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還是「扔東西」的反思

2020-12-13 冀雲來了

昨天有輝友在群裡發了篇文章,題目是「你有沒有莫名其妙的往群裡扔東西」,心想著往群裡扔什麼東西呢?好奇點開文章看了看:

原來是她之前的一個領導比較愛學習,經常把一些內容連結一聲不吭地分享到群裡。但是從她和的幾個同事的反饋來說看得很少。在作者看來這不是分享而是「扔」東西。

看完文章以後,特別有感觸,我就是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啊:經常性的把看過覺得特別好的文章連結什麼的發到大學宿舍群裡和朋友圈裡,在群裡也很少有個說明介紹,朋友圈還好一些,收到的反饋也特別少。反思自己做得很不好,以後再發的話至少也要給個介紹才行。

為什麼作者的領導不說一句直接扔東西呢?作者看來一是為了刷存在感,表示自己是好學的,愛學習是比較高大上的事情。再有就是沒有感觸,也可能懶得發感觸。

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說,大腦是認知吝嗇鬼,極其看重能量,多思考要多費能量,大腦天然是排斥的。再有他學習可能更多是消費性學習,是為了自嗨為了自己高興,而不是投資性學習是本著投資回報來的。

那麼我扔東西是什麼目的呢?

主要覺得內容確實不錯,大家認真看肯定是有收穫的。出發點是為了大家更好。 其次多少有刷存在感的心理,覺得自己在學習,有優越感,我學習我進步我上進啊你們不學習是不對的,你們落後了。

這中間值得反思的地方還是挺多的。

首先是李笑來老師提到的注意力三大坑。其中之一就是「操碎了別人的心」。我一直是在這個坑裡出不來,不管同學也好朋友也好哪怕是親人,其實真正能夠影響他們改變他們的微乎其微。

先別說改變別人就說改變自己,每天堅持早起、按時吃早飯、每天閱讀、健身這些事情都很難做到,更不要說影響他人改變他人了。

這裡邊兒有一個基礎的邏輯,就是說要成為有資格說那話的人。比如你說給人講財務自由,你已經實現了或至少有在路上了,否則別人誰信你,別人一句你自己做到了嗎就懟的你無話可說。

一些很厲害的人遇到同樣的問題會怎麼處理呢?

曾國藩到京師做官以後,很快立下做聖人的崇高志向。當時朝廷已經腐朽到骨髓,因循守舊,人浮於事,曾國藩對於皇帝也好,對於同朝官員也好,大都是看不慣。提交很多的奏摺,痛陳時弊,希望皇帝跟同僚都能按照聖人準則來要求自己。完全一副世人獨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的高姿態,有著強烈的道德優越感。

不僅如此,曾國藩在被朝廷放逐鄉裡期間,對於幾個兄弟也是不斷勸解說服,認為他們不夠上進。跟兄弟們的關係鬧得挺僵,兄弟們都不願在家裡呆了,紛紛出去做事兒。兄弟們走後,又開始找弟媳婦們的茬兒。

曾國藩要是生活在現在,肯定是天天往微信群裡朋友圈發一會兒是聖人之道,一會兒孔孟之理,一會兒是朱熹語錄,肯定也是招人煩的。歷史裡當時的曾國藩也是皇帝不待見,同朝官員排擠,搞得幾次三番想要辭職回鄉。

不過,曾國藩終究是一代理學大儒,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加上勤於反思,終於在家蟄伏的兩年裡從中國的老莊裡吸收智慧,從朋友戰友們那裡收集建議,完成脫胎換骨。再出山以後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謙遜有禮,對上對下禮遇有加,變得外圓內方,最終完成平定天平天國的不世功業。

李笑來老師也提到他的一個例子。年輕的時候,他看到一些特別受啟發的書,就強力推薦甚至是推銷給朋友們。每次見面都問看得怎麼樣了,有次朋友不耐煩說別以為看了本書就他媽的不一樣了。笑來老師很吃驚,心裡很受傷。

