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通過這個寓言,談到自我保護問題

2021-01-08 儉叔略述古經典

傳統隱者的思想核心是保全自己。

馮友蘭也曾指出,道家的中心思想就是「為我」。道家各派人物理解之「我」,含義大有不同,有人注重逍遙閒適,有人注重衛生長壽,有人注重品行高潔,有人注重縱慾的快樂,有人注重「六欲皆得其宜」的身心協調。但這些不同的理論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在一個混亂黑暗世道裡尋求保護自已。這是隱者群體的傳統思想。

在莊子思想中,也有這一層傳統的尋求亂世自我保護的想法。儘管這一層想法在莊子的整個思想系統中並不居於核心地位,因為莊子最終認為自我保護是辦不到的,而且這軀殼的自我是不是值得珍視還是問題,但莊子畢竟也談到了自我保護問題。

莊子養生自保思想最獨特的說法是「無用」。莊子也談其他的養生保身方法,但特別喜歡談論「無用」的好處。 《莊子》許多篇都說到「無用之用」的觀念,其中尤其內篇的《逍遙遊》、《養生主》、《人間世》和外篇的《山木》諸篇講得較為集中。所謂「無用之用」,就是講人生在世上, 不要追求有用,不要使自己顯得有某種才能,因為有才能就會被人用,就難免捲入是非兇險之中。莊子好用寓言,他屢次以樹木為喻,說明這個「無用」的好處。

《人間世》篇寫一位匠石(姓石的木匠)帶著徒弟到齊國去,在曲轅地方見到一棵被當地人尊為社神的櫟樹。

這棵樹極其高大粗壯,本來做木匠的人應是見而心喜,可是這位匠石卻看也不看,只管趕路。

弟子說,我們跟隨夫子以來, 還沒有見過這樣美好的木材,為何先生看也不看呢?

匠石說:你們不要說了。這是一根「散木」,做舟子會沉,做棺木會速朽,做什麼都不行。

正因為是一棵不材之木,沒什麼用處,才能活到這樣長久。

誰知當天夜裡,這棵櫟樹(木匠眼中的「散木」),在匠石的睡夢中來反駁對自已的批評:

匠石歸,櫟社見夢曰:「汝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袓梨橘柚,果煎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洩。此以其能苦其生者 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 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

木匠的眼光看櫟樹是毫無用處的「散木」,櫟樹自己的眼光看,這毫無用處卻是自己真正的大用。

若非毫無用處,豈不是早就被砍倒了,怎能活到這樣長久?木匠與櫟樹的關係, 在這裡就象徵社會(特別是政治權勢)與個人的關係。個人不能成為任何意義上有用的人,一旦有用,就無法自保。

無用在社會公眾的眼光裡,是很不好很不光彩的。個人卻不能在乎這個,甚至不能承認這是不光彩。

憑什麼無用就不光彩呢? 「我」正是靠無用才能保全。櫟樹託夢對匠石的批評,就是象徵個人對社會評價的反抗和蔑視。對個人來說, 對自己有用才是最大的有用,對社會是不是有用打什麼緊?「我」憑什麼要接受社會對我的批評?而且莊子認為,「無用」 並不容易,是一種境界,櫟樹「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

《逍遙遊》篇講惠子有一個大菊蘆,大到無法用,只好打破。莊子就批評惠子不懂「無用」之物可 以有大用,可以「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惠子不懂這用法是境界還不夠,如同只能在蓬草間跳來跳去的小鳥,不知有更廣大的天地。

「無用」是莊子獨家之言,其他道家諸子鮮見有人說起過。但是以「無用」自保的想法與傳統的隱者自保方法卻有相通處。隱者避世而居,實質就是以無用於世而自保。《論語》中的楚狂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士)、《楚辭漁父》中的漁父,都曾批評用世者(孔子與屈原)不知自保。

