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文藝周刊(第72期)
【視點】
【繁花】
【藝評】
【新潮】
【視點】
「雲演出」火爆,雲模式究竟能走多遠
疫情讓原本熱鬧的演藝市場按下了暫停鍵,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2020年1-3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萬場。儘管線下活動暫時停擺,但演出行業並未停下腳步,眾多演出機構、劇場和音樂人紛紛開始探索「網際網路+」的全新觀演模式。「雲看戲」「雲音樂節」「雲端歌劇院」「雲蹦迪」……各種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雲演出」「在線直播」,讓眾多藝術愛好者足不出戶也能與藝術親密接觸,隨時開啟一段奇妙的藝術之旅。
戲曲直播,綠幕彈幕齊上陣
記者注意到,疫情期間,在各類演出團體中,各大戲曲院團紛紛試水,競相成為「網際網路+」新觀演模式的先行者。
截至目前,江蘇省崑劇院推出的「蘭苑時光機」已開啟第五旅程,每晚在線播出一場省昆個人專場演出,從2月16日開始已持續四十多天。而此前的春節期間,省昆與石小梅崑曲工作室聯合推出的四場付費「雲看戲」,吸引了39個國家和地區的兩千多名觀眾參與,3.7萬元門票收益全部捐贈武漢協和醫院。
春節期間,省昆與石小梅崑曲工作室聯合推出「雲看戲」
崑山當代崑劇院官微「雲端雅韻」,從2月26日起連續一個月分享了來自全國的31位杜麗娘聚集的超豪華陣容《牡丹亭》,贏得了戲迷的廣泛關注。北京京劇院官微「雲上氍毹」連續推出了20多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演出錄像以饗觀眾,上海京劇院也拿出自己壓箱底的精品演出錄像,在官微「宅家賞戲」欄目每日播出……
上周,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旗下京昆滬越淮評六大院團聯合推出的「雲劇場」戲曲展演周,開啟了線上直播。3月20日晚,上海越劇院一團公益演唱會「雲直播」打響頭炮,率先登場。新民網、澎湃新聞、東方大劇院、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抖音等各大線上平臺全網同步直播。更加與眾不同的是,拍攝電影特效常見的綠幕合成技術也被用在了這次直播當中。直播時,演員站在排練廳的一面綠色背景板前演唱,觀眾在網絡上觀看時,則能見方亞芬、許傑等名角身後,出現了技術合成的特別場景——或是身處居家環境,或是置身江南園林,別有趣味。上海越劇院院長梁弘鈞表示:「我們不希望做成一個手機架起來就開麥的模式,更希望讓大家在線上觀看劇場演出不打折扣。」
據悉,上越這組公益演唱會系列在十多個線上平臺累計觀看人次達200多萬。而此後上海京劇院的一場集結了尚長榮、史依弘、王珮瑜等名家在內的線上直播演唱會,則在二次元文化聚集地B站和時尚潮人玩轉的抖音收穫一片新天地。京劇演唱會直播當晚,在B站觀看人氣值達到4.2萬,一度衝到娛樂直播榜的第11名,獲得即時互動彈幕兩萬多條。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楊磊告訴記者,線上直播是疫情期間不得已的應對方法,各家院團都很重視,並邀請了相當專業的直播團隊。為了尋找年輕觀眾,更是將直播平臺首選放在了抖音、B站這類年輕人的聚集地。楊磊表示,通過這次直播展演,戲曲院團們都有意外收穫。一方面探索了多維度、更新穎的戲曲傳播推廣手段,另一方面則由於推廣渠道和平臺的更新,吸引了更多圈外年輕人的關注,為戲曲圈粉不少。
