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國際馬鈴薯中心
原標題:中秘友誼土豆牽 走進秘魯國際馬鈴薯中心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宇):作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馬鈴薯原產於秘魯南部地區。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左右,秘魯就開始了人工種植馬鈴薯的歷史,至今這裡仍保留著3000多種馬鈴薯,是世界上擁有馬鈴薯品種最多的國家。為了紀念馬鈴薯起源於此,1971年,國際馬鈴薯中心在秘魯首都利馬成立。
那麼,普普通通的馬鈴薯究竟有什麼「能耐」需要專門成立一個專業機構進行科學研究呢?對此,國際馬鈴薯中心的奧斯卡·奧爾蒂斯博士和記者解釋說:如今世界上有10億多居民食用馬鈴薯,這種糧食作物在發展中國家已經得到廣泛種植,因此馬鈴薯成為了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馬鈴薯本身容易成活的特點讓它可以在較為寒冷、海拔較高的地區進行種植,並且能夠在3、4個月內快速成熟。對於貧困地區的居民來說,這種糧食作物成為了解決他們溫飽問題的最佳選擇。
據了解,馬鈴薯在秘魯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安第斯山區,那裡終年氣候寒冷、平均溫度15攝氏度,馬鈴薯也就漸漸成為了當年拉美地區,特別是山區居民的主要食物。在距今1000多年前的印加帝國時期,馬鈴薯已經成為拉美山地普遍種植的主要作物。直到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殖民者將這種作物帶回歐洲,並被歐洲殖民者、探險家和商人們帶到了世界各地。
上個世紀40年代,當時的南美洲出現了一系列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的問題。從那時起,國際上就開始了合作交流,籌集資金,通過科研的方法來解決農業生產中出現的狀況。到了60年代初期,專門的農業科研機構應運而生。考慮到秘魯與美國在馬鈴薯領域有著很好的合作,而且秘魯又正好是馬鈴薯的發源地,擁有豐富的物種資源,這對科學研究培育新品種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基於這樣的背景和原因,國際馬鈴薯中心在利馬成立。
正因如此,妥善保存各種馬鈴薯樣本成為了國際馬鈴薯中心科研人員日常工作的一個重點所在。在中心裡有這樣一個特別的地方——基因資源庫,這裡保存著4000多種馬鈴薯樣本。記者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換上防護服進入到了這個不大的房間:一排排金屬架上分門別類地擺滿了不計其數的試管。每個試管外壁都貼有標籤,上面標記著馬鈴薯品種,培養時間等信息,如果想查到更為詳細的信息,還可以直接掃描上面的條形碼,不同品種的馬鈴薯幼苗就保存在其中。在終年恆定低溫的控制下,這些幼苗要長大到充滿試管的長度平均需要兩年時間。兩年後,這些長大的幼苗會被轉移出基因資源庫。在科研人員的細心篩選下,挑出其中的種子放入新試管中,重新開始又一輪培育。整個資源庫就像是一個完整的循環系統,不間斷培育著各個品種的馬鈴薯,保證每個品種都能完整、健康地保留下來。
除了保存既有品種,開發新品種的馬鈴薯也是中心重要的一項工作,更抗旱、更防病蟲害、更有營養、更高產等不同特性的新品種在這裡應運而生。截至目前,經過專業人員研發出的100多個新品種馬鈴薯從這裡出發前往全球各地,在相應地區進行種植。
致力於馬鈴薯科學研究的國際馬鈴薯中心除了秘魯總部外,在非洲、亞洲多國均設有地區辦公室,在中國也不例外。據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主任盧肖平介紹,197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代表團訪問了秘魯國際馬鈴薯中心。雖然當時中國的馬鈴薯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但是基礎工作做得很好,吸引了秘魯方面的關注,自此拉開了兩國在馬鈴薯領域的交往與合作。1985年,國際馬鈴薯中心正式決定在北京設立聯絡處,兩國之間開展了各類形式的合作,主要合作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品質資源的引進和品種的選育,國際馬鈴薯中心資源庫中的許多品種也漂洋過海來到中國,這些品種為中國的育種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兩國共同培育出許多馬鈴薯的新品種,而這些新品種已經佔到中國常用品種的三分之一;第二,引進和使用了許多新技術,大概有15、16個新技術和新技術的組合在中國得到應用和推廣,在我國馬鈴薯的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第三,技術人才的交流極大促進了國內專業人才的發展和成長。而經過馬鈴薯中心短期培訓或學位培訓的人才已經在中國馬鈴薯科研領域扮演起領軍人物的角色。
去年,國際馬鈴薯中心公布了2014年——2023年的十年規劃,提出了六大戰略目標,其中多項戰略與亞洲、與中國的馬鈴薯發展密切相關。例如,國際馬鈴薯中心提出希望在亞洲、中國發展早熟型馬鈴薯來解決生產問題。據盧肖平博士介紹,發展早熟型的馬鈴薯可以增加我國南方冬閒田的使用率,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隨著中秘兩國三十多年的密切交流與合作,2010年,中國與國際馬鈴薯中心正式籤署了設立亞太中心的東道國協議。而2015年的7月,我國還將在北京承辦世界馬鈴薯大會,這是每三年一次的國際馬鈴薯界的盛會,喜歡吃土豆的同學到時可別忘記來嘗嘗鮮啊。
世界上有四千多種馬鈴薯
到了秘魯才知道,原來薯片可以有這麼多種
國際馬鈴薯中心的基因資源庫
這裡保存著四千多種馬鈴薯幼苗
試管外壁標記著馬鈴薯品種、種植日期等信息,通過條形碼還可以查到更多詳細信息
在恆定溫度的控制下,這些幼苗平均需要兩年時間才能長大到試管的長度
兩年後,幼苗會被轉移出資源庫
科研人員會將試管中的種子取出,放入新試管繼續培育
整個基因資源庫就像是一個不間斷培育馬鈴薯的循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