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今年要高考,家裡忙,四個月沒出攤了,夏天來了,老顧客很惦念我家板鴨的味道,天天催我。兒子高考成績下來了,我心定了,就繼續出攤。兒子考得不好,今年要復讀!」南京小巷裡的鴨老闆小王一邊揮刀斬鴨,一邊嘀咕。鴨攤前的顧客們聽了,齊聲唏噓嗟嘆:「復讀又要花好多錢啊!」老王蕩開菜刀,拿起毛巾抹了一把臉,美滋滋地嚷:「錢不是問題!靠賣板鴨,我在老家蓋了兩棟房了!」
「丫頭啃鴨頭,鴨頭鹹,丫頭嫌」——這是金陵的「小嘎夥」們熟悉的順口溜。每次吃鴨子,我都會把自己想像成順口溜裡那個難伺候的丫頭。是的,從我上小學時,小王就在我家門口賣烤鴨,整整二十年過去,皮膚白皙的小王變成了黝黑俊美的老王,當年啃鴨腿的南京姑娘已遠嫁武漢,自南京乘船,一路上溯漢口,江風漁火依舊在,鴨子的味道卻不復當年了。
南京臨江,春江水暖先吃鴨,南京家庭養鴨的歷史已有千年,被稱為「鴨都」,家家無鴨不成席。五六百年前,一對流浪到南京湖熟鎮的北方回族兄弟成了南京板鴨的祖宗。六朝作戰時,又有荷葉裹鴨作為軍糧。到了清代,鴨先生不再是獵人的吃食,也不再是民間百姓嘴裡的土鴨子,而是被愣愣地趕著上架,進入了皇室,身價暴漲,儼然成了「官禮」。
在眾多吃法中,南京板鴨最常見,流傳最廣。因鴨狀如平板,故稱板鴨,一江春水中,吃一隻春板鴨,歲末隆冬中,醃一隻臘板鴨吧。
板鴨用鹽滷醃製風乾而成,其製作技藝約有600多年的歷史。南京板鴨的製作過程,總共分3步。分別為選鴨、屠宰和醃製。每一步都很講究。鴨子一定要是稻穀餵的,且一定要肥,若是未生蛋或未換毛則更佳。屠宰前,需斷食18至20小時。後用刀割斷鴨子的食管和氣管後,進行電麻和放血,再去毛、割舌、斷翅,開膛破肚取出內臟和鴨雜,後浸入冷水中,瀝水後為了美觀,要將鴨胸部壓緊,最後用鹽、姜、茴香和蔥反覆醃製。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鴨餚開始了現代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目前南京已擁有大小制鴨企業及個體戶 1500 多家, 銷售網點1500 餘個, 每年加工鴨 1500 萬隻左右, 年銷售加工鴨 3000 萬隻以上。 南京市面上居民每天吃鴨至少在 8萬隻左右。從民間作坊到國際美食論壇上成功驚豔全場,從板鴨、鹽水鴨、醬鴨、到金陵鴨血粉絲湯,南京的鴨餚似乎在江南人的生活裡無所不在。
臺灣作家張曉風曾在其散文《一句好話》裡,寫到自己剛進大學當助教時的一次會議上,一位老師站起來說:「我們是個新學校,老師進來的時候都一樣年輕,將來要老,我們就一起老了……」而南京丫頭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心上人啃著鴨頭慢慢變老!
各位看客,讀罷此文的丫頭片子們,請帶上瓷碗,下樓買板鴨去吧,去晚了的話,滷鴨血可就賣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