「雲演出」迭起,百老匯醞釀線上自救
除戲曲之外,在實體演出至今尚未有明確啟動點的時候,各種形式的「雲演出」也應運而生,此起彼伏。
往年3月,草莓音樂節都會如期在武漢打響頭炮。今年,音樂節發燒友們意外等到一場免費而特殊的線上音樂節。2月4日到2月8日,擁有眾多藝人資源的摩登天空邀請新褲子、謝天笑、曾軼可、黃旭等70餘組音樂人在B站平臺上進行了為期五天的直播活動「宅草莓不是音樂節」,每天直播時長在6小時左右,後又在西瓜視頻推出第二季。樂迷在直播間看到音樂人更生活化的一面:張韶涵為歌迷點歌,新褲子樂隊彭磊分享「居家彈唱」,唐朝樂隊主唱丁武烙起了蔥油餅。據統計,第二季的7天直播觀看總人次超過1584萬人次,活動全網總曝光量29.8億。
「流量超過預期。」摩登天空副總裁沈玥說。樂迷發燒友常晶晶則對這次新奇的經歷感到難忘:「我一直以為,震耳欲聾的忘我尖叫和隨心所欲地搖擺身體,才是真正的音樂節,而這一次線上音樂節徹底顛覆了我的想法。」
草莓音樂節線上嘗試的成功,引得了其他視頻方紛紛效仿,並掀起了一股線上音樂節熱潮。網易雲音樂推出了「就在臥室音樂節」和「雲村臥室音樂節」,QQ音樂則上線了「家年華和你在一起」,微博也發起了「有我陪你線上音樂節」,希望趁機吸納更多的觀眾
此後,酷狗直播將大型蹦迪現場「搬」到線上,燈光、DJ、打碟機進入直播間,單場圍觀人數接近10萬。再有,中演院線旗下廣州大劇院推出的「看你怎麼宅」線上見面會上,《聲入人心》年度首席王凱與粉絲「雲見面」,半小時直播吸引320多萬人次圍觀。
還有以國家大劇院為首的一眾劇場院線,都相繼開發各自的線上劇場。國家大劇院24小時永不落幕的「線上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率先上線,匯集了1000多場高清演出實況、2700多張中外音樂唱片、4000多段幕後花絮及精彩瞬間和300多部音樂紀錄片,觀眾只需登錄官微,即可免費觀賞。保利院線發動旗下劇場,將有版權的話劇、戲曲、交響樂等節目推送到線上,名曰「保利雲劇場」。江蘇大劇院也推出系列線上文化服務,如聯合江蘇有線打造「愛藝在線」平臺,上線江蘇大劇院•雲劇場等,以此向無法現場觀演的人們提供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
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打造24小時永不落幕的「線上大劇院」
當疫情蔓延到全球後,就連美國百老匯也在醞釀如何展開線上自救。據百老匯新聞報導,在聯盟宣布關閉劇院之後,百老匯停工劇院的專業人員和演員正在準備向觀眾提供線上表演,有些會以音樂會的形式出現,對於這些藝術家來說,直播是在劇院關閉的情況下,另一種提高個人創作力的方式。百老匯演員TellyLeung最近在百老匯出演了音樂劇《阿拉丁》,他決定近期舉辦一場30分鐘的線上直播演唱會,他表示自己想找到一種新方式,在一切都被取消的時候能繼續製作音樂。屆時,音樂會將在Telly的合作者加裡阿德勒的音樂平臺上播出,觀眾將支付5美元,部分收益將用於演員基金。
線上演出前途光明,還是曇花一現
劇場是小眾的,網際網路是大眾的,當把劇場從線下搬到線上,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美好藝術的同時,也不得不讓從業者抓緊思考演出業未來的發展路徑。誠然,劇場依然是舞臺藝術最根本的生命力,每場演出都是獨特不可複製的,線下演藝很難被線上形式完全替代,這幾乎是所有演出團體和觀眾的共識。但是,線上直播的加入,對觀、演雙方來說,無疑都是一種有好感的全新體驗。