不過笑來老師也有極強的反思能力,反思還是自己做錯了,自己暫時沒有資格說那話,自己以為理解了並不一定真正理解了,即便是理解了未必就能做到了,說白了自己是在佔便宜,佔未來假想已經做成事兒的自己的便宜,到底還是自己錯了。

後來老師改變了策略,自己默默地學習成長,成長到明顯讓別人看出來的樣子。然後在跟這些朋友相處的時候,經常會有一些特別精彩的言論或做出讓人特別佩服的事兒。這時候朋友們不由自主地反過來問他請教他,這時候笑來老師就特別淡定地說其實吧,有本叫×××的書,我是從那裡學來的。實現了大反轉。

子說教導學生要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用現代話說就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笑來老師做到了,我們也要像孔子學習。

總的來說,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誰也別想著輕易改變別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全責。好的壞的都要自己承擔。

同時也要認識到學習並不就高大上,吃喝玩樂也不就是自甘墮落,生命本來豐富多彩,不可能完全一樣。

對於真正想要影響別人改變別人,那就自己先做到,讓自己成為榜樣,成為有資格說那話的人,行勝於言,否則暫時就免開尊口,留著時間精力先讓自己做到再說。

相關焦點

  • 孩子為什麼愛扔東西?扔東西的背後是搗蛋還是智力的發展
    如果成人把「看不見」的勺子撿起來,孩子發現東西又回來了,會顯得很雀躍。這和理解:媽媽出門了,看不見媽媽並不代表媽媽消失了,媽媽還是會回來(出現)的,是一樣的道理。 理解客體恆存對孩子的社交情感發展也是很重要的裡程碑。
  • 寶寶扔東西竟然是好事?第一個原因令爸媽驚喜,第二個令人反思
    ,而且扔東西的時候爸爸媽媽還會看著自己,甚至會跑去撿,太好玩了!寶寶扔東西說明大腦的認知能力在不斷地發展,不同的東西扔到地上都不一樣,有的東西會發出哐當的聲音,而布娃娃卻沒有聲音,球扔出去了會跳得好遠……這些在寶寶眼裡看來都是很神奇的,所以不管寶寶手上有什麼東西,都想拿來扔一扔。
  • 寶寶喜歡重複扔東西,扔完了還對你笑,家長是制止還是繼續撿呢
    我家寶寶這段時間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動作——就是老喜歡重複扔東西了。而他扔的東西,都是隨手抓起來就丟的那種,不管是玩具,手機,還是書籍,紙巾等,拿到手上之後就是故意丟開。我媽還以為是他自己抓不穩,然後撿起來給他,他會立馬伸手去接,但是他拿到之後就又很快就丟開了,還很開心的樣子。
  • 寶寶扔東西竟然是好事?寶寶愛扔東西通常有這3個原因
    ,而且扔東西的時候爸爸媽媽還會看著自己,甚至會跑去撿,太好玩了!寶寶扔東西說明大腦的認知能力在不斷地發展,不同的東西扔到地上都不一樣,有的東西會發出哐當的聲音,而布娃娃卻沒有聲音,球扔出去了會跳得好遠……這些在寶寶眼裡看來都是很神奇的,所以不管寶寶手上有什麼東西,都想拿來扔一扔。
  • 寶寶開始扔東西,媽媽千萬不要阻止,做好這3點孩子越扔越聰明
    平時在吃飯過程手裡的飯也是抓起來就扔,到處都是被他扔出去的飯。而且不僅僅是吃飯,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隨手抓起旁邊的東西扔出去。小琪對他根本沒有辦法,害怕訓斥的太輕孩子不長記性,太過嚴厲孩子又會哇哇大哭。而且現在小琪根本不敢帶著孩子去公共場合,害怕孩子會以為扔東西影響別人,甚至導致其他人受傷。於是我陪著小琪去諮詢了專門的育兒專家。
  • 「扔或不扔」兒童故事繪本分享
    書名《扔或不扔》  1、【扔或不扔】兒童故事繪本分享簡介:  扔或不扔兒童故事,讓孩子從小培養環保、愛護環境的意識。故事不僅完整地體現了垃圾處理、保護資源、低碳環保的系統知識,還分享了一些常見的廢舊利用的小貼士。  如果我把空飲料瓶直接扔到地上會怎麼樣?
