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秘友誼土豆牽 走進秘魯國際馬鈴薯中心

2020-12-23 環球網

歡迎來到國際馬鈴薯中心

原標題:中秘友誼土豆牽 走進秘魯國際馬鈴薯中心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宇):作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馬鈴薯原產於秘魯南部地區。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左右,秘魯就開始了人工種植馬鈴薯的歷史,至今這裡仍保留著3000多種馬鈴薯,是世界上擁有馬鈴薯品種最多的國家。為了紀念馬鈴薯起源於此,1971年,國際馬鈴薯中心在秘魯首都利馬成立。

那麼,普普通通的馬鈴薯究竟有什麼「能耐」需要專門成立一個專業機構進行科學研究呢?對此,國際馬鈴薯中心的奧斯卡·奧爾蒂斯博士和記者解釋說:如今世界上有10億多居民食用馬鈴薯,這種糧食作物在發展中國家已經得到廣泛種植,因此馬鈴薯成為了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馬鈴薯本身容易成活的特點讓它可以在較為寒冷、海拔較高的地區進行種植,並且能夠在3、4個月內快速成熟。對於貧困地區的居民來說,這種糧食作物成為了解決他們溫飽問題的最佳選擇。

據了解,馬鈴薯在秘魯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安第斯山區,那裡終年氣候寒冷、平均溫度15攝氏度,馬鈴薯也就漸漸成為了當年拉美地區,特別是山區居民的主要食物。在距今1000多年前的印加帝國時期,馬鈴薯已經成為拉美山地普遍種植的主要作物。直到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殖民者將這種作物帶回歐洲,並被歐洲殖民者、探險家和商人們帶到了世界各地。

上個世紀40年代,當時的南美洲出現了一系列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的問題。從那時起,國際上就開始了合作交流,籌集資金,通過科研的方法來解決農業生產中出現的狀況。到了60年代初期,專門的農業科研機構應運而生。考慮到秘魯與美國在馬鈴薯領域有著很好的合作,而且秘魯又正好是馬鈴薯的發源地,擁有豐富的物種資源,這對科學研究培育新品種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基於這樣的背景和原因,國際馬鈴薯中心在利馬成立。

正因如此,妥善保存各種馬鈴薯樣本成為了國際馬鈴薯中心科研人員日常工作的一個重點所在。在中心裡有這樣一個特別的地方——基因資源庫,這裡保存著4000多種馬鈴薯樣本。記者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換上防護服進入到了這個不大的房間:一排排金屬架上分門別類地擺滿了不計其數的試管。每個試管外壁都貼有標籤,上面標記著馬鈴薯品種,培養時間等信息,如果想查到更為詳細的信息,還可以直接掃描上面的條形碼,不同品種的馬鈴薯幼苗就保存在其中。在終年恆定低溫的控制下,這些幼苗要長大到充滿試管的長度平均需要兩年時間。兩年後,這些長大的幼苗會被轉移出基因資源庫。在科研人員的細心篩選下,挑出其中的種子放入新試管中,重新開始又一輪培育。整個資源庫就像是一個完整的循環系統,不間斷培育著各個品種的馬鈴薯,保證每個品種都能完整、健康地保留下來。

除了保存既有品種,開發新品種的馬鈴薯也是中心重要的一項工作,更抗旱、更防病蟲害、更有營養、更高產等不同特性的新品種在這裡應運而生。截至目前,經過專業人員研發出的100多個新品種馬鈴薯從這裡出發前往全球各地,在相應地區進行種植。