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楊磊認為,時代在不斷發展,傳統文化應該有與之匹配的宣傳方式,才能抓住當下的年輕觀眾,線上直播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江蘇大劇院總經理廖屹表示,「雲劇場」的模式打破了空間距離,讓不能親臨現場的朋友們也能同步欣賞到高水平的精彩演出,最大力度地惠及更多觀眾。而對於一些相對冷門的小眾戲曲來說,線上更為廣泛地傳播、推廣和普及,將促進其自身的發展,拓展了傳統戲曲的影響力。
江蘇省崑劇院副院長施夏明也認為,線上直播崑曲,對傳播崑曲意義重大。「其實省昆從2010年開始,每周六晚都會在官微同步直播蘭苑劇場的演出。劇場裡的崑曲演出,通常也就幾百人觀看,覆蓋面相對有限,而線上直播能讓更多年輕觀眾了解崑曲,為未來培養潛在的觀眾群。」南京市京劇團團長王珏對直播可能會造成劇場觀眾流失表示擔憂,對此戲迷王悅則很自信,「現場演出永遠不是轉播可以替代的,網絡直播只是擴大影響的一種渠道。」
資料圖片 來源:新華日報
除觀演雙方之外,在演出商、平臺方等業內人士看來,線上演出也並非曇花一現,而是有著相當程度的發掘空間。雖然商業模式有待探索,但是觀眾的付費意願十分明顯。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主席朱克寧表示,這次疫情給劇場帶來了新的啟示,劇場的發展可以是線上線下融合互助、多元化的經營模式。演出的形式、藝術門類非常多樣,相聲、脫口秀等語言藝術類節目,線上可能是很好的途徑,但歌劇、舞劇等照搬到線上,恐怕就不太好看。我們不應該局限把劇場藝術搬到線上,而應打造適合線上的藝術。
摩登天空副總裁沈玥就很看好線上線下的互補模式。他表示:「線上演藝的商業化剛剛起步,在疫情的倒逼下進入窗口期,雖然未來能不能沉澱出固定和有效的商業模式,還需一段時間的觀察,不過我們對此有信心。此次『宅草莓』線上音樂會,觀眾和參與的音樂人都表示出興趣,證明它有其價值。」沈玥透露,目前大部分線上演出項目包括第二季的「宅草莓」,採用平臺內容採買、雙方聯合製作的模式。在這個機制下,平臺可通過付費會員等其他手段變現。約百分之八九十的用戶是免費用戶,這部分成本通過招商和廣告來覆蓋。
2016年開始就致力於戲曲演出直播的東方大劇院總經理周潔也亮出了十分自信的觀點:網際網路劇院是個具有很大空間的演出方向。周潔說,他們嘗試過多場大型演出的直播付費觀看,觀眾的付費意願還是比較明顯的。
《2019年演出行業洞察報告》預計,VR、AR等數字虛擬技術在2020年將推動沉浸式觀演升級。業內人士表示,「雲」方式可以理解為一個新興產業,由此可能產生新的風口或趨勢。但疫情結束後,如何使得線上演藝真正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不是曇花一現,還需要根據線上的特點設計與線下演出不同的產品,還有賴於內容方和平臺方的充分磨合碰撞,最終探索出新的、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交匯點記者 高利平 王慧
【繁花】
黃蓓佳推出新農村題材兒童文學新作
——鄉村路上,誰是「奔跑的岱二牛」
在種滿了粉黛亂子草的紅草壩,鄉村少年岱二牛偶然撿到遊客丟失的蘋果手機,鄉村溫暖、親切又有些荒誕的日常便隨著他尋覓失主的歷程鋪展開來……陽春三月,被視為兒童文學「頂級流量」的江蘇作家黃蓓佳,「端」出了長篇新作《奔跑的岱二牛》。這是繼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野蜂飛舞》後,作家耗時兩年推出的個人首部當代農村題材作品。一貫以優雅示人的黃蓓佳,為何寫了本聽起來「土氣」十足的童書?
