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職場媽媽育兒路
已經入秋,這兩日的風漸涼了,吹到皮膚上也都是滿滿的乾燥之感。
出差三天再回到家,兒子「水嫩」了一個夏天的皮膚又開始出現了溼疹,特別是嘴角和下巴區。忍不住在媽媽群裡吐槽一番,又要開始每天「勞心勞力」給寶寶護膚的日子了。
結果剛在群裡吐完,就收到了一眾媽媽的回應。有人說:「我家娃這兩天總是抓胳膊抓腿。」
還有人說:「寶寶最近又出現溼疹了,婆婆每次都用香皂給寶寶洗臉,完了後還要用我之前擠出的母乳給娃擦臉,這樣做真的合適嗎?沒感覺溼疹消退啊。」
若不是群裡寶媽分享,我也不相信身邊真的有人用母乳給娃擦臉。
一些家人知道母乳的營養豐富,裡面還含有珍貴的抗體,對寶寶溼疹消退能起到一定的幫助,卻忽略了母乳並無「殺菌」能力的事實。
正是因為母乳營養豐富,塗抹在寶寶臉上更易滋生細菌,幹了之後還會有粘膩感,反而容易導致寶寶的溼疹加劇,增加不適。
①用成年人的香皂給寶寶洗臉
寶寶的皮膚非常嬌嫩,呈弱酸性,之所以容易乾燥、瘙癢起紅疹等,就是因為皮膚的屏障功能還未發育完善,抵禦外界各種環境的能力較弱。
而成年人的香皂多為鹼性,這些鹼性物質塗抹到寶寶的皮膚上就會破壞原有的酸性環境,從而造成細菌感染。
②用溫度過高的水給寶寶洗臉
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嬰幼兒,都不建議使用過熱的水洗臉。
水溫過熱會讓面部的毛細血管迅速擴張,對於成年人來說,這樣洗臉更容易引起衰老;對於小寶寶來說,還會使得原本抵抗力就不佳的皮膚更加脆弱易受傷害。
為什麼寶寶的皮膚這麼難護理?與成人相比到底差距在哪?
1)薄
一歲以前,他們的皮膚角質層厚度只有成人的30%,表皮基底層也只有成人的80%,且真皮內相關纖維較成人來說明顯細小。
2)易乾燥
雖說嬰兒皮膚的含水量量明顯高於成年人,但由於寶寶在滿月後就出現了皮脂減少,半歲後皮膚的天然保溼因子也有所降低。
這就使得他們比成年人的皮膚更易失去水分,並且要直到1~2歲後,才能與成年人達到相當的水平。
正是因為寶寶的皮膚如此脆弱,更需要家人的精心護理。我家孩子在一歲前溼疹很嚴重,但也多虧了妥善的日常護理,才讓孩子的溼疹得到了儘快的緩解。
step1:避免過度清潔
入秋後,由於空氣中的溼度下降、日照強等原因,更易引起寶寶皮膚乾燥。而寶寶的皮膚屏障較差,皮脂分泌也不足,如若頻繁給寶寶洗澡,則會破壞保護層,造成寶寶的皮膚缺水。
根據環境的變化,可以安排1~2天給寶寶洗澡一次,皮膚敏感的寶寶要尤其注意。盆浴時間以5~10分鐘為宜,淋浴最好在5分鐘以內。已經會獨立行走的寶寶,應儘量選擇淋浴。
出浴後應選用棉質的毛巾,輕輕拍幹寶寶的皮膚,在寶寶的皮膚尚未乾燥前,及時大面積塗抹保溼霜。
step2:選擇合適的保溼產品
保溼產品的保溼功效,從輕到重依次為:保溼露<潤膚乳<潤膚霜(通常標有cream字樣)。家人們根據自家寶寶的皮膚情況挑選產品即可。
如果寶寶對牛奶等其他成分過敏,家人在購買產品之前就要仔細閱讀說明書,避開這些致敏成分。如果不太確定,可以先在寶寶的耳後或手腕上小範圍試用。
對於皮膚原先就有溼疹的寶寶,更需要大面積頻繁塗抹,只是「象徵性」的擦擦,很難改善狀態。一般密集護理五天左右就可以取得肉眼可見的效果。
只要避免過度清潔,及時為寶寶的皮膚做好保溼,想要在秋冬天養出個「水嫩」寶寶其實也不難。
今日話題:各位家人,關於寶寶的皮膚護理還有哪些注意事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我是職場媽媽育兒路,一位學習型的90後職場媽媽,關注寶寶的健康成長,期待與您分享更多的孕育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