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年華
編輯:石亞瓊
36氪獲悉,上海中研宏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獲得數千萬元人民幣的A1輪融資,由泰越資本領投。本輪融資將用於公司產品技術能力的提升,重點聚焦城市運行、政務服務領域的AI賦能產品研發和生態渠道建設。
創立於2017年,從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孵化出來的「中研宏瓴」,是幫助建設上海臨港新片區城市大腦與一網通辦平臺的企業。「中研宏瓴」專注於城市運行管理和政府政務服務兩大業務領域。通過結合人工智慧與知識圖譜,構建基於AI+知識的智能算法業務中臺,實現將人工智慧技術的高效落地,賦能城市治理精細化。通過「一網統管」和「一網通辦」建設,助力「一張圖」、「一平臺」、N個應用自生長的智慧城市建設體系架構,與阿里雲、達摩院、新華三等智慧城市團隊密切合作,為上海、遼寧、重慶等省市提供智慧政務、智慧派單、智慧社區、智慧工地等服務。
中研宏瓴總經理侯曉宇告訴36氪,2020年業務同比可望實現數倍增長,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態勢。今年將保持增長態勢。侯曉宇表示,今年的新冠疫情讓更多地方政府意識到城市管理智能化平臺建設的重要性,中研宏瓴也將把握由於新基建的持續投入而產生的機遇,實現收入的高速增長。
中研宏瓴
AI賦能「城市運行」與「政務服務」
傳統的城市運行管理,依託於政務服務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無論是信息員對應急事件進行業務分揀和派單操作,還是政務工作人員的信息校對審核,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導致服務人員的培訓時間和物料成本居高不下。
如何解決傳統城市服務行業的痛點,為城市運行助力,為政務服務賦能?中研宏瓴總經理侯曉宇博士給出了以下五點答案:
一、知識圖譜,無人幹預:傳統的政務派單流程由於業務廣泛流程繁多,較難行程一體化的平臺。中研宏瓴將後臺數據、中臺部件和前臺業務項結合,以辦理業務為目標,以事項、受理、審批、用戶為配置單元,通過快速配置的方式實現「一網通辦」一站式政務服務平臺。並結合OCR識別等技術,通過知識圖譜引擎平臺的搭建,實現標準業務無人幹預審批,將過往以月為單位的發文發證處理時間縮短到分鐘級。目前中研宏瓴對上海臨港水利建設業務進行無人幹預審批業務的相關試點,獲得了國家水利部門的認可。
二、智能決策,高效處理:傳統的人為操作審批,無法擺脫主觀因素的局限性,既存在一定失誤率,又無法達到24小時實時高效的處理能力。並且由於索引表查詢業務分塊的模式效率低下,在面對複雜業務時,信息員需要30分鐘以上進行決策分析。中研宏瓴以歷史派單數據為基礎,通過對案件的深度學習和集成學習,構建智能決策模型知識庫,實現對案件的智能派單,將複雜案件城運中心信息員的派單時間從30分鐘縮短至5分,並且將智能派單的準確率提升至90%以上。
智能決策引擎
三、主動感知,閉環處置:傳統的城市應急處理模式非常被動,依賴於應急部門的業務接線和群眾舉報。中研宏瓴構建了人工智慧視覺引擎平臺,通過無人機主動巡檢,攝像頭自動檢測與識別,衛星遙感監測等方式,對人流車流進行動態監測,及時主動發現非法渣土車運行、非機動車亂停亂放、工地施工違建、汽車駕駛行為異常等應急管理事件。並通過與浦東新區城運中心等單位的對接,實現閉環處置,減少人工派單成本。
四、工程經驗,技術儲備:城市運行管理的賦能,既需要對於業務邏輯的理解,又需要有相應的技術支持,因此工程經驗和技術儲備缺一不可。中研宏瓴與上市公司中研宏科同屬於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孵化團隊,既有具體業務的經驗積累,又要來自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術支持。當前,中研宏瓴還與鵬城實驗室共同申報了國家重點專項,將在明年正式啟動,幫助搭建多模態網絡管理平臺。
五、平臺合作,共同拓展:過往許多智慧城市項目由於覆蓋面太廣,沒有深入到具體業務,因此出現業務難以落地的情況。中研宏瓴專注於城市的運行和應急管理業務,與阿里雲、紫光集團、騰訊雲等智慧城市數位化平臺合作,為平臺提供方案補充和業務支持,也依託於大平臺獲取更多業務開展的機會。
上海臨港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平臺
產學研經驗豐富,具有學術與行業影響力
中研宏瓴作為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孵化企業,其創始人團隊均畢業於巴黎大學、東京大學及哈佛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在學術和行業領域具有影響力。目前公司團隊百餘人,90%為研發人員,在產學研轉化中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因此能實現從0到1的快速突破,在相應領域保持高速發展。
中研宏瓴的A1輪投資方「泰越資本」,是一隻聚焦全球高新技術公司的跨境風險投資基金,核心團隊分布在上海、矽谷,重點投資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全球高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