「新農村」裡走出的「新兒童」
「旅遊、讀書、和家人相處,這些都是退休生活中令人愉快的東西,那寫作呢?對我來說,多寫一本、少寫一本早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寫的東西能不能對我形成挑戰,讓我興奮得起來,當代農村兒童生活的題材恰好在我的『興奮點』上。」黃蓓佳說。讀了不少類似題材的童書也讓她「不大滿意」,「作家們大多寫得苦兮兮的:父母外出打工,爺爺癱瘓奶奶失明,勤勞懂事的留守兒童如何撐起家裡的一片天……只寫這些是不是落後於今天的現實?我就想寫點兒不一樣的,讀起來輕鬆愉快、又帶著點幽默荒誕的當代鄉村故事,於是有了《奔跑的岱二牛》和紅草壩這樣我理想中的鄉村生活。」
漫山遍野的粉黛亂子草和蓬勃發展的鄉村旅遊,提示著故事所依託的真實的新農村建設背景,而和睦友愛、不急不緩的紅草壩生活,和誠實、憨厚、勇敢的鄉村少年岱二牛,又展示了濾去現實浮躁、充滿理想主義之光的新農村圖景、新兒童形象。「奔跑」是小小主人公的姿態:懇求老師幫助發布手機遺失招領啟事,尋求當地警務室幫忙,還和好朋友一路跑到縣城,經歷了一番有驚無險……故事最後,手機意外地徹底損壞了,遺憾的同時岱二牛發現,自己的「選擇困難症」居然不治而愈:再也不需要「點兵點將」才能做決定了——只要該做的事情,就要勇敢去做。
讀者們大多懷著隱秘的期待:岱二牛最終找到失主,被表揚甚至被獎勵,成為紅草壩上最風光的孩子。手機徹底壞掉的結局,終於讓這個帶著懸念、探險意味的故事回歸到了日常。
「如果岱二牛找到失主,那這就是一個純粹宣傳拾金不昧、藝術上特別沒意思的故事了。」黃蓓佳解釋,「手機的功能其實是串起鄉村的日常,讓一個一個的人物和事件輪番登場,勾畫起我理想中的鄉村圖景。尋找失主的過程也是主人公克服畏懼怯懦、不斷認識世界、不斷確立自我的旅程。當人物『完成』了,手機的使命也就結束了。」
奔跑的終點是何方?這可能並不是兒童文學關切的問題,重要的是,終點因少年的奔跑而趨於無限的豐富和開放。
寫出鄉村現實之上的理想
什麼是「兒童生活」?評論家汪政在為《奔跑的岱二牛》所作的書評裡提出了這個問題。在他看來,兒童生活並不局限於家庭和校園,何況家庭和校園也連接著社會。兒童成長的過程其實是逐漸社會化的過程,兒童文學作家應適度地引導孩子關注社會、思考人生。
即使在寄寓著作者理想的紅草壩,真實的社會生活依然無處不在:美得像「一聲嘆息」的粉黛亂子草,是為了招徠遊客而種植;隨著鄉村旅遊興起的民宿經濟,富了村民口袋,也開始造成鄉村的貧富差距;比起「做夢」,務實經營成為村民普遍推崇的品質……但紅草壩也有另一種存在:「富二代」芮星宇為擺脫母親價值觀的控制,毅然來到紅草壩做鄉村教師;費盡心思試驗「滑草板」項目的鄉村小知識分子岱成材,總想把日子折騰出動靜,認為鄉村旅遊不是滿足吃喝,而是幫助人釋放靈魂……通過塑造這些「夢想家」,黃蓓佳希望寫出在飄揚於鄉村現實之上的理想主義精神——與其說是「寫出」,不如說是有意識的「召喚」。
「農村發展到今天,我認為更需要關注的是鄉村文明、鄉村秩序的問題,是精神層面的追求問題。」黃蓓佳說。因此在新作中,她讓紅草壩的生活回歸到一種不那麼功利的、更加鬆弛的狀態:岱二牛的爸爸岱成材,他的不甘平庸、突發異想,展示著不曾被壓抑的夢想精神和創造活力。鄉村旅遊的本質應是什麼,作者也借「芮先生」之口表達一種觀點:讓城裡人看看不同的生活,也許會想要「換個活法」。
被汪政稱為從「新農村」裡走出的「新兒童」,岱二牛之「新」在於他成長於城鄉交融、社會轉型之際,也在於他如何在這種複雜的生活中逐步確立自我。帶著「人怎麼活著」的問題,岱二牛一邊奔跑,一邊觀察父輩們的生活:像光頭旺爸爸那樣,一心一意掙錢過日子,熱氣騰騰地奔小康,多好;自己老爸這樣的更不多見,總想著把日子折騰出動靜來,也很有趣啊。
