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心理學幫助,進入幸福研習社 ·
<Rape of Persephone> Gianlorenzo Bernini珀耳塞福涅和她的母親德墨忒爾的神話故事,被認為是關於女性和母女關係的最重要的神話。這個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的希臘神話,與俄狄浦斯的神話相比,更適合詮釋女性的戀母情結 (Persephone Complex)。
關於珀耳塞福涅和德墨忒爾的神話有無數個版本,在最古老、最完整的版本《荷馬史詩.致德墨忒爾》(Homeric Hymn to Demeter)中,這個故事如下:
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本叫科爾(Kore),是眾神之王宙斯(Zeus)和農業女神德墨忒爾(Demeter)的女兒。一天,珀耳塞福涅正在草地上和其他女伴們一起採花,當她採摘一朵特別吸引她的水仙花時,大地突然打開,冥界之神哈迪斯(Hades)駕著他的馬車從地府裡衝出,不由分說地強行將珀耳塞福涅擄走,不見蹤影。此後,她成為冥後,並改名為 "珀耳塞福涅"。
不見女兒返回的德墨忒爾從奧林匹斯山下凡,在地球上瘋狂尋找女兒。農神德墨忒爾的憤怒和痛苦導致了饑荒和旱災在地球上的蔓延。宙斯在這場災難的驅使下,不得不勸說哈迪斯釋放珀耳塞福涅。
然而,珀耳塞福涅在臨行之前被哈迪斯誘騙,吃下了一粒石榴籽(在某些版本中是七粒)。她因此違反了在冥界不能吃東西的禁令,便再也不能重返陽光之下。這一次,無論她的母親再怎麼努力也無力回天,能爭取到的折中方案是讓女兒珀耳塞福涅一年中在地面與母親生活八個月,而剩下的四個月,她必須重返地府。當女兒離開母親與冥王在一起時,農神得墨忒爾因思念女兒無心工作,大地陷入慢慢長冬。這也是對四季起源的古老解釋。
珀耳塞福涅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親密的母女關係,是離別與團聚,是進入三角關係的矛盾。
01
原型母女
<The rape of Persephone> Nicolo del Abate
榮格(Jung,1969)認為珀耳塞福涅和得墨忒爾的故事是母女關係的原型意象,得墨忒爾作為農業和穀物女神,是所有人的哺育者和滋養者。得墨忒爾「如果沒有孩子,她便沒有了任何形式的存在。....她的愛欲僅僅是作為母親角色發展的,而處於個人角色的愛欲處於無意識狀態」。
德墨忒爾代表了每個母親無法與女兒分離的那一部分。珀耳塞福涅只有通過每年的 "離世 ",只有作為一個隱身的女人,她才能安全地向丈夫表達自己的欲望,因為她的母親無法容忍女性慾望的存在。
德墨忒爾對珀耳塞福涅的病態哀悼,掩蓋了她對自己的丈夫失去的欲望:她無法完全成為一個女人,她把自己移置到一個沒有自我的、奉獻的母性中。德墨忒爾的無意識合謀將珀耳塞福涅塑造為一個永恆的春日少女,一個在母親世界裡天真無邪的少女,卻終究被死亡的陰影所困擾,其女性慾望只能逃離和隱藏。
Barbara Almond在《內心的怪物:母性的隱藏面》一書中提到,嬰兒無意識地代表了母親破壞的攻擊性或她嚴厲的懲罰性,或是她父母厭惡的人格化部分。在埃裡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的《大母神》(The Great Mother)一書中,將珀耳塞福涅和得墨忒爾描述為「處女和母親,他們彼此之間就像花和果,在本質上是一個人的轉化」。
當一個女性期待著母親為她提供理想化的、無所不能的母女關係,而她又無法從自己的母親那裡得到這樣的關係,這種失望會使她的自戀渴望變成自戀憤怒,「一個對自己母親失望的母親,將更容易與女兒產生異常矛盾的關係」。一個母親如果把對自己母親未解決的、強烈的矛盾情緒帶到了她與女兒的關係中,那麼她很可能會把這種矛盾情緒也轉移到孩子身上。
她不可能為女兒提供一個安全網,讓她的女兒能夠超越與母親的聯繫,進入新的、未知的領域。這也或多或少地暗示了所有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成熟,以及對孩子充滿青春的力量和欲望的矛盾心理。他們為孩子的成長而欣喜若狂,但與此同時,他們也不禁感到羨慕,因為孩子正處於她或他的巔峰期,在觀察孩子獲得這些特質的過程中,他們自己卻在衰退,失去了自己的力量,離死亡越來越近。
