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人類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音樂是人類文明裡亮眼的明珠,無論哪種文明裡都留有音樂的痕跡。基督教也不例外,甚至比起其他宗教裡更甚。基督教就是一個音樂的宗教,歌唱最多、音樂最多,音樂水平也發展最快。在早期,基督教音樂就是人們精神上不可缺少的食糧,它不僅在教徒中流傳唱誦,在非教徒之間也有很高的傳頌度。時至今日,基督教音樂更是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表達著追求正義、熱愛自然、善待他人的情感,歌頌和鼓舞著人們。
一、發軔——點燃聖潔之火,民間音樂的「溪流」匯成基督教音樂的「大海」
基督教的音樂旋律優美舒緩,莊嚴肅穆、曲調淳樸,大多是紀念耶穌的讚美詩,有眾讚歌、聖詠、啟應對唱曲、聖誕曲等多種形式。既有巴赫、貝多芬等大師的名作,又有各地的民歌,現代音樂的很多記譜法、和聲法和多種調式,以及現代的音樂理論和音樂學院的建立都與基督教音樂的關係密切。基督教音樂貫穿整個宗教發展的過程,對西方音樂的貢獻重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音樂的復調、巴羅克音樂和當今西方音樂的發展。
教徒們秉持著對主的傾慕和崇拜之情,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和主建立聯結,歌唱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也是教徒們外在與一種自己所認可的神聖力量之間的對話。基督教徒和神建立起聯繫的過程中,除了禱告,最能體現自己與上帝關係提升的便是基督教歌曲的唱誦。那麼,這種人與神的依戀關係到底是怎麼通過基督教音樂體現的呢?
中世紀的基督教音樂的直接淵源是古希伯來民族的音樂和古希臘音樂,《舊約》中記載了猶太民族經歷了三次神廟被毀、兩次民族流亡以及在與痛苦抗爭時音樂成為他們精神安慰的故事,提及音樂的地方粗略統計有50次之多。而早期猶太教就用音樂作為人與神溝通的橋梁,祭司用吟唱詩歌的形式來表達神的旨意,這也人神依戀的早期表現。
《聖經》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神迎見巴蘭,又說:『我預備了七座壇,在每座壇上獻了一隻公牛、一隻公羊。』耶和華講話傳給巴蘭……巴蘭便頌起詩歌來說巴勒引我出亞蘭……」。《舊約·世紀》第四章中「猶八是一切彈琴吹簫之人的祖師」是關於音樂最早的記載。遺憾的是,《舊約》中記載的大部分詩歌我們已經不知道樂曲是什麼樣子了,但從留下的歌詞中我們能夠發現教徒們在公元一世紀、二世紀遭受的各種壓迫,音樂則成了他們精神的安慰,成為了對其生命本身的肯定,對其傾慕的主的肯定。
到了公元四世紀初,基督教開始崛起,成為了羅馬的國教,教徒們擺脫了受壓迫、受奴役的地位,教會內部也建立了主教管理體制,教會音樂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在理性世界觀的指導下,人們認為懂得音樂的人應當是那些懂得音樂法則的人,也就是說音樂首先要體現為一種思想,理論音樂要高於實踐音樂。這種觀念帶來的結果是對理性的極致推崇,感性受到排斥,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聲音的貶損。
雖然削弱了感性在音樂中的表達,但後期的基督教音樂沒有減少與神之間的依戀。不光如此,後來的基督教徒們在音樂方面的造詣更接近藝術本身,這符合了中世紀著名音樂家波愛修劃分出的音樂原則,即宇宙音樂、人的音樂和運用的音樂。後來基督教音樂也慢慢變成了道德訓誡的首腦,成為一種使人向善的理論知識。
二、融合——理性與感性的碰撞,基督教音樂喚醒了教徒們對美的體驗
「藝術到了最高階段,是與宗教直接相聯繫的。」「宗教往往需要利用藝術來使我們更好的地感到宗教的真理。」黑格爾早在幾個世紀前就闡述了宗教和藝術的關係,基督教音樂的巨大社會作用就是培養出了大批的音樂人才,並且在古典音樂和嚴肅音樂上也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不僅如此,教會音樂對人的情緒情感也有很積極的作用。
心理學在科學方面已經證實了,在聽音樂時人的副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此時可以感受到更加豐富的情緒情感體驗,是一種伴隨著放鬆的,生理喚醒水平降低的情緒體驗。這一過程很美妙,大腦同時也釋放出「內啡肽」來促進人的愉悅感。人們在參與基督教的音樂活動時,不斷體會著這種快樂的感覺,進一步體驗生命積極的一面,來增強對痛苦、壓力、恐懼的和疾病的應對能力。