致力於馬鈴薯科學研究的國際馬鈴薯中心除了秘魯總部外,在非洲、亞洲多國均設有地區辦公室,在中國也不例外。據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主任盧肖平介紹,197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代表團訪問了秘魯國際馬鈴薯中心。雖然當時中國的馬鈴薯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但是基礎工作做得很好,吸引了秘魯方面的關注,自此拉開了兩國在馬鈴薯領域的交往與合作。1985年,國際馬鈴薯中心正式決定在北京設立聯絡處,兩國之間開展了各類形式的合作,主要合作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品質資源的引進和品種的選育,國際馬鈴薯中心資源庫中的許多品種也漂洋過海來到中國,這些品種為中國的育種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兩國共同培育出許多馬鈴薯的新品種,而這些新品種已經佔到中國常用品種的三分之一;第二,引進和使用了許多新技術,大概有15、16個新技術和新技術的組合在中國得到應用和推廣,在我國馬鈴薯的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第三,技術人才的交流極大促進了國內專業人才的發展和成長。而經過馬鈴薯中心短期培訓或學位培訓的人才已經在中國馬鈴薯科研領域扮演起領軍人物的角色。

去年,國際馬鈴薯中心公布了2014年——2023年的十年規劃,提出了六大戰略目標,其中多項戰略與亞洲、與中國的馬鈴薯發展密切相關。例如,國際馬鈴薯中心提出希望在亞洲、中國發展早熟型馬鈴薯來解決生產問題。據盧肖平博士介紹,發展早熟型的馬鈴薯可以增加我國南方冬閒田的使用率,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隨著中秘兩國三十多年的密切交流與合作,2010年,中國與國際馬鈴薯中心正式籤署了設立亞太中心的東道國協議。而2015年的7月,我國還將在北京承辦世界馬鈴薯大會,這是每三年一次的國際馬鈴薯界的盛會,喜歡吃土豆的同學到時可別忘記來嘗嘗鮮啊。