珀耳塞福涅作為一位女性原型,其特點是對母親的認同和她「癱瘓的」能動性。「凡是讓她想起她將做母親,要承擔責任,要建立人際關係,及自己也有性需求的所有事,都會喚起她的自卑感而迫使她逃離,當然是逃到母親那裡。」這類女兒將母親視為「女超人」,依附於無私奉獻的母親,同時又無意識的在完全忠誠和無辜的面具下反抗著母親,在少女科爾體內沉睡著冥後珀耳塞福涅。
榮格認為科爾(希臘文意思是「少女或處女」)在心理上屬於一種男性的阿尼瑪類型,是他女性部分的投射。作為科爾的被動與無辜成為其特有的吸引力,成為男性果斷和執著夢寐以求的配對物。「男人將猶豫不決、模稜兩可和曖昧投射到天真的女性身上,從而擺脫他們,實現其果斷與大膽」。
而對女性來說,科爾是女性「全我」(Supraordinate Personality)或「自性」(Self)的一部分,「自性由於它的無意識成分,如果不是作為主體而是作為客體被經驗到,只能通過投射的方式間接的進入意識。」 縱觀女性的一生,在與男性的親密關係中,或多或少都包含著母親作為重要客體的隱性因素,並被移情到男性客體身上,以保持早期的、至關重要的母女關係。
03
石榴的象徵
<Persephone> Dante Gabriel Rossetti
在這段故事中,很多人注意到了石榴。關於石榴,Lubell(1994)總結說:"石榴的種子數量驚人,汁液鮮紅。石榴被視為一種複雜的象徵,將子宮或生育力與血腥的死亡意象結合在一起"。林肯(1991)說:"紅色不僅使人聯想到致命的傷口,還使人聯想到月經血、流產的血和分娩的血"。在美國作家Edith Wharton的小說中經常使用到石榴的象徵,並賦予石榴籽多重象徵意義--從嬰兒、卵巢、精液、性愛到死亡。
埃裡希.諾伊曼認為科爾在哈迪斯冥界的逗留象徵著性的吸引,即男性大地的一面。水仙和石榴的出現,一個是陽具,一個是種子。無辜懵懂中的科爾吃下代表禁果的石榴籽,從代表「處女」的科爾更名為珀塞福涅爾並成為冥後,這是珀耳塞福涅故事發展的重要部分。在古典神話中,當新娘在丈夫家吃了食物,就代表著她開始了新身份的過渡。而吃了石榴籽,也暗示著受孕。
「是哈迪斯誘騙我吃下石榴籽的。」代表了女孩在進入有性世界時存在的罪惡感。「性會把女孩從母親身邊帶走。」珀耳塞福涅為了保持與母親的親密關係,放棄了對自身性慾望的自主權,並以無助或外在化的姿態來隱藏自己的欲望。對比男性的俄狄浦斯的故事,防禦的立場是「我不知道我做過」即否認。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同時可以感受到女孩對於性和失去貞操的無意識恐懼,她們把性行為看作是一種具體或隱含的被強迫或難以擺脫的束縛,是一種帶有亂倫意味的衝突。與母親強烈又矛盾的關係變成了無意識的防禦,女性自身性行為的責任和能力被抑制,導致了女性的性困難。
04
分離與三角衝突
<The return of Persephone> Frederick Leighton
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僅有德墨忒爾瘋狂尋找女兒的樣子,還有珀耳塞福涅悽厲地哭喊著要尋找母親的樣子。社會和文化是造成這種強烈的失落感和分離感的因素之一。在許多社會中,婚姻帶來的是女性與母親、家庭和家庭的分離。在傳統中國文化中,出嫁的女兒被認為是「潑出去的水」,她被要求與原家庭分離,並進入一個新的角色和身份。
離不開女兒的德墨忒爾並沒有一個可靠、忠貞的丈夫,她只擁有她的女兒。當宙斯注意到珀耳塞福涅這個女兒時,是因為德墨忒爾的憤怒不可遏制而導致自然災難。一個母親不能從丈夫那裡滿足親密和情感需求,她要麼不能向女兒提供女兒所需要的,要麼就指望女兒來照顧和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這對女孩造成了雙重影響,父親在情感上或身體上的缺失,不會或不能介入來拉開母女之間適當的界限感。部分女性巨大的分離困難,使得他們無法保持長期的親密關係、無法結婚或享受性。
