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自助、助人的挑戰:美國黑人運動

2021-02-25 滾滾源動力

劉源浩,思源十期學員

清華大學2010級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

2014級公共管理學院碩士

牛津大學2015年訪問學者(清華輔導員海外研修)

芝加哥大學2017級社會科學碩士(全獎)

現為西北大學kellogg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institution, knowledge, network,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2020年的美國在川普領導下格外艱難,不止有失控的新冠和分裂的兩黨,還有夏天此起彼伏的警民族裔衝突。在微信微博上,經常看到對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BLM)的討論,使用著「黑命貴」這樣帶調侃意味的簡稱,配著放火打砸和推倒雕像的圖片,講著開除持不同意見記者和教授的新聞。

這樣的場景很容易讓我們聯想起一些中國記憶——去年的香港和40多年前的動亂。這些記憶對比現在新冠大治、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中國,加之很多人切身經歷或目睹了從農民孩子變城市居民的階層流動,難免會問:我們國內中國人這麼苦都靠自己艱苦奮鬥走過來了,你們有美國這麼好的基礎怎麼現在鬧成這樣?我們海外華人在美國無權無勢,自己打拼出了那麼多成功企業家、教授、醫生、工程師和律師,你們政治聲音這麼大,怎麼生活還不如華人?我想從我了解的情況,簡單講講美國黑人運動的過去、現實,特別是支撐當下行為的想法和邏輯。

我之前也不太了解美國人在歷史中沉澱下了什麼記憶,就像很多美國人也不了解同時期中國沉澱下的抗戰記憶。而這些記憶很重要,它不僅影響現在的體制和文化,而且容易讓人有真實的感情共振。遠的歷史不說,我們從1937年的一首歌開始。歌名叫「Strange Fruit」,歌詞是這樣的:

Southern trees bear a strange fruit

Blood on the leaves and blood at the root

Black bodies swingin' in the Southern breeze

Strange fruit hangin' from the poplar trees

 

Pastoral scene of the gallant South

The bulgin' eyes and the twisted mouth

Scent of magnolias sweet and fresh

Then the sudden smell of burnin' flesh

 

Here is a fruit for the crows to pluck

For the rain to gather

For the wind to suck

For the sun to rot

For the tree to drop

Here is a strange and bitter crop

這首歌唱的Strange Fruit,是掛在樹上的黑人的屍體,染紅了樹葉和樹根。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耶魯美國歷史公開課了解背景[1]。這首歌反映了美國南部黑人的境況,而美國黑人當時大多住在南方,1900年時只有8%的黑人不住在南部,1970年則有53%不在南部[2]。1937年的美國,已經經歷了南北戰爭,解放黑奴和一戰,並正在經歷從南到北的黑人大移民。向北移民和戰爭帶來的勞工壓力已經迫使一些南方州改善黑人待遇。那時候,現在有雕像的二戰英雄們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是南方黑人的情況還是很慘。這首歌影響力很大,成為了美國的歷史記憶。2016年川普勝選,計劃舉辦勝選典禮,邀請Rebecca Ferguson來表演,結果Ferguson說,她會接受邀請的條件是演唱「Strange Fruit」。

在這個歷史時期以及之前,美國黑人經濟、政治和文化資源匱乏,雖然他們得到了一些熱心白人的幫助,得到了政治機構和法律文本的一些承諾,也在1867年就有了自己族裔的大學,但是黑人總體受到的各種歧視和壓制遠遠多於得到的幫助。而在三四十年代,他們得到了歷史的助推,趕上了二戰、民族解放和共產主義運動。這些歷史機遇,為他們的「自助」積攢了條件。

三四十年代,在經濟和戰爭的壓力下,美國工業組織代表大會(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被迫開放了更多勞動權利給黑人。此前黑人是被禁止從事很多技術工種和管理崗位的,只有白人被允許。華人也長期受到各種歧視政策的約束,羅斯福因為戰爭需要改變了一些。政策改變的直接結果體現在經濟上。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黑人從事管理崗位的人數翻倍,貧窮線以下的黑人家庭比率從1940年的87%,降低到1970年的30%。政治上,黑人有了更多機會加入工會,影響勞動政策,組織自己的社團。

二戰結束後,民族解放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在全球如火如荼,美國國內政治也受到了影響。當時蘇聯提供的敘事包括——反對種族壓迫,反對剝削,爭取平等自由,支持勞工。這對很多美國人也是有吸引力的,特別是黑人。美國在大蕭條和二戰已經建立了一些社會主義經濟元素,戰後為了應對蘇聯的挑戰,更要大力塑造燈塔形象,努力講性別,種族平權,工人權益。此時,黑人運動積極自助和互助,它和婦女運動,工人運動,學生運動,LGBT運動,環保運動互相支持,有常設的會議,一起協調,共同進退,切實的爭取到了很多權利。今天美國社會的很多精英,特別是政治家,律師和學者,很多參與過民權運動。

