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時效期限限制,此案在2012年雖超過追訴時效的仍應追訴。   而根據最高法《解釋》,「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超過追訴時效的,應適用79年刑法第77條的規定來決定是否追訴。
  • 過了「追訴時效」的案件,法律如何處理
    網友紛紛點讚: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但也有人擔憂,案件已經過了追訴時效,正義可能無法到來。那麼,為什麼要設定「追訴時效」?過了「追訴時效」的罪犯,法律是否就真的束手無策?對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刑法專家。   「追訴時效的延長主要體現的是犯罪的一般預防理論。當司法機關已經啟動追訴程序,從司法的威懾效果來說,就不應輕易終止。至於追訴時效的中斷主要體現了對犯罪人的特殊預防。如果犯罪人在追訴期間內又犯罪的,證明其根本沒有悔改,自然要繼續追責。」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刑法學研究所所長羅翔對制度背後的法理進行了解釋。   「具體到本案中,還涉及適用新法還是舊法的問題。」阮齊林指出。
  • 刑法的追訴時效的幾個問題? (過了追訴期就無罪嗎?)
    刑法追訴時效是指按照刑法的規定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
  • 我國刑法中有關追訴時效的規定
    我想的是以韓國該案例談談我國對訴訟時效的規定。二、中國刑事訴訟法上訴訟時效的規定1、追訴時效的概念:刑法規定的司法機關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已過法定追訴時效期限的,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予起訴,或者宣告無罪。
  • 「追訴時效」與司法正義
    網友紛紛點讚: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但也有人擔憂,案件已經過了追訴時效,正義可能無法到來。那麼,為什麼要設定「追訴時效」?過了「追訴時效」的罪犯,法律是否就真的束手無策?對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刑法專家。  「追訴時效的延長主要體現的是犯罪的一般預防理論。當司法機關已經啟動追訴程序,從司法的威懾效果來說,就不應輕易終止。至於追訴時效的中斷主要體現了對犯罪人的特殊預防。如果犯罪人在追訴期間內又犯罪的,證明其根本沒有悔改,自然要繼續追責。」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刑法學研究所所長羅翔對制度背後的法理進行了解釋。  「具體到本案中,還涉及適用新法還是舊法的問題。」阮齊林指出。
  • 過了「追訴時效」的罪犯法律是否束手無策?專家解讀
    網友紛紛點讚: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但也有人擔憂,案件已經過了追訴時效,正義可能無法到來。那麼,為什麼要設定「追訴時效」?過了「追訴時效」的罪犯,法律是否就真的束手無策?對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刑法專家。另一個是時效延長制度,即「在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追訴時效的延長主要體現的是犯罪的一般預防理論。當司法機關已經啟動追訴程序,從司法的威懾效果來說,就不應輕易終止。至於追訴時效的中斷主要體現了對犯罪人的特殊預防。
  • 追責張玉環刑訊逼供人員,有可能無法實現了,刑法給兩點理由
    根據以往的司法實踐,有很大的難度,在一些類似案件中,即便認定刑訊逼供的存在,司法機關都會因為刑訊逼供已經過追訴時效而不再追訴。任何犯罪,都有一個追訴時效,說的就是因為司法資源有限,一個犯罪不能永遠的追訴下去,過了一定時間,犯罪就不被追究了,具體根據犯罪的不同,追訴期限也不同。我國的關於追訴時效的規定是這樣的。
  • 過了追訴時效,就不再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責任?看看刑法怎麼規定
    過了追訴時效,就不再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責任?看看刑法怎麼規定在我國法律中,很注重時效性,比如工傷認定時效、判決申訴時效、勞動仲裁訴訟時效等,過了對應的時效,就無法主張權利。於是很多人好奇犯了罪,出去隱姓埋名躲個十年八年,再回來就相安無事了?疫情期間就有這麼一個例子。
  • 刑法關於追訴時效延長制度是什麼,怎麼規定的?
    追訴時效制度是刑法的一項基本制度。追訴時效制度存在的意義在於促使犯罪人在沒有受到國家刑事責任追究的情況下,悔罪自新、重新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那麼刑法關於追訴時效延長制度是什麼,怎麼規定的?