  • 孩子喜歡扔東西,簡單粗暴地制止和放縱都有害,別做錯了
    最近,我和小區寶媽聊天的時候,總聽見有人抱怨說,家裡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是脾氣大了,還是想故意搗亂,總是一言不合就亂扔東西。玩具也扔,吃的東西也扔,關鍵是你幫他撿回來,他還是會扔。其實建議各位家長,孩子喜歡扔東西,你這樣處理比較好:①滿足孩子的投擲欲望,給孩子一些可以扔的東西孩子想扔東西,這是出於某種生理需求,如果家長盲目制止,反而會讓孩子背著家長偷偷亂扔。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不要亂扔東西前,首先要滿足孩子的投擲欲望。比如,給孩子一些可以隨便扔的東西,並向孩子強調某些情況下才可以扔。
  • 小寶寶為什麼愛扔東西?
    對他而言,扔東西是一種有趣的遊戲,這種行為對寶寶的身心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通過扔東西,寶寶能夠親身體驗自己的動作會影響其他事物,使其在形態或位置等方面發生變化,對自我意識有重要意義。即使扔了不該扔的東西,也不要嚴厲責備寶寶,否則寶寶會以為可以借亂扔東西引起父母的注意,長此以往會養成亂扔東西的壞習慣。給予寶寶充分的關愛父母要關心寶寶的心情,讓他感受到關懷和愛,但不要過分溺愛,否則寶寶會用扔東西來發洩情緒。
  • 1歲多寶寶喜歡扔東西、打人怎麼辦?
    最近我兒子特別愛扔東西,除了吃的不扔以外其他東西拿一會就扔地上,有時候看到桌子上的東西全部扔掉,扔完後自己很興奮,目前遇到比較頭疼的一件事。寶寶到了投擲敏感區,家長們只能默默的收拾殘局嗎?當寶寶扔東西時,我們家長分情況來應對。最近針對我兒子扔東西最近總結出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
  • 家裡有這些東西的,趕緊扔了吧
    家裡東西太多,實在影響心情。買買買之後,再跟大家談談「扔扔扔」的技巧。01有一部前兩年非常火爆的日劇,《我家空無一人》,主角麻衣,是個扔東西狂魔。她丟東西了,究竟有多厲害?咱們就說她的起居室,空得可以躺著打滾。
  • 幼兒園小孩扔凳子砸老師,監控拍下全過程,網友:家長該反思
    視頻截圖據了解是小孩吃飯不老實,被老師批評了兩句,小孩便開始扔凳子網友評論不少網友表示家長應該反思反思。多知一點:面對孩子的暴力行為家長應該如何處理?正確認識暴力行為,明確態度制止。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弱、模仿能力很強,經常會模仿自己看到的東西,暴力行為的影像很容易刺激孩子神經,讓孩子去模仿,作為家長千萬不要讓孩子看「暴力片」。不要過分溺愛寶寶。
  • 王嘉爾演唱會被扔bra,盤點明星被扔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在他演唱會的途中,臺下飛來了一個白色不明的東西,王嘉爾剛開始應該沒看清這是什麼,還特意摘下了墨鏡湊過去看這是什麼,結果一看是個女生內衣,場面一度非常尷尬。很難揣測她的主人懷著什麼樣的心情把她扔到了舞臺上,但是王嘉爾的難受通過屏幕我們也能清晰地感受到。當然被扔女生內衣的不止王嘉爾一個,五月天在演唱會中被扔內衣是經常的事了,五月天的隊員們也已經習慣了。
  • 孩子扔東西搞破壞?了解動作思維發展三大階段,教他這樣扔和玩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喜歡扔東西,將積木重複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心裡頭百思不得其解。是由著讓孩子「破壞」?還是應該適當引導呢?孩子們動作和遊戲的背後,究竟代表著什麼?玫瑤老師認為:孩子三歲前表現出的那些很「特別」的動作,絕不是單純地出於偶然或一時的衝動。這些動作都是在「內在我」的引導下,為了做出正確的、有意義的行動而練習的過程。
