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誦讀】聶榮臻: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

2020-12-15 澎湃新聞

【主題誦讀】聶榮臻: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

2019-09-20 1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重溫經典憶初心,牢記使命再前行。

在全黨上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之際,江西日報微信、江西新聞客戶端「夜讀」欄目推出特別策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紅色主題誦讀,也以此獻禮新中國70周年華誕!

今天我們給大家講述的是一封紅色家書: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

這是聶榮臻1922年6月3日寫給父親聶仕光、母親唐雨衫的一封信,匯報自己在比利時勤工儉學的情況,表達了海外學子憂國憂民的情懷。

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

——聶榮臻致父親聶仕光等

(1922年6月3日)

父母親大人膝下:

不得手諭久矣。海外遊子,懸念何如?又聞川戰復起,兵自增,而匪復猖,水深火熱之家鄉!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強!無故侵佔我國土!二十一條之否認被拒絕,而租地期滿,又故意不肯交還!私位飽囊之政府,只知自爭地盤,擁數十萬之雄兵,無非殘殺同胞,熱血男兒何堪睹此?男也雖不敢雲以天下為己任,而拯父老出諸水火,爭國權以救危亡, 是青年男兒之有責!況男遠出留學,所學何為?決非一衣一食之自為計,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樂以自足,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能享安樂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視為終身之事業也!

前日男與同鄉數友,為貸費事呈文駐比使館轉諮省署,茲已回文批准,雲適合留學貸費西洋條件,故將此復文並函寄李耀群 ① 。頃接同學來函,雲視學已復更人,今再擬致一函與新任視學,但以本縣款項支絀,兼又少熱心海外教育事業之人,所以省署雖然批准,而本縣能否奉行又屬問題。然男之繼續求學,亦全視乎本貸費之能否實現,不然藉助同學,終多困難,前乞稍兌款資助,亦未見復示,不知大人以為何如?本來雲再兌款事,實出諸大人口,然後男方有到比計劃。懇乞示知,籌款能否成功?以便進行男之新計劃。

比 ② 天六月,尚覺為寒,今年天氣,殊為奇怪,但男自入寄宿舍後,因空氣較好,運動增多,故身體頗有進步。

母親之照早已寄歸,未知收到否?至二婆之像,因郵有失,乞再寄一張,不知已寄來否?母親和二婆飲食如何?仍如前健康否?

叩稟!

——男榮臻 跪稟

六月三號

今天的「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紅色主題誦讀就到這裡,感謝您的收聽!

注釋:

①李耀群,時任四川省江津縣政府主管教育的專員。

②指比利時。

來源: 《紅色家書》

朗讀者:劉雲驍(南昌航空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系學生)