黃蓓佳說,一部好的兒童小說,應該同時反映出兩個世界:純真的兒童世界和複雜的成人世界。人該怎麼活著,鄉村建設該怎麼搞,這可能是個複雜的成人問題,卻一樣值得兒童思考。
什麼是「優秀」的孩子
《我要做好孩子》中的金鈴,《漂來的狗兒》中的狗兒,《黑眼睛》裡的艾晚,還有行走如風的鄉村少年岱二牛……從事兒童文學寫作20餘年來,黃蓓佳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格鮮明的兒童形象,這些孩子卻大多不是世俗意義上「優秀」的孩子。譬如岱二牛,瘦瘦小小,靦腆少言,成績不拔尖,用作者的描述來說,是那種「扔在人堆裡找不著的小孩子」。
為什麼喜歡寫「不優秀」的孩子?「那麼,你認為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優秀』的?」黃蓓佳反問,「手臂上有三道槓的就是優秀的嗎?還是考上哈佛、耶魯的才算優秀?我覺得我寫的這些孩子都很優秀、很可愛,相反,成績拔尖的孩子倒未必是可愛的。」
在影響了一代少年兒童的《我要做好孩子》中,黃蓓佳就借小主人公之口表達了對應試教育評價體系下的「好學生」的看法:「好學生如果自私、怯懦,算什麼好?100分再多,三好生獎狀再多,假的!人格上只有零分!」作為兒童文學作家,黃蓓佳更認同的,是那種尚未被成人世界規訓,天真爛漫、充滿生命活力的孩子,譬如岱二牛這樣誠實憨拙、在向美向善之路上「行走如風」的少年。
在生活中是個害羞的人,黃蓓佳卻喜歡在寫作中「東張西望」,不斷嘗試新的題材和風格。下一部作品會是什麼?她唯一能「劇透」的是,已經動筆寫了,「跟之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樣,是一個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大』故事,但不是科幻。」儘管「劇透」的信息量嚴重不足,讀者依然有理由期待:在不斷突破自我之後,黃蓓佳又會「東張西望」些什麼呢?
交匯點記者 馮圓芳
【藝評】
抗疫文藝,如何成為民族「記憶之場」
文藝創作所面對的現實正在變得同質化嗎?有人說是,也有人說不是。無論如何,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尋常生活」的反面,激起了創作者的激情和勇氣。作為創作素材,它是重大的、具有多稜性的現實:創巨痛深,令人聞風色變;奇特、多變,眼花繚亂,促人深省;在深淵處映射人性的光輝,輝照世間的溫情和力量。凡此種種,使得圍繞這場疾疫而展開,涵蓋詩歌、歌曲、繪畫、書法、戲曲等不同門類的「抗疫文藝」蓬勃發展。
一批精品佳作順勢湧現。「五千年曆磨難風摧雨縱,何懼魑魅魍魎作橫行」,北京京劇院創作的京歌《戰疫情》,充分運用京劇的沉鬱頓挫、雄渾大氣鼓舞抗疫鬥志。吳為山創作的雕塑《使命》,漢白玉的質地、簡潔莊重的造型契合了白衣戰士的形象塑造,形意相恰,凸顯了寫意雕塑「不是摹寫表象,而是塑造精神」的品質。導演樂書婷在武漢拍下的爆款公益短片《武漢莫慌,我們等你》《陽臺裡的武漢》,以凡人視角,定格下「孤城」裡從未按下暫停鍵的溫情、瑣碎和祈願。放眼江蘇文藝界,羅周作詞、省崑劇院老中青三代藝術家演繹的套曲《眷江城》,用九個畫面串起「枝枝葉葉翠相伏」的戰「疫」情景;畫家蓋茂森的《馳騁生命》取景獨特,運載各地救援物資的車輛駛過大橋,車身上的「加油武漢」成為靜穆雪夜裡振奮人心的風景;徐州詩人丁可寫下《在春天到來之前》,以對初生孫女訴說的口吻,將面對疫情的複雜心態融入了對嬰兒的溫柔寄語……這些作品不僅「用情」,更「用功」「用心」,符合藝術規律、深具藝術水準。
