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敖:淺悟健康宗教認知,身心靈健康是所有宗教最高境界的心境!

2020-12-16 百家號

佛家:佛家是偏重於出世修行的,解決人情緒問題;講治心,修心,講人與心的關係,最高境界是空,是涅槃寂靜。

釋迦名之曰:佛

佛心

道家:道家是即講積極入世,又講出世養生,解決人慾望問題;講治身,做人,講人與自然的關係,最高境界是智,是道法自然。

老子名之曰:道

道心

儒家:儒家是偏重於入世的,解決人習性問題;講治世、做事,講人與人的關係;崇尚有所作為,最高境界是仁。

孔子名之曰:仁

仁心

儒釋道在中國發展演進幾千年都屬於東方智慧,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早已融入到中國人的骨髓和血液裡了,都有一個統一的道統,回歸到終極價值本身!終將合一

基督教:基督教講人與上帝的關係;屬於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講人與神的關係;屬於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屬於西方智慧,中國人沒有義務了解太多,在這裡不再多講......

用心入境

中國有句話:學孔孟不如學老莊,學老莊不如學易經;意思就是學孔孟之後還要學老莊,學老莊之後發現更要學易經;

正所謂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中和,三才異務,相待而成。所以才有更多人把易經定位群經之首,智慧中之智慧,絕學中之絕學,經典中之經典

易經講三易:不易、簡易、變易;世界上真正有些水平的老師都是在傳不易之道,授簡易之業,解變易之惑;

易經有句話很好,心本無聲音盡有,境本不關心,心不關境,凡夫妄有取捨,著境不能放,故隨境輪迴生滅。

正所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變種種法變,萬法皆有心生,一切皆有心造!

黃帝內經:講心主神明,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古代帝王都建有養心殿;我們在生活中經常也會提到心神不寧,心神安定,心神合一等詞彙,可以說心即是神,所有宗教都會談到心的領袖地位;

心即是神,心安即強大,心無患,身無疾;

當我們認知低的時候,在山腳下,感覺各種宗教都不一樣;

當我們認知高一點,在半山腰,感覺很多一樣,很多又不一樣;

當我們認知到了最高點,那都是一樣的,所有正統的宗教都一直只做一件事,就是在一個人一生中無論經歷什麼樣的人生,什麼樣的悲歡離合,身心靈都能安頓和安放!

修心

講了這麼多隻希望大家明白一句話:對於一個有家庭的人來說,任何事情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健康的失敗,家庭健康教育的失敗!

健康從自己做起,身教大於言傳,引領孩子全面認知健康,身體健康!

讓孩子有一個身體健康,情體愉悅,慧體通達的健康幸福人生!

心中光明,一切光明!

大愛有高度,小愛自圓滿!