相關焦點

  • 莊子講堂|莊子何人哉(二):天下沉濁,如何與莊語?卮言,重言,寓言!
    人們常常會問莊子是幹什麼的呢?莊子的主張是什麼呢?在莊子《天下》篇,莊子給自己做了一個小傳,現身說法。
  • 解讀丨莊子的智慧
    ——《莊子·逍遙遊》這無疑是一則想像哲學中具有典範性的題材。莊子借變形的鯤鵬,拉開了一個無限性的思維空間。為什麼莊子要描寫巨鯤大鵬?形的巨大乃是用來襯託心靈的寬廣。其中「化為鳥」的「化」字是重要的哲學概念。《老子》中只談到自化,側重於政治教化。莊子把「化」轉到人要觀察外在的變化,順應變化,要參與變化,同時要安於所化。
  • 以莊子思想解讀寓言《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眼界大小決定境界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蒙人,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寓言」一詞正式出現是在《莊子》一書中。寓言就是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
  • 6則莊子寓言故事,認清事情背後原理,有效提升自我
    莊子的學問很大,而且到過很多地方,因此通過他的寓言故事可以教給我們很多道理。不僅當時,即便在現在社會,我們依然可以從這些故事中受到很多啟發。為了更好的認識莊子,了解他故事中所蘊含的哲理,哲學詩畫今天特意為大家整理了一些,一起來閱讀學習。
  • 「至誠專一」,莊子《養生主》思想,原來講的是這個道理
    很多學者解讀說莊子的意思是說人生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這是徒勞的。其實,這完全是對莊子思想的誤解。如果這樣解釋,跟後面的幾個寓言故事內涵就是矛盾的、毫不相干的。同時,這明顯就悖離「養生主」這個概念:當一個生命呈現消極頹廢狀態,就是不健康、不合乎自然的。
  • 漫談莊子:物我合一,形神共舞;《莊子》名言十句,看透世事
    莊子曾譏諷惠子「有蓬之心」,就暗喻世人的鼠目寸光,圉囿封閉,反之可見莊子的見小識大和忘我境界。莊子能以通達精神超越現實世界,並非憑空捏造,這恰恰是世俗旋渦掙扎之後的清新認識。歷經喪我到真我的轉變,閱盡世人「終身役役」,現實的鞭撻,人生的框架和自我束縛在莊子心中造成了強有力衝擊,一種力量推動著莊子的自我解脫和否定。
  • 關於莊子的八個經典智慧寓言故事
    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原文:「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莊子·讓王》)解析:做什麼事,都得講究得失輕重。為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丟掉十分寶貴的東西,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考慮成本,一定要考慮代價。
  • 《莊子》內篇最經典的3個寓言故事,涵義深遠,古今傳誦不絕
    《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真經》,全書旨在教人在精神上達到超脫的境地,從而實現逍遙遊。《莊子》一書的行文風格肆意汪洋、奇譎弔詭、爛漫玄妙,多用寓言故事,讀起來讓人難以明了其中的涵義。然而,每一個寓言故事都不是無的放矢,必然蘊含著深遠的寓意。
  • 新書推薦丨楊立華:我讀《莊子》
    虛無主義、不可知論、心身之扭結、個體之自由,到底哪個能概括莊子的哲學?漫無際涯、恢弘孟浪、雄奇詭譎、洸洋自恣,到底哪個貼近莊子的本相?北大哲學系楊立華教授最新力作《莊子哲學研究》,以深入肌理的文本細讀,帶你進入莊子哲學的致思方向與核心問題。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濠梁之辯」的故事記載於《莊子·秋水》中,講述的是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的一次關於「魚是否快樂」的辯論。在講述這個故事前,筆者首先對莊子和惠子作一個簡單的介紹:這一回合的辯論中,莊子有意把惠子引向最初的話題,「汝安知魚樂」雲者中的「安」本是「怎麼」的意思,而此時的莊子故意把這個「安」字曲解成「哪裡」的意思,「汝安知魚樂」這句話的意思就完全改變了,變成了「你在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緊接著莊子巧妙地回答惠子: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
  • 莊子:我跟你說,喝酒是為了快樂,只要快樂