蓋茂森《馳騁生命》
然而我們也須看到,在精品之外,仍存在部分抗疫作品停留表面,開掘不深,關於抗疫文藝的思索亟待被引向深處:我們對抗疫文藝的定位是什麼?為戰「疫」凝聚鬥志,謳歌醫者大愛,頌揚人間溫情,這些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時我們也希望藉此留下民族的精神秘史、時代發展的圖式、人類思想的新「水位」,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的抗疫文藝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提升。
無論是疾疫、戰爭、恐怖襲擊,還是地震、海嘯、核洩漏,災難既為藝術家提供了正面強攻重大現實的機遇,同時也是一場赤裸裸的篩選和淘洗。由於題材的重大和特殊,它對藝術家的思考認知、藝術素養、人格倫理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為什麼一些看起來熱血沸騰、情感洋溢的抗疫作品,並不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就個人觀察,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些作品恰恰迴避了對具體的「人」(包括醫生和患者)的境遇考察,繞過了最基本的「從現實中來」的創作法則和自我下沉的創作姿態,強行拔高,導致一些抒情升華沒有建立在意象準確、細節豐沛的基礎上。而一些創作者自身藝術素養的欠缺和創作態度的「偷懶」,又使得創作者的抒情顯得空洞,缺乏基本的形式美感。一些詩歌、歌曲大量重複使用「白衣戰士」「人間大愛」「眾志成城」「戰火正酣」「山河無恙」等詞語,一些美術作品流於對新聞攝影的簡單臨摹,殊不知,這些詞語、形象的涵義很容易在一次又一次的濫用中被抽空,成為無法喚起共鳴的套路和窠臼。
「抗疫文藝」首先離不開對個體境遇的真正關切、對創傷和災難的充分表達,這是創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倫理,也是我們在當前的抗疫文藝中較少見到的。放眼世界文學史,從受難者家屬視角切入的「911」小說《特別響,非常近》,耗時六年調查完成的反映日本「311」地震的《巨浪下的小學》,以車諾比核洩漏事件親歷者為採訪對象的《車諾比的悲鳴》……這些成功的作品啟示我們,抽象的「人民」是由「1」組成,創作者要回歸「1」,尊重「1」,賦予個體以被看見、被描述、被記錄的權利。這樣的文藝作品才能引發人們的共鳴、共情和反思,真正的人道主義也正流露於對個體的關切。
一方面,創作者的視線不斷地貼近「現場」,進行講述、重組和還原,另一方面也要思考,眼前的疾疫有沒有可能被置於更為闊大的視野中,使思索沿著時間和空間的雙向維度進行拓展?這正是學者指出的,抗疫文藝應逐步從「外向」走向「內省」。美國「911」事件發生後,來自東西方世界的小說家就將關注的目光從這起單獨的恐怖襲擊延展開來,將一己、一國的遭遇上升到對人類歷史和現代人的普遍境遇的思考:對美國霸權主義的反思,對西方世界之外的「他者」聲音的呈現,對西方社會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審視,以及在諸多歷史事件(德勒斯登轟炸、廣島原子彈事件)的並置中,來思考關於暴力、救贖、和解、溝通的世界性命題。
公益短片《武漢莫慌,我們等你》
