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青:與時俱進、及時修訂,是《新華字典》歷久不衰重要原因

2020-12-09 西部網

中國青年報9月15日消息,央視主持人康輝回憶,小學一年級學完漢語拼音,老師馬上就教怎麼用《新華字典》來查字,從那個時候起,一直到大學念播音主持專業,再到工作,《新華字典》可以說幾乎伴隨他每一天。

「尤其現在大家經常會拿我們(的發音)作為普通話的標準,我們又拿什麼當標準?就是《新華字典》。」康輝說,「在我們的辦公室裡,《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每出一個新的版本,同事人手一冊,真是我們終身的良師益友。」

9月1日,「《新華字典》編纂70年暨第12版出版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小小的《新華字典》,曾被周恩來總理當作國禮贈人,更重要的是,它開啟了很多孩子認識漢字之美的第一盞燈。

2010年12月6日,這個日子康輝記得很清楚,央視新聞頻道播出了一則報導,廣西崇左龍州縣武德鄉的一所小學,整個三年級的學生共用一本《新華字典》。那本字典已經被孩子們翻得很破了,扉頁上寫著幾句話「此物值千金,破了傷人心,朋友借去看,千萬要小心」。新聞播出後反響很大,於是從2010年到現在,康輝和他的同事們就與商務印書館一道,每年都為偏遠地區的孩子們送《新華字典》。

《新華字典》也與很多大家的名字聯繫在一起:葉聖陶、呂叔湘、王力、袁家驊……1950年,新華辭書社成立,啟動《新華字典》編寫工作,由魏建功主持、葉聖陶審訂。作為一部小型語文工具書,它以較小的篇幅提供最有用的字詞形音義信息。一時間,從高級知識分子,到初學識字的兒童,各界群眾都藉助這部字典學習語文知識。《新華字典》因此成為億萬群眾讀書識字、學習文化的良師益友。

1953年,《新華字典》出版第1版;1956年,商務印書館接過出版《新華字典》的重任,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新1版,到現在已出版至第12版。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介紹,到目前為止,《新華字典》重印600多次,印行超過6億冊,成為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字典,2016年獲得「最受歡迎的字典」「最暢銷的書(定期修訂)」兩項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顧青說:「《新華字典》歷久而不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與時俱進,及時修訂。」

中國辭書學會會長李宇明曾經接觸過《新華字典》近兩版的修訂,「他們為了一個地名讀音的確定、一個字的增列、一個義項的增刪、一個新詞的入例,都反覆琢磨,甚至開會研討,甚至奔波千裡去聽取當地人對地名的意見。剪刀加糨糊、複製拷貝式的粗製濫造,是不能編字典、編詞典,也不配稱『典』的」。

李宇明認為,辭書表面上是一個個詞條的綴合,其實它內部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辭書及其修訂,是語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記錄,是用辭書的方式對知識系統的整合,反映著、同時也塑造著共同體的「集體記憶」。辭書一次次修訂,除了消除謬誤、彌補缺失,主要任務就是跟進時代。

《新華字典》本次修訂,從2013年開始籌備,於2015年正式啟動,商務印書館組織了3名骨幹編輯擔任責編,15位資深編輯參與審讀,40餘名校對人員參與校對。僅校對人員,就對原稿校對15次,藍樣校對18次,專項核查7次。

「每一版的發行之時,也是下一版的修訂工作開始之際。」中國社科院語言所所長、第12版《新華字典》修訂總監劉丹青說,本次修訂對字典內容和體例的改進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收字更多;二是讀音和用字更規範;三是增補新詞新義,反映當代語言生活。

所以,我們能在這版《新華字典》中看到「爆表、眾籌、初心、打卡、點讚、二維碼、粉絲、黃牛黨、截屏、酒駕、力挺、流量、裸婚、秒殺、賣萌、逆襲、青蒿素、刷臉、自媒體」等新詞。

作為辭書,只有讀者查閱了,入目入心,才能發揮作用。《新華字典》主要有兩大讀者群:一為中小學師生,一為中等文化程度的普通讀者。字典每次修訂,都特別重視徵求中小學教師的意見。

而隨著網絡和電子媒體的發展,讀者的詞典使用習慣發生了重大變化。多年前,《新華字典》就推出了「新華字典App」,用的是新聞聯播主持人李瑞英的標準讀音。據說這款App在廣東有很多老爺爺老奶奶去買——為了聽標準普通話讀音,他們好去教孩子。

第12版《新華字典》首次同步推出紙質版和應用程式,正文各頁增加了一個二維碼,用《新華字典》App掃碼,就可看到當頁所有字頭的部首、筆畫、結構等信息,免費收聽標準讀音、觀看筆順動畫、查檢知識講解等。

竇桂梅是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一個有著30多年教齡的語文老師,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末的她講了一個小故事:

「我父母祖籍山東,發音不那麼規範,我又在東北農村長大,周圍人發音也不太規範,比如棉襖叫『miannao』……上學時候家裡非常窮,沒有字典,我們就通過糊在棚上的報紙認字。家裡我老大,我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我經常領著他們做各種猜字遊戲。可是由於有些字就是不認識,於是過年時候我就跟我爸爸提了一個要求,『能不能給我買一本字典』。終於,爸爸滿足了我的要求,於是我有了一本《新華字典》。」

「在小學那個無書的時代,我們家裡沒有幾本書,但是一本小小的字典當了一個無聲的老師,為我成為語文老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竇桂梅說,「一個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他遇到的便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而這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新華字典》。」

(原題為《<新華字典>每一版發行之時,也是下一版修訂開始之際》)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與時俱進,《新華字典》越活越年輕
    《新華字典》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直接領導下,集舉國之力編纂出版的,先後有葉聖陶、魏建功、邵荃麟、陳原、王力、呂叔湘、周祖謨、曹先擢等學術大家參與編纂修訂。《新華字典》在它啟動編纂後的70年中,先後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多次修訂,到目前印行超過6億冊,創造了人類圖書出版史上的奇蹟。
  • 與時俱進的《新華字典》
    科技的進步,電子產品的進一步衍生,讓人們的認知、觀念,都在發生著新的變化,許多從前使用的物品,也在悄然生息的發生著與時俱進的變化。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語文學習時,遇到不認識的漢字,《新華字典》就成了我們的好幫手。通過拼音或者通過筆畫查詢,就可以理解到漢字的讀法、偏旁以及出處含義,可以更深刻了解漢字的意義。
  • 字與詞勾勒中國——《新華字典》12版這樣修訂
    《新華字典》的啟動編纂,標示著我國五千年歷史上一個盛況空前的教育大發展、文化大普及的嶄新時代的到來。而12版的出版,則是《新華字典》繼承傳統、與時俱進、服務國人的初心在新時代的充分展示。新中國標誌性的文化產品《新華字典》的「新華」二字,真切反映了它跟71年前誕生的新中國——新中華的緊密聯繫。
  • 「國民字典」出新版,《新華字典》編纂70年暨第12版出版座談會在京...
    此後《新華字典》進行了十餘次修訂,不斷跟蹤時代發展和社會生活變化,展現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各領域發展的新成就,如2004年第10版收錄了光纖、基因、克隆等,2011年第11版收錄了福祉、願景、民生等,2020年第12版收錄了打卡、點讚、二維碼等,以語詞記錄著共和國的發展變遷。如今,《新華字典》印行已超過6億冊,創造了人類圖書出版史上的奇蹟,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塊重要基石。
  • 解密《新華字典》修訂:增補新詞新義 引導用字規範
    《新華字典》的啟動編纂,標示著我國五千年歷史上一個盛況空前的教育大發展、文化大普及的嶄新時代的到來。而12版的出版,則是《新華字典》繼承傳統、與時俱進、服務國人的初心在新時代的充分展示。新中國標誌性的文化產品  《新華字典》的「新華」二字,真切反映了它跟71年前誕生的新中國——新中華的緊密聯繫。
  • 字與詞勾勒中國 ——《新華字典》12版這樣修訂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國民經濟要恢復、國民教育要普及、幹群文化要提高,一本能滿足國人學習文化、讀寫文字基本需要的好用、適用、權威的字典,成為國家和社會的緊迫需求和長遠需要。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急國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及時發起在1950年8月成立新華辭書社,迄今已70年,由此開啟了《新華字典》的編纂工作,並委託著名語言學家魏建功先生主持編寫,葉先生親自擔任字典審定。
  • 70年的《新華字典》這樣修訂:引導用字規範,增補新詞新義
    而12版的出版,則是《新華字典》繼承傳統、與時俱進、服務國人的初心在新時代的充分展示。  新中國標誌性的文化產品  《新華字典》的「新華」二字,真切反映了它跟71年前誕生的新中國——新中華的緊密聯繫。著名作家、教育家,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葉聖陶先生急國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及時發起在1950年8月成立新華辭書社,迄今已70年,由此開啟了《新華字典》的編纂工作,並委託著名語言學家魏建功先生主持編寫,葉先生親自擔任字典審定。經過主編和編者們的齊心努力,到1953年12月,《新華字典》正式出版。
  • 《新華字典》上新:字詞躍動,時代最美的音符
