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古時形容一個人才藝俱全,往往用到琴棋書畫四字。當中的「棋」字,便是指圍棋。圍棋古稱「弈」,是我們的國棋,相傳為堯所發明,據史料記載,圍棋至少比象棋早出現了一千多年。
圍棋可以說是世上最難的棋種。相比較象棋而言,有人形容說象棋就像是一場戰鬥,你來我往,激烈廝殺,人數越來越少;圍棋更像是一場戰爭,戰術多變,曠日持久,投入兵力越來越多。
圍棋極其考驗弈者的心智和大局觀,最受文人政客喜愛。不少文史小說中都有關於圍棋的記載(比如天龍八部中的珍瓏棋局),現在不少古裝劇拍攝時,也常常布置兩人對弈的場景。
比如熱播武俠劇《
月上重火
》當中,就有不少和下圍棋相關的劇情,其中有一段特別精彩,還講述了一段典故。
當朝國師上官行舟(李亞天飾)奉旨推行新稅政策,來到了二皇子魯王薛烈(權沛倫飾)的相州封地。國師和二皇子本是翁婿一家親,卻素來朝堂政見不和,積怨已久。尤擅棋道的二皇子,有意試探自己的嶽父大人,便借著一盤棋局,一語雙關的講了一段典故,就是有名的「
觀棋爛柯
」:
晉朝年間,信安郡(現在的浙江衢州)有一個叫王質的樵夫,以打柴為生。有一天,他來到石室山上打柴,誤穿過了一條幽深的山
洞後,來到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地方。此地仙氣嫋嫋,歌聲不斷,仿若人間仙境。
王質走著走著,看到前面有兩個童子正圍坐棋盤前對弈,便好奇的走了過去,觀看起來。一個童子遞給他一枚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王質吃了後突然就不覺得飢餓了,便又饒有興致接著觀看。過了一會,一局棋還沒待下完,童子忽然對他問了一句話:「你怎麼還不離去呢?」
這一句話,問得王質如夢初醒。他急忙回身,想要撿起擱在地上的斧頭,卻驚奇地看見斧柯(木製的斧柄)爛盡,嶄新的斧頭早已鏽跡斑斑。
王質只好沿原路返回了家中,發現早已人去樓空,家鄉的人也都不認識他。原來當他在山上觀棋時,俄頃之間,山下已是滄海桑田,過去了百年。
觀棋爛柯這一典故出自南梁文學家
任昉
的《
述異記
》。任昉不僅是文學家,是跨越兩朝的政治家,更是個孝子,是南齊、南梁時代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由於這一典故,後來人們便將「
爛柯
」作為圍棋的別稱,聲名遠揚的石室山,也被更名為「
爛柯山
」。
觀棋爛柯現在多指時光飛快流逝,義同「白駒過隙」。在筆者看來,作者任昉一生善待親屬,奉守孝道。他的父親任遙彌留之際想吃檳郎,任昉於是為其剖開了一百多個,無奈沒有一個好的,父親死去,遂成遺憾,任昉於是發誓從此再也不吃檳郎。為父守喪三年期滿後,任昉又遭母親離世,再守孝三年,由於經常趴在墳前草地上哭泣,地面上都不長草了。丁憂守制,六年期滿,任昉復官時已經是面容枯槁,身材消瘦,別人都認不出他了。
因此筆者認為,任昉寫觀棋爛柯典故,更多的是寄託一種
時光匆匆流逝,子欲養而親不待
的哀思,意在告誡後人:
人生不過數十載,何其短暫,親情彌足珍貴,空閒之餘還是多多陪伴父母家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