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媽
前天,樓上鄰居敲門,說她有點急事不方便帶孩子去,想讓我幫忙看會兒孩子。我答應了,讓她放心去辦事吧。但是鄰居走的時候還是有些擔心,害怕孩子哭鬧。在媽媽剛走後,孩子是哭了一會兒,但很快我就把孩子哄好了,而且玩得很開心。鄰居回來領孩子的時候,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她是不是哭鬧了很長時間,真是不好意思,給你添麻煩了。」我跟她說孩子很乖,就哭了一會兒,然後一直都玩的很開心。鄰居還有些驚訝「是嗎?她跟我在一起的時候都是經常哭鬧,我不在身邊反而表現這麼好。」相信很多媽媽也都發現自己家的孩子會有這樣的一面:媽媽在身邊,各種黏、各種哭鬧,表現不太好;媽媽不在身邊,反而乖乖的。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只是背後的原因讓人淚目。
孩子在媽媽面前表現不乖,背後的原因要清楚
1. 孩子3歲前,和媽媽最親密
從懷胎十月開始,孩子就已經熟悉了媽媽的心跳、味道,已經和媽媽建立了親密的依戀關係。在3歲以前,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最為強烈的。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孩子對媽媽的這種依戀就會變得越來越淡。所以,孩子在媽媽面前「無理取鬧」其實是更信任媽媽。這個時候,媽媽不要失去耐心,粗暴地制止孩子。我們應該保護好孩子敏感的心,保護好孩子的安全感。
2. 知道媽媽的底線,不敢輕易「試探」別人
可能當孩子和他人在一起,表現很好的時候,媽媽會很欣慰「孩子長大了」。其實這並不是孩子長大了,而是孩子對他人的信任不足,不敢輕易去試探他人的底線。孩子都很聰明,他們知道,自己在媽媽面前怎麼鬧、怎麼哭,媽媽依然是愛自己的。但是在別人面前,孩子不確定自己不乖會有怎樣的後果,所以就會表現的很好。
孩子在媽媽面前表現不乖,媽媽要怎麼做?
媽媽在的時候,孩子表現不乖,其實這是孩子對安全感旺盛的需求。這個時候,媽媽除了要溫柔陪伴,還要做好這幾件事。
1. 允許孩子發脾起
大多數情況,孩子一發脾氣,媽媽內心也冒氣一團火,忍不住衝孩子發脾氣。但是希望媽媽們這個時候能冷靜下來,告訴自己大吼大叫也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媽媽的安慰和擁抱,媽媽可以抱住孩子,允許他把內心不良的情緒表達出來。然後告訴孩子你愛他,給足孩子安全感。
2. 離開孩子的時候,告訴孩子你要去做什麼
孩子們基本上都會有分離焦慮,尤其是熟悉的人離開他的視線,孩子就會不安。所以媽媽在離開孩子之前,不妨告訴孩子你要去做什麼,需要多長時間,什麼時候回來。這樣孩子心裡有個數,也就不會格外的想念媽媽了。
3. 高質量的陪伴
很多家長把陪伴理解成,我只要在孩子旁邊就行,玩手機或看電視都可以。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一直都強調家長要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就是要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和孩子要有互動。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爸爸媽媽是在意我,愛我的,安全感才會慢慢越來越強。
淘媽說:孩子之所以這麼粘媽媽,主要還是因為太愛媽媽了,把媽媽當成了唯一。如果知道這一點,下次孩子「煩」你的時候,你也會覺得這是甜蜜的負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對父母的依賴、依戀會慢慢變淡,等到那個時候,你想要孩子黏你,孩子卻不在你身邊了。所以媽媽們要珍惜孩子還能黏我們的時光,真的很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