其實,面對眼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的思考維度無限寬闊:如何講述、想像那些感染者、死亡者、救護者的生命故事?如何理解白衣戰士、志願者、快遞員小哥的英勇壯舉?大疫當前,被放大了的人性善惡、思維差異、觀念隔閡和層出不窮的新聞事件如何構成新的經驗樣本?病毒的傳播、蔓延能否打開更多關於自然、生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索?文藝創作如何在療救創傷的同時,回到愛、奉獻、聯結的基本價值?在藝術形式上,如何以恰當的切入方式、藝術形式,為相關題材創作提供嶄新的美學範式?——我們能夠看到,很多創作者已經進入了更寬廣維度的創作,我們也期待可以看到更多的精品。
「歷史在加速消失。」這是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在其名著《記憶之場》中寫下的第一句話。有朝一日,新冠肺炎疫情終將成為歷史,而文藝家們正肩負著為民族、為時代留存記憶的使命。我們期待誕生一些站在更廣闊的時空維度上思索、展現這場疫情的作品,使文藝更好地成為民族表達自我、形塑國民意識、留存時代圖景的「記憶之場」。
交匯點記者 馮圓芳
【新潮】
和「醫生的醫生」玩牌——武漢戰疫前線記事
文/周桐淦
戰時,容不得丁點浪漫,標題沒玩文字遊戲。
地點,武漢江夏區江蘇援鄂醫療一隊駐地8樓餐廳。時間,3月14日下午3點,武漢「保衛戰」第一回合接近收官。人物,7名醫生、我和同伴小郭。內容,玩牌。特別之處兩點,儘管都戴了口罩,9人一起,屬聚集性活動,但牆上有標誌貼「江蘇援鄂救援隊心理工坊」,說明是組織批准的活動。還有,桌上的牌不是摜蛋用的撲克,而是撲克大小的繪有各種圖案的畫片。
常州溧陽人民醫院護士史雲奇的戰地寫生
玩牌的「莊主」是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的主任醫師王佳佳。洗牌後,他「譁、譁」兩下,把牌正面朝下均攤成一個圓圈,大家分兩次隨機抽取兩張,牌面朝下,不許偷看。然後,1號取牌者亮出第1張牌的畫面,講出對畫面的理解,聯繫當下的工作和生活,說出引發的聯想。「莊主」接下來分別點評,還啟發大家參與討論。輪到我翻第1張牌,畫面上是一片斷壁殘垣,窗外遠處雖然青山依舊,但近處花草了無生機,死一樣寂靜。我說,我想到了這次採訪創作之行,我們單車3人,持著特別通行函,從南京一路馳行至武漢,一路上幾乎沒有同方向的車輛。
王佳佳是精神衛生專業的高級專家,他對我的點評中用了恐懼、刺激、多愁、期待等關鍵詞。
鄰座是醫生陳芳。我悄悄與她交流,玩牌是否旨在讓人傾吐心思、發洩情緒、調節精神、休養心靈?陳芳連連點頭,並說這個工坊是專門為醫生、護士服務的,所以有人戲稱他們為「醫生的醫生」。聽了我的一番「泰普話」(泰州普通話)後,陳芳告訴我她也是泰州人,是興化第四人民醫院的心理醫生。「戰場」上老鄉相見,自然分外親切。
我問:靠幾張牌就能解決心理問題?
陳芳說,玩牌只是催人傾吐的契機。昨天有位大姐坐下沒幾分鐘就連稱「不玩了不玩了,我要單獨諮詢問題」。
這事要從兩天前說起。陳芳的小組應邀走進了鄰省援鄂醫療隊駐地,一位女性醫護人員心急火燎地把陳芳拉到一邊,說自己快崩潰了!這位大姐是某方艙醫院的護士長,工作極其認真負責,比她年長的有了感冒跡象,她自責是因為夜班安排不當;比她年輕的走路扭腳了,她自責那次上班忘了行前關照;團隊的姐妹進艙了她心神不寧;自己不值夜班,夜裡依然睡不著覺。好不容易拼到方艙醫院休艙,大家都在慶賀勝利的時候,她想起了自己讀高三的兒子,又深深自責:我怎麼到現在才想起兒子?我是個什麼媽媽?兒子今年可是要參加高考的呀!