美國政治應對環境壓力,重新自我建構的極致,就是甘迺迪。甘迺迪之前,黑人大多支持共和黨,畢竟林肯就是共和黨人,而南部白人則支持民主黨。甘迺迪在1960年的競選中,迫於選舉壓力承諾了改善黑人權益的政策,但他上臺後民主黨還是南方白人把持,甘迺迪也就沒有積極推動黑人權利。但甘迺迪一出手就搞出了「豬灣事件」,聲譽大跌,又遇到古巴飛彈危機,拉美和越南的共產主義運動高漲,外交壓力極大,他急需在內政有起色。1963年,甘迺迪豁出去了,選擇了堅定的支持民權運動[3],民主黨自此左轉。而後來,借著迎合美國白人保守選民上臺的尼克森也修改了共和黨的方向。甘迺迪和尼克森的改變奠定了當下美國的政治格局。從此總統大選,多數黑人會投民主黨,而南部白人、古巴裔美國人會投共和黨。這一轉向的另一個後果是兩黨遺留了很多中間派,老民主黨人很多偏右,新民主黨人偏左,共和黨反之。而今天,隨著代際更迭,立場跨左右的中間派都已經老去,美國兩黨政治精英的極化徹底失去了黨內緩衝[4]。 

政治家可以做一個決定就轉變方向,但是美國社會轉向沒有這麼快。民主黨推動黑人民權的直接後果是白人保守主義運動興起,例如KKK等組織會對黑人運動開展針鋒相對的countermovement。這種對抗到今天也依然存在,當民權運動提出「BLM」,立刻又有人提出了「Blue Lives Matter」,「White Lives Matter」,「All Lives Matter」來和「BLM」對抗,其中「All Lives Matter」不同人的理解不同,比如我們的發言人華春瑩在弗洛伊德事件中要表達對黑人的支持,卻用了「All Lives Matter」的標籤。不過「All Lives Matter」這個口號在美國的語境,經常是在直接或者間接地反對和緩衝「BLM」。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人命應該平等,BLM只是想爭取黑人的命和白人的命平等的權利,而不是要超越其他人命,但是「All Lives Matter」的旗號經常被美國保守右派用來曲解BLM的主張。

在countermovement中還有一個敘事和中國人關係很大,就是模範少數族裔「model minority」。這個詞最初主要是來自對日裔美國人的觀察,現在擴展到大多數亞裔。聽起來是在誇亞裔,但它的潛臺詞是其他族裔如果過得不好,那不能怪美國體制,因為你看人家亞裔就能通過教育在高收入職業找到工作,過奉公守法的好生活,所以你過得不好就是你的問題。這個敘事一方面分化了亞裔和其他少數族裔的關係,另一方面製造了對亞裔的刻板印象:亞裔在性格上就應該是nerd, 事業上就應該從事某些職業,在社會責任上則是缺失的,只關心自己職業成功,不關心社會問題。這種敘事,在美國的語境下,對包括亞裔在內的所有少數族裔都產生了傷害,所以使用時要謹慎,因為別人可能會聽出種族歧視的味道。

經歷了冷戰和民權運動,當代黑人運動的思想邏輯吸收了很多元素,其中馬克思主義的元素非常重要。Mary Jackman 就是一位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左翼學者,她的學說很有代表性。有些人看到歐巴馬都當選總統了,美國黑人還在鬧,覺得黑人太不知足了。一些白人出來說自己是特權階層,應該向黑人道歉,也會被罵「白左」。Jackman的理論一定程度上能幫我們理解當代「白左」的思想。

Jackman理論[5]起點是:一個制度要長期維持,不能只依靠暴力,必須要有配套的制度和敘事,讓壓迫者沒有道德負擔,讓被壓迫的人感受不到被壓迫。制度的作用是大家只要遵守制度,按規則操作,就能維持資源的流動對統治階級有利。敘事的作用則是使得壓迫變得溫情脈脈。比如西方很多國家長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問題,但是同時又有騎士精神、貴族精神這種尊重女性的文化,這兩者是如何共存的?Jackman認為,一方面制度上男性掌握資源分配的優勢,一方面敘事上男性對女性的優待是一種conditional love。Conditional love是指女性一定要按照特定標準行事,才配得到騎士和貴族的禮遇,否則就是蕩婦,不是好女人,要被dehumanize。所以雖然看起來是紳士文化,但其實紳士一直控制著敘事和篩選的權力,能夠定義什麼是淑女,抹除其他敘事,並有資源進行獎懲。所以,從Jackman以及其他相似的美國左派理論出發,只有物質資源流動的機制和評判話語的權力平等,才是真平等,否則就有風險存在系統性歧視(systematic discrimination)。而如果只是遵守這個社會分類體系,雖然主觀上沒有惡意,但是客觀上成為了維繫體系平穩運行的幫兇。