世界上有四千多種馬鈴薯

到了秘魯才知道,原來薯片可以有這麼多種

國際馬鈴薯中心的基因資源庫

這裡保存著四千多種馬鈴薯幼苗

試管外壁標記著馬鈴薯品種、種植日期等信息,通過條形碼還可以查到更多詳細信息

在恆定溫度的控制下,這些幼苗平均需要兩年時間才能長大到試管的長度

兩年後,幼苗會被轉移出資源庫

科研人員會將試管中的種子取出,放入新試管繼續培育

整個基因資源庫就像是一個不間斷培育馬鈴薯的循環系統

相關焦點

  • 你知道世園會有個國際馬鈴薯中心展園嗎?真是土豆愛好者的福音!
    輪胎中所種植的植物雖然其貌不揚,但這些植物結出的塊莖卻是不少家庭在餐桌上都不可或缺的馬鈴薯。國際馬鈴薯中心展園以南美印加文明著名遺產「莫瑞梯田」為靈感,室外花園為六層高差達3米的下沉式環形梯田。無論是室外由 3500條廢舊回收輪胎打造的梯田,還是中心的室內建築都大量採用了可循環、重複利用的材料,園區整體的設計思路也與本次世園會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相契合。
  • 世園會國際馬鈴薯中心展園打造輪胎生態園 講述綠色環保故事
    北京日報 記者 李瑤距離北京世園會開幕不到30天了,世園會園區建設和布展全面衝刺中。在國際室外展園區的國際馬鈴薯中心展園,3500條廢舊輪胎被再度利用,搖身一變成為南美印加文明著名遺產「莫瑞梯田」的翻版,4000餘株不同品種、不同花色的馬鈴薯、甘薯作物也將陸續在梯田落地種植,一個輪胎生態園正在講述著綠色、低碳、環保的生動故事。
  • 秘魯華裔學者著書論述秘中文化融合與夥伴關係
    新華社利馬2月27日電(記者張國英)秘魯華裔學者卡洛斯·阿卡特的新書《秘魯—中國:千年古代文化的互相融合及夥伴關係》推介會27日晚在利馬舉行。該書是西文、中文和英文對照版本,共分6章,其中收錄了大量珍貴圖片。
  • 秘媒:秘魯僑商攜秘魯特色產品走進中國進博會
    據秘魯《公言報》報導,中國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5日在上海開幕,兩位秘魯僑商丁魯平和汪麗群,攜帶秘魯特色產品走進了進博會。丁魯平的秘魯瑪咖股份有限公司和秘魯超級印加油股份有限公司,在進博會的秘魯展區設有展臺推介這兩大秘魯特色產品。
  • 馬鈴薯開會:別拿土豆不當乾糧(多圖)
    最後汪曾祺的創作成果是一本《中國馬鈴薯圖譜》,可惜這部作品在「文革」中弄丟了,不然肯定是他作品裡最妙的一部。好比沈從文最後一部書竟是《中國歷代服飾研究》,都是荒唐裡的有趣。雖然我們好像從來不缺土豆吃,但是整個土豆產業還是落後於比利時、荷蘭等國的。和鬱金香種植的道理類似,我們缺少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好品種,所以只能撿人家超出智慧財產權期的落後品種。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國內最大的馬鈴薯企業希森集團,耗時14年,投入40億元,終於雜交培育出18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系。寫到這裡莫名有點激動(沒有科技不行啊,土豆都吃不到好的)。
  • 秘魯的食品和菜餚豐富多樣,別具一格,而且秘魯人非常熱情好客!
    社會編輯 飲食 秘魯的食品和菜餚豐富多樣,別具一格。秘魯人民使馬鈴薯的最早培育者和食用者,馬鈴薯至今仍是他們鍾愛的食物。烹調技術多有獨創的秘魯人民可以用馬鈴薯作主要原料,製作出上百種風味各異的糕點和佳餚。
  • 中遠海運秘魯錢凱項目正式交割
    中秘雙方均表示,錢凱項目是中秘兩國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舉措。中秘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兩國企業發展目標和需求高度契合,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國政府與秘魯政府籤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為兩國的合作打開了廣闊空間。
  • 秘魯媒體炒「中國人走私瑪卡」 實為擔心市場競爭
    在中國成功引種瑪卡之後,秘魯才於2003年頒布實施了禁止未經加工瑪卡出口的39號與41號法令。根據這兩個法令,禁止出口瑪卡種子、植物、植物副產品或初加工產品,但瑪卡的深加工產品如瑪卡粉、瑪卡餅乾、甜食和果汁等產品不在禁止之列。有專家表示,中國並沒有「剽竊生物物種」,舉個例子,秘魯是馬鈴薯的原產地,現在全世界都在種植馬鈴薯,有的地區產的馬鈴薯甚至比秘魯還要好,這不能說全世界都在「剽竊秘魯物種」。
  • 秘魯首家中國圖書中心正式對外開放
    秘魯首家中國圖書中心正式對外開放12月12日,由中國外文局與秘魯國家圖書館聯合建立的秘魯中國圖書中心在秘魯國家圖書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在開放當天舉行的慶祝儀式上,秘魯國家圖書館總經理卡洛斯·費利佩·帕洛馬雷斯在致辭中表示,感謝中國外文局捐贈的這批圖書以及《今日中國》雜誌的努力,使得中國圖書中心得以正式對外開放,這些圖書成為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 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落戶中國
    7月28日,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簡稱亞太中心)在北京市延慶縣揭牌成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北京市副市長林克慶、國際馬鈴薯中心主任魏蓓娜出席儀式並致辭。   韓長賦回顧了中國與國際馬鈴薯中心長期友好合作的歷程,對雙方前期合作和取得的成績表示高度的認可。他指出,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的成立,是雙方合作的一個裡程碑,將為今後開展更廣泛的合作提供一個新平臺。這個重要國際組織落戶中國,標誌著中國在不斷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中國政府將積極支持亞太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努力推動建成世界一流、學科齊全、裝備精良的國際化區域化薯類作物研發創新中心。
