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潔的依戀:人神共語的基督教音樂,感性與理性交融的聖歌

2020-12-09 大先生說史

前言

在人類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音樂是人類文明裡亮眼的明珠,無論哪種文明裡都留有音樂的痕跡。基督教也不例外,甚至比起其他宗教裡更甚。基督教就是一個音樂的宗教,歌唱最多、音樂最多,音樂水平也發展最快。在早期,基督教音樂就是人們精神上不可缺少的食糧,它不僅在教徒中流傳唱誦,在非教徒之間也有很高的傳頌度。時至今日,基督教音樂更是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表達著追求正義、熱愛自然、善待他人的情感,歌頌和鼓舞著人們。

一、發軔——點燃聖潔之火,民間音樂的「溪流」匯成基督教音樂的「大海」

基督教的音樂旋律優美舒緩,莊嚴肅穆、曲調淳樸,大多是紀念耶穌的讚美詩,有眾讚歌、聖詠、啟應對唱曲、聖誕曲等多種形式。既有巴赫、貝多芬等大師的名作,又有各地的民歌,現代音樂的很多記譜法、和聲法和多種調式,以及現代的音樂理論和音樂學院的建立都與基督教音樂的關係密切。基督教音樂貫穿整個宗教發展的過程,對西方音樂的貢獻重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音樂的復調、巴羅克音樂和當今西方音樂的發展。

教徒們秉持著對主的傾慕和崇拜之情,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和主建立聯結,歌唱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也是教徒們外在與一種自己所認可的神聖力量之間的對話。基督教徒和神建立起聯繫的過程中,除了禱告,最能體現自己與上帝關係提升的便是基督教歌曲的唱誦。那麼,這種人與神的依戀關係到底是怎麼通過基督教音樂體現的呢?

中世紀的基督教音樂的直接淵源是古希伯來民族的音樂和古希臘音樂,《舊約》中記載了猶太民族經歷了三次神廟被毀、兩次民族流亡以及在與痛苦抗爭時音樂成為他們精神安慰的故事,提及音樂的地方粗略統計有50次之多。而早期猶太教就用音樂作為人與神溝通的橋梁,祭司用吟唱詩歌的形式來表達神的旨意,這也人神依戀的早期表現。

《聖經》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神迎見巴蘭,又說:『我預備了七座壇,在每座壇上獻了一隻公牛、一隻公羊。』耶和華講話傳給巴蘭……巴蘭便頌起詩歌來說巴勒引我出亞蘭……」。《舊約·世紀》第四章中「猶八是一切彈琴吹簫之人的祖師」是關於音樂最早的記載。遺憾的是,《舊約》中記載的大部分詩歌我們已經不知道樂曲是什麼樣子了,但從留下的歌詞中我們能夠發現教徒們在公元一世紀、二世紀遭受的各種壓迫,音樂則成了他們精神的安慰,成為了對其生命本身的肯定,對其傾慕的主的肯定。

到了公元四世紀初,基督教開始崛起,成為了羅馬的國教,教徒們擺脫了受壓迫、受奴役的地位,教會內部也建立了主教管理體制,教會音樂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在理性世界觀的指導下,人們認為懂得音樂的人應當是那些懂得音樂法則的人,也就是說音樂首先要體現為一種思想,理論音樂要高於實踐音樂。這種觀念帶來的結果是對理性的極致推崇,感性受到排斥,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聲音的貶損。

雖然削弱了感性在音樂中的表達,但後期的基督教音樂沒有減少與神之間的依戀。不光如此,後來的基督教徒們在音樂方面的造詣更接近藝術本身,這符合了中世紀著名音樂家波愛修劃分出的音樂原則,即宇宙音樂、人的音樂和運用的音樂。後來基督教音樂也慢慢變成了道德訓誡的首腦,成為一種使人向善的理論知識。

二、融合——理性與感性的碰撞,基督教音樂喚醒了教徒們對美的體驗

「藝術到了最高階段,是與宗教直接相聯繫的。」「宗教往往需要利用藝術來使我們更好的地感到宗教的真理。」黑格爾早在幾個世紀前就闡述了宗教和藝術的關係,基督教音樂的巨大社會作用就是培養出了大批的音樂人才,並且在古典音樂和嚴肅音樂上也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不僅如此,教會音樂對人的情緒情感也有很積極的作用。