    初心——最初的心願、信念;點讚——在網絡上點擊代表「贊」的標記表示稱讚……日前,《新華字典》上新,增補了「初心」「粉絲」「二維碼」等100多個新詞,引起人們熱議,話題一度衝上熱搜,網友表示:與時俱進,《新華字典》越活越年輕
  • 《新華字典》第12版修訂背後:為一字跑遍全國
    為了一個字,北上南下東進西出幾千公裡「修訂的大量工作不是從70萬字的《新華字典》本身能完全看得到的,在《新華字典》第12版新書的背後有很多艱辛。」程榮如是說。作為一本工具書,寫進《新華字典》的每一個字都必須是準確的。而為了「準確」,修訂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 《新華字典》第12版修訂背後:「打卡」釋義討論十多次
    ……10月下旬,新京報記者專訪了《新華字典》第12版修訂的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程榮,揭秘《新華字典》修訂背後的故事。  修訂字典過程體會工匠精神  接到《新華字典》第12版的修訂任務,程榮用一句話形容自己的狀態:責任重大,壓力也大,雖然有多年的工作經驗,但修訂字典這件事從來都是越做膽子越小。
  • 字與詞勾勒中國,《新華字典》12版這樣修訂_中國_唐山環渤海新聞網
    《新華字典》的啟動編纂,標示著我國五千年歷史上一個盛況空前的教育大發展、文化大普及的嶄新時代的到來。而12版的出版,則是《新華字典》繼承傳統、與時俱進、服務國人的初心在新時代的充分展示。  新中國標誌性的文化產品  《新華字典》的「新華」二字,真切反映了它跟71年前誕生的新中國——新中華的緊密聯繫。
  • 熔鑄共和國文化記憶 助力新時代教育脫貧《新華字典》編纂70年暨第...
    與會專家學者回顧《新華字典》砥礪奮進的70年,並對第12版修訂出版給予了高度評價。據介紹,1950年,新華辭書社成立,啟動《新華字典》編寫工作,由魏建功先生主持,葉聖陶先生審訂。1953年初版,1957年「商務新1版」出版。
  • 《新華字典》一直執行低價策略 不斷修訂升級
    它誕生60多年來,已經成為新中國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以及億萬讀者心中的精神聖典。  就在去年7月,也就是兩項紀錄統計的計算截止月,本報往事版曾刊登過一篇名為《1962年的<新華字典>》的文章,平遙讀者王振穎在文中說:  我有一件珍貴的「家庭級」文物——《新華字典》,它是我於1962年讀小學時買的。
  • 《新華字典》上新詞了!
    8月10日,《新華字典》(第12版)正式首發,進行了8 項內容的修訂,包括增補字頭、添加新詞新義新用法,完善《部首檢字表》除了這些常規的修訂,第 12 版《新華字典》還在每頁都附有二維碼,讀者可以用手機掃碼看書寫筆畫、聽正確讀音,這也是《新華字典》
  • 《新華字典》修訂不易 背後有多少你不知道的趣事?
    拋開爭議,《新華字典》為何如此特別,其編纂修訂背後有何故事,錢報記者專訪了北大教授曹先擢先生,他是從浙江長興走出來的語言文字大家,他的老師是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的魏建功先生,而他本人是1971版《新華字典》修訂組的副組長。「我這一生,很簡單,可以說都是在和字、詞打交道。」關於《新華字典》的故事,85歲的老先生娓娓道來。
  • 竇桂梅 | 《新華字典》,打開一代代人生辭海的大門
    因為有了字典裡的字,重要的東西才留在我們心裡。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啟動《新華字典》編纂的浩瀚工程。之後,經過多次修訂,歷久不衰。現在,經過九年的修訂,2020年,《新華字典》第12版終於正式出版了。我1974年讀小學。小時候家裡過年,滿牆壁的報紙上,一串串生字就像急於打招呼的朋友,吸引著我們這些知識貧窮的孩子。
  • 《新華字典》上新了!網友卻吵翻天!
    8月10日《新華字典》(第12版)正式首發相關話題一度衝上熱搜↓據央視新聞消息《新華字典》(第12版)進行了 8 項內容的修訂包括增補字頭、添加新詞新義新用法完善《部首檢字表》等▲新華字典APP不少網友點讚表示《新華字典》真是與時俱進
  • 《新華字典》「上新」,有人卻吵起來了……
    作為人手一本的「國民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啟動編撰以來,共經歷了12次修訂,上一次第11版修訂為2011年6月。時隔九年,《新華字典》「上新」,新在哪裡?《新華字典》(第12版)共收單字13000多個,收帶註解的詞語3300多個。
  • 為一字跑遍全國,為一詞修改數遍:揭秘《新華字典》修訂背後故事
    ……10月下旬,新京報記者專訪了《新華字典》第12版修訂的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程榮,揭秘《新華字典》修訂背後的故事。為了一個字,北上南下東進西出幾千公裡「修訂的大量工作不是從70萬字的《新華字典》本身能完全看得到的,在《新華字典》第12版新書的背後有很多艱辛。」程榮如是說。作為一本工具書,寫進《新華字典》的每一個字都必須是準確的。
  • 給《新華字典》「上新」點讚
    (8月11日《揚子晚報》) 誇人有學問愛說「活字典」,說人好較真多說「搬字典」,有啥想不通是欠「翻字典」,更有許多人,名字都是爹媽查字典起出來的……字典地位可見一斑。從1950年啟動編纂至今,已七十歲「高齡」的《新華字典》,陪幾代人走過風雨滄桑,自己也經歷了12個版本大大小小的修訂調整,每次都是專家雲集、慎之又慎,但也每次都與時俱進、頗獲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