相關焦點

  • 淺談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宗白華的「宗教境界」!
    宗白華在我們中國,有一位美學家叫宗白華,也提出過類似的理論,把人生境界的層次,從低到高,分別叫做功利境界,倫理境界,政治境界,學術境界和宗教境界。這兩種理論,在我看來,相似度很高,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理論,與宗白華的「宗教境界」,講的都是最理想的人生狀態。至於在價值層次上是否相同,在此不作討論。人生於世,身體的構造,決定了人要吃食,繁衍後代,這些都是非常實際的需要,人人都不可避免,是人最基本的欲求,正如孔子所講:「食色男女,人之人慾存焉。」
  • 五大宗教全國性團體負責人:不斷開創新時代宗教中國化新境界
    12月14日下午,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在京召開宗教界主題協商座談會,邀請各宗教團體主要負責人、宗教教職人員代表和專家學者圍繞「弘揚優良傳統,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座談交流。他們共同談到,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各宗教形成了愛國愛教,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重視制度建設,傳承優秀文化,慈悲濟世、積極服務社會等優良傳統。新時代新階段,宗教界將繼續發揚優良傳統,不斷開創新時代宗教中國化新境界。「人間佛教思想是近代以來佛教革新的思想結晶。」
  • 【統戰知識】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係
    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係宗教關係是我國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中的重要關係,促進宗教關係和諧對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具有重大意義。在我國,宗教關係包括黨和政府與宗教、社會與宗教、國內不同宗教、我國宗教與外國宗教、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的關係。在宗教關係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是政教關係。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以後,政教關係主要表現為黨和政府與宗教的關係。
  • 靈修培訓和傳統宗教沒關係
    不是說古老的宗教靈修非常聖潔高貴嗎?為什麼與現代社會培訓接軌後,就鬼畜附身了呢?靈修到底是什麼?當下流行的各種靈修與傳統宗教是啥關係?靈修培訓真能花開見佛、一步登天嗎? 靈修是什麼:完美生命,不墮輪迴 度娘對靈修的解釋是這樣的:靈修即「靈性的修煉」,是一宗教術語。
  • 「身心靈」健康與平衡\陳慧靈
    今年筆者籌辦的計劃主題是「身心靈」健康與平衡。此計劃是在深水埗進行,計劃會從身心靈三方面入手,強調促進身體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全人照顧,讓人有更好的應壓能力,有更多的平和感恩,活得更積極以及和諧一致。讓參加者學習愛惜身體,保持愉快心境,釋放心靈,讓自己活得自在健康。  按自己興趣時間選擇運動  香港人非常忙碌,壓力也非常大。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如轉載請私信 @探索貓微博,或者關注探索貓微信公眾號。歡迎直接轉發探索貓百家號。從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宗教誕生了。宗教成了完全純粹的觀念認知。宗教本身也有多神崇拜、一神崇拜、倫理宗教等等。儒教應該是一種倫理宗教。而國外的基督教從以前的一神崇拜也逐漸演變為今天西方國家的倫理宗教,從精神上維持著社會的秩序。無論怎樣,宗教都是作為宇宙智慧之人類認知的一個重要分類,對人類以及人類遍及的全部所組成的系統起到了熵減作用。
  • 傳統宗教·新興宗教·邪教
    同時,由於報刊上不斷出現與宗教知識相關的內容,因而也時常有人向專門從事宗教研究的學者「討教」,希望澄清一些認識。目前,人們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法輪功」與宗教的關係問題。這裡,很有必要先澄清傳統宗教、新興宗教和邪教的基本含義及其相互關係問題。
  • 宗教學之源 - 麥克斯·繆勒評傳
    只要我們注意傾聽, 就可以在所有的宗教中聽到這種精神的呻吟, 這是一種渴望, 力圖要認識那不可認識的, 說出那說不出的, 渴望得到神和上帝的愛」。[4]渴慕和追求「無限」, 這是繆勒對宗教本質的理解和把握。人的這種精神氣質, 大概就是伊利亞德所說宗教乃一種「人類學常數」之蘊涵。
  • 健身是一門宗教,「自我成就」是最大的宗教信仰|GymSquare
    更好的自己,不局限在身體健康和外形吸引力,也有持久的幸福和滿足感。如何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將健身成就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然而,把健身作為宗教也是把雙刃劍。健身宗教的狂熱在幫助改善健康的同時,也傷害了更多人的身體。對高強度訓練的執著,讓很多人面臨諸如橫紋肌溶解的受傷風險。控制宗教狂熱,是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