心理學在科學方面已經證實了,在聽音樂時人的副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此時可以感受到更加豐富的情緒情感體驗,是一種伴隨著放鬆的,生理喚醒水平降低的情緒體驗。這一過程很美妙,大腦同時也釋放出「內啡肽」來促進人的愉悅感。人們在參與基督教的音樂活動時,不斷體會著這種快樂的感覺,進一步體驗生命積極的一面,來增強對痛苦、壓力、恐懼的和疾病的應對能力。

在教徒的心中,一旦痛苦的事情發生,變成一個客觀存在,就只能改變對這種創傷時間的體驗,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基督教音樂可以喚醒教徒心中積極的生命力量,最終引導受眾自己尋求到擺脫痛苦和解決困難的辦法,而這一切都是在神的支持下完成的,它超越了現實經驗世界,從人們的心中流淌出來,實現了基督教的精神寄託和價值歸屬功能。

音樂在客觀上就可以帶來一種鬆弛的、懷有希望的心境,這種感性的體驗和樂理相結合,幫助人們暫時離開世俗的壓力和紛擾,自覺地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總之,基督教音樂從側面記錄了人類音樂的發展歷程,也對其他許多藝術形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作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不斷閃耀著它的光芒。

三、生長——那些曾經和神共度的親密時光,成為後來獨自面對苦難的力量

基督教徒把禱告視為向神袒露心聲的私密過程,是一種內心的承諾,而基督教音樂則是一種外在的力量,表達想要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的溝通方式和渠道。通過歌曲達到的聯結,也可以增進與神之間的親密。但欣賞音樂本身或對音樂本身的天賦與鑽研,在教徒來看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發自內心的歌頌上帝,並且在基督教活動中沉浸在上帝的愛的包圍中,這種音樂才是有意義的。

這些與上帝相處的美好時光,成為了他們回歸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支柱力量。當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他們希望上帝可以給予他們關注,也期盼上帝能夠給到他們回應。當這些現實因素帶來壓力,引發消極情緒,帶來恐懼時,也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以求維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

在大部分基督徒看來,回到現實生活中,並不是認為現實問題能夠通過基督教音樂或禱告就可以解決,而是希望通過與上帝的連接改變他們「以自己為中心」的心理需求。他們希望與上帝更親近,不要以自己為中心,而是以上帝為中心,改變對困難的看法。比如一部分基督徒就會認為,苦難是人人都要面對的,他們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上帝允許、恩典的,上帝賜給人們這些經歷來幫助人們成長。

雖然出發點是對個人困難的消解,但一旦明白自己期望的有求必應沒有得到回應時,基督徒們會進一步探索自己和上帝的關係,會進一步了解上帝。當確認了上帝為中心時,他們期盼變成了與上帝聯結這件事本身,這讓基督教徒感到平靜,畢竟當苦難是神帶來的考驗時,自己只要完成考驗便能得到進一步與神的溝通。這種力量可以汲取自禱告,也可以汲取自音樂,但最終,達到的是人與神情感上的交流。

總結

基督教音樂雖然產生於古羅馬時期,但原始的基督教音樂與古羅馬世俗的娛樂性音樂完全不同,。教會的教父們整理出來自希臘人的音樂思想,最終內化為與基督教神學思想一致的思想,成為具有理論價值和教化價值的工具。他們用音樂來陶冶教徒的心靈、增強他們的信仰,呼喊他們的熱情。因此歌詞內容的重要性就不可忽視。早期的基督教音樂中,因為其獨特的唱腔,很少使用樂器,僅憑歌唱就可以表達出想要讚頌時的激情,後來到公元九世紀逐漸發展出管風琴伴奏的基督教音樂,以至於後期基督教會中都會有專門的風琴師,專門的唱詩班。

基督教音樂能夠發展到如今的狀態,離不開中世紀教徒和音樂家們付出和努力,它還在客觀上促進了世界音樂的發展。雖然後期表現多為文化侵略,但是它傳播的音樂知識和樂器都為各國的音樂發展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使得人與神的關係,以及音樂中的神性都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思考。

參考文獻:

《聖經·舊約》

《聖經·新約》

《美學》

《基督教音樂》

相關焦點

  • 耶穌的聖詠:基督教音樂,「始於教會高於教會」的人類精神救贖
    基督教音樂作為超越人現實經驗世界的一種實用音樂,是人內心深處流淌出來的信仰,它注重儀式,創造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實現了靈魂的救贖。自此,音樂成為基督教傳播信仰的工具,在禮拜儀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元590年,教皇格裡高利一世銳意改革教會的儀式音樂,於公元599年下令收集東西方教會的一切聖歌(如讚美歌等),在十餘年間,將不同地區教會的歌曲進行匯總,並對其進行篩選,收存了約1600首以上的聖歌彙編成一本《對唱歌集》,並對調式及用法等加以規定用於教堂職能。
  • KDA課達 巴特萊特建築導師專訪丨藝術教育是理性和感性的交融
    「藝術教育是理性和感性的交融。所謂理性,是調研、是論證,是一個嚴謹的過程,是整個創作的基石;所謂感性,是靈感的迸發,而靈感又來源於生活的積累。所以藝術教育就是引導學生怎麼打開屬於自己的視角,編寫屬於自己的靈感圖集,同時結合理論的支撐完成創作。
  • 外語學習的感性和理性
    從標題不難看出,我要說的是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從感性和理性的角度來劃分許多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都是可以的,但不管感性還是理性,能做得好,關鍵還是一個字:做。 做了,做多了,自己自然知道怎麼做了。你可以去問一些學霸們,關於學習方法,每個人都不是完全一樣的,好方法畢竟有好多種,沒必要也沒時間把那麼多方法都用到最好,用好一兩種就夠,前提是用好,但我相信這些學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還是 — 做。 在語言學習裡的感性就是「語感」,如果學習音樂的話就叫「樂感」,創作時就是「靈感」,想想還有什麼「感」。
  • 你是一個感性還是理性的人?丨擁有幸福的關鍵
    「理性的人永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感性的人永遠只會跟著感覺走。」  在評價自己或者他人的時候,我們經常使用的一對概念是理性和感性,比如你是一個理性的人,還是一個感性的人?情商高,能敏銳的捕捉到對方心理上的細微變化相對於理性分析,更相信自己的感受和直覺不喜歡長久的做同一件事,越往後越沒有耐心不喜歡嚴肅和內斂的影視劇,更喜歡刺激性的爆米花劇感情外露,不喜歡控制自己的情緒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判斷出自己是習慣於用左腦的、理性的人,還是偏愛於用右腦考慮問題的、感性的人
  • 「書摘」《理性的勝利—基督教與西方文明》導論
    非但是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印加人面對著歐洲入侵者無力抵抗、任人宰割,就是傳說中的東方文明——中國、印度,乃至伊斯蘭——也在和16世紀歐洲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歷史怎麼會發展到這一地步呢?許多文明都研究了鍊金術,為什麼只有在歐洲它才發展成為化學呢?為什麼在許多世紀內,只有歐洲人才有眼鏡、煙囪、走時準確的時鐘、重騎兵和音樂記譜法呢?
  • 理性還是感性?淺談舞劇《弗蘭肯斯坦》的改編
    而對這部科幻小說鼻祖《弗蘭肯斯坦》的改寫、對感性或理性的側重,以及對劇作內核的定義和表達方式上,可窺見創作者甚至是當下時代的審美取向。 但不管如何,在19世紀初誕生的此書確實具有相當的先鋒性和跨時代魅力,當中的種種描寫:弗蘭肯斯坦對新知識的狂熱渴求、被理想化的生死界限、愛好騎士傳奇和浪漫小說的亨利,以及造出怪物後的恐慌自責憂鬱,無一不體現出理性與感性的交纏搏鬥。
  • 張靚穎說她是感性和理性的極致,音樂婚姻都按自己想要的軌跡走!
    張靚穎的聰明和智慧在她擔任《夢想的聲音》的導師的時候就已經表現的很明顯了,她總是有很多有意思又新奇的想法冒出來,無論是音樂上還是節目玩法上。當時她說的一句話作者印象特別深,因為我也經常跟她一樣。張靚穎說自己是理性和感性的極致。
  • 理性與感性的對決(2018年高考作文預測及佳作點評)
    理性與感性的對決   ①從古至今,世間從沒有停止過理性與感性的碰撞。我認為,《論語》中「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感性的代表,《孟子》中「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是理性的代表。感性與理性碰撞,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在我看來,理性戰勝感性,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 韓紅:在感性和理性之間
    01「憨的自在」感性戰勝理性在韓紅身上,我們經常能看到[感性戰勝理性]的一面。人紅是非多,登上明星勢力榜首的韓紅,最近面對的非議也不少。說她「作秀」、扒她黑料、潑她基金會髒水…甚至有人專門錄製視頻指責韓紅,因為天天刷屏都能看到她,希望韓紅可以低調一點,「做好事不留名」。