美國左派所說的這種系統性歧視不是通過直接壓迫,而是通過給社會分類,然後把社會分類放到一個潛在層級結構中,處於某些分類會天然的被直接或間接的受損。比如在美國,一方面強調生而平等、自由奮鬥,一方面社會現實是白人繼承了比黑人多的資源,天然享有競爭優勢[6]。在強者越強的系統裡,最後資源分配會自然變成冪律分布[7]。再比如在職場,一方面鼓勵員工進行個人選擇,另一方面女性卻被社會文化賦予更多家庭責任,最終結果就是女性通過個人選擇犧牲職業發展,看起來完全是女性自己的錯[8]。還有一些歧視機制更加微妙,僅僅靠在個體心理層面起作用就能自我實現,催生自我否定,比如關於女生不擅長理工科的敘事[9]。

與系統性歧視理論配套,是打破這套歧視,它需要受助,自助,助人。因為系統性歧視定義了社會分類和身份,積極起背後的結構,所有作為處於不利地位的個體,他們往往只有兩種改變的選擇:第一、是受助和自助,自我奮鬥,改變自己的身份,加入高等級的身份。這種方式美國黑人有天然劣勢。在中國,被歧視的農村出來的「鳳凰男」,可能個人奮鬥一代,下一代子孫就能去掉這個身份標籤,但黑人只能代代是黑人,哪怕你是歐巴馬,川普依然可以質疑你的出生地。第二、是助人,改變社會,改變社會不平等的分類體系。這是美國黑人運動和其他左翼努力去爭取的,而很遺憾,亞裔往往被看著會選擇第一種路徑,而在系統歧視的理論框架下,做旁觀者並不高尚。

系統性歧視理論的一個困難是你無法評判conditional love的好壞,潛臺詞是只要是conditional love就不是真love。Jackman也直接用了「paternalism」這個詞並舉了父母管教孩子的例子。但是我們知道,人總是要社會化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最會出現conditional love的場景。單純的unconditional love,可能對人的成長並不總是正面的。

這個時候怎麼辦?之前美國社會的認識是通過社會主流價值觀來教育人,就是融入同化(assimilation)。但是系統性歧視的視角本身是批判既有系統的,既然批判,怎麼能讓老系統來同化所有人?而且憑什麼是白人文化同化其他所有文化,而不是其他文化來同化白人文化?所以在美國,融入同化,漸漸也變得可能有歧視色彩。後來有人提出社會不要進行顏色判斷(color blind),但是也有很多人批評color blind的結果只是鴕鳥式迴避現實,因為現有體系是不平等的,主張color blind是自欺欺人。於是有了現在最政治正確的文化多元主義(multiculturalism),主張要尊重不同文化,特別是照顧弱勢文化,而且儘量少去批評弱勢的文化。因為每一種評價總是有對應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會受到現有制度和強勢文化的影響。只是文化多元主義其實也不能解決問題,它最多只是承認這個現實是不平等,我們要照顧弱者。

系裡有老師是主張多元文化主義的方向,我就在課上問她,We all know that we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we should respect different cultures, but what if there is right and wrong? 她也沒有答案。我想找到這個答案,或許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面對的挑戰。

文中所引內容出處: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oFkuO2gfas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at_Migration_(African_American)

[3]McAdam, D. (2015, June).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The iron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ivil rights struggle and today's divided America. In Sociological Forum (Vol. 30, pp. 485-508).

[4]McAdam, D., & Kloos, K. (2014). Deeply divided: Racial politics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post-war Ame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Jackman, M. R. (1994). The velvet glove: Paternalism and conflict in gender, class, and race relations.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6]Stephens, N. M., Markus, H. R., & Phillips, L. T. (2014). Social class culture cycles: How three gateway contexts shape selves and fuel inequal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5, 611-634.

[7]Adamic, L. A., Huberman, B. A., Barabási, A. L., Albert, R., Jeong, H., & Bianconi, G. (2000). Power-law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 wide web. science, 287(5461), 2115-2115.

[8]Stephens, N. M., & Levine, C. S. (2011). Opting out or denying discrimination? How the framework of free choice in American society influences perceptions of gender inequal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10), 1231-1236.