在教徒的心中,一旦痛苦的事情發生,變成一個客觀存在,就只能改變對這種創傷時間的體驗,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基督教音樂可以喚醒教徒心中積極的生命力量,最終引導受眾自己尋求到擺脫痛苦和解決困難的辦法,而這一切都是在神的支持下完成的,它超越了現實經驗世界,從人們的心中流淌出來,實現了基督教的精神寄託和價值歸屬功能。
音樂在客觀上就可以帶來一種鬆弛的、懷有希望的心境,這種感性的體驗和樂理相結合,幫助人們暫時離開世俗的壓力和紛擾,自覺地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總之,基督教音樂從側面記錄了人類音樂的發展歷程,也對其他許多藝術形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作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不斷閃耀著它的光芒。
三、生長——那些曾經和神共度的親密時光,成為後來獨自面對苦難的力量
基督教徒把禱告視為向神袒露心聲的私密過程,是一種內心的承諾,而基督教音樂則是一種外在的力量,表達想要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的溝通方式和渠道。通過歌曲達到的聯結,也可以增進與神之間的親密。但欣賞音樂本身或對音樂本身的天賦與鑽研,在教徒來看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發自內心的歌頌上帝,並且在基督教活動中沉浸在上帝的愛的包圍中,這種音樂才是有意義的。
這些與上帝相處的美好時光,成為了他們回歸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支柱力量。當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他們希望上帝可以給予他們關注,也期盼上帝能夠給到他們回應。當這些現實因素帶來壓力,引發消極情緒,帶來恐懼時,也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以求維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
在大部分基督徒看來,回到現實生活中,並不是認為現實問題能夠通過基督教音樂或禱告就可以解決,而是希望通過與上帝的連接改變他們「以自己為中心」的心理需求。他們希望與上帝更親近,不要以自己為中心,而是以上帝為中心,改變對困難的看法。比如一部分基督徒就會認為,苦難是人人都要面對的,他們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上帝允許、恩典的,上帝賜給人們這些經歷來幫助人們成長。
雖然出發點是對個人困難的消解,但一旦明白自己期望的有求必應沒有得到回應時,基督徒們會進一步探索自己和上帝的關係,會進一步了解上帝。當確認了上帝為中心時,他們期盼變成了與上帝聯結這件事本身,這讓基督教徒感到平靜,畢竟當苦難是神帶來的考驗時,自己只要完成考驗便能得到進一步與神的溝通。這種力量可以汲取自禱告,也可以汲取自音樂,但最終,達到的是人與神情感上的交流。
總結
基督教音樂雖然產生於古羅馬時期,但原始的基督教音樂與古羅馬世俗的娛樂性音樂完全不同,。教會的教父們整理出來自希臘人的音樂思想,最終內化為與基督教神學思想一致的思想,成為具有理論價值和教化價值的工具。他們用音樂來陶冶教徒的心靈、增強他們的信仰,呼喊他們的熱情。因此歌詞內容的重要性就不可忽視。早期的基督教音樂中,因為其獨特的唱腔,很少使用樂器,僅憑歌唱就可以表達出想要讚頌時的激情,後來到公元九世紀逐漸發展出管風琴伴奏的基督教音樂,以至於後期基督教會中都會有專門的風琴師,專門的唱詩班。
基督教音樂能夠發展到如今的狀態,離不開中世紀教徒和音樂家們付出和努力,它還在客觀上促進了世界音樂的發展。雖然後期表現多為文化侵略,但是它傳播的音樂知識和樂器都為各國的音樂發展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使得人與神的關係,以及音樂中的神性都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思考。
參考文獻:
《聖經·舊約》
《聖經·新約》
《美學》
《基督教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