  • 中國專家強調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係有利於保障人權
    新華社日內瓦6月27日電(記者聶曉陽)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德全英27日在日內瓦表示,當前,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宗教間、派別間存在矛盾與衝突,宗教極端主義有所抬頭,當地不同信仰公民的人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而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係。
  • 儒家是不是宗教?宗教與非宗教的本質區別—兩種看世界的眼光
    還有就是埃及的法老,巴比倫的這個也是最高的祭司成為了國王,我們發現其他地方的這個國君都是這個祭司的最高掌握者,而我們這邊不是。我們這個中國歷史上,你看祭司階級根本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形成一個獨立的權力集團。他們從來都是皇權的附屬品。皇帝是直接主持國家祭祀大典的。屬於最高的祭司長。
  • 第一章,宗教與人生 一.宗教的起源(二)——探求
    猛然間我們發現神誕生了,這就是諸神的起源,諸神的起源就是無限,原來眾神帷幕的背後是無限,他們與無限緊緊聯繫一起的,這也是人類所有宗教的起源。所有宗教都來自於無限,都是人類對無法把握,無法解釋事物的超越,相信一種超自然神聖力量的存在,他最終被擬人化為神。
  • 身心靈的健康推廣實踐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進步,人們的健康並不一定會有很大改善。我們年輕時要好好珍惜自己的身體,老了之後才能減少痛苦。」    邵揮洲簡介    臺灣成功大學教授、臺南市身心靈健康推廣協會理事長。在臺灣臺南,邵揮洲放下電腦輔助設計、產業電子化、流體力學、船舶工程等專長,用身心靈健康常識推廣服務社區,呼喚大眾在享受便利生活之餘,用更環保的方式愛自己也愛地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我的專業是造船,這個與身心靈搭不上關係。大家會好奇為什麼我現在走入健康這個領域,而且從事20年。
  • 宗教都導人向善嗎?
    (出自《孟子章句》)古人認為,所有「善行」裡,最重要是孝順父母,所有的「惡行」裡,沒有後代是最羞恥的。佛教怎樣解釋「善」?清靜無為、無欲無念地修煉以達到涅槃的最高境界!所以結婚生子這些纏累是絕對不可以有的,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自己就是這樣做:當他還是王子的時候,他的妻子臨盤生子的那天,他看也不看頭也不回帶著一個僕人就離家出走,永遠沒有回去。這是佛教的「善」。
  • 哲學科學宗教的關係
    前者要求人們有一定的悟性,有一種玄妙的奇點,有人能理解,也有人終其一生也不能理解,是基於內心感受的一種體系,一種感性的認知。由於我並沒有系統化了解中國哲學史,只能粗淺地表達這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後者試圖建立一種感性與理性結合的形式。利用全知全能的形象承認客觀存在,有了存在才能用理性建立理論體系。
  • 健康的最高境界:靜(深度好文)
    以前的宗教,人跪在那裡禱告一下,或者坐在那裡,心裡寧靜一會兒,煩惱就解除了。再譬如人生病了,必須要去醫院。不是醫院的醫生用藥物把你治好,而是靠你自己休息過來的,藥物只是一種幫助。這些道理,都說明靜態的重要。這個原理,中國幾千年前就有個人,講的非常清楚。他就是道家的老子。
  • 如何定義觀念認知和經驗認知?即如何區分宗教、哲學與科學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論述過,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
  • 淺談宗教信仰
    昨天探討了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就不能不說宗教信仰。首先,回顧一下昨天分享的觀點,便於新接觸的朋友理解。人是肉體與精神的結合體。這個精神,醫學上稱之為「經絡」,「經絡」的複雜運轉,即為心理活動。保證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提高生命能量,活出精、氣、神。說到提高生命的能量,也不得不提宗教信仰。凡是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
  • 什麼是宗教素養
    黛安·摩爾(Diane L.Moore)提出的以下宗教素養定義已被美國宗教學會採用,以幫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宗教及其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的作用。理解宗教素養的基本內容如下:宗教素養要求能夠通過多種視角來辨別和分析宗教與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基本交集。
  • 王作安:重視宗教文化建設 樹立宗教良好形象
    其實,宗教也不例外。宗教要健康發展,必須重視宗教文化建設。 重視宗教文化建設,是傳承宗教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我國的佛教也好,道教也好,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還是一種傳統文化,可以說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傳統底蘊的宗教。