[9]Steele, C. M. (1997). A threat in the air: How stereotypes shape intellectual identity and performa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2(6), 613.

相關焦點

  • 近代「助人自助」慈善理念初探
    曾經遍地林立的善堂是中國歷史上樹立」助人自助「慈善理念的一個重要場所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理念,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助人,指幫助受助者使其改善目前的狀況;第二是自助,指在幫助受助者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受助者的潛能
  • 西電學子|「從受助到助人」的蛻變之路
    真正實現了從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成長性轉變。環境薰陶 「我叫鄭月,來自一個普通的單親家庭,多年來一直靠母親打零工供我讀書成才。我的媽媽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卻是一位合格的好母親。無論工作多苦多累,她從不抱怨。媽媽非常善良,雖然自己能力有限,卻總是盡力幫助身邊的人,這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 精準扶貧的關鍵在於「助人自助」
    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牢記於心,把黨和政府的關心與愛護送到千家萬戶,對生活上存在困難的群眾,要格外地關心照顧,綜合政府與社會的力量助其排憂解難,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先後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 武漢理工大學38名受助學生變身助貸小管家
    楚天都市報1月11日訊(記者李碗容 通訊員朱敏 實習記者黃瑾)「助貸小管家對我來說是一次新的嘗試,幫助了同學,也學習了很多金融學知識。」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舉行了助貸小管家新年座談會,該校38名助貸小管家與貸款經辦銀行行長、學工部相關科室老師圍坐在一起進行交流。
  • 一九六八|六十年代的遲到者:黑人運動,美國的出走與帶回
    觸目驚心的電視畫面成為了重要的導火索,促使世界各地幾十萬人走上了街頭。從美國的民權運動,到法國、德國、義大利的學生/工人運動,再到日本的學生和市民運動,儘管派系林立,反抗對象各有不同——資本主義、種族主義、官僚主義,「反戰」和反美國的帝國主義行徑,卻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連結。
  • 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反對性別歧視……美國年度體育人物...
    【環球時報記者 李佳寅】 美國《體育畫報》7日公布2020年度體育人物: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WNBA球星布裡安娜·斯圖爾特、NFL明星派屈克·馬霍姆斯、網球選手大坂直美和前橄欖球明星勞倫特·迪維爾奈·塔迪夫入選。
  • 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反對性別歧視...美國年度體育人物...
    【環球時報記者 李佳寅】 美國《體育畫報》7日公布2020年度體育人物: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WNBA球星布裡安娜·斯圖爾特、NFL明星派屈克·馬霍姆斯、網球選手大坂直美和前橄欖球明星勞倫特·迪維爾奈·塔迪夫入選。法新社稱,這5位獲獎者不僅在賽場上取得非凡成就,還在場外的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 社會工作——一個以「助人自助」為宗旨的專業
    圖片來源:教育部陽光高考 專業特點 社會工作的指導思想:人本思想,助人自助; 社會工作的道德準則:公正、愛心、守信、奉獻; 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有困難的(貧的、弱的、病的、殘的、惑的、心智失常的等)個人、家庭、社區、群體; 社會工作的職責:提供專業社會服務,參與社會管理,推進社會政策,維護受助者的合法權益。
  • 深度分析:為什麼NBA總是站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前線?
    不僅如此,在近半個世紀的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中,除了那些民權鬥士和政治人物外,NBA的球員和教練經常被指控在但凡處。從上世紀1950馬丁路德·金時期起,NBA聯盟在美國民權運動中發揮了非常積極和積極的作用,為什麼?我們無法猜測「紅衣主教」如何看待黑人播放器,很多人過去認為他是NBA的「平權先鋒」,因為他在NBA的歷史中選擇了黑人「新秀」查爾斯庫伯。
  • 毛澤東思想曾指導了美國黑人鬧革命?
