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輝友在群裡發了篇文章,題目是「你有沒有莫名其妙的往群裡扔東西」,心想著往群裡扔什麼東西呢?好奇點開文章看了看:
原來是她之前的一個領導比較愛學習,經常把一些內容連結一聲不吭地分享到群裡。但是從她和的幾個同事的反饋來說看得很少。在作者看來這不是分享而是「扔」東西。
看完文章以後,特別有感觸,我就是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啊:經常性的把看過覺得特別好的文章連結什麼的發到大學宿舍群裡和朋友圈裡,在群裡也很少有個說明介紹,朋友圈還好一些,收到的反饋也特別少。反思自己做得很不好,以後再發的話至少也要給個介紹才行。
為什麼作者的領導不說一句直接扔東西呢?作者看來一是為了刷存在感,表示自己是好學的,愛學習是比較高大上的事情。再有就是沒有感觸,也可能懶得發感觸。
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說,大腦是認知吝嗇鬼,極其看重能量,多思考要多費能量,大腦天然是排斥的。再有他學習可能更多是消費性學習,是為了自嗨為了自己高興,而不是投資性學習是本著投資回報來的。
那麼我扔東西是什麼目的呢?
主要覺得內容確實不錯,大家認真看肯定是有收穫的。出發點是為了大家更好。 其次多少有刷存在感的心理,覺得自己在學習,有優越感,我學習我進步我上進啊你們不學習是不對的,你們落後了。
這中間值得反思的地方還是挺多的。
首先是李笑來老師提到的注意力三大坑。其中之一就是「操碎了別人的心」。我一直是在這個坑裡出不來,不管同學也好朋友也好哪怕是親人,其實真正能夠影響他們改變他們的微乎其微。
先別說改變別人就說改變自己,每天堅持早起、按時吃早飯、每天閱讀、健身這些事情都很難做到,更不要說影響他人改變他人了。
這裡邊兒有一個基礎的邏輯,就是說要成為有資格說那話的人。比如你說給人講財務自由,你已經實現了或至少有在路上了,否則別人誰信你,別人一句你自己做到了嗎就懟的你無話可說。
一些很厲害的人遇到同樣的問題會怎麼處理呢?
曾國藩到京師做官以後,很快立下做聖人的崇高志向。當時朝廷已經腐朽到骨髓,因循守舊,人浮於事,曾國藩對於皇帝也好,對於同朝官員也好,大都是看不慣。提交很多的奏摺,痛陳時弊,希望皇帝跟同僚都能按照聖人準則來要求自己。完全一副世人獨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的高姿態,有著強烈的道德優越感。
不僅如此,曾國藩在被朝廷放逐鄉裡期間,對於幾個兄弟也是不斷勸解說服,認為他們不夠上進。跟兄弟們的關係鬧得挺僵,兄弟們都不願在家裡呆了,紛紛出去做事兒。兄弟們走後,又開始找弟媳婦們的茬兒。
曾國藩要是生活在現在,肯定是天天往微信群裡朋友圈發一會兒是聖人之道,一會兒孔孟之理,一會兒是朱熹語錄,肯定也是招人煩的。歷史裡當時的曾國藩也是皇帝不待見,同朝官員排擠,搞得幾次三番想要辭職回鄉。
不過,曾國藩終究是一代理學大儒,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加上勤於反思,終於在家蟄伏的兩年裡從中國的老莊裡吸收智慧,從朋友戰友們那裡收集建議,完成脫胎換骨。再出山以後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謙遜有禮,對上對下禮遇有加,變得外圓內方,最終完成平定天平天國的不世功業。
李笑來老師也提到他的一個例子。年輕的時候,他看到一些特別受啟發的書,就強力推薦甚至是推銷給朋友們。每次見面都問看得怎麼樣了,有次朋友不耐煩說別以為看了本書就他媽的不一樣了。笑來老師很吃驚,心裡很受傷。
不過笑來老師也有極強的反思能力,反思還是自己做錯了,自己暫時沒有資格說那話,自己以為理解了並不一定真正理解了,即便是理解了未必就能做到了,說白了自己是在佔便宜,佔未來假想已經做成事兒的自己的便宜,到底還是自己錯了。
後來老師改變了策略,自己默默地學習成長,成長到明顯讓別人看出來的樣子。然後在跟這些朋友相處的時候,經常會有一些特別精彩的言論或做出讓人特別佩服的事兒。這時候朋友們不由自主地反過來問他請教他,這時候笑來老師就特別淡定地說其實吧,有本叫×××的書,我是從那裡學來的。實現了大反轉。
孔子說教導學生要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用現代話說就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笑來老師做到了,我們也要像孔子學習。
總的來說,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誰也別想著輕易改變別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全責。好的壞的都要自己承擔。
同時也要認識到學習並不就高大上,吃喝玩樂也不就是自甘墮落,生命本來豐富多彩,不可能完全一樣。
對於真正想要影響別人改變別人,那就自己先做到,讓自己成為榜樣,成為有資格說那話的人,行勝於言,否則暫時就免開尊口,留著時間精力先讓自己做到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