    莊子會喝酒嗎?酒量如何?這個問題沒人知道。莊子,戰國時時期宋國蒙人,一生都生活在社會下層。雖然當過政府下面一個園子的小園長,但最後也辭官,靠編草鞋為生。所以,莊子並沒有孔子幸福,喝過的酒估計也不多,更何況自家釀酒了。翻閱莊子作品,對酒的論述也很少。少歸少,但卻反映出莊子的人生態度和精神追求。總的來說,莊子對飲酒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四個字,「貴真自得」。在當時過分強調「禮」 的社會來說,這是反動的。
  • 莊子流傳千古的名篇,不僅奉獻了一個成語,而且啟迪深刻
    一篇優秀的散文不僅可以帶給人們美好的藝術享受,而且還能通過對事物的深入描寫,令人從中感悟很多深刻的道理。比如歐陽修的《賣油翁》,就富含哲理與情趣;而蘇軾的《赤壁賦》,也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更充滿了豁達情懷。莊子是戰國時宋人,曾做過漆園吏。
  • 關於寓言的知識
    寓言,是具有勸喻或諷諫性的故事。」寓「是」寄託「的意思。因此,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於簡單的故事之中的一種文學作品的體裁。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於運用誇張和擬人的手法,語言簡潔鋒利。」寓言「這個詞在我國最早見於《莊子》。
  • 《莊子》究竟是本什麼書?莊子到底講些什麼?聽這堂課不但漲知識,更是一種享受!
    2019年,我有幸跟隨傅老師,系統地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莊子》和
  • 小學莊子寓言睡前小故事,小故事聽出大道理
    今天我們來講解一下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小學同學比較喜歡的一種閱讀類型,因為人物結構較為簡單,故事情節較為有趣,而且具有鮮明的教育意義,因此絕大多數同學們都喜歡看寓言故事。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幾則寓言故事。
  • 楊立華:關於莊子,我們所能做的,不過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而已
    這裡以《莊子》內七篇為文本基礎的莊子哲學研究,得益於前輩學人的敏銳洞察和紮實考證,特別是劉笑敢教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卓越貢獻。對莊子本人著述的辨明,使我們有可能進探其思理所達之境。隨著文本和思想闡發的次第深入,我們將會看到《莊子》內篇令人驚訝的整體性和完成度:思想與概念展開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無跡的結構安排,看似偶然實則必需的敘述方式。
  • 莊子是人生的清醒劑,讓我們活得更通透!
    老子側重於說理,而莊子則將艱深的道理寄託於大量的寓言故事之中,用寓言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他用「寓言」、「重言」、「卮言」的方式,以奇特的想像,大膽的誇張,瑰麗多姿汪洋恣肆的風格,在先秦諸子之中獨樹一幟。與孟子的奔放,墨子的質樸,韓非子的犀利相比,更有奪人心魄的吸引力。可以說,莊子是哲學家中的大文章家,大文章家中的哲學家。
  • 莊子哲學中的自我觀——保存真我
    這個問題或許在現代社會更加明顯。我們每天被各式各樣的信息轟炸、包圍在現實和網絡世界的「朋友」之中。我們淹沒在月臺上的人潮中,努力從夾縫中冒出頭來。那些壓在你頭上、告訴你什麼是理想生活的巨型廣告板,就像根永遠捉不住的骨頭,我們卻像條狗般永遠追逐著它。在茫茫人海中,如何避免迷失自我,是個古老的人生哲學問題。
  • 讀《齊物論》,了解莊子怎樣讓風和蝴蝶進入了文學
    而莊子是個例外,他是個專注於思考和感知自我的人。在我看來,強烈的自我意識,是文學的起點。就像聞一多所說的:在莊子這裡,語言不只是表達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種目的。《莊子》的語言好到了極點,兩千年來,中國的文人都被壓在他的五指山下,而且還沒幾個人敢說自己讀懂了《莊子》。
  • 諸子丨蔡林波:齊物知道:莊子「濠梁之辯」的哲學意涵
    可是,諸論家對寓言之「寓意」,並未作深入察解,而是要麼拘於文字表面意義,要麼簡單臆解其寓義,然後直陳寓言義理。基於此,把「濠梁之辯」思想主題歸結為「知他心」問題,可能恰恰是大成「問題」的觀點:很難理解,向以「知道」「真知」為鵠的的莊子,何以會急切地去尋求對「他人之心」的「俗知」?且如此之解釋,亦與《秋水》本身旨意大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