「追求想要的東西是很危險的」,珀耳塞福涅因追求一朵花而與母親分離,其中的內疚感和與母親競爭的亂倫幻想有關。這裡蘊含著一個核心的無意識衝突:母親/照顧者和父親/情人,純真和性愛的忠誠困境。在這個三角關係中,女孩通過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尋求一個妥協方案。珀耳塞福涅最終只能在兩個世界之間「遊蕩」:在哈迪斯的秘密地下世界她是冥界王后,而在德墨忒爾的陽光世界她是採花的純潔少女,她無法確定她的身份。
05
男女戀母情結的差異
在代表男性戀母情結的俄狄浦斯故事裡充斥著謀殺、亂倫、權力等主要衝突,而在珀耳塞福涅的故事中,維持親密關係是核心,暴力、性與死亡雖然也存在,但不是謀殺和公開競爭,女性的攻擊性在其陰影(shadow)中。
母親作為主要的依戀客體,女孩既需要保持與母親/同性照顧者的關係與認同,又要與母親競爭與分離,成為阻礙其表達。對於失去母親養育的可怕幻想,喚起了女孩對父母雙方忠誠的矛盾。而女孩朝向父親的每一步靠近都在回望母親,女孩轉向父親既是對母親的競爭與攻擊,也是對母親的愛的表達。
對男孩來說,他們不需要面臨與主要的照顧者/母親的競爭和失去母親的恐懼,男孩更多體驗的是來自同性客體的閹割焦慮,對同性客體—父親的認同幫助男孩與母親分離,也會迫使男孩放棄對母親的性渴望。
06
珀耳塞福涅 VS 厄勒克特拉
厄勒克特拉情結指女性的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也來自希臘神話中一段有名的悲劇。厄勒克特拉是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Agamemnon)和王后克麗泰涅斯特拉(Clytemnestra)的女兒。特洛伊戰爭結束之後,阿伽門農班師回國,但被王后和她的情夫埃癸斯託斯(Aegisthus)殺害。厄勒克特拉鼓勵她的弟弟俄瑞斯忒斯(Orestes)入宮,殺死她的母親和情人。
如果說珀耳塞福涅的故事代表女性的「積極的」戀母情結,厄勒克特拉的故事則代表了女性「消極的」戀母情結。厄勒克特拉對她母親背叛了她的父親極度憤怒,而這其中還有她對母親與情人浪漫關係的嫉妒,和對她心愛的父親拋棄她和家庭十年來一直在與特洛伊人作戰的憤怒。
在難以涵容的複雜情感之下,厄勒克特拉不惜犧牲一切報復她的母親。Hendrika Freud在《厄勒克特拉與俄狄浦斯-母女關係的悲劇》一書中認為,厄勒克特拉是許多女性內心深處的核心衝突的縮影,對被強大母親所吞噬的恐懼與對母親的渴望與絕望的衝突。母女間的共生帶來的痛苦的內疚感和受虐體驗,女兒可能會通過激烈的方式「暴力」解決並離開。
結語
母女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體驗到的一體性使他們同時面臨著挑戰,因為女孩必須平衡她與母親之間持久和特殊的親密關係的需要,與她和母親分離並獨立於母親的需要,以便她能將自己的情感和好奇心轉向其他領域,包括對父親、一般男性和未知世界,才能找到並形成自我認同,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真實的、獨立的自我。
當我們思考女性與她的母親、他們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之間的真實關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母親們帶著過去與自己父母相處的經歷所帶來的包袱,且受到當下關係和生活現實的局限。並非所有的母親都能以最佳的方式去協助女兒們完成分離和獨立的複雜任務。
儘管衝突和悲傷在某種程度上不可避免,但如果母親能夠容忍他們之間的紐帶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釋,並幫助女兒也能容忍,那么女孩和她的母親就可能成功解決這個過渡問題。而這種分離並不一定要失去對方,也不一定要失去他們之間存在的特殊聯繫。
當我們閱讀到這古老的神話,我們震撼於其中心靈的力量與智慧。就像榮格(1969)所說「對神話及其原型的重新解釋是每個時代的重要任務,它確保了當代意識與古老心靈過去的連接,來對抗心靈的碎片化和局限性。」
更多往期精彩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