  • 中國土豆為何不敵美國馬鈴薯
    上海交通大學農學院博士生導師奧巖松近日對記者說:「中國土豆與美國馬鈴薯,身價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在於『產品與商品的差異』。」     中國土豆:從土地到菜籃子    美國馬鈴薯:「千錘百鍊」身價增     在我國的農業種植目錄中,土豆納入果蔬範圍,而從全球範圍看,鮮食的比例越來越少。
  • 土豆什麼時候傳入中國?史料中的「土豆」,真是今天的馬鈴薯嗎?
    土豆什麼時候傳入中國?史料中的「土豆」,真是今天的馬鈴薯嗎?土豆,也就是馬鈴薯,起源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距今已經有了7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印第安人對其進行了長期的馴化和人工栽培,在加工食用上作出了具體的貢獻。
  • 土豆,號稱「馬鈴薯之王」用它做菜簡單方便好吃,帶你了解一下!
    土豆,號稱「馬鈴薯之王」用它做菜簡單方便好吃,帶你了解一下!馬鈴薯,屬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稻穀和玉米。馬鈴薯又稱地蛋、土豆、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塊莖。
  • 秘魯國家概況
    1544年成立秘魯總督區,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治的中心。1821年7月28日宣布獨立,成立秘魯共和國。1835年,秘魯與玻利維亞合併,稱秘魯─玻利維亞邦聯,1839年邦聯瓦解。1879至1883年,聯合玻利維亞同智利進行了「太平洋戰爭」,秘戰敗割地。之後長期遭受內亂外患,軍人曾多年執政。1980年5月,舉行民主選舉,恢復文人政府。
  • 京東秘魯海外館正式開館,高品質特色產品直供國內消費者
    秘魯駐華大使Luis Quesada先生、商務參贊 Diana Pita Rodriguez(柏碧瀾)女士、秘魯駐華公使 Jaime Casafranca先生、秘中商會代表 Santiago Siu先生、京東零售集團京東國際業務營銷運營負責人餘榮華先生、蘇州易康萌思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建剛先生,以及眾多相關媒體和嘉賓,共同出席並見證了京東秘魯海外館的隆重開幕。
  • 土豆如何從副食變主糧
    15世紀,當第一批歐洲探險家們到達秘魯的時候,發現當地有一種叫「papa」的地下果實。「煮熟後變得柔軟,外面包著一層不太厚的皮,吃起來如同炒慄子一樣。」這就是今天人們熟知的馬鈴薯。後來,西班牙殖民者將馬鈴薯作為戰利品帶回歐洲。有意思的是,在最初的一個世紀裡,馬鈴薯是作為觀賞性植物被西班牙王室種植在花園裡的。馬鈴薯能夠在歐洲被廣泛認可,愛爾蘭人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 視頻|《火星救援》沒瞎編:模擬火星環境下,土豆真的發芽了
    事實上,科學家們真的在認真研究怎麼在火星上種土豆,並且剛剛取得了新的突破:位於秘魯首都利馬的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發布官網公告,他們在模擬火星環境中種植的土豆發芽啦!截至發稿,土豆苗們長勢喜人。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CIP)是一家致力於緩解貧困問題、保障食品安全的非營利研究機構。
  • 今晚吃土豆紅燒排骨
    馬鈴薯又名山藥蛋、洋芋、洋山芋、洋芋頭、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陽芋、地蛋、土豆等。馬鈴薯在不同國度,名稱稱謂也不一樣,如美國稱愛爾蘭豆薯、俄羅斯稱荷蘭薯、法國稱地蘋果、德國稱地梨、義大利稱地豆、秘魯稱巴巴等。
  • 吃過土豆,但你吃過黑紫色土豆嗎?如今引種成功成農民增收的金蛋
    馬鈴薯也就是俗稱的土豆是人們餐桌上常吃的一種食品,不過,吃過土豆,但你吃過被譽為「黑金剛」的黑紫色土豆嗎?如今,在江蘇徐州豐縣華德裕家庭農場,正是黑金剛土豆收穫的時節。今年華德裕家庭農場引種黑金剛土豆獲得成功,成為農民增收的「金蛋蛋」。
  • 秘魯傳統天然產品瑪咖推介會在京舉辦
    14日,秘魯傳統天然產品瑪咖推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該會由秘魯駐華大使館主辦、武漢杜米印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美亞馬遜天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秘魯)協辦。推介會由秘魯駐華領事伊萬·西爾瓦主持,秘魯駐華公使銜參贊胡安·米蓋爾·米蘭達代表秘魯使館致辭,武漢杜米印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丁魯平(Monica)女士向與會者介紹了瑪咖的相關知識,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秘書長黃建銀先生在會議中作了如何推動中秘傳統養生文化交流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