說著說著,這位大姐哽咽了起來。
陳芳趕緊遞上一瓶礦泉水和兩張面巾紙,一聲「大姐」還沒叫完,她已經嚎啕了起來。陳芳告訴我,這個時候要引導她傾訴、宣洩,兩張紙巾就是讓她痛哭的「催產素」。大姐一陣「急風暴雨」之後連打招呼,「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隊伍沒有帶好,『媽媽』沒有當好,今天又在江蘇小妹面前丟臉了!」
陳芳一邊幫她擰開水瓶蓋,一邊溫和地說道:「大姐,其實你做得很棒了,29家醫院35人的散裝隊伍,你在一個多月時間內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出色完成了任務。兒子在媽媽離開的時日裡,自理自立,以積極心態迎接高考,這難道不是受你平時的教育和表率影響?你既是出色的護士長,也是很優秀的媽媽!」一番溫言暖語,這位護士長破涕為笑,和陳芳互加了微信,次日又告訴陳芳:「好了,心情大好!從小妹那兒學會了怎樣往前看,還知道了個專業術語,叫『正向判斷』!」
陳芳說,「正向判斷」屬於心理治療上的「認知行為療法」。突發災難面前,人很容易感到恐懼、茫然、自責、絕望,甚至精神崩潰,所以這次武漢戰疫中,江蘇派出了近40名心理醫生,組成了6個小組。
王佳佳還向我講述了一則故事。有一次,他規定了房子、樹木和人這三要素,邀請參與工坊活動的幾位醫護人員自由作畫,一位醫生畫了一所名牌大學的高樓、林蔭大道和散步的學子,說希望她的兩位病逝患者的孩子生活幸福。她邊畫邊哭,邊說邊哭,既是為逝者感到悲痛,也為自己無力回天而自責。她以畫的形式,祈禱一位兩天內失去奶奶和父親的中學生一路好運,幸福吉祥。
王佳佳說,這也是一種「認知行為療法」,用畫畫的方式進行療愈,以利再戰。科學研究表明,連續工作的生理極限是三周,而這批醫護人員已經在一線連續作戰50天,每天面對著大量重症病人,神經緊繃,高強度工作,心理更需要舒緩、調節。這叫用「心理戰」對付「疲勞戰」。
陳芳看到我筆記本上記著「話療」,有點靦腆地提醒我,她們一般不稱「話療」,而是稱「話聊」。改「話療」為「話聊」,是為了消除就診者的病恥感。
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劉雲
第七批江蘇援鄂醫療隊省人民醫院領隊、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劉雲,是一位嬌小幹練的女性。醫院的年輕女孩都親暱地稱50多歲的劉云為「媽媽」:「媽媽您是『醫生的醫生』,怎麼會有心理問題呢?要不怎麼指揮我們打仗啊!」劉雲一本正經地對我說,還就讓丫頭們講對了,她這次真的患了「指揮焦慮症候群」。
就是這樣一位平時與眼淚無緣的堅強女子,幾天前,躺在床上睡不著,躺著躺著,眼淚下來了,情不自禁,稀裡譁啦。她想起2月14日晚,江蘇省商務廳羊為健主任不知從哪搞來四隻大電飯煲,為小姑娘們每人熬一小碗大米粥。她想起推遲婚期的小護士、等著回去聽孩子叫第一聲「爸爸」的年輕醫生。她更記得,完成預定任務後本已準備凱旋,國家衛健委和省裡又要她帶領隊伍,兩天後移師金銀潭醫院……
金銀潭醫院大名鼎鼎,一是因為院長張定宇是國家表彰的「漸凍人」英雄,二是那裡分工收治的全是新冠肺炎的重症、危重症患者。該院設了3個重症病區,「省人醫」要接管兩個,這裡註定是攻堅戰的主戰場。劉雲說,她想起了自己出徵時的發言、臨下飛機前與大家的約定,兩次講話有一層共同的意思:此番戰鬥,大家怎麼出來的,她就要怎麼把大家一個都不少地帶回南京,交給各自的家人。
3月20日,轉戰武漢金銀潭醫院的前夜,劉雲在黨旗和隊旗下通過微信視頻作戰前動員。她說,奮戰金銀潭是武漢戰疫的「最後一公裡」,那裡重症聚集,攻下來,就是把紅旗插上了最高的山頭。金銀潭病床上躺著的是我們的親人,我們將要和英雄張定宇並肩戰鬥,這是我們零距離學習英雄的極好機會。共產黨員們,共青團員們,孩子們,你們看著我,你們跟著我,我們攜手戰難關、攀高峰、插紅旗!
劉雲舉起了右手,微信群裡,209位「省人醫」的白衣將士紛紛回應以「加油」的表情。
戰將劉雲,身高接近一米六,扎一束「喜鵲尾巴」,一襲大紅夾克,穿牛仔褲、運動鞋。劉雲說,紅夾克是2月13日下午1點參加出徵儀式時套上的,至今未換。我們採訪結束的那一刻是3月21日下午5:30。
(作者系江蘇省作協原副主席、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一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