策劃:李晚成 馮星星

編輯:任宇博

編審:邵平 朱雪軍

監製:吳志剛 黎軍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百團大戰中,聶榮臻救下了日本小孩,40年後帶全家來中國謝恩
    救下美穗子的楊仲山02救下美穗子楊仲山看到之後,便冒著炮火把小女孩給救了出來。聶榮臻很是捨不得孩子,摸著孩子的頭告別。最終,兩姐妹中只有美穗子活下來,妹妹最終在醫院中病逝。1980年,姚遠方找來了三張照片給聶榮臻看,姚遠方問道:「還記得照片上的這個孩子嗎?她說道:「這不是我在百團大戰中救出來的日本小孩嘛,我還記得他的名字叫興子,也不知道她現在過得怎麼樣了」。
  • 80年前,聶榮臻元帥救下一日本女孩,後來她如何報答?
    但是,即使在抗日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我們的革命戰士仍然保持著善良的本性,對於無辜的日本民眾,我們不僅沒有進行傷害,反而救下了他們的性命。聶榮臻元帥救下的日本女孩1940年,正處於「百團大戰」期間,此時日軍和我軍的戰鬥正異常激烈。8月,八路軍對日偽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 學典,不難:奢靡之始,危亡之漸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奢靡之始,危亡之漸。唯太子、諸王宜有定分。」……帝嘗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諫者十餘不止,小物何必爾邪?」遂良曰:「雕琢害力農,纂繡傷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也。漆器不止,必金為之,金又不止,必玉為之,故諫者救其源,不使得開。及夫橫流,則無復事矣。」帝諮美之。
  • 濟南市第23屆「誦讀紅色經典,不負韶華使命」主題誦讀活動落幕
    三千學子用飽含深情的語言、鏗鏘有力的聲音激勵全體師生把愛國之情轉化為報國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共塑校園新文化。升旗儀式上進行「誦讀紅色經典,不負韶華使命」主題活動,以傳承赤子之心。同學們書寫紅色經典作品,以展示愛國情懷。利用課餘時間對學校標識、簡介展板等內容進行拉網式排查上報。活動中,全校師生積極參與,推普之花開遍校園每一個角落,全面營造良好的規範用語用字氛圍。
  • 新青年精神歷久而彌新
    「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明知困難重重,可他們偏要以百分之一百的努力,解救這個國家於落後與危亡之中。所以,拋開那些宏大敘事的大詞,所謂五四精神,也是新青年用青春影響未來的精神。何謂新青年?陳獨秀謂,「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新青年「內圖個性之發展,外圖貢獻於其群」。
  • 聶榮臻在抗美援朝的日日夜夜
    部隊入朝後,有關糧食、彈藥、冬服、藥品、運輸等問題的電報如同雪片一樣飛來,為了及時解決這些問題,聶榮臻將總後勤部楊立三部長和總後勤部參謀主任兼華北軍區後勤部部長周文龍叫到中南海辦公,楊、周二位就在聶榮臻辦公室隔壁與其秘書安東一起安營紮寨。 在楊、周二位部長這個辦公室裡有一大厚本家當帳,武器彈藥、糧食、被裝等物資的數量、質量、型號、存放地點等一目了然。
  • 誦讀點亮新年2018-2019跨年之夜活動啟動
    中新網北京12月3日電(記者 上官雲)1日下午,由北京電臺主辦的誦讀點亮新年2018-2019跨年之夜「來,一起跨年吧」尋找誦讀人活動在北京拉開序幕。青年作家文珍、李尚龍、北京榜樣夏虹、北京電臺主持人郭煒、靳橋等以誦讀經典的形式「致敬無悔青春」。
  • 聶榮臻的讀音怎麼讀 關於聶榮臻元帥的生平簡介
    說道聶榮臻怎麼讀,大家或許心有疑惑。聶榮臻小時候出生在四川的江津一個叫吳攤的小鎮裡附近的石院子裡面,家裡的人當時給他取名字都感覺很難取,幾番周折後,聶榮志的媽媽就決定回自己的娘家借書看看有沒有合適的,順便也徵求下自己爸爸的意見。
  • 歷城職專舉行「誦讀紅色經典,不負韶華使命」主題升旗儀式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青少年愛國主義情懷,9月14日早7:30,歷城職專舉行「誦讀紅色經典,不負韶華使命」主題教育升旗儀式。本次升旗儀式由團委廣播站支楹同學主持,學生代表馬蘇瑤和教師代表許文軒分別做國旗下演講,副校長江長愛宣布啟動儀式,全體師生參加活動。伴隨著雄壯的國歌聲,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升旗儀式正式開始,全體師生肅立,行注目禮。
  • 在古田誦讀憲法 廣東青年幹部展擔當
    為了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讓青年幹部將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精神落到實處,來自廣東省委黨校2020年第一期中青年幹部培訓三班一支部的39名師生,於3日上午,在福建古田幹部學院曙光堂廣場舉行了向憲法宣誓、憲法誦讀活動。「古田是中國紅色革命聖地,今天是我們中青三班進入廣東省委黨校學習滿一個月,也是我們到古田幹部學院開課的第一天。
  • 中華青年的時代宣言——2019高考全國二卷作文解析
    1919年,民族危亡之際,中國青年學生掀起了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1949年,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新中國青年投身於祖國建設的新徵程。1979年,「科學的春天」生機勃勃,莘莘學子胸懷報國之志,匯入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國凱歌前行,新時代青年奮勇接棒,宣誓「強國有我」。
  • 鄧小平與聶榮臻:從巴黎到蘇聯,到中國革命最前線,70年革命友誼
    ▲鄧小平(左)和聶榮臻都是四川人,兩人私交甚好。1920年10月,當鄧小平和中國赴法勤工儉學學生一起到達巴黎時,歡迎他們的人中,有一位於一年前來法勤工儉學的四川同鄉,他就是聶榮臻。從那天起,這兩位四川同鄉便結下了非同一般的長達70餘年的革命友誼。
  • 聶榮臻親筆給日軍寫下600餘字書信
    聶榮臻元帥陳列館供圖 前不久,央視《信中國》欄目中,表演藝術家唐國強朗讀了一封聶榮臻寫給日軍的信。這封信的內容不是戰事,卻是關於兩個日本小女孩。 節目播出後,引起了強烈反響,觀眾無不被聶帥的至仁至義所感染。 聶榮臻為什麼要給日軍寫信?這封信究竟寫了什麼內容?
  • 為救日本孤女,聶榮臻給日軍寫下親筆信
    聶榮臻元帥陳列館供圖 前不久,央視《信中國》欄目中,表演藝術家唐國強朗讀了一封聶榮臻寫給日軍的信。這封信的內容不是戰事,卻是關於兩個日本小女孩。 節目播出後,引起了強烈反響,觀眾無不被聶帥的至仁至義所感染。 聶榮臻為什麼要給日軍寫信?這封信究竟寫了什麼內容?
  • 賀龍帶籃球隊找聶榮臻打比賽,賽後聶榮臻立即提拔了鄭維山
    聽說他們要到晉察冀軍區打比賽,聶榮臻立即把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朱良才找來。聶榮臻說:「賀鬍子在叫板了。咱可不能掛免戰牌,掃了人家的興。」朱良才說:「文藝劇社、宣傳隊我們有的是,可正兒八經的籃球隊沒有啊。」聶榮臻說:「地處敵後,整天鑽山溝,忙於打遊擊,甭說球隊,恐怕連球場也找不到。唉!
  • 林文漪:傳承初心之志,恪盡興國之責!
    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一致表示,要傳承初心之志,築牢同心之基,恪盡興國之責,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充分展示多黨合作制度的獨特優勢和強大生命力。今天摘編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的學習體會——傳承初心之志,恪盡興國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