  • 瑪麗亞·蒙特梭利:手是心智的「抓握器官」,扔東西有這些發展階段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隨著孩子不斷地發展,身體也就越來越強壯,自我意識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這也就標誌著孩子能動性越來越強。你先家長發現誰的還是非常喜歡把積木建好然後摧毀,家長很是不理解,孩子這種辛苦建造的積木,自己再親手毀掉什麼意思?
  • 瑪麗亞·蒙特梭利:手是心智的"抓握器官",扔東西有這些發展階段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隨著孩子不斷地發展,身體也就越來越強壯,自我意識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這也就標誌著孩子能動性越來越強。你先家長發現誰的還是非常喜歡把積木建好然後摧毀,家長很是不理解,孩子這種辛苦建造的積木,自己再親手毀掉什麼意思?這背後究竟代表著什麼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呢?
  • 寶寶愛扔東西,是「手臂發育敏感期」來了,媽媽要學會反覆撿回來
    文l琳妹育兒(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出現不同的行為習慣。「扔東西」就是月齡階段的寶寶,最喜歡的一個行為習慣了。事實上,「扔」這個行為,是寶寶的一種探索和學習。一、為什麼寶寶喜歡扔東西?1. 寶寶對於「扔」這個動作有新鮮感寶寶能夠扔東西,就證明孩子的手臂發育還是很正常的,並且寶寶在扔東西的時候,會覺得這是自己學會的一項新本領。
  • 孩子存著一堆沒用的舊東西卻不捨得扔,到底是什麼原因?
    為此,你苦口婆心地告訴他,有些沒用的東西該扔就得扔,但孩子好像哭得更厲害了……以上,其實就是我家的真實寫照曾經,在我的觀念中,這些沒用的東西佔用了很多有用的空間。但後來我才想明白,這個物品到底有用無用,應該是物品的主人——孩子自己說了算。孩子會收藏這些東西,對他而言,一定是這些東西在某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我們看他們收藏的瓶蓋印章,其實就如同他們看我們的長裙短裙、瓶瓶罐罐。
  • 寶寶愛扔東西,要不要阻止?
    跟朋友聊天,她的寶寶最近迷上了「扔東西」,不管拿到啥都是「扔扔扔」當寶寶發現自己鬆開手指,原本拿在手裡的東西就會掉落時,就學會了扔!而且用不了多久,寶寶就會發現扔東西的行為會引起父母的反應:他們一扔東西,父母就會馬上幫他們撿起來。這讓寶寶更加的興奮,扔東西的行為就變成了寶寶眼中的一種親子遊戲。這種遊戲讓寶寶享受到了主導權和控制權,體驗到了滿足感,所以才會樂此不疲的扔東西。
  • 寶寶愛扔東西鑽洞,爬上爬下,不要斥責,那是寶寶空間敏感期到了
    你家寶寶有沒有喜歡扔東西,手裡無論拿著什麼東西,都喜歡扔掉。還喜歡鑽來鑽去,尤其是桌子底下,窗簾後面。爬上爬下更不用說了,沙發上,床上,窗臺上,都能看到寶寶爬上爬下的身影。寶寶愛扔東西鑽洞,爬上爬下,不要斥責,那是寶寶空間敏感期到了綜上表現
  • 家庭大掃除時,建議這4樣東西該扔就扔,不要捨不得,看完受教了
    在日常生活中,每隔一段時間家裡都會進行一次大掃除,而這些該更換的需要及時更換,該扔就扔了。家庭大掃除時,建議這4樣東西該扔就扔,一樣也別留,看完受教了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為何家裡的這4樣東西一定要扔掉,趕緊來學習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