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涉及主線劇情,請放心閱讀)
「小孩子不會說謊」是很多人對孩子的第一印象,在大人們眼中,孩子的世界是最單純善意的,但是最近大火的《隱秘的角落》卻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為我們詮釋了一個完全不同暗黑世界。
有些人會說,小孩子單純的世界其實都是大人們想像出來的,人生來就是自私的,兒童施暴的案例也不少啊。
今天我們就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聊聊人性。
心理學不同流派對人性的觀點也有所不同,一般會認為:
但我覺得並不全是如此。
人的本性沒有好壞之分,欲望本身是個中性詞。愛可以給人帶來溫暖但也會引發嫉妒和佔有,攻擊本能在對付邪惡勢力上那就是好的,所以一切只是看滿足本能的方式是不是符合社會的規則。
基於這樣的前提,我們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將本能/欲望引導為符合社會期望的過程。一旦符合了社會期望,那就是「善」,一旦沒有符合,那就成了「惡」。
那麼問題又來了,雖然某些標準是固定的,但在很多問題上,社會的標準是發生著變化的,比如給老人讓座這件事,放在十多年前,不給老人讓座那就是「惡」,而時至今日,社會對不同人群有了更多理解後,不讓坐只是一個中立的行為,並無善惡之分。
所以你說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心理學並不能回答,因為善惡標準本身就不太絕對。心理學更多探討的是我們為何會變成現在這樣以及如何可以更適應這個社會。換言之,我們能做的只是儘可能符合當下的社會期待,並且最重要的是對得起自己內心的那杆天平。
很多文章裡把朱朝陽的「壞」歸咎於不幸的原生家庭:只顧著新家庭和妹妹的父親,讓內心渴望父愛的朝陽採取了極端的方式來搶回父親;而母親極強的控制欲讓朝陽除了學習沒有其他朋友,內心的不滿和憤恨無處表達,久而久之壓抑成了一股扭曲的能量從而逐步走向失控。
但是,除了原生家庭外,更有一雙雙無形的雙手把他引向了暗黑:
首先是朝陽天生的個性,劇裡的朝陽天生高智商,內心敏感而又多疑。現實中,很多高智商罪犯也有著同樣的特徵。倘若朝陽神經大條一些,或許父母的離異不會給他那麼大的打擊,或許他看到父親包裡的錄音筆時並不會瞬間黑化;又或許朝陽是一個資質平平的孩子,那他的暑假可能和敏敏一樣在學習中度過了……
其次是他除了家庭生活外遇到的那些人。隨著孩子的成長,其實家庭的影響越來越小,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同學,老師以及其他社會化過程中遇到的那些人。倘若朝陽在生活中遇到一個好老師,有一個凡事可以商量的好朋友,又或者如果那天朝陽不在家,沒有遇到前來的嚴良和普普,或許也就沒有後面的故事了。
這是現在看待心理問題時的生物 - 家庭 - 社會三因素模型,同時也讓我想到了瑞士奶酪理論:
1990年,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詹姆斯瑞森(James Reason)在其著名的心理學專著《Human error》中提出了瑞士奶酪理論。它的內在邏輯是:組織互動分為不同環節,每個環節都有漏洞,當每個環節的漏洞足夠大時,不安全因素就像一條光線,能透過所有這些漏洞,事故就會發生。這些環節疊在一起,就像有孔的奶酪疊放在一起,所以稱為「瑞士奶酪模型」。
儘管瑞士奶酪理論常常用於組織內部的安全事故調查分析,但生活中也是如此,所有的結果的背後都不是單個因素,而是由一連串的原因所造成,只要其中任何一個事件不成立,那結果就會不一樣。
大家都說一個朝陽,一個東升,兩人互相呼應,暗示著朱朝陽長大之後將會黑化成第二個張東升。
但是在我看來其實也不那麼絕對,畢竟接下來的社會環境也會發生變化,朝陽可能不知道再過個十多年奧數老師的地位將發生質的飛躍就,即便是和東升一樣繼續做奧數老師,他也不會再像東升那樣成為一個窩囊的贅婿,或許就能活的更陽光一些。
又或許長大後的朝陽遇到了一個可以溫暖他的女孩,一個可以正確引導他的良師,讓陽光照進那個隱秘的角落...
回到題目本身,朱朝陽確實是個壞小孩,但這份壞不僅僅是天生的個性,還有他一系列的際遇所共同造成的。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從中也能有所啟發:如果你是父母,那就引以為鑑,正確引導孩子的天性;而對於個人而言,人性本身雖然各有欲望,但每一步都守住內心的底線才能使我們更好地把力量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