    可見,在特殊的20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從非暴力直接行動轉向激進的黑人權力運動時,中國就成了重要的國際因素,尤其是毛澤東提出的關於世界革命、遊擊戰、嚴明的革命倫理道德等思想,對美國黑人領袖羅伯特•威廉和黑人激進組織「革命行動運動」、黑豹黨等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中國緣何對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呢?
  • 為什麼說黑人運動搞不垮美國,卻可能搞壞英語?
    今天要摸的大象是當前美國如火如荼的黑人運動,摸的工具是語言學相關知識和一些邏輯分析。BLM當前席捲美國全國的黑人運動有個名字,叫Black Lives Matter。很多中文媒體把它翻譯為「黑命貴」。這是一個帶有極強偏見的誤譯。
  • 「志願推薦」社會工作——一個以「助人自助」為宗旨的專業
    圖片來源:教育部陽光高考專業特點社會工作的指導思想:人本思想,助人自助;社會工作的道德準則:公正、愛心、守信、奉獻;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有困難的(貧的、弱的、病的、殘的、惑的、心智失常的等)個人、家庭、社區、群體;社會工作的職責:提供專業社會服務,參與社會管理,推進社會政策,維護受助者的合法權益。
  • 美國社運版圖,與黑人組織鬥爭的前世今生
    7月4日,在紐約文化沙龍和灣區文化沙龍主辦的「種族問題和撕裂的美國社會」線上系列沙龍的第四期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夕岸以《種族與美國的社會運動版圖》為題,對美國黑人運動進行了歷史脈絡梳理。講座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談及為什麼特定的社會抗爭和國家暴力的歷史被淡化甚至抹除,以及民權運動衰落後黑人權力運動對民權運動意識形態的挑戰和超越。
  • NBA的詹姆斯科比大多是美國黑人,黑人制霸,為何非洲黑人不多?
    咱三個人種裡,黑人的身體素質有著天生的優勢,他們天生就要比白種人和黃種人的肌肉要發達,這是咱們羨慕不來的,像田徑項目也是被黑人統治的,和黑人比運動,只能靠著後天的努力,NBA中也是黑人居多,但是為什麼俱樂部中的黑人,大都來自美國,非洲也是黑人種,為什麼非洲人打籃球就不行呢。
  • Voice:芝加哥選出首任黑人女市長,她面臨諸多挑戰
    你們創造了一場變革運動。我們能夠也將重塑芝加哥。 芝加哥首任黑人女市長 Lori Lightfoot芝加哥即將迎來自己的第一任黑人女市長。周二的投票結果公布之後,56 歲的前聯邦檢察官 Lori Lightfoot 以 74% 的得票率,擊敗了另一位黑人女性候選人 Toni Preckwinkle,成為芝加哥第 56 任市長。除了是這座美國第三大城市的首任黑人女市長外,Lightfoot 的同性戀身份也讓她成為芝加哥的首位同性戀市長。
  • 當黑人運動不再單純關於黑人命運 譯讀紐約客
    現在35歲的加爾莎是美國家庭傭工聯盟(National Domestic Workers Alliance)駐奧克蘭辦公室的特殊事務專員,該聯盟代表著全美2萬多名看護和幫傭,並不斷就勞動立法問題進行遊說努力。她還支持同性戀與變性人權力,並參加了反對警察暴力的運動。
  • 美國黑人音樂①丨夜裡的噪音:皮鞭、即興與音樂中的新黑人
    這不僅是美國黑人音樂歷史,也是整個美國音樂史的偉大時刻,因為這不但是黑奴們第一次有意識地用音樂直接反抗,而且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反抗音樂。它開啟了美國「抗議歌曲」(Protest Song)的光榮傳統。這一傳統並非如很多人以為的那樣,由20世紀中期白人民謠歌手們開創。
  • 美國黑人的抗爭與宿命
    當然,美國社會也並非鐵板一塊,隨著形勢的變化,如此法案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質疑。尤其是斯託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後,大量讀者為書中善良隱忍的黑奴大叔的不幸命運灑下熱淚,更加劇烈的抗爭也隨之而來。其中最蔚為大觀的文藝現象,就是20世紀20年代發生的紐約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也被稱為黑人文藝復興運動。在這片位於紐約哈萊姆黑人聚居區的狹窄土地上,一批敢於直面黑人生存現狀、追問種族差異問題根源的作家站了出來,其中最知名的黑人作家是蘭斯頓·休斯。他認為黑人不能繼續逆來順受下去,而是要爭取與白人一樣的權利與地位,還要鼓勵更多黑人走向文藝創作的道路。
  • 黑人牙膏無辜躺槍!被美國種族運動浪潮波及,公司的回應充滿無奈
    據環球網報導,受到連日來美國反種族歧視運動的衝擊,已經有不少涉及到「種族」這一敏感問題的品牌和公司遭殃。 而民眾紛紛評論稱,近日來因為美國抗議運動引發的迷惑事件實在越來越多。
  • 美國科技公司為何不能真心接受黑人?
    如今,BLM(Black Lives Matter,「黑命亦命」)的遊行運動席捲了全美50個州的650多個城鎮,並蔓延至歐洲、南美、亞洲,甚至弗洛伊德祖先曾生活的非洲。這紛繁亂象中,最有趣的還是在美國本土的那些科技公司們:它們一向標榜「政治正確」,但面對BLM運動,還是不約而同地展現出滿滿的求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