  • 關於刑事案件的追訴時效具體法律規定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刑事案件的追訴時效問題,刑事案件的追訴時效影響刑罰的執行,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這兩天南京醫大案的告破,就涉及到刑事追訴的問題。如果各位讀者喜歡本文的話,歡迎各位讀者朋友轉發、收藏、評論吧。好了我們拒絕閒聊,那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了解關於刑事案件的追訴時效。
  • 法律適用丨追訴時效變更與罪刑法定原則
    一方面,我國刑法第87條關於追訴時效期限的規定是以法定刑為基準的,一旦某個犯罪的法定刑發生改變,必然會影響追訴時效期限,這說明我國追訴時效是以實體刑法為基礎的(追訴時效期限與法定刑輕重之間的關聯性);另一方面,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6條規定,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不再追訴,這又說明我國追訴時效的法律效果體現在訴訟法上(免予追訴而不免罪)。
  • 南醫大殺人案告破,追訴時效竟然超過了?
    時隔28年重大命案終於告破實屬幸事,但若檢察機關以故意殺人罪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需要討論的問題是,該案是否已經超過20年的最長追訴時效?問題的解答需要回到追訴時效這個刑法術語。追訴時效指的是刑法規定的,對犯罪人進行刑事追訴(立案、偵查、起訴等)的有效期限。簡單而言,司法機關追訴犯罪存在法定有效期限,超過這個期限,公安、檢察院以及法院不得以此為由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
  • 25年前殺害司機夫婦的嫌疑人,終落網,案件是否已過追訴時效?
    關於本案,是否已過追訴時效,是否應該再追究嫌疑人的刑事責任,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以下筆者結合案例,根據刑法相關規定,談談自己的看法,敬請指正和討論。刑法中的追訴時效制度時效是刑法上的一種制度,是指案件經過一定期限或發生某種情況,對犯罪嫌疑人不再追訴的制度,時效分追訴時效和行刑時效,我國刑法只規定了追訴時效制度,指案件經過一定期,對行為人不再予以追究的制度。
  • 關於重大刑事案件追訴時效的若干思考
    鮮見的是,出現了檢察機關在追訴時效方面的理解把握,比審判機關更為嚴格的情況。意即,對於個別案件,檢察機關認為已過追訴期,且不應予追訴;而審判機關則認為不受追訴時效時限,仍應依法起訴審判。因此,在各地出現了對重大刑事案件特別是命案「同案不同罰」的情況。
  • 浩然觀點:關於追訴時效制度的幾點探討
    正解是:追訴既是一個時間點概念,也是一個時間段概念。追訴時效要求不僅開始追訴的時間點要在追訴時效內,而且最終訴的時間點也要在追訴時效內。如果開始追訴的時間點在追訴時效期間內,但最終「訴」的時間點不在追訴時效期間內,仍屬超過追訴時效。
  • 從「南醫大強姦殺人案」看刑事追訴時效的審查認定
    細言之,本案案發時間發生在1992年,屬於1979年《刑法》有效實施期間,案發28年以後犯罪嫌疑人才被抓捕歸案,跨越到1997年《刑法》,已經過了《刑法》規定的20年最長刑事追訴時效期限;本案偵查機關案發當時以發現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為由立案,屬於「以事立案」,立案時沒有明確犯罪嫌疑人,未能採取任何刑事強制措施。在這些情況下,本案是否已經過了最長刑事追訴時效?為什麼存在認識上的分歧意見?
  • 追訴時效如何破解?
    我國《刑法》沒有規定「冒名頂替罪」,但是對冒名頂替上大學者追究刑事責任時,亦有相關的罪名可以定罪。2009年10月26日「王某嶸偽造國家機關證件案」[(2009)北刑初字第46號]判決時,當時湖南省邵陽市北塔區人民法院定的是「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罪」。
  • 南醫大兇殺案思考:已過追訴時效的兇殺,法為何還要管
    隨著麻某鋼的抓獲,一場時過28年的兇殺案終於告一段落。事件到此,從一個法律人的角度去思考,第一眼想到的或許並不是麻某鋼應該受到什麼樣的處罰,而是刑法的追訴時效問題。我國《刑法》第87條第4項規定,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的不再追訴。這也很自然讓我們想起韓國著名電影《殺人回憶》,麻某鋼的案子似乎是這部電影的翻版。
  • 對於「冤假錯案」的追責,不應該止步於國家賠償
    5·24樂平姦殺碎屍案、張玉環案等數十起重大冤假錯案。筆者觀點:記得去年,在一次會議上,我就提出過對冤假錯案的製造者們進行追責的問題,但是有些專家就說有些案件已經過了「追訴時效」,無法繼續追責。難道真的是追訴時效的問題嗎?還真不是。2014年全國人大法工委出臺的《對刑事追訴期限制度有關規定如何理解適用的答覆意見》明確指出,對1997年之前發生的行為,被害人及其家屬在1997年後刑法規定的時效內提出控告,應當適用刑法第88條第二款的規定,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