  • 感性的、理性的,英文怎麼說?
    小雅和英美友人感性的、理性的-美國朋友語音示範00:30來自你和寶寶說英語(1) Emotional感性的;使人感動的She's a very emotional person.她是個非常感性的人。She always lets her emotions dictate her decisions.她的決定總是被感情所左右。
  • 感性和理性相互依存
    之前說到人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更可以是兩者共存的,我們也應該明白一點,既然感性和理性本身不存在衝突,那就必然存在和他們有衝突的東西。是什麼跟感性對立,又是什麼跟理性衝突呢?跟感性不對付的,其實是我們心中或許終將存在的麻木。不管一個人如何感性,就像大家都說的那樣,假如遇見的事情多了,看得多了,又或者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了很多巨大的變故,於是人就會變得麻木,甚至變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
  • 基督教、希臘理性與教父學者
    聖奧古斯丁的主要貢獻是把新柏拉圖主義融入到其神學著作之中,其結果有二:一是使得這個源自希伯來的一神教傳統植入希臘理性精神的種子,二是使得一些古代希臘和羅馬的重要經典(或其片段)得以在中世紀經院傳統中存留下來。聖奧古斯丁的著作很多,影響最大的有《懺悔錄》、《上帝之城》、《論三位一體》、《論自由意志》等。
  • 歌唱是雙倍的祈禱-基督教聖詠概論
    其中尤以《腓力比書》第2章6-11句的一段讚辭最為著名: 「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 可以知道,《新約》中的「讚美詩」都是依照猶太人而非希臘人或羅馬人的方式創作的,有的篇章,「很明顯顯示出禮拜聖事的結構程序」[Cattin ,1984,3]而在洗禮和聖餐中廣為使用。這些《詩篇》以外的韻文,成為3世紀後在敘利亞教會中首先開始興盛,並在基督教音樂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讚美歌(hymnody)的先聲。
  • 韓國基督教監理會劃定全能神教等9個團體為異端
    韓國《國民日報》11月2日報導,10月30日至31日,韓國基督教監理會在首爾江南區光臨教會召開了第31次大會,會議主題為「今天的革新、明天的希望」。大會決定將9個團體劃定為異端,其中包括在中國臭名昭著的邪教全能神。
  • 感性和理性,完美的哲學定義
    我們總是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其實這只是一個階段,同理,理性也可以上升到感性,這就好比先是有雞,還是有蛋,只能說感性弱於理性,因為作為生命體其感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先是有雞,才後來有蛋,因為從繁殖行為來看分為胎生和卵生,而胎生的前提是受精卵的細胞分裂,所以胎生是經過卵生階段的,而胎生是由於體內存在子宮繁孕的條件
  • 京華時報:OKT的《哈姆雷特》理性模糊感性至上
    原標題:OKT的《哈姆雷特》理性模糊感性至上   立陶宛OKT劇團的《哈姆雷特》在北京的話劇圈掀起了一陣不小的風浪。緊張不羈的觀演關係、洗鍊直接的視覺衝擊、力道鮮明的表演尺度,都讓人嘖嘖稱讚。歐洲戲劇聯盟大獎得主的確實至名歸,戲劇奧林匹克盛宴為業內人士和觀眾們帶來了如此好戲,也令人感激。
  • 一定男生理性,女生感性?不要給人貼502標籤了!
    我問過一些朋友關於男女差異問題,大家普遍認為男生理性,女生感性。檸檬認為這是對男女分工的刻板印象,從前普遍男主外女主內,為了家庭的和諧共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矛盾,男生必須更理性地支撐起一個家庭,女生必須更感性照顧家庭和調節家庭關係。
  • 希臘羅馬文化給歐洲人帶來了理性,但被基督教拖了後腿
    大家好,對於歐洲中世紀,很多人感覺都是比較神秘和黑暗。中世紀基督教文明是在古羅馬帝國的廢墟上成長起來的,而羅馬黃金時代的文化,大部分又是從古希臘文化演變而來的。所以小編說句毫不誇張的話,古希臘文化就是歐洲文明的起源。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古希臘文化。
  • 基督教唯一神耶和華的名字來源
    【日語版14節】  神はモーセに、「わたしはある。わたしはあるという者だ」と言われ、また、「イスラエルの人々にこう言うがよい。『わたしはある』という方がわたしをあなたたちに遣わされたのだと。」【漢語直譯】  神對摩西說,「我是存在,你去跟以色列人說『存在的我派遣你去』。」
  • 理性+感性:做個善於思考的人
    那該如何做到理性+感性的全面思考呢?M·斯科特·派克(M·ScottPeck)在他的心理著作中《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 and beyond : spiritual growth)中寫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會給我們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